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大元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宪法
  • 宪法学
  • 案例研究
  • 法学
  • 政治学
  • 中国法律
  • 宪政主义
  • 法律适用
  • 法治
  • 宪法解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76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9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字数: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宪法事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政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

作者简介

  韩大元,1960年生人,男,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出版《亚洲立宪主义》、《宪法学基本原理》、《生命权的宪法逻辑》、《中国宪法学说史》、《感悟宪法精神》、《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等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宪法、外国宪法、非西方国家宪法发展模式比较、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学、科技发展与基本权利等。
  主要获奖:1999年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6年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宪法学》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目录

原理与方法
“艾尔弗斯”案判决与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张翔
“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与目的论解释方法杜强强
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兼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
杨福忠
主题研讨
[宪法事例1]“成力行为艺术”案
艺术自由的宪法保护及其限制杜强强
脱衣舞与表达自由:“班尼斯诉格林戏剧有限公司”案杜强强
猥亵作品的认定标准:日本最高法院“恶德之荣”案译评王涛
德国基本法上的艺术自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梅菲斯特”案之裁判
赵真
[宪法事例2]“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诉周鸿祎侵犯名誉权
纠纷”案
公众人物言论自由的限制郑海平
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里诺诉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案杜强强
过滤软件与表达自由的保护:“合众国诉美国图书馆协会”案
杜强强附录外国宪法判例
德国
在机场可以进行集会游行吗: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评析
周育
德国宪法法院“援助希腊违宪”案判决及评析叶斌
美国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与外国人持枪权:“合众国诉波西罗·
穆尼奥斯”案杜强强
美国宪法上的信息隐私权:“美国宇航局诉尼尔森”案
屠振宇
日本
日本公立学校起立合唱国歌职务命令的合宪性
洪英张荣红
法国
法国宪法法院行政强制医疗措施违宪案评析王建学
英国
英国最高法院“AXA”案译评:为纠正不公正立法而对财产权的
干涉李蕊佚
关键词索引

前言/序言

  序
  自2005年以来,《中国宪法事例研究》已编辑出版六卷,共编选了122个中国宪法事例,介绍和评析了80多个外国宪法判例。虽然编者在编选宪法事例的过程中致力于透彻的案例分析,但也存在重点不突出、讨论不深入的弊病。从本卷开始,编者尝试对编选方式予以适度革新,以期通过编辑方式的改变而深化对中国宪法事例的研究。以前每卷都要分析讨论10多个中国宪法事例,这样虽然顾及了问题的广度,但没有突出对重点宪法事例的研讨,也没有对宪法事例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本卷始设“原理与方法”、“主题研讨”、“外国宪法判例”三个栏目。“原理与方法”主要刊载宪法裁判方面的学术论文,以期对各国宪法案例研究的现状、方法和前景予以理论总结,为我国宪法事例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主题研讨”则选择本年度的若干典型宪法事例,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度探讨,同时选择与主题事例相关的外国宪法判例进行介绍,方便读者能从比较宪法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宪法事例的分析解决。“外国宪法判例”主要选刊本年度外国宪法裁判机关作出的重要宪法裁判,为我国宪法事例的研讨提供初步的比较研究素材。
  本卷“原理与方法”编选了3篇学术论文,前两篇着重于对宪法裁判方法的讨论,后一篇则侧重于对基本权利理论的阐述。张翔的《“艾尔弗斯”案判决与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主要介绍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艾尔弗斯”案判决中对宪法解释方法的应用。“艾尔弗斯”案在德国基本权利释义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此案来观察和说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诸种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论证和判决的过程, 可以为中国当前的宪法解释学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杜强强的《“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与目的论解释方法》以“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的裁判说明,美国最高法院在宪法裁判中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对制宪者原意的追寻,而是致力于对宪法规范的客观目的的论证。这显示了美国最高法院对运用目的论思考方式的高度自觉。杨福忠的《公民网络匿名表达权之宪法保护——兼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不断探索匿名身份保护的方法以丰富表达权保护理论。对网络匿名表达权的限制,首先要考量该权利所蕴含的民主价值,进行法益衡量;其次要考量限制方法的有效性,注意发挥网络架构的作用。
  “主题研讨”选择了本年度的两个宪法事例予以分析讨论:一是“成力行为艺术”案,二是“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诉周鸿祎侵犯名誉权纠纷”案。杜强强就“成力行为艺术”案撰写了《艺术自由的宪法保护及其限制》一文,该文结合本案分析讨论了我国宪法第47条艺术自由的规范领域、保护程度和具体限制。从比较宪法学的角度看,国外关于艺术自由的宪法案例并不在少数,本栏因此编选了三个重要的外国宪法判例,即美国的“班尼斯诉格林戏剧有限公司”案判决、日本的“恶德之荣”案以及德国的“梅菲斯特”案判决。“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诉周鸿祎侵犯名誉权纠纷”案本是一个民事案件,不过其中也涉及重要的宪法问题。郑海平的论文指出了本案法院对“公众人物”概念的误用。本案是网络媒体上发生的一个名誉权纠纷案,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但也引发了公民信息保护、名誉权保护、保护儿童免受淫秽信息影响等方面的新问题。编者在此编选了美国最高法院两个有关互联网的判例,以期对我国学界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参考。
  “外国宪法判例”主要编选了2011年度五个国家的7个宪法判例,其中有几个案件值得特别关注。在“法兰克福机场集会自由”案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在机场是否可以进行集会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判定在机场禁止集会的判决侵害了当事人的基本权利。这个案件可与1992年美国“伊斯肯诉李”案对照以观。在美国的这个案件中,机场当局禁止人们在机场募捐和发放传单。美国最高法院在判决中以募捐过程繁杂会妨碍机场的有效运行为由维持了在机场禁止募捐的禁令,但却以传单发放迅捷不会影响机场有效运行而推翻了禁止发放传单的禁令。 505 U.S.672(1992).德、美两国宪法裁判机关的判决思路似乎略有不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本案中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国家控股的合营企业是否直接受基本权利的拘束,而美国最高法院首先判定的问题却是机场是否属于“公共论坛”。裁判的思路不同,但判决结果却大同小异。这是否也是黑克“不同结构的等值体”[德]齐佩利乌斯著:《法学方法论》,金振豹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理论的一个例证呢?
  另一个案例是日本最高法院对要求公立学校教师在升国旗时起立合唱国歌的合宪性作出的判决。日本最高法院在这个案件中讨论了日本宪法上良心自由的界限问题,判定要求公立学校教师起立唱国歌的职务命令没有侵犯教师的良心自由。这个判决不禁令人想起美国著名的“国旗敬礼”案。美国最高法院在1946年的一个案件中,判决强制学生向国旗敬礼有违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信教自由。Kathleen M. Sullivan & Gerald Gunther,Constitutional Law,14th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 2001, p.1324.日、美两国的判决结果有所不同,这是否源于学生与教师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日本最高法院认为,教师的良心自由虽然也受宪法的保护,但教师具有公务员的身份,因此必须服从教育机关的职务命令;另外,教师负有指导学生对国旗和国歌表达敬意的职责,因此必须对教师的良心自由予以必要的限制。这个判决理由是否会令人想起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呢?
  本卷《中国宪法事例研究》虽然在编选方式上作出了一定改变,但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是否因此而得以深化,还有待观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此本卷的编辑过程甚为拖延。虽然组稿的时间较长,但组稿的困难仍超乎想象。虽然编者只选择了两个宪法事例,但对这两个宪法事例的讨论远非充分透彻。一些稿件最终未能编入,已编入的稿件有的仍显得比较粗糙。《中国宪法事例研究》既有待编者的进一步努力,也需要宪法学界的大力支持。
  编者谨识2014年9月20日


目录 第一章 宪法原理与历史演变 1.1 宪法学的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 1.2 比较宪法学视野下的国家形态演变 1.3 中国宪法制度的百年回溯: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 1.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融合 第二章 宪法规范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1 宪法规范的层级性与效力位阶 2.2 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化配置 2.3 政治权利与社会经济权利的动态平衡研究 2.4 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法与司法实践的互动 第三章 根本制度的运行机制 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宪法逻辑与制度保障 3.3 人民民主专政的当代内涵与运行效能 3.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构建与治理效能 第四章 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职权 4.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界限与监督机制 4.2 国家主席、国务院的组织架构与权力配置 4.3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独立性与地方关系 4.4 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与自主权研究 第五章 宪法监督与保障 5.1 宪法解释权的行使:理论争议与实践路径 5.2 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监督主体、监督内容与监督程序 5.3 违宪审查制度的引入与本土化研究 5.4 宪法性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对宪法权威的维护 第六章 宪法视野下的社会治理 6.1 依法治国方略与宪法精神的贯通 6.2 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宪法权利保障 6.3 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的宪法调整 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价值体系的构建 图书简介:宪法原理与中国实践的深度对话 本书聚焦于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运行的复杂体系,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兼具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全书不局限于对现行宪法文本的逐条解读,而是着重于宪法规范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效能。 第一部分:奠基与演进(第一章)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中国宪法的理论基石。我们首先从宪法学的核心概念入手,辨析现代国家形态与宪政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特别强调了将比较宪法学的视野融入对中国制度的考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宪法特征,以期更清晰地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独特性。 深入探讨了中国宪法制度的百年历史脉络,清晰勾勒出从清末预备立宪到新中国成立后历部宪法的演进轨迹,特别是对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以及现行1982年宪法在指导思想和核心制度上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此外,本章还着力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度融合,为理解当代中国宪法精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规范的内在逻辑(第二章)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宪法规范体系的内在组织结构和实际功能。我们认为,理解宪法必须把握其规范的层级性与效力位阶,探讨不同法律规范在宪法权威下的协调关系。 重点分析了基本权利与义务的配置。这不仅是对文本条文的罗列,更是对权利边界、实现路径以及权利冲突解决机制的深入探讨。特别关注了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与社会经济权利(如劳动权、受教育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不断丰富和拓展。最后,本章探讨了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法在指导司法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强调文本意义与活的制度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根本政治制度的生命力(第三章)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聚焦于中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机理。 首先,全面剖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人民当家作主——及其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中的实际操作流程与面临的挑战。其次,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宪法逻辑,这不仅是政治宣示,更是制度安排的核心支柱,分析了这种领导地位如何通过组织原则、干部人事制度等途径得以保障。 我们还审视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当代内涵,探讨其如何超越传统的阶级对立表述,内化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强大政治资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章则侧重于分析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地方发展之间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效能。 第四部分:国家机关的职权配置(第四章) 本章以国家机构的组织法为基础,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各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制约关系。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界限进行了细致的界定,特别是其在制定法律、决定重大事项和进行宪法监督方面的具体实践。对国家主席、国务院的组织架构与权力配置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行政部门在执行宪法和法律过程中的能动性。 在司法层面,深入分析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独立性与其实践中必须遵守的地方关系之间的复杂张力。最后,对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与自主权之间的边界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深化地方治理改革提供制度洞察。 第五部分:宪法权威的维护与实施(第五章) 本部分是关于宪法保障机制的专门探讨,直面当前法治建设中的关键议题。 我们详细考察了宪法解释权行使的理论争议与既有实践路径,强调了国家机构在解释中应遵循的原则。在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方面,本书系统梳理了现有监督主体的范围、监督内容的界定以及监督程序的规范化需求。 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对违宪审查制度的引入与本土化研究。本书探讨了在不改变现有制度框架下,如何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违宪或合宪性审查机制。最后,本章论证了宪法性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如何成为维护宪法权威、确保宪法精神不被架空的现实途径。 第六部分:宪法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第六章)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野拓展至宪法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影响。 探讨了依法治国方略与宪法精神的贯通,强调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最高价值指南。同时,关注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宪法权利保障,分析了网络时代下,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在经济领域,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的宪法调整,强调宪法对产权保护的最新要求。最终,本书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价值体系的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宪法是凝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的桥梁。 本书面向法学研究者、高级立法和司法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注中国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专业人士。它力求以严谨的学理分析,回应中国宪法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本法学专著,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社会变迁与法治进步的“诊断报告”。我一直认为,宪法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更是国家治理的生命线,是人民权利的守护神。而“事例研究”正是将宪法从抽象的条文,还原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之中。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第七卷”中,作者是如何选取和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这些案例是否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那些最受关注、最具争议的宪法性问题?例如,在经济转型时期,如何通过宪法解释来平衡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宪法在保障公民参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宪法又该如何回应那些全新的挑战,例如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等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我期待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宪法在中国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定位与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政治法律体系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者,《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宪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对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而“事例研究”这种形式,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非常想知道,本卷所收录的案例,是否能够展现出中国宪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其解释、适用和演进的过程。例如,在涉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的领域,是否存在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能够体现出宪法原则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或者,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能够说明宪法是如何指导和规范这些变革的?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案例分析,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宪法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等方面的实际效力,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突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光听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任何对法学、政治学,甚至是国际关系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中国宪法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议题的探讨深感好奇。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离不开健全的宪法体系,而宪法的生命力则体现在其能否有效应对现实挑战,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恰当的解释和应用。本卷的“事例研究”字样,更是暗示了作者将深入剖析具体的案例,而非流于空泛的理论阐述。我个人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具体案例,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协调社会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张力与突破。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宪法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如何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这些都是我特别关注的焦点。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中国法治进程的绝佳窗口,也为我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素材。

评分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法治发展最根本的好奇心。我一直深信,一部宪法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不在于它被写得多完美,而在于它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如何的体现和应用。因此,“事例研究”这个关键词,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具体的法律实践,去观察宪法条文如何在现实碰撞中焕发生机,或者面临怎样的考验。我特别期待在本卷中,能够看到一些能够触及社会敏感神经、又能体现宪法精神的案例。比如,在处理社会矛盾、保障个体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突破性的案例,能够反映出中国宪法在回应时代呼唤、解决现实难题方面的努力与成果?亦或是,一些在看似寻常的法律事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宪法意义,需要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才能得以揭示?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中国宪法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如何发挥其作为根本大法的作用,有一个更具体、更生动、也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对于《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7卷)》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究式阅读的态度。我深信,任何一部宪法,无论其文本表述如何,最终的价值都体现在其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果实。而“事例研究”恰恰是检验宪法生命力的最佳方式。我尤其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宪法解释和适用的前沿动态,例如,在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领域,是否有新的司法判例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指引?在涉及国家机构运行和权力制约的实践中,是否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能够反映出宪法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困境与创新解决之道?我对于那些能够挑战传统认知、揭示潜在问题的案例特别感兴趣,因为正是这些案例,才最能触及中国宪法在现实运行中的深层逻辑和发展趋势。如果本书能够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案例,并辅以扎实的分析,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解,甚至可能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