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療法:技術與應用(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教材)

認知行為療法:技術與應用(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大衛·韋斯特布魯剋 等 著,方雙虎 等 譯
圖書標籤:
  • 認知行為療法
  • CBT
  • 心理谘詢
  • 心理治療
  • 技術與應用
  • 心理學
  • 教材
  • 臨床心理學
  • 行為療法
  • 心理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16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48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教材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頁數: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認知行為療法(CBT)基於良好的實證研究實踐,已成為運用最廣泛、最流行的治療方法之一。本書闡述瞭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技術,以及在谘詢實踐中如何使用這些技術。書中介紹瞭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方法、案例的程式、治療關係,以及治療策略——認知的、行為的和生理的;運用實例說明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中,如抑鬱癥、恐慌癥和恐懼癥、強迫癥和健康焦慮、社交焦慮,以及廣泛性焦慮癥;同時探索瞭其他一些相對少見的癥狀和針對個體、團體、夫妻、傢庭的不同治療手段。本書既是新手學習認知行為療法理論、技術和應用方麵實用性極強的入門書籍,也可以作為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心理谘詢工作者深入學習認知行為療法的指導書。

作者簡介

大衛.韋斯特布魯剋,英國牛津認知治療中心(OCTC)主任,同時也是英國牛津郡和白金漢郡心理健康谘詢中心(OBMH)臨床心理學傢。
海倫.肯納利,OCTC和OBMH臨床心理學傢。
瓊.柯剋,OCTC創始主任,現在是OCTC的一名臨床心理學傢,同時也經營一傢私人診所。

目錄

第1章 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理論、發展與現狀
引言/1
認知行為療法簡史/2
基本原則/4
認知“水平”/9
不同問題中的典型認知/14
問題形成的一般認知行為療法模式/15
認知行為療法的現狀/16

第2章 認知行為療法的顯著特徵
閤作性/21
結構化和積極參與/22
時限性和短暫性/23
實證性/24
問題導嚮性/26
引導發現/26
行為方法/27
親曆行動/27
總結和反饋/28
認知行為療法的誤區/29
總結/34

第3章 治療關係
作為治療關鍵基礎的治療關係/35
治療師的角色/38
建立積極和閤作性醫患關係的方法/40
治療聯盟中的裂縫/41
界限問題/43
維持治療界限/45
界限違反的種類/47
總結/50

第4章 評估和程式
認知行為療法中的程式/51
程式:藝術還是科學?/53
關注維持過程/54
評估過程/56
對當前病況的評估/57
維持過程/61
評估過去經曆和問題發展/69
各個評估部分的順序/70
“非特異性”因素與治療關係/71
製定程式/72
程式樣本/74
認知行為療法的適用性/76
評估期間可能齣現的問題/77
製定程式時可能齣現的問題/80

第5章 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測量
引言/84
認知行為療法的實證性/84
評估和程式/85
治療中和治療結束/86
為何要為測量費心?/87
監控的心理測量/88
獲得有用且精確的測量工具/89
搜集哪類信息/94
頻率計算/94
其他信息來源/98
充分利用數據/100
使用測量中的問題/101
總結/102

第6章 幫助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引言/103
幫助患者學習和記憶/104
復發處理/109
“自助”閱讀(閱讀治療法)/114
可能的問題/115

第7章 蘇格拉底式方法
引言/117
為何選擇蘇格拉底式問題?/118
我們何時使用蘇格拉底式提問?/124
如何完成?/124
使用蘇格拉底式問題時的睏難/134

第8章 認知技術
引言/137
說明認知工作原理/138
識彆認知/139
分心/147
識彆認知偏見/149
評估自動思維和錶象/152
形成新觀點/157
檢驗自動思維和錶象/163
修正核心信念/164
結語/166
問題/167

第9章 行為實驗
什麼是行為實驗/169
行為實驗的類型/173
行為實驗的製定與實施/176
行為實驗中常見的問題/179

第10章 身體技術
放鬆/183
控製呼吸/187
身體鍛煉/189
應用張力/191
認知行為療法與睡眠/191
總結/195

第11章 治療過程
治療過程的總體模式/196
日程設置/197
早期階段/202
傢庭作業/204
早期階段中的問題/207
檢查要點/210
後期階段/211
結束治療/212

第12章 抑鬱癥
抑鬱癥的特徵/215
一般的維持過程/216
治療過程/218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抑鬱癥的要素/218
活動安排/219
活動安排中的常見問題/224
雅各布森的分解研究和行為激活法/225
抑鬱癥的認知策略/225
早期認知策略/226
主要認知策略/226
藥物治療/227
處理自殺想法/227
結構化的問題解決/229
治療抑鬱癥患者時的潛在問題/231

第13章 焦慮癥
引言/234
焦慮和焦慮癥的特徵/236
維持過程/240
治療方法/244
治療焦慮癥患者過程中的問題/248

第14章 焦慮癥:具體模式和治療方案
引言/251
廣泛性焦慮癥/252
健康焦慮或疑病癥/255
強迫癥/258
恐慌癥/261
創傷後應激障礙/263
社交焦慮/266
特定恐懼癥/268
共病現象/270
結論/271
具體模式和治療草案中的潛在問題/271

第15章 認知行為療法更廣泛的應用
引言/273
飲食障礙/274
創傷/280
憤怒/284
精神病/286
人際關係睏難/288
物質濫用/290
認知行為療法的其他應用/293

第16章 新興治療模式
引言/294
認知行為療法的實施模式/296
自助/296
大組/299
常規組/300
配偶療法/303
配對療法/306

第17章 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
引言/307
為何考慮跳齣傳統認知行為療法的框架?/308
治療中的圖式/309
以圖式為中心的治療方法/311
基於同情的療法/316
正念認知療法/318
激進的行為乾預/321
結論/323
問題/324

第18章 認知行為療法的實踐評估
什麼是評估和我們為何要進行評估?/326
評估的類型/327
一些常用的問捲/332
臨床顯著性意義統計/333
評估方麵的睏難/335

第19章 認知行為療法的督導
引言/337
督導的目標/338
督導的模式/339
督導還是治療?/341
帶子的使用/341
選擇一名督導/343
協商督導事宜/343
為督導會議做準備/344
在督導過程中/346
督導中的問題/347

附錄 英國行為與認知心理治療協會督導協議示例(BABCP2005)/349
參考文獻/355
索引/369
譯後記/386

精彩書摘

正如瞭解患者的背景對瞭解他目前的情況很有幫助一樣,瞭解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曆程同樣能幫助我們瞭解它目前的狀況。現代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受兩種學派的影響:第一,沃爾普(Wolpe,1958)以及其他心理學傢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開創的行為療法;第二,A.T.貝剋開創的認知療法,這種療法始於20世紀60年代,而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認知革命”的進行,纔發揮齣巨大的影響力。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範式主宰瞭心理分析,而行為療法的形成與發展正是建立在對心理動力學的批判之上。20世紀50年代,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被科學心理學所質疑,因為它缺乏實證來支持其理論或驗證其效果(Eysenck,1952)。而行為療法深受理論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思潮的影響,這種思潮認為人的思想是內在的而且不能被直接觀察的,因此不易於科學研究。因此,行為學傢在可觀察的事件中尋找可重復的聯係,特彆是刺激(環境中的特徵或事件)和反應(來自可觀察和可測量的人或動物的研究)之間的聯係。學習理論,在當時是一種主要的心理學範式,它試圖尋找普遍原理來解釋有機體如何在刺激—反應間獲得新的聯係。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行為療法避開瞭推測意識過程、隱藏動機和未被覺察的思維結構,而是運用學習理論原理去修正不當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比如,行為主義治療師們不再像弗洛伊德在著名實驗“小漢斯”(一個對於騎馬有著恐懼反應的小男孩;Freud,1909)中那樣,試圖探求動物恐懼癥的意識根源,而是基於學習理論來構建齣治療程序。他們相信這種理論可以幫助人們學習新的反應方式。行為療法認為,如果一些人像小漢斯一樣學習瞭馬的刺激和恐懼反應之間的聯係,那麼治療的任務就是對那種刺激形成一種新的、不恐懼的反應。這種焦慮障礙的治療方法被稱為係統脫敏法,它要求患者反復想象恐怖刺激,同時練習放鬆,從而用放鬆反應取代恐怖反應。隨著治療的進展,真實的暴露(接近真實的馬)要逐步代替想象的暴露(例如想象關於馬的心理圖像)。
行為療法很快取得成功,特彆是在焦慮癥,如恐懼癥和強迫癥(OCD)方麵。這取決於兩個原因:首先,為保持其在科學心理學中的立足之地,行為療法總是采取實驗的方法,用減輕焦慮癥狀的可靠證據來證明其有效性;其次,比起傳統的精神療法,6到12個療程的行為療法更加經濟實用。
盡管取得瞭早期的成功,但純粹的行為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也令人不甚滿意。諸如思想、信念、理解、想象等心理過程,是生活中如此明顯的組成部分,心理學傢們卻置之不理,這看起來很荒唐。在20世紀70年代,這種不滿演變為一場眾所周知的“認知革命”,在這場革命中,認知現象被要求引入到心理學和治療中去,同時堅持采用實驗的方法,而避免根據的推測。事實上,貝剋和其他心理學傢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展瞭認知療法(CT),而直到60年代早期,他們的思想纔逐漸具有影響力。貝剋有關抑鬱的認知療法書籍的問世(Beck et al.,1979),而且,實驗研究錶明認知療法對於抑鬱癥如同“抗抑鬱藥物”一樣是一種很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Rush et al.,1977),推動瞭此次認知革命。在隨後的幾年,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一起成長,相互影響,最終相互結閤。目前,這種結閤被大多數人稱為認知行為療法。

前言/序言


《心理動力學:探索潛意識的深層世界》 一、 導論:何為心理動力學? 在浩瀚的心理學領域中,心理動力學以其獨特的視角,引領我們深入探索人類心智的復雜運作,揭示那些隱藏在意識錶象之下的深層驅動力。它並非一套固定的技術或僵化的理論體係,而是一種理解人類行為、情感與思維模式的框架,其核心在於認識到,我們的當下,很大程度上是過去經曆、無意識衝突與早期關係模式共同塑造的結果。本冊《心理動力學:探索潛意識的深層世界》旨在係統性地梳理這一重要思潮的發展脈絡,闡述其核心概念,並深入剖析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心理學理解視角。 二、 心理動力學的起源與發展:從弗洛伊德到當代思潮 心理動力學的根基可追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齣的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大膽地引入瞭“潛意識”這一概念,認為人類的行為並非總是齣於理性意識的決策,而是受到大量被壓抑的欲望、創傷經曆和原始本能的驅動。他提齣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結構模型,以及“壓抑”、“升華”、“投射”等一係列防禦機製,為理解內在衝突提供瞭初步框架。 弗洛伊德的理論並非一成不變,隨後的心理學傢們在他堅實的基礎上進行瞭拓展與修正。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強調瞭“個體心理學”,將個人在追求優越感和補償不足感的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因素置於更重要的位置,並提齣瞭“生活風格”的概念。卡爾·榮格(Carl Jung)則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發展齣“分析心理學”,引入瞭“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概念,強調瞭人類精神層麵的普遍性和神話、象徵的意義。 20世紀中期,精神分析進入瞭更為多元化的發展時期。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的代錶人物如梅蘭妮·剋萊因(Melanie Klein)、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等,將焦點從個體內部的結構轉移到個體與重要他人(客體)之間的早期關係模式。他們認為,個體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曆,尤其是“喂養”和“依戀”等關係,深刻地塑造瞭我們內在的客體錶徵,進而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自我認知。 分離-個體化理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由馬勒等人提齣,詳細描述瞭嬰兒從與母親融閤的狀態逐步發展齣獨立個體的過程,揭示瞭這一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心理睏境。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由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奠基,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發展,強調瞭早期依戀關係對個體安全感、探索行為以及成人期情感聯結模式的長期影響。 進入20世紀後期至今,心理動力學思潮繼續演變。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的代錶人物如埃裏剋·埃裏剋森(Erik Erikson)將發展階段從童年延伸至一生,強調瞭社會文化因素對自我發展的影響。關係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則進一步強調瞭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認為分析關係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治療工具。現代精神分析和精神動力學療法,也更加注重整閤神經科學、依戀理論等前沿研究成果,使理論更加精煉和實用。 三、 核心概念解析:深入理解潛意識的運作 本冊教材將深入剖析心理動力學的核心概念,為讀者提供理解潛意識運作的鑰匙。 潛意識(The Unconscious): 這是心理動力學最核心的概念。潛意識並非一片虛無,而是包含著被壓抑的記憶、未被滿足的欲望、原始的衝動、創傷性經曆以及我們不願承認的自我部分。這些潛意識內容雖然不被我們直接感知,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情感、行為和人際關係。潛意識的運作方式往往是象徵性的、模糊的,並通過夢境、口誤、行為模式等間接方式顯現。 精神能量與驅力(Psychic Energy and Drives):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需要能量驅動,他將其稱為“裏比多”(Libido),主要與生本能(Life Instinct)相關,追求快樂、成長和創造。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則與攻擊性和破壞性衝動相關。這些基本驅力在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與現實世界發生衝突,從而産生心理動力。 人格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 of Personality): 弗洛伊德提齣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是理解人格內部動力學的關鍵。 本我: 完全處於潛意識層麵,遵循“快樂原則”,追求即時滿足,是原始衝動的源泉。 自我: 介於本我和外部現實之間,遵循“現實原則”,負責進行理性思考、決策和行動,是人格的執行者。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識的,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的。 超我: 代錶瞭父母和社會內化的價值觀、道德規範和理想。它負責評判、譴責和約束自我的行為,追求完美。超我一部分是意識的,一部分是潛意識的。 心理防禦機製(Defense Mechanisms): 當本我和超我的衝突,或本我與現實的衝突對自我構成威脅時,自我會不自覺地啓動一係列心理防禦機製,以減輕焦慮、維持心理平衡。常見的防禦機製包括:壓抑(Repression)、否認(Denial)、投射(Projection)、閤理化(Rationalization)、反嚮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升華(Sublimation)、轉移(Displacement)等。理解這些機製,有助於我們識彆自身和他人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客體關係理論中。客體指的是與個體建立情感聯結的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個體會在早期經驗中,將這些重要他人的形象、感受以及與之互動的模式內化到自身的心理結構中,形成內在的客體錶徵。這些內在客體錶徵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在關係中進行互動。 依戀模式(Attachment Styles): 依戀理論將個體早期的依戀經曆分為幾種主要模式,如安全型(Secure)、不安全-迴避型(Insecure-Avoidant)、不安全-焦慮/矛盾型(Insecure-Anxious/Ambivalent)以及混亂型(Disorganized)。這些模式會影響個體在成年期建立親密關係時的安全感、信任度以及應對分離和衝突的方式。 移情與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在治療關係中,來訪者會將過去重要關係中的情感、態度和期望無意識地轉移到治療師身上,這被稱為“移情”。反之,治療師對來訪者可能産生的無意識情感反應,則稱為“反移情”。移情和反移情是洞察來訪者內在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臨床應用:心理動力學視角下的谘詢與治療 心理動力學療法並非單一的治療模式,而是包含多種方法,其共同之處在於關注來訪者過往經曆、潛意識衝突以及治療關係中的動態。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最經典、最深入的心理動力學療法,通常采用每周多次的會談頻率,來訪者常躺在躺椅上,治療師坐在其身後,鼓勵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以揭示潛意識內容。 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相比於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的頻率通常較低(每周一次或兩次),來訪者與治療師麵對麵交談,其目標是緩解癥狀、提升自我認知,並改善人際關係。它同樣關注潛意識、早期經曆和治療關係,但更加靈活和注重現實生活問題。 客體關係療法: 側重於理解和修復來訪者早期的客體關係模式,幫助來訪者認識到這些模式如何影響當下的關係,並發展齣更健康、更具適應性的關係模式。 依戀取嚮治療: 聚焦於來訪者的依戀模式,通過建立安全穩定的治療關係,幫助來訪者發展齣更安全的依戀風格,從而改善情感聯結能力。 整閤性方法: 當代精神動力學治療師常常會整閤其他療法的元素,例如,在理解和處理情緒方麵,可能會藉鑒行為療法的技術;在關注當下思維模式方麵,可能會藉鑒認知療法的視角。但其核心仍然是圍繞潛意識動力、內在衝突和關係動態展開。 五、 進階議題與未來展望 本冊教材還將探討一些進階議題,例如: 心理動力學與神經科學的對話: 探討神經科學研究如何支持或修正心理動力學的理論假設,例如,大腦的可塑性、情緒處理的神經機製等。 文化與多樣性: 討論文化背景、種族、性彆認同等因素如何影響心理動力學的理解和應用。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動力學: 深入探討兒童和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麵臨的特定心理動力學議題。 短程精神動力學療法: 介紹針對特定問題設計的,療程相對較短的精神動力學治療模式。 展望未來,心理動力學將繼續在理解人類心智的復雜性方麵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深刻的洞察力,將持續為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提供寶貴的啓示。 結語 《心理動力學:探索潛意識的深層世界》旨在為您打開一扇通往人類內心深處的大門,幫助您理解那些常常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心理力量。通過學習本書,您將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的行為,並掌握一套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心理分析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怎麼說呢,像是在攀登一座技術性很強的知識高峰。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感覺“嗯,我懂瞭”就束之高閣的輕鬆讀物,而是要求你必須帶著筆和大量的精力去啃。結構上非常嚴謹,從基礎的理論框架搭建到針對特定障礙(比如焦慮癥、抑鬱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等)的模塊化乾預方案,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沒有絲毫鬆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不同乾預階段時,對“谘詢師姿態”的強調。CBT常被誤解為冷冰冰的、技術化的,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討論和對話示範,清晰地展示瞭共情、接納和閤作聯盟在技術執行中的核心地位。這避免瞭將CBT變成一種僵硬的公式套用,而是強調瞭“人”在技術背後的作用。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教材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腳手架”,讓你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不會迷失在純粹的技巧堆砌中,而是能建立起一個以人為本的治療哲學。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關於“核心信念”的辨識與重構部分,因為它涉及到對來訪者早期生活經驗的深度挖掘,處理起來非常精妙,需要極高的臨床敏感度。

評分

讀完這本教材,我感覺自己對CBT的理解從二維平麵上升到瞭三維立體結構。它不僅僅是教授一套“問答流程”,更是提供瞭一套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強大認知框架。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跨診斷性問題解決策略”的探討。很多教材會把抑鬱和焦慮分開講,但這本書在一個更高層次上揭示瞭許多心理睏擾共有的底層認知偏差,比如“情緒推理”或“過度概括”。這種宏觀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心理障礙異質性的理解,也讓我能夠更靈活地在不同病癥之間遷移和應用核心技術。比如,針對那些自我批評極其嚴重,但錶麵上又很適應的來訪者,書中提齣的“價值澄清與行為激活”結閤策略,就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跳齣瞭單純的認知重構,直接觸及瞭驅動行為改變的內在動力。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敢於深入探討那些教科書上往往輕描淡寫或乾脆略過的高難度臨床情境,並給齣清晰的應對思路,這對於提升臨床乾預的“耐受性”和“穿透力”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值得稱贊。在處理如此密集的理論和技術步驟時,清晰的視覺呈現是保持閱讀專注度的關鍵。很多地方使用對比鮮明的錶格來總結“技術要點”與“常見陷阱”,或者用流程圖來展示“評估到乾預的路徑”。這種清晰的結構化呈現,極大地降低瞭復雜知識的消化難度。我發現,即使是那些相對枯燥的理論章節,由於結構上的邏輯性和視覺上的引導性,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特彆吃力。它不是那種讓你一讀就笑、一讀就哭的書,它更像是一位嚴謹的工匠,把一塊塊復雜的認知材料,用最堅固的結構搭建起來,讓你能夠安全地站在高處審視全局。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化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讓你在麵對一個全新的、棘手的案例時,知道從何處入手,該使用哪些工具,以及預期會遇到哪些阻礙。它培養的是一種科學的、迭代的臨床思維,而非教條式的腳本背誦。

評分

終於把這本《認知行為療法:技術與應用》啃完瞭,說實話,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都遠超我的預期。我之前接觸過一些CBT的入門書籍,大多側重於概念的羅列和簡單的案例分析,但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復雜的認知模型拆解得清清楚楚,並且每一步的“技術”都有詳盡的、可操作的步驟。比如,在處理“災難化思維”那一章,作者不僅解釋瞭這種思維模式的底層邏輯,還配上瞭詳細的Socratic Questioning(蘇格拉底式提問)的腳本示例,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一個經驗豐富的督導師身邊,手把手地學習如何提問和引導來訪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行為實驗設計”的部分,它沒有空泛地談“去做點什麼”,而是細緻到如何設定對照組、如何記錄觀察數據、以及如何將實驗結果有效地整閤迴認知重評的過程中。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CBT是什麼,而在於如何將CBT融入到你自己的谘詢實踐中,讓那些抽象的理論真正落地生根,變成可以觸碰、可以應用的工具箱。對於任何想從“瞭解CBT”跨越到“有效實施CBT”的谘詢師來說,這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典,每一個技術點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讀起來讓人心悅誠服,恨不得立刻拿去試用。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偏學術和嚴謹的,這對於我這種追求“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讀者來說是巨大的福音。它沒有過多花哨的修辭,直奔主題,每一章的引言都會清晰地界定本章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並在結尾處提供精煉的總結和進一步閱讀的建議。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特定技術時,所引用的那些經典研究文獻和最新的實證支持。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都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讓人信服力十足。例如,當討論到“負性自動思維記錄錶”的應用時,書中不僅提供瞭模闆,還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某些版本的錶格效果更好,以及如何處理來訪者填錶時的抵觸情緒。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得到瞭最大化的提升。它不僅僅是一本“怎麼做”的書,更是一本“為什麼這麼做”的深度解析。我將它視為我的案頭工具書,經常翻閱其中的流程圖和決策樹,用來校準我自己的治療方嚮。它要求你思考,而不僅僅是模仿。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值得學習,對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有瞭更進一步的瞭解!

評分

挺方便的,物流又快,省事省心省錢,快遞小哥服務態度好~

評分

這種東西你讓我怎麼說到底好還是不好。

評分

國人所缺少的知識。。。。。。

評分

是一本ABCD的書,入門嘛?還是不錯的

評分

送貨速度快,服務質量好

評分

使用,實用,不錯,人大的沒得說瞭,就是好

評分

京東自營就是看,給滿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