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The Righteous Mind]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The Righteous Mi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著,舒明月,胡晓旭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道德
  • 伦理
  • 认知偏差
  • 群体行为
  • 政治心理学
  • 进化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0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0566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湛庐文化
外文名称:The Righteous Mi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热销书《象与骑象人》作者、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力作。
  “人类认识自我本性里程碑似的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一次道德心理学的革命。
  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人类的正义之心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涵盖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系统学、遗传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汇集了这些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与成果。


  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彭凯平;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钱小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作者周濂;
  人民法院法官《大法官说了算》作者何帆;
  共识网创办人周志兴;
  资深媒体人何力
  共同推荐!

内容简介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美国当代伟大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在《正义之心》中,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又极富挑战性和说服力的经典著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瞠目结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作者简介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全球百大思想家、道德心理学的革命者。
  2012 年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评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2013 年被《展望》杂志 (Prospect) 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
  他在 TED 大会上的演讲点击量超过 300 万次。
  199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16年,获得由州长颁发的弗吉尼亚州杰出教授奖、洛克菲勒客座教授杰出教学奖。
  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2001年获得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
  2011年, 加入纽约大学,任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主攻道德心理学、商业伦理以及复杂社会系统。
  他和几位科学家一起创办了YourMorals。org网站,通过对道德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帮助人们认识道德心理学, 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
  他的研究引发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人的广泛关注,著名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曾邀请他做嘉宾,《金融时报》、《人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科学》等知名媒体对他以及他的研究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正义”是人类在生存环境的各种力量冲突中相互妥协而达成的共容、共存的规则共识。追求正义之心生而有之;辨别正义之能后而育之;求得正义之解则需理性的反复论证;激情则是避免中途而废和过度自信的动力。道德革命让正义在善与恶之间摇摆。海特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角度。
  ——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志强


  ★海特对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了对人性、人情、人心和人欲的深刻洞察,他的《正义之心》不只在讨论心理学,也能为解决中国社会正面临的很多问题,如中西之争、左右之争、公私之争、情法之争、度理之争提供一种理论指导。《正义之心》的伟大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道德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有意义,有感情,有行动,有价值,更有境界与觉悟。这是本书对我们的启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彭凯平


  ★道德观念是怎么形成的?道德直觉与道德推理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并争论不休?作为直觉驱动推理的高度直觉化生物的人们,如何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更好地沟通并相互理解?《正义之心》给了我们详尽且颇具匠心的分析和阐述。
  《正义之心》是一本精心结撰、极富知识与智慧、的确“高度致瘾”——一旦开始阅读就不想停下来——的好书。更重要的是,“开卷有益”对这本书绝不是恭维!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 钱小军


  ★我一向认为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道德世界时,道德心理学无论在趣味性还是解释力上都要优于道德哲学,海特的写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正义之心》虽然探讨的主题是理性与情感、对与错、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但绝对不会让你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 任何人,只要你对道德分歧和政治论辩感兴趣,就一定会被这本书所深深地吸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作者 周濂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正处在财富积累突飞猛进的时期,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此时我们尤其需要正义之心,也需要凝聚共识。海特的这本书能给你极大的启发。
  ——共识网创办人 周志兴


  ★与其说海特重新定义了道德,不如说,他告诉了我们一些可能的真相:人类有90%像黑猩猩,10%像蜜蜂。人,根本上是自利的个体,只不过在过去的一万多年进化出了一种人性:喜欢在比自己更伟大高尚的集体里适当的忘我与利他。宗教、成功的企业组织,甚至民族,莫不如此。《正义之心》对企业组织的一些建议,比那些管理学著作更容易让你信服,因为作者是从人性出发。
  ——资深媒体人 何力


  ★人类认识自我本性里程碑似的著作...... 海特寻求的不仅仅是成功 还有智慧。正因为此《正义之心》颇值一读。
  ——《纽约时报书评》|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颇具启发性的热销书其中隐藏着宏大的命题......它无疑是本年度受热议的著作之一。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这是一本绝妙好书 精心撰述且引人深思。它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以及对政治、宗教和人性的看法。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NPR


  ★本书实乃上佳之作......任何人只要对政治观点的形成过程抱有一丝兴趣 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
  ——美国新锐新闻网站《每日野兽》| The Daily Beast


  ★海特对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道德世界的论述架构作了一次精彩的理论突破令人备感震撼......《正义之心》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无价的道德指南。
  ——《太平洋标准》杂志 | Pacific Standard.com


  ★这是一场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博览会......海特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铺陈出了道德世界的复杂性与潜在适应性。应该给乔纳森 · 海特引人入胜的著作《正义之心》贴上一张警示条: “书中内容高度致瘾”。作者的写作是循循善诱、春风拂面式的 但也包含了海量的社会科学、进化生物学和心理学前沿研究的理论作支持。
  ——《环球邮报》| The Globe and Mail


  ★《正义之心》之所以引人瞩目在于其对知识和趣味的融合 以及作者挑战传统智慧的旨趣......海特的核心论点简单、精要: 我们大部分的道德来自出生起所接受的灌输它将我们联结在一起同时也令我们一叶障目看不到不同的道德结构。
  ——《卫报》| The Guardian


  ★《正义之心》是涵盖社会心理学、政治分析和道德推理的经典著作 它汇聚了这些领域中先进的科学 并进一步验证了人类天性中本有的正义和优雅。
  ——爱德华 · 威尔逊 | Edward O. Wilson
  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正义之心与善心
中文版序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我们说些什么 VII
序 言 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XI
第一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 直觉在先, 策略性推理在后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 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务大象。骑象人是有意识的论证、 推理,而大象就是自发的精神过程, 它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却实际操控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当我们跌跌撞撞地试图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关联时, 两者往往意见相左。
第1章 天生与后天习得 道德的起源 003
生而正义
别设定框框, 让道德自由发展
图列尔的“yes”或“no”测试
超越理性主义的道德
文化不同, 道德的范围也不同
“恶心”和“不敬”关乎道德吗
道德推理源于情感因素
小结 道德并非推理得来

第2章 直觉之狗和理性之尾 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027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
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凭直觉快速做出的
“眼中认出”与“脑中推理”
象与骑象人
改变道德观念,要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小结 没有了心灵, 理性也失去动力

第3章 大象的力量 道德认知的6大发现 053
发现1: 大脑的评判迅捷而持久
发现2: 社会和政治判断尤为发自直觉
发现3: 我们的身体引导着判断
发现4: 精神变态者推理而不感觉
发现5: 婴儿感觉而不推理
发现6: 情感反应适时出现在大脑中的适当之地
大象有时也会听从理性
小结 我们的内心更像律师而不是科学家

第4章 追求选票的政客 格劳孔的5大实验结论 075
我们都是直觉式政客?
结论1: 我们痴迷于选票
结论2: 我们内心的新闻秘书自动辩解一切
结论3: 我们以为自己是诚实的
结论4: 推理(和谷歌)能带你去任何向往之处
结论5: 我们可以相信支持己方的任何东西
理性主义的妄想
小结 走上直觉主义的道德路径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二原则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正义之心就像能感受6种味道的舌头。西方世俗道德就像仅能激发一两种味觉的菜系,它要么关注伤害或者受苦, 要么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们还有很多强烈的道德直觉,比如那些与自 由、忠诚、权威和圣洁相关的。这6种味觉从何而来?它们又是怎样成为世界上那么多道德风味的基础的呢?

第5章 超越怪异 道德疆域的多样性 101
“怪异”人群与“非怪异”人群的分歧
3种道德伦理
我是怎样成为多元主义者的?跨出矩阵
小结 真理不止一个?

第6章 走出真滋味餐厅正义之心的萌芽 119
道德科学的诞生
道德哲学家的认知光谱
边沁和功利主义烧烤
康德和义务论晚餐
摒弃单一感官的道德
拓宽品味
道德基础理论
小结 道德风味并不单一?

第7章 自由和保守主义的本质 5大道德基础 137
先于经验的组织
道德基础1:关爱/伤害
道德基础2:公平/欺骗
道德基础3:忠诚/背叛
道德基础4:权威/颠覆 道德基础5:圣洁/堕落
小结 多基的道德

第8章 与大象直接对话保守主义的优势 165
衡量德行
是什么促使人们投票给共和党
我遗漏了什么
第6种味道:自由/压迫基础
在对称性意义上的公平?3对6
小结 激活每种味觉感官

第三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三原则 道德凝聚人心, 但具有盲目性
人类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 10%是蜜蜂。人性源起于两种同时进行的自然选择和竞争。在每一个群体中, 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 我们是擅长个体竞争的灵长类动物的子孙。这造成了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我们实在是自私的伪君子, 娴熟于伪善地作秀,甚至达到了自我欺骗的程度。

第9章 我们自私,我们也无私 支持群体选择的证据 203
还群体选择一个清白
获胜的部落?一群跑得快的鹿?
证据1: 进化的重大转变?
证据2: 共享意向性
证据3: 基因和文化的共同进化
证据4: 快速的进化
战争不是全部
人类有着双重天性

第10章 蜂巢开关 投入群体的能力 241
集体欢腾
开启蜂巢开关的多种方式
蜂巢开关的生物学基础
工作中的蜂巢组织
政治性蜂巢
群体归属性给了我们最大的快乐

第11章 善之力, 还是恶之源 对宗教的误解 267
孤独的信徒
新无神论的解释: 副产品与寄生物
更好的解释: 副产品与文化群体选择
涂尔干式解释: 副产品与五月柱
归属感而非信仰
黑猩猩、蜜蜂与神
道德终版的定义
宗教是一项团队运动

第12章 我们不能反对得更有建设性吗 政治的分歧 297
意识形态的起源: 从基因到道德阵营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宏大叙事
左派的盲点: 道德资本
一阴两阳
阴: 自由主义的智慧
阳一: 自由意志主义的智慧
阳二: 社会保守主义的智慧
向公民政治进军
小结 一个兴盛的国家需要自由主义者、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义者
结语 开启人类天性与历史的旅程 337
致谢 341
参考文献 345
译者后记 381


































精彩书摘

  第1章
  天生与后天习得
  道德的起源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读完之后请停下来思考,判断故事里的人是否做了不道德的事。
  有一户人家的狗在家门口被撞死了。他们听说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了狗的尸体,煮了当晚饭。没人看到他们做这一切。
  如果你和我的大多数研究对象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你会先感到一阵恶心,不过,在判定这家人的所作所为是不道德的之前,你会迟疑。毕竟, 狗已经死了,他们并没有伤害它,是吧?而且这是他们自家的狗,他们有权 按自己的意愿处理狗的尸体,不是吗?如果我催着要你下结论,很可能你会给我一个暧昧的回答,比如“呃,我觉得这很恶心,我觉得他们应该就把狗埋了,但我不会说这不道德。”
  下面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故事:
  有个男人每周去超市买一只鸡。但在烹调之前,他先和这只鸡交媾, 然后再煮了吃掉。
  这一次同样没有谁受到伤害,也没有别人知道,而且,我的一些研究对象还指出,和吃狗肉那家人的做法一样,这算是一种循环利用,即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但是,这一次的恶心感要强烈得多,这种举动实在是。。。。。。下流。所以,这件事是否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是个受过教育,信仰政治 自由主义的西方人,很可能你仍会给出一个暧昧的回答,承认这男人有权 做他想做的事,只要他不伤害任何人。
  但是,如果不是信仰自由主义或自由意志主义的西方人,你很可能会认为人和鸡的尸体交媾后再把鸡吃掉的行为是错的,是不道德的。你和地球上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道德是宽泛的。即便一些举动没有伤害任何人,它也是错的。道德在世界各地,甚至在同一社会中都是有差异的,明白这一简单的事实,是理解你自己的正义之心的第一步。第二步,则需要明白这么多道德是从哪里来的。
  生而正义
  我大学时的专业是哲学,那时,我想要找出人生的意义。在看了太多伍 迪 · 艾伦的电影后,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哲学应该有点用。但我也选了一些心理学课程,我喜欢这些课,所以就继续修了下去。1987 年,我被 录取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我大概的计划是做有关幽默心理学的试验,我觉得整天徜徉在喜剧海洋里搞研究应该很有趣。
  到费城一周后,我和乔纳森·拜伦(Jonathan Baron),一位研究人类如何思考以及做决策的教授坐下来谈了一次。我以(仅有的)一点哲学背景和他探讨伦理学,两人相谈甚欢。拜伦直截了当地问我:“道德思考与其他类型的思考有什么区别吗?”我说,之所以有关道德问题的思考(比如“为什 么堕胎是错的”)似乎和对其他问题的思考不一样(比如“晚上去哪儿吃晚 饭”),是因为前者需要提供理由来向他人证明你的道德判断是正当的,这一需求比后者强烈得多。拜伦对我的看法很感兴趣,我们在实验室里谈到了一些将道德思考和其他类型的思考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次谈话给了我一些鼓励, 第二天我就请他做我的导师,开始研究道德心理学。
  在 1987 年,道德心理学属于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者们关注儿童如何发展出对规则的认识,尤其是对公平原则的认识这一类问题。这个研究背后的大问题是:“儿童起初是如何知道对错的?道德起源于何处?”
  对此有两个明显的答案:先天具备或后天养成。如果你选择先天,那么你就是个先天论者(nativist)。你认为道德知识先天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它是预载的,预载在人类由神所塑造的心灵中(如《圣经》所言),或者在 我们进化出来的道德情感中(如达尔文所言)。
  但是,如果你认为道德知识是后天养成的,那么你就是个经验主义者 (empiricist)。你认为“孩子生下来几乎是一块白板”,如约翰·洛克(John
  Locke)所言。既然道德随地域和时代而变化,那它怎么会是天生的呢? 无论成年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都是在童年时从自身的经历中学到的,其中包括大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经验主义的意思是“从观察或从经验中得来”。)
  然而,这道选择题本身就是错的。1987 年,道德心理学几乎全部聚焦 于第三种答案,即理性主义(rationalism),它认为是孩子们自己认识到了道德。史上最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初是一名动物 学家,在老家瑞士研究软体动物和昆虫起家。他痴迷于动物蜕变所经历的 阶段,比如由毛毛虫变成蝴蝶。后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儿童身上,他把对发展阶段的兴趣带了过去。皮亚杰想知道能力有限的儿童(不起眼的毛毛 虫)是怎样生发出极其复杂精微的成年人思维的(意识的斑斓彩蝶)。
  皮亚杰聚焦于孩子所犯的各类错误上。比如,他会将水倒入两个一模一 样的玻璃杯里,让孩子们告诉他杯子里是否装了一样多的水。接着他会将其 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高而细的杯子里,让孩子们比较这杯水和另一杯没动过 的水。不满 6 岁或 7 岁的孩子通常会说高而细的杯子装了更多的水,因为水 面更高。他们不知道水被倒来倒去的时候总体积不变。他也发现,大人向孩 子解释体积守恒是徒劳无功的。孩子没到一定年龄(一定的认知阶段)、头脑还没准备好时,是不可能懂这些道理的。而一旦他们准备好了,只需要玩 一玩装水的杯子,他们就能够自己明白了。
  换句话说,对体积守恒的理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向大人学来的。这是 孩子自己明白的,条件是要他们的头脑准备好了,并且有了适当的体验。
  皮亚杰将这一认知发展方式也应用到了对儿童道德思考的研究上。他趴下来和儿童们玩弹球,有时候故意装傻不守规则。儿童对他的错误作出反应, 于是就展现出了他们不断发展着的尊重规则、改变规则,以及轮流玩耍和解决纷争的能力。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这一套不断丰富着的知识也层层 推进。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道德的理解和他们对水杯的理解一样:我们不能说这 是天生的,也不能说孩子们是直接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倒不如说这是他们 和别的孩子玩耍时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ed)的。游戏中轮流玩耍就像把 水在杯子里倒来倒去。无论你和 3 岁的小孩玩多少次,他们也没法理解公平 的概念,就像他们无法理解体积守恒一样。然而,一旦长到五六岁,玩游戏、争论以及合作共事将会帮助他们理解公平,这远比大人的说教有效。
  这是心理理性主义(psychological rationalism)的本质:我们如毛毛虫 蜕变成蝴蝶一般地发展出了理性。如果毛毛虫吃了足够的叶子,它(最终) 会长出翅膀。如果儿童获得了足够多的关于轮流玩耍、分享和公平游戏的体 验,他(最终)会成为一个道德生物,能够运用他的理性能力解决更棘手的 问题。理性是我们的天性,良好的道德推理则是发展的终点。
  (略……)
  文化不同,道德的范围也不同
  人类学家写到道德时,使用的语言似乎和我读到的那些心理学家们用 的完全不一样。帮助我沟通了这两个领域的先启之作是菲斯克的前任导师, 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 · 施韦德(Richard Shweder)所发表的一篇论文。施韦 德是一名心理人类学家,在印度东海岸的奥里萨邦(Orissa)居住和工作。 他发现,奥里萨人和美国人在看待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而这些差异导致了他们在道德思考上的相应差别。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西方人将人类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这是十 分不同寻常的,施韦德引用了他的论述:
  将人看成一个有限的、独一无二的、或紧密或松散联结起来的动 机和认知的宇宙,一个动态的中心,由意识、情感、判断和行动构成 的与众不同的整体,与其他整体相对,与其社会和自然背景相对。这一观念尽管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可撼动的,但在世界其他各种文化中, 它其实是十分罕见的。
  对于为何不同文化中自我观念的差异如此之大,施韦德为此提供了一个 简单的解释:所有社会都必须解决组织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 怎样平衡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只有两大路径:大多数社会选择了社会中心主义的答案,将群体和组织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将个人需求 放在第二位。相比之下,个人主义的回答将个人放在中心,而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社会中心主义的答案支配了多数的古代社会,但在启蒙运动时期,个人主义的答案逐渐成为其强劲对手。20 世纪,随着个人权利的迅速拓展, 消费文化的传播,以及西方世界对极端社会中心主义的法西斯所犯罪行的恐 惧(在这个意义上,拥有强有力的社会安全网络的欧洲国家并不属于社会中心主义。它们只是在个体遭遇社会动荡时做了很好的庇护工作),个人主义 的答案极大地战胜了群体主义的答案。
  施韦德认为,科尔伯格和图列尔的理论是由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制造的,也是为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准备的。他怀疑这些理论能否适用于奥里萨。在奥里萨,道德以社会为中心,个人之间相互依赖,道德准则(用以禁 止伤害)和社会惯例(用以规范行为,与伤害不直接相关)之间没有明确的 界限。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和两名同伴准备好 39 个很短的故事,故事里 讲到有人做了某件无论在美国或是奥里萨都算违背规则的事情。接着,研究 者就这些故事采访了居住在海德公园(芝加哥大学附近的社区)的 180 名儿 童(5~13 岁)和 60 名成年人。他们也在布巴内斯瓦尔(奥里萨的一处古 老的朝圣地)的婆罗门儿童及成年人中抽取相应人数的样本进行了采访,另外还采访了 120 名来自低种姓的人(贱民)。总计起来,这是个繁重的任务——在两个大不相同的城市中做 600 个长时间的采访。
  施韦德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图列尔的方法,但他所设计的故事情 节中包含了很多图列尔没有涉及的行为。正如你将在表 1— 1 上部看到的, 在一些故事中,有人很明显地伤害了别人,或不公正地对待了别人,两个国 家的受访者都谴责了这些行为,指出他们错了,这些行为不容置疑地错了, 这些行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算是错的。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中,某些行为(对美国人来说)一样是明显地涉及了伤害和不公(见表中部),但印度人却不会去谴责。
  ……

前言/序言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我们说些什么
  在写作我的第一本书《象与骑象人》时, 我认识到任何伟大的社会对于人类兴盛的原因以及人类道德的独特性都有很多相同的结论。孔子和《希伯来圣经》都教导人们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而佛祖和耶稣都敦促我们克服心中深植的伪善。
  在《象与骑象人》一书的结尾,我以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为例, 论述了“对立”的价值。最后一段大意是这样的:
  以中庸之道(平衡),找寻人生的智慧——不管古与今,东方与西 方,甚至保守与自由,中庸之道都可以让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找到人生的满足、幸福及意义。
  现在你手上的这本书就是我对上述观念的践行。撰写《象与骑象人》时, 我是一个政治自由主义者,热烈支持美国的民主党,很不喜欢当时的总统小布什。但当时我也正在研究与政治相关的道德心理,尽力去理解那些在我的 同胞中约占 40% 的奇怪生物——保守主义者。我强迫自己读他们的书,看 他们的电视节目。我试图从内心去理解他们的道德。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会对堕胎、同性恋还有美国国旗那么在意?
  最初我很纳闷,但渐渐地我开始看到一些以前从没看到过的东西。我开始在自由主义者的说辞中发现了缺陷,在保守主义者的观点中察觉到优点, 比如相对于鼓励人们自力更生,减少依靠政府救助的人数才更重要。我并没有成为保守主义者,但对于自身的道德和政治信仰不再那么信心满满。我意识到所有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不得不介怀于某些道德问题,但它们也使得我们忽视了其他道德问题的存在。我开始认识到,在旷日持久的道德和政治争论中,所有的派系在某个大问题上通常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 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道德凝聚人心,却也使人们盲目。
  这本书运用了美国政治研究的一些方法,但我使用的基本研究工具属于 文化心理学范畴。本书第 5 章提到,我在印度与人类学家理查德·施韦德一起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因为这段经历,我才能够了解到每个社会是如何编 织起一张网络,或者建立起一个“道德矩阵”的,在其中人们可以作出道德 判断。当我开始研究政治,我渐渐发现每个国家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道德矩阵, 而是有很多个,并且常常是针锋相对的。
  凝聚或者分裂中国社会的那些议题和美国大不相同,然而毕竟同属人 类,我们有相同的复杂道德心理,它令我们团结成自以为是和自以为善的群 体;我们都有相同的道德“味觉”,就像孟子在2 300年前所说:“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这本书会向你描述这些道德“味觉”,告诉你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些味觉, 从而在道德议题上劝说别人。在美国,政治顾问们已经用这本书帮政客们赢得了选举。但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你理解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 人,并学会和他们和谐相处。大多数时候,我们和他人的歧义都与道德有一定关联,无论对方是你的父母、同事还是朋友。当发现对方有了错误的言行,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调为争论模式,准备辩护,并将攻击的话语打磨得更为 犀利。但这通常都是在浪费时间,且会破坏亲密的关系。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了解道德真正的运作方式,而后你可以利用这一 知识为你的所到之处带去更大的和平和更深的理解。
  乔纳森·海特 2014年2月28日于纽约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道德观形成与运作机制的划时代著作。作者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以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甚至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我们并非总是基于理性思考来形成道德判断,而是常常先有情感上的“感觉”,再通过理性的“理由”来为其辩护。这就像一头骑象人(理性)在驾驭一头大象(情感/直觉),看似是人在控制,实则大象的意愿往往占据主导。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人们普遍认为的道德判断是纯粹理性推导的观点。海特认为,我们的道德直觉是演化而来的,它们在我们做出判断的瞬间就已形成,而后续的理性思考,更多的是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证明我们“感觉”到的“对”是“对”的。这种“先站队,后找理”的模式,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问题上,即使面对同样的事实,人们也难以达成一致,反而更容易陷入“我对你错”的僵局。 核心理论:道德直觉主义(Moral Intuitionism) 海特提出的“道德直觉主义”是本书的基石。他认为,道德判断主要源于快速、自动的道德直觉,这些直觉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快速决策机制,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而理性思考,虽然扮演着解释和说服的角色,但它通常是在道德判断产生之后才介入,其作用更像是为已经形成的直觉寻找证据和逻辑支持,而非独立产生判断。 他用“骑象人与大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一关系:我们的理性(骑象人)是有限的,它试图控制强大的、本能的、情感驱动的大象(我们的道德直觉)。然而,一旦大象被某个方向吸引,理性往往只能努力地跟随,并为大象的冲动寻找合理的解释。这种直觉先行的模式,使得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道德议题时,显得异常固执己见,难以被理性的论证所动摇。 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道德观念的差异,海特进一步发展了“道德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但侧重点不同的道德“味道”,这些“味道”构成了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石。他最初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道德基础: 1. 关怀/伤害(Care/Harm): 关注他人的福祉,避免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这是现代自由主义道德观的核心。 2. 公平/欺骗(Fairness/Cheating): 强调公正、平等对待,反对不公平的待遇和欺骗行为。 3. 忠诚/背叛(Loyalty/Betrayal): 重视群体内部的团结、忠诚和牺牲,反对背叛和分裂。 4. 权威/颠覆(Authority/Subversion): 尊重等级制度、传统和秩序,反对颠覆和僭越。 5. 圣洁/堕落(Sanctity/Degradation): 关注身体和精神的纯洁,避免污秽和亵渎,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海特指出,不同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文化背景,会赋予这些道德基础不同的权重。例如,保守派更倾向于同时重视所有这些道德基础,特别是权威和圣洁,而自由主义者则更侧重于关怀和公平。这种道德基础的差异,是理解为何不同群体在面对同一社会议题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道德评判的关键。 “我对你错”的心理根源 本书之所以以“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为副标题,正是因为海特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 道德部落主义(Moral Tribalism): 人类天生具有形成群体的倾向,并将群体成员视为“自己人”,对“外人”则抱有戒心。在道德议题上,这种倾向表现为强烈的“道德部落主义”,即我们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群体的道德观念,并对持有不同观念的“他者”产生敌意和排斥。这种部落化的思考方式,使得我们更容易将对方的观点视为“错误”或“威胁”,从而加剧了“我对你错”的对立。 道德辩护(Moral Justification): 如前所述,我们的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扮演着辩护者的角色。一旦我们形成了一个道德直觉,我们的理性就会积极地去寻找证据、构建论点,来证明这个直觉是正确的,并说服他人接受。即使面对无可辩驳的反证,我们也会用各种策略来规避、歪曲或忽视,以维护自己道德判断的完整性。 情感共鸣与群体规范: 我们的道德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驱动。我们更容易对与自己情感相似的人产生共鸣,而对情感相异的人产生疏离。同时,群体内部的道德规范也会对个体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为了融入群体,获得群体的认同,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采纳并捍卫群体的道德立场,即使这意味着排斥那些与群体立场不同的人。 超越“我和你”:理解多元道德的路径 《正义之心》并非仅仅是为了揭示人类道德判断的非理性一面,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跨越道德分歧的可能性。 认识“他者”的道德根基: 通过了解道德基础理论,我们可以尝试理解那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他们的道德判断是建立在哪些不同的道德基础之上的。即使我们不认同他们的观点,理解他们为何会有那样的观点,也是减少对立、促进沟通的第一步。 培养“道德谦逊”(Moral Humility): 海特鼓励我们认识到自己道德判断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可能被情感和群体偏见所影响。培养道德谦逊,意味着我们要愿意倾听不同声音,愿意承认自己可能出错,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理解。 寻找共同的道德平台: 尽管存在差异,人类在一些核心的道德基础(如关怀和公平)上仍然存在共识。通过强调这些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合作与妥协,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政治的“商业模式”与“传教士模式”: 作者还区分了政治中的两种主要模式:“传教士模式”和“商业模式”。传教士模式是将自己的信仰视为绝对真理,并试图将其传播给他人,这常常导致僵化的对立。而商业模式则更注重交易、妥协和合作,这为解决社会分歧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海特鼓励我们尝试从“传教士”转变为“商业人士”,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寻求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结语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自身道德判断的惯性认知,深刻地剖析了人类道德观的复杂性与非理性根源。通过理解道德直觉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不同道德基础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对立,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理解和合作的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智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不同观点的人共存的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许的“宿命感”,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在道德认知上的许多底层限制,仿佛我们的大脑被设定好了一样,很难真正跳脱出我们自身的框架去体验他人的世界。然而,正是这种对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反而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它不是鼓励我们放弃立场,而是鼓励我们以一种更谦卑、更审慎的态度来持有我们的立场。理解了“直觉先于理性”的运作模式后,我对自己说服他人的努力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比起直接攻击对方的结论,我更倾向于尝试去触碰或构建新的、可能被对方接受的道德基础。这种转变是微妙的,它要求我们放下胜利的渴望,转而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共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框架,帮助我们导航于充满道德分歧的复杂世界,不再将分歧视为失败,而视为人类多样性在道德光谱上的自然呈现。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剂强心针,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观点对立日益加剧的时代。我一直觉得,当我们和别人争论时,好像总是在努力说服对方接受“我的事实”才是唯一的事实。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看似理性的对抗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群体认同驱动力。读完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清晰的逻辑论证常常对持不同政见的人毫无作用——因为他们关心的根本就不是逻辑本身,而是他们所属的“部落”是否安全、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了维护。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人类这种固有的“道德直觉优先于理性推理”的倾向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下意识的判断和强烈的立场,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又有多少是早已内化于心的群体脚本在自动播放。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必要的,它迫使我们将目光从“如何击败对方”转向“为什么我们都如此确定自己是对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新闻报道中的激烈辩论,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交锋,而更像是不同道德基础之间的碰撞,这对我理解人际冲突的本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论证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它没有试图简单地指责我们有多么“不理性”,反而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同理心,去解构我们道德判断的起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不同道德基础时所使用的那些跨文化、跨领域的例子,它们绝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扎根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这些观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认为的“普世真理”,其实只是我们成长环境和文化熏陶下的特定产物。这种“相对主义”的引入,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仿佛自己坚信的道德高地正在松动,但正是这种松动,才为真正的理解和沟通留下了空间。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在反对对方的“善意”,只是我们对“善”的定义范围不同而已。这种理解的深化,极大地缓解了我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挫败感,因为我不再将对方视为愚昧或恶意,而是将其视为站在另一套有效道德系统中的实践者。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渐进式的“认知升级”。起初,我可能只是带着“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的好奇心,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开始将书中的概念框架投射到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验证。最令人震撼的是关于“直觉与推理”关系的论述,它彻底颠覆了我长期以来对理性思考的崇拜。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思考后才下结论,但实际上,我们的情感和直觉似乎早已完成了大部分工作,而所谓的“推理”,更多时候更像是为早已做出的判断寻找支持性证据的辩护律师。这种机制的揭示,让人对自己“聪明”的认知产生了一种清醒的怀疑。我开始注意自己在接收新信息时的第一反应,那种瞬间的抵触或接纳,背后蕴藏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生物和社会因素。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它更像是关于人类心智“出厂设置”的深度说明书,读完之后,你看待所有争论的滤镜都会发生永久性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去激进化”能力。在当下的信息洪流中,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精心维护的“信息茧房”里,不断强化着“我们是受害者,他们是坏人”的叙事。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提供一个“更公正的视角”,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我们能自行拆解这些叙事结构。它教会我们识别出那些在冲突中被无意识调动起来的道德按钮,以及这些按钮是如何被政治、媒体乃至我们日常的社交网络所精确触发的。我发现,一旦你理解了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烈地捍卫某个看似荒谬的立场(因为这个立场恰好满足了他们群体安全或公平感的某种需要),你就很难再用简单的“智商不够”或“被洗脑了”来敷衍了。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视角:与其嘲笑对手的愚昧,不如理解他们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找到真正能够连接彼此的潜在价值点。

评分

刚收到,还未看,希望是好书,阅读价值高。

评分

很nice的选择 错不了的啦,哈哈

评分

从人性角度分析事物发展,政治走向,经典,不过看完确实有点黑暗!

评分

非常给力,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很好用!

评分

微博是推荐的书,印刷质量好,内容是我喜欢的。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很好用!

评分

好书不用说!爱读书的,太值得一读了!

评分

很好的书,内容精彩,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