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之道》是第一部正麵展示中國有代錶性的成功企業從起步到領先的商業成功精髓的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不以西方管理模式為參考,專注於研究中國自身理論的,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特有成功模型的學術專著。無論從觀點還是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本書都具有充分的實踐和學術價值,它已成為中國本土的《基業長青》。
海報:
陳春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廣州市政府決策谘詢專傢。
趙曙明,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南京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工商管理學科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學科評審組專傢,國傢社科基金管理學部評審專傢,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案例建設分委員會召集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成員,教育部學風委員會委員。
趙海然,華南理工大學外語係畢業,惠普大學質量與供應鏈學院首席顧問;曾任飛利浦照明供應鏈管理黑帶。於2004年起,以技術做公益,組織成立上海一門式政務研發中心,創新地將供應鏈管理運用到政府流程和政務信息化領域;該課題成為國傢五部委共同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化平颱的基礎建設者。
★全球經濟中有許多強大的力量,正推動著全球經濟嚮市場一體化和經濟相互依賴的方嚮發展。中國經濟隨著其規模的擴大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在全球經濟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陳春花,趙曙明和趙海然三位作者在解釋中國公司如何演變及適應全球經濟方麵做齣瞭傑齣的工作。本書不僅會給中國公司的管理層帶來很大的興趣,而且對那些越來越多地希望瞭解中國企業並與其從事生意往來的世界各國跨國公司來說也尤為重要。
——A. 邁剋爾·斯賓塞博士(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
推薦語
再版序領先是一種選擇
序一 無心之茶柳綠花紅
序二 巨人不再沉睡
序三 追隨
前言
第一部分 從起飛到領航
第1章 行業先鋒在中國
第2章 英雄領袖
第3章 中國理念,西方標準
第4章 渠道驅動
第5章 利益共同體
第二部分 創造,再創造
第6章 拆開文化的禮物包
第7章 推動核心競爭力
第8章 機會從來都沒有過剩
第9章 激勵前進力量的燈塔
第三部分 以成果富裕桑梓
第10章 本質之光
第11章 永無止境
第四部分 領先,再領先
第12章 又一個年的創造
第13章 行業先鋒是否依然
附錄A 行業先鋒的篩選過程
附錄B 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附錄C 迴顧企業的成長
再版後記緻那些擁有未來的先鋒們
初版後記先鋒的力量
參考文獻
以聯想為例,在邁嚮“高科技的聯想”的進程中,聯想主動與競爭對手和技術持有者開展各種技術上的閤作。2003年7月,聯想、康佳、TCL、海信、長城5傢企業發起成立“信息設備資源共享協同服務標準化工作組”。e這個工作組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內從事行業標準製定的技術工作組組織,旨在通過開發IGRS協議(信息設備資源共享協同服務協議),在有限範圍內實現傢用電器、IT和通信設備等之間自動發現、動態組網、資源共享和協同服務。“閃聯”工作組定義為開放式的組織,任何從事IT、傢電或通信産業的相關企業,隻要能夠對標準的製定有所貢獻,就可以加入工作組,和其他成員共享標準成果。在“閃聯”成員中,TCL、長城在手機上是聯想的競爭對手,而康佳、海信、TCL又都是彩電及手機上的競爭對手。由於中國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專利和標準,這些原本在産品上有競爭的企業意識到設備之間互聯互通的趨勢,最終選擇閤作突破知識産權,提高中國企業在産業中的地位。
類似地,華為的遠景是成為電子信息領域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在華為競標發展中國傢、拓展海外市場的項目時,中國政府和銀行的援助已是屢見不鮮。華為從1996年開始有步驟地拓展國際市場,一直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2001年,俄羅斯最大的電信運營商Rostelecom為聖彼得堡到莫斯科、莫斯科到南部地區的兩條光縴網絡在國際上開始第一階段的招標。在第一輪投標過程中,日本電氣公司(NEC)勝齣。但中國政府在第二輪投標中發揮瞭關鍵的作用,不但親自參與瞭談判過程,而且還嚮Rostelecom提供瞭優惠貸款,使得勝利的天平逐漸嚮華為傾斜。2001年,時任中國總理硃鎔基齣訪俄羅斯期間,中俄雙方簽署瞭關於兩條光縴網絡的閤同,這場國際競標也以華為笑到瞭最後而告終。華為隨後在承建連接至西伯利亞的光縴網絡的角逐中再次勝齣。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華為並沒有依靠政府的幫助,而是完全依靠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獲得瞭這個項目。此後,華為還陸續獲得瞭俄羅斯其他固定及移動綫路閤同,俄羅斯也因而成為華為最大的海外市場。夢想與現實:選擇實現遠景的方式
今天的中國更類似於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美國,在那個年代,“鋼鐵大王_安德魯·卡內基與“汽車之父”亨利·福特這樣的企業巨子建立瞭現代商業帝國,在他們身上,有著令人驚異的雄心與遠見。如今在中國的行業先鋒企業中,我們同樣看到一批富有雄心的企業領袖,盡管這些企業尚未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可以沉澱的經營之道。當我們翻開這些先鋒企業的網站,我們尚且無法像世界級的優秀企業那樣可以瀏覽到經營法則和遠景使命;而讓我們備受感動的是,我們發現它們各自抱有類似的針對企業未來10年發展的目標:世界一流企業和國際化一流企業。
……
2004年當我們寫下這本濃縮著中國企業耐人尋味的20多年的成長精華史時,我們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自豪感。迴顧中國20世紀最後22年的主要運行方式,盡管在更為廣闊的意義上,中國的企業仍遵循著工業時代的思想,然而這22年讓中國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外部世界,一股更為強勁的力量正在升起,它也必將成為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因素之一。
“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托馬斯·傑斐遜留下這樣的遺囑,它令一代又一代不同國籍與文化背景的人激動。對於整整一代中國人來說,新的革命或許可以命名為市場革命,但與20世紀90年代初的俄羅斯與東歐國傢不同,1978年的中國沒有傑弗瑞?薩剋斯這樣的哈佛教授,沒有人告訴他們這場革命意味著什麼,總之它與階級鬥爭不同。
幾乎所有年齡超過40歲的人都會這樣認為,他們生活的開端是1978年,生活的可能性從此被打開,他們有機會從農村迴到城市,進入大學,他們中最幸運者還有機會打造鼓舞人心的企業,讓全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一個生機勃勃、日益強大的中國。
在這一代人的記憶中,1978~1988年意味著一個單純與樂觀的年代,新事物蜂擁而來,任何嘗試都可能獲得某種成功。但社會進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仍隻是開放帶來的模仿,我們在努力地實踐著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
緊接著是1989~1992年的過渡時代,1992~1997年,中國社會掃蕩瞭意識形態在經濟領域內的最後束縛。當時間來到1998~2007年,整整一代人的激情再次爆發齣來。時間來到2008年,這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全球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國企業也第一次遭遇瞭外部環境不再增長的情形,令人驚喜的是,一批優秀的企業並未因為環境低迷而退縮,相反,在逆境中獲得增長讓這些企業煥發瞭新的生機,並擁有瞭全球化的競爭能力,當時間來到2013年,中國的華為第一次超越行業翹楚愛立信,一躍成為全球第一,而2013年11月11日,中國的阿裏巴巴公司一天的銷售額達到350.19億元人民幣。
1978年以來的30多年,是改革力量不斷與其他力量交鋒並獲勝的過程。那些曾經不可思議的概念,不管是市場、股份製還是股票市場,全球化與本土化、IT技術與互聯網、虛擬世界與真實的世界,如今都已經成為中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30多年來,商業和企業的成長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並非在於它摧毀瞭一個舊傳統,而在於它在建立一個新世界。由荊棘叢生的荒原構成的中國商業世界,更需要雄心勃勃的夢想者與開拓者。
然而,這短短30多年,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和成長來說實在是太有限瞭。管理大師德魯剋說,企業的宗旨是創造顧客,而企業的職能則是銷售和創新;無論是從銷售還是從創新的含義來說,許多中國企業至今仍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企業。與創新的意義相反,這30多年來,晃動在中國企業傢眼前的是各個經濟大國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産生的管理理論:在國際管理學科的進程中,20世紀40年代,人際關係訓練被看作組織成功的關鍵;50年代,目標管理被視為解決管理問題的新方法;60年代,分權化成為最佳方法;70年代,企業戰略風靡一時;80年代,企業文化粉墨登場;進入90年代後電子商務引入的各種方法更是層齣不窮,到瞭21世紀,知識員工的管理、係統及平颱的建設、治理結構與顛覆式創新等更是隨處可見……無所謂處於哪個時代,所有這些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似乎都是應接不暇的管理武器。
許多中國的企業傢努力試圖將這其中的一些在自己的企業裏得以完善—在中國的詞典中,“完善”是一個美麗的詞眼,但在企業管理裏麵,它卻是一個極大的陷阱,因為當一種管理手段或方法已經過時,你即使將它完善到完美的程度也毫無用處。與此同時,中國的優秀企業幾乎都擁有世界500強的夢想,並開始齣現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 盡管在過去的30多年裏,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在組織完善和管理提升方麵並沒有明顯的進步,但我們仍然驕傲地看到海爾、TCL、聯想、寶鋼、華為……伴隨著僅僅30餘年的經濟改革,20多年的企業發展尤其是長約18年的市場化;在擁有非同尋常的驕人業績的同時,它們正探尋一條適閤本企業發展的特殊之路,成為中國商業的行業先鋒。
20多年的企業發展,是什麼力量讓它們實現瞭企業的飛速成長並一直保持著行業先鋒的競爭力?麵對眾多的挑戰:飛速發展的商業環境、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日益增長的市場期望,究竟是什麼讓這些企業在成長中得以領先呢?有沒有同一的規律或是成功的模型可尋呢?如果有,怎樣纔能做到?
如果說本書的初版是研究企業如何領先,那麼在本書再版之際,我們還把這些領先企業是否能夠持續領先的問題引入,並通過對這些企業10年來的實踐做一個簡單的透視,以幫助人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領先企業的成長之路。
顯然,這些企業的成功已不再是僅僅依賴於對市場的認識,不再僅僅是對營銷的把握和關注或是對質量和成本的追求—在《哈佛商業評論》一篇名叫《全球角逐:後發未必後至》的文章中,兩位作者剋裏斯托弗·巴特利特與休曼特拉·戈沙爾總結說:“與傳統的觀念相反,處於世界經濟邊緣的國傢也能産生一流的跨國公司。”—我們力圖通過分析(這是個具有創造性的過程,是信息、經驗、靈感和突破等之和)這些我們稱為“行業先鋒”的中國企業,希望在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行業先鋒”中看到它們獲得成功的潛在因素,令更多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商界學士分享屬於中國企業特有的成功規律或是模型,我們也希望它對中國未來商業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力,讓中國的商業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走嚮領先。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一個身處市場前沿、時常需要麵對復雜商業決策的管理者,帶來瞭新的視角和啓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一些管理理論,而是如同抽絲剝繭般,深入剖析瞭那些真正能夠驅動企業走嚮卓越的深層邏輯。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領先”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不局限於技術創新或市場占有率,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個戰略高度,探討瞭如何在變化的時代中,持續保持對競爭對手的優勢,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演進、不斷適應的組織。書中提到的那些案例分析,都非常貼閤實際,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理論在實踐中的落地方式,並從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經驗。例如,在談到組織變革時,作者並非一味強調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更加注重個體能動性和群體智慧的發揮,這一點讓我對如何激發團隊潛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用真誠而深刻的語言,為我指明瞭在復雜商業世界中前行的方嚮,讓我受益匪淺,迫不及待地想將其中的理念運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重塑商業思維的體驗。它不僅僅是關於管理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種對商業本質的深刻追問。我尤其被書中對“競爭”和“閤作”的辯證關係的闡釋所吸引。作者並非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競爭與閤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它鼓勵管理者跳齣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勢,去尋求共贏的局麵,去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商業生態。書中關於“創新”的討論,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並非將創新視為少數天纔的專利,而是將其看作是組織係統性能力的一部分,是可以被培養和強化的。我讀到書中關於“試錯”的論述時,深有共鳴,深知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勇於試錯並從中學習,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關鍵。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清晰地看到瞭自己在商業思維上的盲點,並指引我如何去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評分坦白說,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未抱有過高的期待,但越讀下去,越發覺它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將復雜的管理理念具象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企業戰略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和全局觀。它讓我明白,所謂的“領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一係列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要素之上。書中對“組織能力”的構建,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並非僅僅是強調資源的投入,更是關注能力的形成機製和動態發展。我反復咀嚼書中關於“戰略定力”和“戰術靈活性”的論述,這讓我理解瞭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戰略方嚮的清晰,同時又能靈活應對市場的變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係統性,它提供瞭一個看待企業發展的完整框架,讓我能夠將零散的管理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商業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對如何管理一傢企業,有瞭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種“活”的管理方法論。它沒有給我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教會我如何去“看見”和“理解”企業運作的本質。尤其是在企業戰略層麵,它打破瞭我過去對戰略的刻闆印象,讓我明白戰略並非靜態的藍圖,而是一個動態的、與環境互動、與組織能力協同發展的過程。書中所描述的“領先之道”,並非單純追求速度或規模,而是更加強調一種內在的韌性和適應性。它鼓勵管理者去思考“為什麼”,去探究驅動企業成功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怎麼樣”的錶層操作。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認知”的強調,即管理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框架,纔能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做齣明智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來說,如同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更加宏觀和深刻的視角去審視我所處的行業和企業,也讓我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啓發性,它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去尋找答案,如何去構建屬於自己的“領先之道”。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是它對“人”的深刻洞察。在很多管理書籍中,人往往是被視為資源或工具,而在本書中,我看到瞭對個體價值、個體能動性和個體成長的充分肯定。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如何管理一個組織,更是在探討如何激發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的內在驅動力,如何讓大傢在共同的願景下,實現個人與組織的雙重成長。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反思瞭自己在團隊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誤區。例如,關於“賦能”的論述,它並非簡單地給予下屬權力,而是強調要創造一個能夠讓個體充分發揮纔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環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信任”和“責任”的辯論,這讓我明白,真正的管理,是通過建立深層次的信任關係,來激發個體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管理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效率和績效,而是更加關注人的價值和組織的生命力。這讓我對未來的團隊建設和人纔培養,有瞭全新的方嚮和思路。
評分書很不錯,陳教授是我一直很敬佩德一位學者和企業傢
評分內容還行吧,但也沒什麼特彆的亮點
評分目錄 · · · · · ·
評分第十一章 永無止境
評分陳春花管理思想叢書:領先之道, 京東發貨不檢查嗎,書髒這樣還發,是不是牛大瞭
評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評分好書,哎呀,真是好書。
評分物流超級快!馬上品讀
評分第一部分 從起飛到領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