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人物、修復7個專題編排,並有較多圖版和插畫。
評分 評分本項目承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前言作為十三經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經和《易傳》組成。本經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預測吉凶之書;《易傳》,是後人對本經的解釋。由於《易傳》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為瞭藉本經以發揮自己的哲學,而不是為瞭占筮,加上部分的誤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閤本經的原意。所以,要想瞭解《周易》本經的原意,首先必須脫離《易傳》,從其經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須瞭解《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周易》本經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五個部分分彆是怎麼來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間有何關係;卦辭、爻辭分彆是講什麼的,在文字錶述上各有什麼規律;爻辭與卦辭、卦名有什麼關係,等等,就是所謂《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下我們先來解釋這些名詞及體例。
評分八經卦的符號,分彆為: 代錶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物象。用硃熹的話說,其形象叫作“乾三連”,“坤三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顯然,八卦與六十四卦,其基本構件都是陰爻和陽爻。而爻辭,也與所在陰陽爻有直接關係。所以,知陰陽又是讀《周易》的先決條件。
評分不錯的書。黃懷信編著的《周易本經匯校新解》對《周易》本經進行全麵校理和詳細解讀,每卦由原文、匯校、注釋、訓譯、卦說五部分組成。《前言》部分主要分析介紹《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及整理研究《周易》的方法等問題。本項目承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前言作為十三經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經和《易傳》組成。本經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預測吉凶之書;《易傳》,是後人對本經的解釋。由於《易傳》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為瞭藉本經以發揮自己的哲學,而不是為瞭占筮,加上部分的誤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閤本經的原意。所以,要想瞭解《周易》本經的原意,首先必須脫離《易傳》,從其經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須瞭解《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周易》本經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五個部分分彆是怎麼來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間有何關係;卦辭、爻辭分彆是講什麼的,在文字錶述上各有什麼規律;爻辭與卦辭、卦名有什麼關係,等等,就是所謂《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下我們先來解釋這些名詞及體例。
評分還可以。這種古書的這類版本還是有點用的
評分先說卦畫。所謂卦畫,就是每一卦最前麵由六層長短橫綫畫成的符號或圖象,所以也叫卦象。因為卦畫是一卦之體,所以也叫卦體。卦體之六層,代錶六爻。長橫綫代錶陽爻,短橫綫代錶陰爻。所謂長,是指中間不斷();所謂短,是指斷成兩截()。而根據部分卦名及卦爻辭,六爻實際上是由本為三層長短橫綫畫成的八卦即所謂八經卦重疊而成。就是說六十四卦本是由八卦推演重疊而成。這也是理之當然,因為八卦重疊,隻能得齣六十四卦。但實際上在占筮的時候,很可能是六爻一次性逐層筮齣,而不可能先筮三層,再筮三層。所以,卦畫首先是一個整體,其次纔有上下體之分。卦畫上下體之分固然是卦成以後之事,但對於大多數卦來說,其上下體又是其卦名、卦義産生的依據。所以,讀《周易》,必須先認識構成卦畫上下體的八經卦符號。
評分卦名皆因卦畫而起,但起名的方式與角度,則不一緻: 有的用八經卦之本名,如《乾》、《坤》、《坎》、《離》等;有的根據卦體上下經卦會意,如《屯》、《濛》、《需》、《訟》、《履》、《泰》、《謙》、《豫》、《隨》、《蠱》之類;有的根據整個卦象取義,如《師》、《比》、《小畜》、《大畜》、《大過》、《小過》、《大壯》、《夬》、《姤》之類。而會意者之中,又有直接根據八卦所象之物相會,有結閤其上下之位相會,有根據八卦卦德如健、陷、麗、動、順、止、悅等相會,有的甚至是所象之物與卦德交互相會,等等。而卦名之中,大部分用本字,也有一部分用藉字,如《需(濡)》、《豫(娛)》、《遯(豚)》、《兌(悅)》等卦。可見比較複雜。當然,對部分卦名的認識,曆史上並不一緻,甚至有些或許還需要繼續存疑。但不管怎樣,卦名根據卦畫而起,則是肯定的。所以學《周易》必須先學會識卦畫。
評分周易本經彙校新解前言所謂陰陽,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對哲學概念,大凡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一切相互對立的現象與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代錶。比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冷為陰熱為陽、水為陰火為陽、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臣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等等。既然如此,自然就可以專門為之造齣一對符號,而不必彆有所象。“”、“”對於卦體來說,無疑是最簡單、最恰當的一對符號。當然,最初的陰爻符號也可能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