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保护学与实验(张艳菊)

园艺植物保护学与实验(张艳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艳菊,戴长春,李永刚 编
图书标签:
  • 园艺植物保护
  • 植物病虫害防治
  • 园艺学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学
  • 病理学
  • 昆虫学
  • 除草剂
  • 杀菌剂
  • 杀虫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5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55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实验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园艺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葫芦科蔬菜病害、豆科及其他蔬菜病害、果树病害、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园艺植物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地下害虫、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茄科蔬菜害虫、葫芦科蔬菜害虫、豆科及其他蔬菜害虫、果树害虫等。
本书既可作为农业院校园艺类各专业学生的教材,又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园艺植物病害
第一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2
第一节 植物病害概念 2
第二节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2
一、寄主 2
二、病原 3
三、环境条件 4
四、病害三角关系 4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4
一、症状类型 4
二、园艺植物病害症状的变化及在病害诊断中的应用 7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分类 7
思考题 8
第二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9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9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9
二、真菌的生活史 12
三、真菌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13
第二节 植物病原根肿菌和卵菌 21
一、植物病原根肿菌 21
二、植物病原卵菌 21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23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23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25
第四节 植物病毒 27
第五节 植物寄生线虫 29
一、线虫的一般性状 29
二、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30
第六节 寄生性植物 31
一、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31
二、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32
三、寄生性植物的防除 33
思考题 33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34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34
一、寄生性 34
二、致病性 34
三、寄主范围 35
四、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35
第二节 园艺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35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35
二、机械压力 36
三、有害的代谢产物 36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37
一、接触期 37
二、侵入期 37
三、潜育期 39
四、发病期 40
第四节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40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40
二、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 42
三、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43
第五节 园艺植物的抗病性 43
一、植物抗病性概念 43
二、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43
三、植物抗病性的分类 44
四、植物的抗病机制 44
五、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45
第六节 园艺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47
一、园艺植物病害流行因素 47
二、园艺植物病害流行动态 48
三、园艺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50
思考题 51
第四章 园艺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 52
第一节 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 52
一、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及要点 52
二、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52
第二节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原理 54
一、园艺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55
二、园艺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及方法 55
思考题 60
第五章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61
第一节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61
第二节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64
第三节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66
第四节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68
第五节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69
第六节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71
思考题 72
第六章 茄科蔬菜病害 73
第一节 茄科蔬菜苗期病害 73
第二节 番茄病毒病 75
第三节 番茄叶霉病 77
第四节 番茄灰霉病 79
第五节 番茄早疫病 80
第六节 番茄晚疫病 81
第七节 茄子褐纹病 83
第八节 茄子黄萎病 84
第九节 辣椒炭疽病 86
第十节 辣椒疫病 87
思考题 89
第七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 90
第一节 黄瓜霜霉病 90
第二节 瓜类枯萎病 92
第三节 瓜类白粉病 94
第四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96
第五节 瓜类病毒病 97
第六节 瓜类炭疽菌 100
第七节 黄瓜菌核病 101
思考题 102
第八章 豆科及其他蔬菜病害 103
第一节 菜豆细菌性疫病 103
第二节 菜豆锈病 104
第三节 菜豆炭疽病 105
第四节 蔬菜根结线虫病 106
思考题 108
第九章 果树病害 109
第一节 苹果和梨树腐烂病 109
第二节 苹果和梨树干腐病和轮纹病 110
第三节 梨和苹果黑星病 112
第四节 苹果和梨锈病 114
第五节 葡萄霜霉病 115
第六节 葡萄白腐病 117
第七节 葡萄黑痘病 118
思考题 119

第二篇 园艺植物虫害
第十章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121
第一节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21
第二节 昆虫与近缘动物的区别 121
第三节 昆虫的多样性 122
第四节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23
第五节 农业上其他有害动物 124
思考题 124
第十一章 昆虫形态学 125
第一节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125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125
一、头部的构造与分区 125
二、昆虫的触角 125
三、昆虫的眼 127
四、昆虫的口器 127
五、昆虫的头式(或口式) 129
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129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129
二、胸足 129
三、翅 131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133
一、腹部的构造 134
二、外生殖器 134
思考题 134
第十二章 昆虫生物学 135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135
一、两性生殖 135
二、特殊生殖方式 135
第二节 昆虫的变态 136
一、表变态 136
二、原变态 136
三、不全变态 137
四、全变态 138
第三节 昆虫的发育 138
一、卵期 138
二、幼虫期 139
三、蛹期 139
四、成虫 140
第四节 昆虫的生活史 143
一、生命周期 143
二、生活史 143
三、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 144
第五节 休眠和滞育 144
一、休眠 144
二、滞育 145
第六节 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146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146
二、昆虫的食性 146
三、趋性 147
四、群集性 147
五、扩散与迁飞 147
六、昆虫的防卫 148
七、昆虫的通信 149
思考题 149
第十三章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150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50
一、环境 150
二、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50
三、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53
四、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53
第二节 昆虫种群与群落 153
一、种群 153
二、群落 154
第三节 昆虫的调查方法 154
一、调查内容 155
二、昆虫的分布型和取样方法 155
三、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 156
第四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157
一、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157
二、害虫预测的方法 158
三、发生期预测 158
四、发生量的预测 160
思考题 161
第十四章 园艺植物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162
第一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观点与特点 162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 162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 162
三、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62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基础和经济学原理 163
一、生态学理论基础 163
二、经济学原理 163
第三节 害虫防治技术 164
一、植物检疫 164
二、农业防治法 164
三、生物防治法 167
四、物理防治法 168
五、化学防治法 171
思考题 173
第十五章 地下害虫 174
第一节 蛴螬类 174
第二节 金针虫类 177
第三节 蝼蛄类 178
第四节 地老虎类 179
第五节 根蛆类 181
第六节 地下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83
第七节 地下害虫调查与测报 185
第八节 地下害虫综合防治 186
思考题 187
第十六章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188
第一节 菜蛾 188
第二节 菜粉蝶 189
第三节 菜蚜 191
第四节 黄曲条跳甲 193
第五节 斜纹夜蛾 194
第六节 甘蓝夜蛾 195
思考题 196
第十七章 茄科蔬菜害虫 197
第一节 温室白粉虱 197
第二节 棉铃虫 198
第三节 烟青虫 199
第四节 马铃薯块茎蛾 200
第五节 茄二十八星瓢虫 201
思考题 202
第十八章 葫芦科蔬菜害虫 203
第一节 瓜蚜 203
第二节 瓜绢螟 204
第三节 黄守瓜 205
思考题 206
第十九章 豆科及其他蔬菜害虫 207
第一节 豆野螟 207
第二节 大豆食心虫 208
第三节 大豆蚜 210
第四节 豆荚螟 212
第五节 豆秆黑潜蝇 214
第六节 苜蓿夜蛾 215
第七节 豌豆潜叶蝇 216
思考题 217
第二十章 果树害虫 218
第一节 蚜虫类 218
一、苹果棉蚜 218
二、绣线菊蚜 220
三、梨蚜 221
第二节 螨类 222
一、山楂叶螨 222
二、柑橘全爪螨 223
三、苹果全爪螨 224
第三节 蚧类 225
第四节 蛾类 226
一、桃小食心虫 226
二、梨小食心虫 228
三、梨大食心虫 229
四、苹小卷叶蛾 230
五、黄刺蛾 232
六、苹果巢蛾 233
七、天幕毛虫 234
八、葡萄透翅蛾 235
第五节 天牛类 236
第六节 吉丁虫类 237
第七节 柑橘大实蝇 238
思考题 239
第三篇 园艺植保学实验
实验一 植物病原真菌及卵菌形态观察 241
实验二 植物病原细菌形态观察 243
实验三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244
实验四 植物病原真菌的接种及抗性鉴定方法 246
实验五 蔬菜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鉴定 248
实验六 昆虫纲的形态特征 250
实验七 昆虫的生物学 251
实验八 地下害虫形态识别与为害状观察 253
实验九 蔬菜害虫形态识别与为害状观察 256
实验十 果树害虫形态识别与为害状观察 258
参考文献 259

前言/序言


《园艺植物保护学与实验(张艳菊)》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园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病虫害的侵袭。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旨在培养读者成为一名合格的园艺植物守护者。 第一部分:认识园艺植物的敌人——病原体与害虫 在展开具体的防治策略之前,深入了解敌人的“面目”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引导读者认识那些潜伏在土壤、空气、水源中,或是寄生于植物体表的各类病原体。其中包括: 真菌性病害: 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由霉菌、担子菌、子囊菌等真菌引起的各种病症,例如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根腐病等。本书会详细阐述不同真菌的发生规律、侵染途径、致病机理,以及其在不同园艺作物上的典型症状表现。例如,在介绍白粉病时,不仅会描述叶片表面出现的白色粉状物,还会探讨其在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对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细菌性病害: 细菌病害往往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本书将介绍由各种细菌引起的病害,如叶斑病、青枯病、溃疡病、软腐病等。读者将了解到细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伤口、气孔、媒介昆虫等途径侵入植物。例如,对于青枯病,本书会重点解析其在维管束中的增殖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植物萎蔫死亡的机理,并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尤为棘手,因为它们常常是隐蔽的,且一旦感染难以根治。本书将介绍常见的园艺作物病毒病,如花叶病、畸形病、卷叶病等。读者将学习病毒的结构、传播方式(如通过蚜虫、螨虫、线虫等媒介),以及病毒感染后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和影响。本书还会强调无毒种苗的应用以及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线虫病害: 肉眼难以见的线虫,却可能对植物根系造成毁灭性打击。本书将详细介绍植物寄生性线虫的种类,如根结线虫、胞囊线虫、穿孔线虫等。读者将了解线虫的生活史、侵染方式,以及它们如何破坏植物根系结构,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最终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其他病原体: 除了上述主要类别,本书还会触及一些其他类型的病害,如非侵染性病害(如营养不良、生理失调、环境胁迫等造成的症状),以及藻类、细菌等引起的某些特殊问题。 在认识病原体的同时,本书同样会聚焦园艺植物面临的另一大威胁——各类害虫。读者将深入了解: 咀嚼式口器害虫: 诸如鳞翅目幼虫(如菜青虫、斜纹夜蛾)、鞘翅目成虫和幼虫(如瓢虫、金龟子)等。本书将描述它们啃食叶片、茎干、果实的特点,以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刺吸式口器害虫: 如蚜虫、粉虱、蚧壳虫、螨虫等。本书将重点阐述它们如何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衰弱、叶片卷曲、出现排泄物(如蜜露),并可能传播病毒。 钻蛀性害虫: 如天牛、蛀心虫等。本书会介绍这些害虫钻入植物茎干、果实内部的危害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虫孔、排泄物等迹象进行判断。 地下害虫: 如蛴螬、地老虎、蝼蛄等。本书将解析它们在土壤中啃食植物根系、幼苗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翻耕土壤或监测土壤中的虫情来发现。 第二部分:科学防治的策略与方法 在充分了解了园艺植物的敌人之后,本书将重点阐述一套系统、科学的防治策略。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介绍,更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指导,帮助读者将理论付诸实践。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本书将贯穿“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强调在病虫害发生前采取措施,而非等到发生后再被动应对。综合治理意味着不依赖单一的防治手段,而是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防治: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本书将详细讲解: 选用抗病虫品种: 介绍如何选择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园艺作物品种,以及抗性育种的重要性。 合理轮作与间作: 阐述轮作对减少土壤病原体和害虫积累的作用,以及间作套种对某些害虫的驱避或隔离效果。 清洁田园: 强调清除病残体、杂草,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场所和繁殖源。 调整栽培措施: 如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优化种植密度、适时播种/移栽等,以增强植物自身抗性,改善生长环境,削弱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例如,对于易感黑星病的苹果,本书会建议采取合适的修剪方式,增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物理隔离: 介绍使用防虫网、地膜覆盖等物理屏障,阻止害虫的迁入和传播。 生物防治: 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本书将重点介绍: 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 讲解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和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减少农药使用等方式,保护和增加天敌种群。 微生物农药: 介绍利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杀虫剂等微生物作为防治剂,它们对靶标害虫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特点。 生物源杀虫剂: 介绍从植物中提取的杀虫成分,如印楝素、鱼藤酮等。 诱捕器与性信息素: 讲解如何利用昆虫的趋性或性激素来诱捕和监测害虫,从而及时发现和控制虫情。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重要的补充手段。本书将强调: 农药的种类与选择: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农药(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选择原则,并重点介绍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 合理用药技术: 讲解科学的用药时机、剂量、浓度、喷洒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气象条件进行精准用药。 农药的安全性与环境影响: 强调农药的毒性、残留、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及如何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护施药人员和环境。 抗药性治理: 介绍如何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策略,延缓和克服病虫害的抗药性。 物理防治: 除了物理隔离,本书还将介绍其他物理防治手段: 捕杀: 对于少量害虫,可以直接手工捕捉。 诱杀: 利用光、声、色等吸引害虫,然后将其消灭。 高温或低温处理: 如对种子、土壤进行热处理,或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冷冻。 抗病虫害的诊断与监测: 病虫害的早期识别: 读者将通过本书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生长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病斑、虫体、虫卵、排泄物等,来准确诊断病虫害的种类。 监测技术: 介绍常用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包括田间普查、设置诱捕器、使用遥感技术等,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和指导防治决策。 第三部分:园艺植物保护实验指导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实验指导。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都将伴随着相应的实验操作,让读者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掌握技能。 病害分离与鉴定实验: 学习如何从病株上分离病原菌,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和鉴定。例如,学习分离叶斑病菌,观察其菌落形态,并可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结构。 害虫采集与鉴定实验: 掌握在不同生境下采集各类害虫的方法,学习使用放大镜和解剖针等工具,对采集到的害虫进行形态观察,并初步鉴定其种类。 药效试验设计与实施: 学习如何设计科学的药效试验,包括设置对照组、处理组,选择合适的药剂、剂量,以及如何进行田间喷洒和药后效果的评估(如杀虫率、病害减轻率等)。 抗性测试方法: 了解如何通过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或室内离体试验,评估植物对特定病虫害的抗性水平。 天敌昆虫的观察与培养: 学习如何识别常见的农田天敌,并了解其生活史和繁殖特点,为生物防治积累经验。 生物农药的应用实验: 实践不同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观察其对靶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调查实验: 学习如何通过长期的田间调查,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发展趋势、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预测和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 《园艺植物保护学与实验(张艳菊)》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园艺植物健康的“守护手册”。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系统地为读者构建起一套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无论是园艺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还是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园圃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成为一名合格的园艺植物保护者,让我们的园艺作物茁壮成长,硕果累累。本书强调的科学、环保、可持续的防治理念,也将引领读者走向更加绿色、健康的园艺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简直是园艺爱好者的福音!我得说,我之前对植物病虫害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看到虫子就喷药”的初级阶段。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非常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比如,书中对不同气候带下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得极其透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夏天苦心经营的多肉总是莫名其妙地“化水”,原来是通风和湿度控制出了大问题。作者在讲解病虫害的识别时,配图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区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不只是告诉我们该用什么药,而是深入探讨了病虫害发生的生态学基础。读完后,我对待园艺的态度都变了,不再是盲目地去“治理”,而是学会了如何去“预防”,如何通过调整环境来建立一个健康的植物生态系统。这本书记载的那些关于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细节,真的让我茅塞顿开,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植物医生了,而不是一个只会乱用化学品的“园丁”。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普通园艺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工具箱”。我之前在自己的小温室里遇到过一些非常棘手的病毒性病害,市面上一般的园艺书籍对此都避而不谈或者只是泛泛而过。然而,这本书却对病毒的检测方法、隔离措施以及长期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某些部分需要我结合网络资源进行辅助理解,但它提供的理论框架是极其稳固的。特别是关于不同作物对特定病原体的抗性机制的分析,让我对如何选择抗病品种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关于“治病”,更是关于“选种”和“环境工程”的综合学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田间经验。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书的时候,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保护学”听起来就挺高深的。但翻开目录后,我就发现我想多了。它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基础的植物生理到具体的病理诊断,再到最后的操作流程,逻辑性非常强。我尤其喜欢它在实验设计部分的处理。那些实验步骤描述得极其详尽,连试剂的配比、操作的时间点都有明确说明,这对于想深入研究园艺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对几盆受了真菌感染的月季进行了处理,效果立竿见影。最关键的是,书中强调了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让我养成了每次操作后都详细记录观察结果的习惯,这对长期跟踪植物健康状况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秘方”,而在于它教会你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你自己能够分析问题、设计方案,最终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很多专业书籍读起来费劲,是因为语言晦涩或者图文混排混乱。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条理,即便是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也能被阐述得清晰易懂。图谱的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好,尤其是在描述一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病变细节时,高清的插图提供了关键的视觉辅助。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严肃的学习者来说,一个好的教材不仅内容要扎实,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我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沉浸其中,而不是一味地应付式阅读。它成功地将晦涩的专业知识“翻译”成了可操作、易理解的知识体系,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大家都追求快速见效的背景下,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平衡的保护策略。书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健康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植物生存的“土壤家园”。读完后,我开始更加关注土壤的改良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喷雾剂。这种全方位的、注重系统健康的保护观,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对抗病虫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艺哲学指南。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植物,乃至整个花园生态,都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责任感和敬畏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