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贵州大学规划教材

茶树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贵州大学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文龙,金道超,李子忠 编
图书标签:
  • 茶树病虫害
  • 茶树防治
  • 农业技术
  • 园艺
  • 病虫害防治
  • 贵州大学
  • 规划教材
  • 茶叶
  • 植保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66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4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贵州大学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19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树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贵州大学规划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茶树重病害防治技术,共分15节详细介绍茶树15种重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下为茶树重要虫害防治技术,共分60节详细介绍60种重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目录

上篇 茶树重要病害防治技术
第1节 茶饼病
第2节 茶网饼病
第3节 茶云纹叶枯病
第4节 茶炭疽病
第5节 茶轮斑病
第6节 茶白星病
第7节 茶圆赤星病
第8节 茶芽枯病
第9节 茶褐色叶斑病
第10节 茶赤叶斑病
第11节 茶煤病
第12节 茶藻斑病
第13节 茶红锈藻病
第14节 茶苗白绢病
第15节 茶根结线虫病

下篇 茶树重要虫害防治技术
第1节 假眼小绿叶蝉
第2节 小绿叶蝉
第3节 茶毛虫
第4节 茶黑毒蛾
第5节 茶白毒蛾
第6节 茶尺蠖
第7节 茶银尺蠖
第8节 油桐尺蠖
第9节 木檫尺蠖
第10节 茶卷叶蛾
第11节 茶小卷叶蛾
第12节 茶细蛾
第13节 茶蚕
第14节 茶蓑蛾
第15节 茶褐蓑蛾
第16节 茶大蓑蛾
第17节 茶小蓑蛾
第18节 茶白囊蓑蛾
第19节 茶刺蛾
第20节 扁刺蛾
第21节 黄刺蛾
第22节 茶斑蛾
第23节 茶梢蛾
第24节 茶谷蛾
第25节 茶堆沙蛀蛾
第26节 茶鹿蛾
第27节 咖啡木蠹蛾
第28节 茶叶夜蛾
第29节 茶枝镰蛾
第30节 茶蚜
第31节 茶黄蓟马
第32节 茶棍蓟马
第33节 茶网蝽
第34节 茶绿盲蝽
第35节 茶角盲蝽
第36节 碧蛾蜡蝉
第37节 可可广翅蜡蝉
第38节 青蛾蜡蝉
第39节 黑刺粉虱
第40节 柑桔粉虱
第41节 红蜡蚧
第42节 角蜡蚧
第43节 椰圆蚧
第44节 茶牡蛎蚧
第45节 长白蚧
第46节 蛇眼蚧
第47节 日本龟蜡蚧
第48节 茶丽纹象甲
第49节 绿鳞象甲
第50节 茶籽象甲
第51节 黑跗眼天牛
第52节 茶天牛
第53节 大蟋蟀
第54节 非洲蝼蛄
第55节 小地老虎
第56节 黑翅土白蚁
第57节 茶叶瘿螨
第58节 茶橙瘿螨
第59节 茶跗线螨
第60节 咖啡小爪螨
主要参考文献
《茶树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图书简介 内容详尽,实践导向,助力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兼具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专著,由贵州大学规划编写,旨在为广大茶农、植保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权威、科学、易于操作的病虫害防治指导。全书聚焦茶树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重大病虫害,深入剖析其发生规律、危害特征,并详细阐述了最新、最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力求从源头到末梢,全面提升茶园的健康管理水平,促进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双丰收,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一部分:茶树病害的识别与绿色防控 本书首篇即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茶树常见病害的诊断与绿色防控策略。 病害概览与早期识别: 详细描绘了茶树感病后在叶片、茎秆、根系等不同部位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茶饼病、炭疽病、霜霉病、白星病、褐斑病、黑斑病、煤污病、菌核病、锈病、青霉病、灰霉病、根腐病、茎枯病、苗期猝倒病、立萎病等。每种病害都配以清晰的图文,帮助读者直观辨识,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这是有效防治的第一步。特别强调了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侵染方式以及适宜的发生环境条件,为精准施策打下基础。 茶饼病(Tea scab): 详细阐述其发生于叶片、嫩梢,形成凸起的疮斑,影响光合作用和茶叶品质。介绍其病原为茶褐网痕孢菌,喜高温高湿环境。防治上,强调农业防治(如合理修剪、加强通风、清园)与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相结合,必要时选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并详细说明了用药时期、浓度和方法。 炭疽病(Anthracnose): 重点介绍其侵害叶片、嫩梢,引起病斑逐渐扩大,中央呈灰褐色,边缘褐色,严重时导致嫩梢枯死。分析其病原为茶褐链格孢菌,在湿热条件下易流行。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农业防治措施,如及时摘除病叶、病梢,减少初侵染源。化学防治方面,列举了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并强调了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霜霉病(Downy mildew): 突出其在潮湿天气下的快速传播,主要为害嫩叶、嫩梢,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油渍状斑点,背面则出现白色或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卷曲、枯死。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病原菌茶单轴霉,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农业防治措施包括改善茶园排水、通风,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推荐了如霜脲氰、代森锌、甲霜灵等,并详细指导了施药时机,如在雨后或潮湿天气来临前。 白星病(White spot disease): 描述其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浅黄色晕圈,病斑数量多时可导致叶片早枯。分析其病原菌为茶盘菌,在春季和秋季低温高湿时易发生。防治上,提出了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病叶,以及选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作为化学防治手段,并详细说明了其配制与使用方法。 褐斑病(Brown spot disease): 详细介绍其侵害成熟叶片,形成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上常有轮纹,后期病斑中央可能破裂。书中分析了其病原菌为茶尾孢菌,在夏秋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防治策略涵盖了农艺措施,如加强茶树修剪,清除病残落叶,以及化学药剂的应用,如福美双、丙环唑等,并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指导。 黑斑病(Black spot disease): 重点描述其侵害叶片,形成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中央颜色较浅,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汇合形成大片坏死区。书中分析了其病原为多种真菌混合感染,尤其在通风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方法包括改善通风透光,及时拔除病株,并推荐了如甲基异噻唑啉酮、氟硅唑等药剂的合理使用。 煤污病(Sooty mold): 阐述其并非直接侵染茶树,而是由蚜虫、蚧壳虫等排泄物引发的真菌生长。煤污病菌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粉状霉层,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植株生长。防治重点在于控制传蚜、传介的害虫。书中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以及药剂防治(如针对害虫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从而间接控制煤污病。 菌核病(Sclerotinia blight): 突出其对幼嫩部分(嫩梢、芽叶)的侵害,导致病部组织变褐、腐烂,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形成黑色菌核。书中分析了其病原菌为茶菌核菌,在低温高湿环境下易流行。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摘除病梢,集中烧毁,同时强调了药剂防治,如百菌清、甲基硫菌酯等,并指导了最佳的施药时期,以在病害发生初期或潜育期进行。 锈病(Rust disease): 详细描述其叶片受害后,正面出现黄色至橙黄色小斑点,背面则隆起,形成黄褐色至铁锈色粉末状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书中介绍了其病原为茶柄锈菌,在凉爽湿润的春季和秋季易发生。防治上,强调了早春萌发前喷洒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并推荐了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的合理运用。 青霉病(Penicillium disease): 描述其主要为害茶果或茶籽,形成青绿色霉状物,导致种子或果实腐烂。书中分析了其病原菌为青霉菌,喜潮湿环境。防治上,强调了采摘后及时晾晒、储存,保持干燥,避免霉菌滋生,并可考虑在种子处理中使用相关杀菌剂。 灰霉病(Gray mold): 重点阐述其侵害茶芽、嫩叶,出现水渍状斑点,迅速扩展,形成灰褐色霉层,导致嫩芽、嫩叶腐烂、死亡。书中指出其病原为灰葡萄孢菌,在低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极易发生。防治上,强调了加强茶园通风,控制湿度,及时摘除病芽,并推荐了乙霉威、咯菌腈等药剂的预防性使用。 根腐病(Root rot): 深入剖析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毁灭性影响,从叶片失绿、生长不良,到植株矮小、枯萎,乃至死亡。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病原菌的复杂性,包括镰刀菌、腐霉菌、疫霉菌等,并在土壤条件、水分管理、病原菌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防治策略上,强调了改土培肥,改善土壤透气性,避免积水,并推荐了对症的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和化学药剂(如恶霉灵、福美双)的灌根或土壤消毒处理。 茎枯病(Stem canker): 描述其侵害茶树茎干,形成褐色至暗褐色凹陷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导致枝条乃至整株枯死。书中分析了其病原菌,如茶链格孢菌、炭疽菌等,与茶树受损或环境胁迫有关。防治上,强调了加强茶树修剪,及时清除病枯枝,并可考虑涂抹或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保护伤口。 苗期猝倒病(Damping-off): 针对茶苗培育过程中的重点病害,详细描述其病原菌(如腐霉菌、镰刀菌)在育苗盘或育苗田中的传播,导致幼苗基部腐烂,幼苗倾倒、死亡。书中提供了详细的育苗技术指导,包括选用无病土壤,合理浇水,避免过湿,以及药剂拌种或苗期喷药保护,如选用甲霜灵、多菌灵等。 萎蔫病(Wilt disease): 阐述其病原菌(如镰刀菌)侵染茶树根系或维管束,导致植株从下往上逐渐萎蔫,叶片失绿,最终枯死,但植株常保持不落。书中强调了土壤健康管理,避免连作,引进抗病品种,并可用生物菌剂(如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土壤改良和根系保护。 第二部分:茶树虫害的监测与综合治理 本书另一重要篇幅聚焦茶树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其科学、环保的防治技术。 害虫图谱与发生规律: 提供了茶树主要害虫的详细图谱,包括茶蚜、茶蚧(如人面蚧、桑蚧)、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橙瘿螨、茶刺蛾、盗蝽、茶细蛾、二斑叶螨等。详细介绍了每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危害方式及世代发生规律,并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分析其发生季节、高峰期以及影响因素。 茶蚜(Aphids): 详细介绍其为害嫩梢、嫩叶,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不良,并传播病毒。书中重点介绍了其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提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列举了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农药,并强调了在害虫发生初期或低密度时进行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茶蚧(Scale insects): 涵盖人面蚧、桑蚧等常见种类。描述其固定在叶片、枝条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发黄、脱落,枝条枯死,并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生活习性,如雌虫固着不动,雄虫有翅。防治上,推荐了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虫,物理刮除,以及药剂防治,如用石油醚乳油、蚧必治、苦参碱等,并强调了针对若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茶小绿叶蝉(Tea green leafhopper): 强调其对嫩梢、嫩叶的危害,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畸形,影响茶叶品质。书中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并重点推荐了物理防治,如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化学防治方面,列举了如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并提示在迁飞高峰期和孵化盛期进行防治。 茶毛虫(Tea tussock moth): 重点介绍其幼虫的食叶危害,食量大,周期性爆发,可将茶树叶片啃食殆尽。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发生代数,并强调了预测预报的重要性。防治策略包括人工捕捉、生物防治(如利用赤眼蜂寄生),以及化学防治,如在低龄幼虫期选用Bt、氯虫苯甲酰胺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茶尺蠖(Tea looper): 描述其幼虫为害,呈弓形爬行,啃食茶树叶片,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损失。书中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并强调了利用其昼伏夜出的习性,夜间进行灯光诱杀。化学防治推荐在幼虫孵化盛期,使用灭幼脲、毒死蜱等。 茶橙瘿螨(Tea orange gall mite): 阐述其为害嫩梢、嫩叶,引起叶片、芽、梢畸形,形成橙黄色或红褐色肿瘤状瘿。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微小形态,以及在嫩梢组织内越冬的习性。防治上,强调了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梢,并在萌发前喷施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可选用阿维菌素、炔螨特等杀螨剂。 茶刺蛾(Tea刺蛾): 突出其幼虫毒毛的危害,接触后引起皮肤红肿、瘙痒。其幼虫也啃食茶芽、叶片。书中介绍了其发生特点,并强调了在幼虫低龄期进行防治。推荐使用生物农药如Bt,或低毒化学农药,并提醒操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盗蝽(Tea stink bug): 描述其成虫、若虫聚集在茶树上,用口器刺吸嫩梢、嫩叶、茶果,造成病斑,影响生长和品质。书中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并强调了在低龄若虫期进行防治。推荐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并注意在茶园周边清除杂草,减少其栖息场所。 茶细蛾(Tea leaf miner): 重点介绍其幼虫在叶片内蛀食,形成弯曲的隧道,影响光合作用。书中介绍了其生活史,以及高温季节易发生。防治上,强调了在卵期或初孵幼虫期喷药,如阿维菌素、杀螟腈等。 二斑叶螨(Two-spotted spider mite): 描述其在高湿、高温季节大量发生,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形成灰白或黄褐色斑点,后期叶片干枯脱落。书中强调了干旱、高温是其发生的有利条件,因此合理灌溉、保持茶园湿度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化学防治推荐阿维菌素、哒螨灵等,并注意轮换用药。 第三部分:绿色植保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不仅关注病虫害的“治”,更强调“防”与“绿”。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详细介绍了茶园病虫害监测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田间普查、病虫害信息收集与分析等。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气象、物候等数据进行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和预警,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 深入探讨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如品种选择、土壤改良、合理修剪、清洁田园、间作套种、改变耕作制度等。同时,大力倡导生物防治,详细介绍了茶园中存在的各类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捕食性螨类、线虫、细菌、真菌等)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等)的科学使用。 物理防治与器械应用: 介绍了多种物理防治手段,如灯光诱杀、颜色诱捕(黄板、蓝板)、性信息素诱杀、电热膜诱杀等。详细阐述了各类防治器械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化学防治的科学与安全: 在系统介绍各类化学农药的基础上,本书高度重视化学农药的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农药,掌握最佳的施药时期、浓度、方法,以及科学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特别强调了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以及喷药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 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体系: 整合了上述所有防治手段,系统构建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的技术体系。强调了根据茶园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IPM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病虫害抗性管理: 针对当前病虫害抗药性日益严重的挑战,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抗性监测与管理策略,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科学用药和多元化防治手段,有效延缓和克服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 绿色采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将病虫害防治与茶叶品质安全紧密结合。详细介绍了不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保障茶叶的无公害生产,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茶叶的需求。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内容权威准确: 由贵州大学专家团队精心编写,理论知识扎实,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技术前沿实用: 涵盖了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技术,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采用高清图片和示意图,直观展示病虫害症状和防治过程,使复杂的技术内容一目了然。 绿色环保导向: 始终贯穿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助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 详细介绍了茶树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重要病虫害,并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方案,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茶园的管理需求。 本书的出版,必将为提高茶农的病虫害防治技能,保障茶叶生产安全,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无论是初涉茶业的新农人,还是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可持续农业和绿色防控的从业者,我最看重教材中关于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的比例和深度。坦率地说,翻完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失望。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明显偏向于传统的、化学干预为主的防治思路。在“生物防治”这一章节里,篇幅非常有限,充其量只是泛泛地提到了几种天敌昆虫的名称,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保护性天敌种群的具体操作指南。比如,如何通过植被多样性管理来吸引和保护瓢虫,或者如何安全有效地释放和繁殖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寄生蜂,这些对于现代生态农业来说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在这本书里几乎是空白。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指导我如何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药残留的实操手册,而不是一本停留在“应该使用生物防治”这种口号层面的读物。这本书所提供的防治路径,似乎并未完全跟上全球农业对“零农残”和“生态平衡”的迫切需求,它的视角仍然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层面,而非构建“长远健康”的体系。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跨区域应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适用性。既然是以大学规划教材的名义出版,我自然希望它能涵盖贵州地区独有的生态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案例。然而,当我将书中的防治方案与我所在地(例如,沿海多雨地区的茶园)的情况进行对比时,发现许多“关键点”并不适用。书中强调的冬季修剪时间、针对特定螨虫的休眠期化学处理等建议,都强烈地指向了贵州高原的特定海拔和季风气候特征。虽然地域性是正常的,但作为一本可能面向更广阔受众的“规划教材”,它在处理地方特色与普遍适用性之间的平衡上做得非常不到位。书中缺乏一个明确的区域性差异分析模块,没有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土壤类型和茶树品种对通用的防治策略进行“本地化”的调整。结果就是,这本书在贵州本地可能还算凑合,但对于省外或者不同气候带的读者而言,其指导价值大打折扣,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了解“贵州思路”的参考资料,而不能作为指导实践的有效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黄绿相间的色调让人联想到茶园的生机勃勃,但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显得有些陈旧,仿佛是从上个世纪的教材中直接“复刻”过来的。我本以为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内容会兼顾理论深度与现代技术的应用,然而翻开目录,里面充斥着大量基础的、教科书式的定义和分类,对于我这个在茶园管理一线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手来说,这些知识点简直是“温故而知新”的最低门槛。比如,关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章节,它罗列了十几种化学药剂的名称,但对于不同生长周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精准用药时机和剂量,描述得过于笼统和理想化。真正实用的信息,比如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喷洒的技术细节,或者当前市场上新兴的生物防治策略,几乎没有提及。阅读体验就像是手里拿着一份过时的操作手册,理论上指导性很强,但在瞬息万变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感觉缺少了一点“实战的烟火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大数据和传感器技术的预警模型,而不是单纯依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的传统叙述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基础知识的忠实记录,而非前沿技术的探索指南。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对它寄予了相当高的期望,毕竟“贵州大学”这几个字在西南地区的农业教育界还是有一定分量的。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茶树生理病理机制的探讨部分,希望能深入理解病虫害发生的深层内因,从而实现更具前瞻性的预防。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该书在理论构建上显得有些零散和断裂。它似乎将大量零散的研究报告和教科书章节强行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例如,在描述茶锈病的发生机制时,作者反复强调了湿度和温度的重要性,但对于贵州高原地区特有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如何影响病原菌的活性,则避而不谈。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知识体系时,不得不自己去填补大量的逻辑空白。更令人困惑的是,某些章节的语言风格显得极其晦涩,充满了复杂的学术术语堆砌,但这些术语在后续的应用章节中却鲜有被充分解释和引申,让人感觉像是被强行拉进了一个高深的理论殿堂,却又没给配备一把通往出口的钥匙。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某位学者在特定时间点上对某一领域知识点的“快照存档”,而非一本为后学提供系统性、引导性学习路径的规划教材。

评分

我对这本教材的编排结构和图表质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教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清晰、直观地传达复杂信息的能力上。然而,这本书的插图质量低劣得令人难以置信。很多病虫害的形态图,分辨率极低,色彩失真,我甚至需要对照网络上的高清图片才能辨认出图示中的细微病斑特征。此外,大量的表格数据呈现方式也极其混乱,缺乏统一的单位标准和规范的制表格式,有些表格的横向对齐甚至出现了错位,这对于需要精确对比数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担。更令人费解的是,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前一章还在详细分析某种真菌的孢子萌发条件,下一章就直接跳到了果实采摘后的储存管理,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联系,让人感到思维的链条总是难以扣紧。这样的编排,极大地削弱了教材的辅助学习功能,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更像是一本临时汇编的资料集,而不是精心规划和打磨的教育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