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經匯校新解

周易本經匯校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懷信 著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本經
  • 匯校
  • 解讀
  • 傳統文化
  • 哲學
  • 預測
  • 中國古典文獻
  • 命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67987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574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黃懷信編著的《周易本經匯校新解》對《周易》本經進行全麵校理和詳細解讀,每卦由原文、匯校、注釋、訓譯、卦說五部分組成。《前言》部分主要分析介紹《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及整理研究《周易》的方法等問題。

目錄

上經1
乾卦第一3
坤卦第二8
屯卦第三13
濛卦第四18
需卦第五22
訟卦第六26
師卦第七29
比卦第八32
小畜卦第九35
履卦第十38
泰卦第十一41
否卦第十二45
同人卦第十三48
大有卦第十四51
謙卦第十五54
豫卦第十六57
隨卦第十七61
蠱卦第十八64
臨卦第十九67
觀卦第二十70
噬嗑卦第二十一73
賁卦第二十二76
剝卦第二十三79
復卦第二十四82
無妄卦第二十五85
大畜卦第二十六88
頤卦第二十七92
大過卦第二十八95
坎卦第二十九98
離卦第三十102
下經105
鹹卦第三十一107
恒卦第三十二111
遯卦第三十三114
大壯卦第三十四117
晉卦第三十五120
明夷卦第三十六123
傢人卦第三十七126
睽卦第三十八129
蹇卦第三十九133
解卦第四十136
損卦第四十一139
益卦第四十二142
夬卦第四十三145
姤卦第四十四149
萃卦第四十五152
升卦第四十六155
睏卦第四十七158
井卦第四十八162
革卦第四十九166
鼎卦第五十169
震卦第五十一172
艮卦第五十二176
漸卦第五十三179
歸妹卦第五十四182
豐卦第五十五185
旅卦第五十六189
巽卦第五十七193
兌卦第五十八196
渙卦第五十九199
節卦第六十203
中孚卦第六十一206
小過卦第六十二210
既濟卦第六十三213
未濟卦第六十四216

附錄一:
《周易》六十四卦得名之故219
附錄二:
“元亨利貞”解224

參考文獻233


前言/序言

本項目承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前言作為十三經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經和《易傳》組成。本經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預測吉凶之書;《易傳》,是後人對本經的解釋。由於《易傳》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為瞭藉本經以發揮自己的哲學,而不是為瞭占筮,加上部分的誤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閤本經的原意。所以,要想瞭解《周易》本經的原意,首先必須脫離《易傳》,從其經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須瞭解《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周易》本經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五個部分分彆是怎麼來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間有何關係;卦辭、爻辭分彆是講什麼的,在文字錶述上各有什麼規律;爻辭與卦辭、卦名有什麼關係,等等,就是所謂《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下我們先來解釋這些名詞及體例。
先說卦畫。所謂卦畫,就是每一卦最前麵由六層長短橫綫畫成的符號或圖象,所以也叫卦象。因為卦畫是一卦之體,所以也叫卦體。卦體之六層,代錶六爻。長橫綫代錶陽爻,短橫綫代錶陰爻。所謂長,是指中間不斷();所謂短,是指斷成兩截()。而根據部分卦名及卦爻辭,六爻實際上是由本為三層長短橫綫畫成的八卦即所謂八經卦重疊而成。就是說六十四卦本是由八卦推演重疊而成。這也是理之當然,因為八卦重疊,隻能得齣六十四卦。但實際上在占筮的時候,很可能是六爻一次性逐層筮齣,而不可能先筮三層,再筮三層。所以,卦畫首先是一個整體,其次纔有上下體之分。卦畫上下體之分固然是卦成以後之事,但對於大多數卦來說,其上下體又是其卦名、卦義産生的依據。所以,讀《周易》,必須先認識構成卦畫上下體的八經卦符號。
八經卦的符號,分彆為: 代錶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物象。用硃熹的話說,其形象叫作“乾三連”,“坤三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顯然,八卦與六十四卦,其基本構件都是陰爻和陽爻。而爻辭,也與所在陰陽爻有直接關係。所以,知陰陽又是讀《周易》的先決條件。
周易本經彙校新解前言所謂陰陽,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對哲學概念,大凡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一切相互對立的現象與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代錶。比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冷為陰熱為陽、水為陰火為陽、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臣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等等。既然如此,自然就可以專門為之造齣一對符號,而不必彆有所象。“”、“”對於卦體來說,無疑是最簡單、最恰當的一對符號。當然,最初的陰爻符號也可能作“∧”。
卦名皆因卦畫而起,但起名的方式與角度,則不一緻: 有的用八經卦之本名,如《乾》、《坤》、《坎》、《離》等;有的根據卦體上下經卦會意,如《屯》、《濛》、《需》、《訟》、《履》、《泰》、《謙》、《豫》、《隨》、《蠱》之類;有的根據整個卦象取義,如《師》、《比》、《小畜》、《大畜》、《大過》、《小過》、《大壯》、《夬》、《姤》之類。而會意者之中,又有直接根據八卦所象之物相會,有結閤其上下之位相會,有根據八卦卦德如健、陷、麗、動、順、止、悅等相會,有的甚至是所象之物與卦德交互相會,等等。而卦名之中,大部分用本字,也有一部分用藉字,如《需(濡)》、《豫(娛)》、《遯(豚)》、《兌(悅)》等卦。可見比較複雜。當然,對部分卦名的認識,曆史上並不一緻,甚至有些或許還需要繼續存疑。但不管怎樣,卦名根據卦畫而起,則是肯定的。所以學《周易》必須先學會識卦畫。
卦辭,解釋一卦之總義,即筮得此卦,會怎麼樣,有何吉凶。顯然,這是占筮的目的所在。所以,卦辭應該是古人最看重的。具體的卦辭,一般有幾方麵的內容: 是否“亨”(享,受用),或“亨”的程度,如“元亨”、 “小亨”之類;是否利“貞”(占蔔),或者具體利何事何物之貞;是否吉凶與吉凶的程度,或者何事吉凶;所利或不利的其他事項;預兆何事,等等。當然,這些內容不是每卦全有。卦辭雖然是古人占筮的目的所在,而在今天,自然已經不能適用,因為時代變遷,其中很多事情本身已是今之所無。但是,結閤卦畫與卦名,可以看到其中的思想觀念、哲學原理、判斷思維、價值理念,以及曆史事實,等等。所以,卦辭的意義依然是重大的。
爻題,即卦辭以下、各爻辭前麵的題名,如“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九三”、“六三”、“九四”、“六四”、“九五”、“六五”、“上九”、“上六”之類。“初”,指最下麵一爻。往上依次為“二”、“三”、“四”、“五”,最上麵一層稱“上”。“九”代錶陽爻,“六”代錶陰爻。六爻之所以從下往上數,與正常相反,正反映占筮預測未知的特質。而事實上根據部分爻辭可以知道,六爻的位次也代錶人身自足而頭的部位、物體由下而上的位置,或者事物漸進、發展的先後與過程。有時候,如《乾卦》,六爻又明顯代錶天地人之位,即初、二為地位,三、四為人位,五、上為天位,即所謂“三纔”。大多數情況下,“五”位最尊,陽爻更甚,所以後世有“九五之尊”之說。而陽爻代錶剛健、粗大、孤獨之物,陰爻代錶柔順、細小、雙兩之物,也是義例之一。又凡笑語言談或一切有口之物,必皆用陰爻;反之亦然。若有不閤,必有訛誤。
爻辭,即各爻題後麵的文字,是對該爻的解釋與判斷。爻辭的體例,一般都由兩部分組成: 前麵一部分言所象,即這一爻象什麼;後一部分是占斷,即該象預示什麼,有什麼意義,或者應該怎麼辦。偶有雙象雙斷者。今本部分爻辭缺少所象或占斷,應當是流傳脫失所緻;偶有所象在後、占斷在前的現象,應當是屬於倒置。所象,有人事、有自然,也有禽獸之類,而一般都是在其卦名意義範圍之內,根據該爻的陰陽與位次得齣,也有根據連同其下一爻或數爻之象得齣的,如《坤卦》之六二、六三、六四、上六等五爻辭皆是。占斷的內容,主要有所謂吉、凶、悔、吝、咎,所利所不利之事,以及所宜采取的行動與對策等等。占斷與所象之間,往往有哲理與邏輯上的聯係,反映作者的思維理路與價值觀。特彆是所象人事之中,有不少屬於真實事件或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於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之間的關係,前麵我們已經知道,卦名因卦畫而起,卦辭同時根據卦畫、卦名而來。而爻辭,首先是根據卦名,然後結閤其陰陽位次而來。因此可以知道,《周易》本經每一卦之由來是: 根據自下而上的原則,先一爻一爻筮齣六爻成卦,再根據卦畫得齣卦名,再根據卦名與卦畫寫齣卦辭;再結閤卦名和陰陽位次為每一爻給齣所象與所兆之事,就是爻辭。六十四卦閤編起來,就是全部《易》本經。總之,爻辭最後産生,而且必與卦名相關。而由個彆卦還可以看齣,爻辭對卦名的理解應用與卦辭不同,如《姤卦》之“姤”,卦辭可能理解為“媾”,而爻辭則可能理解為“遘”;《中孚》卦以卦辭象徵漂浮,以爻辭則象徵虛浮。所以,卦、爻辭不可能齣自同一人之手。
既然卦名、卦辭的得來與卦畫有關,爻辭的得來與陰陽位次有關,那麼解讀卦爻辭,就必須結閤卦畫與陰陽位次,即所謂象數。脫離象數,卦爻辭的意義將會變成任意的。
關於《易》本經的時代,一般認為是殷末周初,基本是正確的,因為卦爻辭中,有反映殷人祖先及周初曆史的事件與人物。比如《大壯》卦六五爻辭、《旅》卦上九爻辭講到的“喪羊於易”、“喪牛於易”,與殷先人王亥有關;《既濟》卦、《未濟》卦講到的“高宗伐鬼方”、“震用伐鬼方”,皆商王武丁時事;《泰》卦六五和《歸妹》卦六五爻辭講到的“帝乙”,為殷紂王之父。而《隨》卦上六“王用享於西山”之“王”,無疑應是周文王;《晉》卦“康侯用锡馬蕃庶”之“康侯”,則是武王滅商以後所封;《益》卦六四言“利用為依(殷)遷國”,亦可見在殷亡之後。《兌》卦九四爻辭言“商兌(悅),未寜”,更知在武王滅商之後,周公東徵之前。所以,《易》本經之成書,當在武王滅商之後。其作者,應是當時周王室的一位筮人。但是我們還應知道,作為占筮之書,尤其是卦爻辭之占斷,本應是長期占筮經驗的積纍,不可能一次性地主觀臆造。所以,《易》本經成書應該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但不管怎樣,其最終的寫定,最早應在武王滅商之後。至於今本卦序的編排是否齣於後人之手,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馬王堆帛書本的卦序,就與傳世本不同。
《易》本經六十四卦的卦序,一定程度上反映編者的哲學思想與邏輯思維。但《易傳·序卦》的解釋,則未必完全符閤編者本意。因為六十四卦實為32對,而之所以為對,首先是因為卦畫相反,即同位次的爻陰陽相反,或上下經卦相反,而不是完全因為哲理。
《周易》傳世版本無數,但基本上都是經傳一體本。個彆雖有單經行者,但無非是從經傳一體本中抽齣。因為自《漢書·藝文誌》著錄“《易經》十二篇”,已是包括“上下經及十翼”(顔師古注)。所以,《易》本經的版本與經傳一體本版本基本無大差異。但與其他古書一樣,流傳,必然産生訛誤。《易》本經從西周初傳至今天,已曆三韆馀年,其中有訛誤自可想見。所以,《易》本經需要校勘。而曆史上雖然有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清代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那樣的名校,但事實已經證明,其中問題依然不少。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齣土本,包括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齣土的帛書本、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齣土的竹簡本,1994年上海博物館由香港購迴、2003年12月齣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本,以及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傢颱15號秦墓齣土的竹簡本《歸藏》,均是前人所未見。所以,近年侯乃峰博士彙集所有新齣土的材料,以及所有前代名傢之校勘成果,撰成《周易文字彙校集釋》(颱灣古籍齣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齣版),使《易》本經的異文異說曆曆在目,極大地方便瞭進一步的研究。本編之彙校,就是在其彙校基礎上完成的。而本編彙校與侯博士彙校之不同,除瞭為所校齣的異文一一給齣判定說明,主要在於增加瞭本校和理校。《周易》本經原文,則據唐開成石經本。所謂本校,就是根據經文本身的體例、上下文、前後文進行互勘;所謂理校,就是通過經文本身的義理、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係等進行校勘。而前人之校,則基本上都屬於不同版本之間的對校。
之所以增加本校、理校,是因為我們讀前人已校之本或者各傢之譯注,總覺得有不暢或者矛盾之處;而明確瞭《易》本經的性質以及卦爻辭體例之後,大量諸如脫、衍、誤、倒、重複、錯簡之類古書常見的現象,就都會呈現齣來。比如卦辭與卦畫卦名不閤,爻辭與爻題不閤,陽爻而說陰事、陰爻而言陽事;在下位而言上、在上位而言下;爻辭缺少所象或占斷,爻辭不閤卦名卦例;卦辭過於簡單或繁複,爻辭過於簡單或繁複;一爻辭過於簡單另一爻辭又過於繁複;或者當為有而言“無”,不為利而言“利”,不當悔而言“悔”,已成凶而不言“凶”,既言“凶”又言“無咎”;或者前後文沒有邏輯關係,等等。當然,這類訛誤都沒有版本的依據,不易被人發現和接受。所以,我們隻是在其相應的地方都做瞭標記說明並齣校記,而沒有直接改過。如此則讀者讀之,既可知舊本之貌,又可知應為之貌。若以為新校不可從,則自可依從舊本,兩不耽誤。但是我們還是要強調指齣: 本校、理校固然沒有版本依據,“比較危險”,但絕對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因為沒有版本依據而不校,已有的訛誤就會被永久地保留下去,文獻本來的意義將永遠不會被發現。那樣,學術不僅不能進步,而且還會失去其科學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對學術負責的精神,力爭使學術變得更加科學。否則我們將既對不起古人,也對不起後人,更對不起我們所處的時代。
《周易》舊注無數,今人譯注亦幾無數,但基本也都是經傳同注全譯,而且是據傳說經。前麵我們知道,《易傳》本是其作者藉卦爻辭發揮自己的哲學,在文字訓詁方麵不免會有麯解附會,甚至有意歪麯。所以,據傳說經,必不能得齣經之本義。要想明確經本義,必須脫離《易傳》,最多祇能參考《易傳》。這是首先要明白的。其次,通過彙校,經文本身與舊本已多不同,所以經義亦必有異,故此需要重新注譯。其三,經文中的許多關鍵字詞,自《易傳》已經麯解,今又沒有統一認識,如“元亨利貞”之類,所以必須重新進行解讀。其四,經文中有些常見字詞的用義,各卦(個彆除外)應該一緻,應當以例求其本字或者本義,而前人多所望文生訓或者以今義解之,如 “孚”、“朋”之類。其五,瞭解瞭卦名本於卦畫、爻辭根據卦名的體例,可以發現個彆卦名的讀解可能有誤,如《需》、《鹹》、《遯》之類。其六,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爻辭一般有所象、占斷兩部分內容的體例認識不清,前人所解至少從譯文上看不齣有相應的認識。所以我們做瞭這部新解,包括訓譯。而最終結論,與前人多所異趣。當然,我們的結論未必完全符閤古人本意,但是,畢竟我們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做瞭,而且自認為方法與方嚮是正確的,沿著這一方嚮走下去,《周易》本義必將被完全發現,“天書”之說也終將成為過去。
關於卦義,包括卦畫、卦名的取義,各卦及其卦爻辭的哲學或教育意義等,《易傳》之說影響巨大,前人亦多從之,所以需要結閤《易傳》進行說明。然而我們看到,《彖》、《象》往往不同,其他亦時或有異。種種不同之孰是孰非,需要評判;傳文本身所言何義,亦需解釋,所以我們於各卦又彆作“卦說”以分析說明之。唯因認識尚淺,評說未必閤理到位,還需讀者批評指正。
至於讀《易》本經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它視為一種文化去認識,從中瞭解當時的社會、人們的生活與處事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哲學思維、聰明智慧等等,並從中受到啓迪。比如根據卦爻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人們占筮的目的,首先是為瞭看是否“亨(享)”——受用,即是否對自己有好處,或者“亨(享)”的程度,如“元亨”、“小亨”之類;其次是為瞭決定是否進行“貞”,即用龜占蔔,或利不利貞,或利何事之貞,以及利何人貞等等。再則是為瞭知道是否有利於涉大川、見大人,建侯、行師之類活動。另外還可預測諸如周王行動,有無俘獲,可否即戎,有無危險,有無災咎,齣入疾疢,往來羈旅,得朋喪朋,可否行事,可否祭祀,可否用牲,吉凶禍福,事情終始,下雨與否,能否嫁娶,能否養畜,悔亡與否等多方麵的事情。由此可以看齣當時貴族們的主要日常活動,以及所關心的主要事情。另外卦爻辭中“吉”字156見,齣現頻率最高,“凶”字也有60見,可見當時人的吉凶意識非常之強。“無咎”96見、“厲”(危險)字27見、“吝”(難行)字20見,也屬同類。說明在生産力低下的當時,人們對吉祥平安的渴望。“悔”字齣現35次,包括“有悔”“無悔”“悔亡”之類,說明當時人們對做事有無悔恨比較重視,目的無非是為瞭求福。所以《論語》記子張問乾祿(福),孔子曰: “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福)在其中矣。”“徵”字齣現18次,“利涉大川”齣現11次,加上“利西南(東北)”之類,說明當時人的齣行、交往比較頻繁,比較普遍。另外“行師”“徵國”以及“齣徵”等詞的多次齣現,說明當時邦國部族之間的戰爭比較頻繁。而經文中“孚”字齣現46次,隻有一次用同“浮”,其馀均用同“俘”,絕大多數均指俘虜,而且說“有孚攣如,富以(於)其鄰”等等,說明當時俘人現象比較普遍,甚至用於傢庭。無怪乎《尚書·牧誓》武王誓詞中說“無迓剋奔,以役西土”,看來周人確以戰俘做奴隸。另外“亡”字齣現26次,大部分都指逃亡、逃跑,說明當時俘虜或奴隸逃跑現象也比較普遍。“朋”字11見,均指朋貝,相當於貨幣,加上《旅》卦等卦所錶現的商業行為,說明當時商品經濟已有一定發展;而“資斧”一詞的齣現,又說明當時以貨易貨現象的存在,等等。總之,《易》本經所蘊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隻要認真體味,完全可以“仁者見仁謂之仁,智者見智謂之智”,看到當時社會的多個方麵。當然,前提是必須真正讀懂。至於占筮預測,自然也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比如主要根據卦名、卦畫以及陰陽象數。但是一定要知道,傳統以來的解釋,包括《易傳》,大多是不大靠得住的。

本編《周易》原文及注、說所引《易傳》,皆據“皕忍堂”所刊唐石經本

《周易》:一部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書 《周易》,一部飽含古老智慧的經典,宛如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曆經數韆年風雨洗禮,依然散發著不朽的光芒。它不僅僅是一部占蔔之書,更是一部關於宇宙、人生、社會萬象的哲學巨著。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哲理,以及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洞察,至今仍為無數智者所探究,為世人所藉鑒。 一、 溯源與傳承:從占筮到哲學 《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相傳,上古聖人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始創八卦,以象萬物,以類萬有。這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是構成《周易》卦象的基本元素。它們分彆代錶瞭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現象,蘊含著天地萬物最基本的運動和變化模式。 文字的齣現,使得八卦的意義得以進一步闡釋。《周易》的主體部分——《易經》,由“經”和“傳”兩大部分構成。“經”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簡潔而富有哲理,描述瞭每一卦所象徵的特定情境,以及在這些情境下,事物可能的發展趨勢和應有的行為準則。“傳”部分,即“十翼”,相傳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對“經”的部分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闡發,賦予瞭《易經》更豐富的哲學內涵和倫理意義。其中,《彖傳》闡述卦辭,《象傳》解釋卦象,《文言》深究乾坤之道,《說卦》講究卦象的意義,《序卦》說明卦之次第,《雜卦》概括諸卦之義。 《周易》的傳承,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過程。從先秦的神秘占筮,到漢代的儒傢經典,再到宋明的理學高峰,《周易》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學者對《周易》的注解和研究,形成瞭浩如煙海的“易學”文獻,各種學說流派層齣不窮,展現瞭《周易》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二、 核心理念:變化、中和與時位 《周易》之所以能曆久彌新,在於其提齣的幾個核心理念,深刻地揭示瞭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則。 變化(變易): 《周易》最根本的哲學思想是“變易”。它認為,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周易》關於變化的經典論述。從宏觀的宇宙演化,到微觀的細胞分裂,再到社會的發展更迭,無一不體現著變化的規律。理解瞭“變”,纔能順應變化,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中和(中庸): “中”和“和”是《周易》所倡導的重要價值。“中”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適度而不過。“和”是指和諧共處,協調統一。《周易》認為,凡事要追求“中和”,過猶不及。在人際關係中,要講究適度的分寸;在社會治理中,要力求平衡與協調;在個人修養上,要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時位(時宜與得位): 《周易》強調“時”和“位”的重要性。“時”是指時機、時勢;“位”是指所處的位置、地位。《周易》認為,吉凶禍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時”與“位”是否恰當。在特定的時機,身處特定的位置,纔能做齣最明智的決策,采取最有效的行動。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往往也與其是否能把握時機,是否能在閤適的“位”上發揮作用息息相關。 三、 卦象與象數:解讀世界的語言 《周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通過卦象和象數來解讀世界。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每一卦都由三個爻組成,每一個爻又分為陰爻(--)和陽爻(—)。陰陽的組閤,構成瞭韆變萬化的卦象,象徵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情境。 卦象的象徵意義: 每一個卦象都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例如,乾卦象徵天、剛健、創造;坤卦象徵地、柔順、承載。震卦象徵雷、驚動、奮起;巽卦象徵風、深入、順從。坎卦象徵水、險阻、沉淪;離卦象徵火、光明、依附。艮卦象徵山、停止、阻礙;兌卦象徵澤、喜悅、悅納。通過對這些卦象的理解,我們可以洞察事物的發展趨勢,預測可能的結果。 爻位的變化: 每一卦有六個爻,從下往上分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爻的位置不同,其所代錶的意義也不同。例如,初爻常代錶事物的開端,上爻常代錶事物的結局。而處於中間位置的爻,則代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爻與爻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與卦象的結閤,構成瞭對具體情境的細緻描繪。 象數之學: 《周易》的象數之學,是將卦象與數字聯係起來,通過數字的變化來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例如,乾卦為純陽,其數常為九;坤卦為純陰,其數常為六。數字的變化,可以用來推演卦象的變化,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運動軌跡。 四、 實用價值:人生智慧與決策參考 《周易》的價值,並不僅在於其哲學思辨,更在於其深刻的實用性。它為人們提供瞭理解世界、認識自我、指導行為的智慧。 人生哲學: 《周易》揭示瞭人生中的起伏、順逆、得失。它教導人們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如何在逆境中堅持不懈,如何在得失之間保持平和。它提齣的“潛龍勿用”、“飛龍在天”等爻辭,形象地描繪瞭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狀態,為人們提供瞭行為的參照。 決策參考: 在麵對復雜局麵時,《周易》可以作為一種決策參考。通過對卦象的解讀,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當前的處境,分析可能齣現的各種情況,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判斷和選擇。它並非預言式的宿命論,而是基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洞察,提供一種可能性和趨吉避凶的智慧。 個人修養: 《周易》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它倡導君子應像天一樣剛健有力,不斷進取;又應像地一樣寬厚仁慈,包容萬物。這種精神,是個人品格塑造的重要指引。 社會治理: 《周易》的思想,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其強調的“中和”、“君子之道”,為統治者提供瞭治國理政的理念,追求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五、 延展與啓示:跨越時代的智慧 《周易》的思想,如同一顆參天古木,枝繁葉茂,根植於中華文明的深層土壤,又嚮四方伸展,影響深遠。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周易》深刻地影響瞭中國哲學、曆史、文學、藝術、醫學、軍事等各個領域。許多成語典故,如“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物極必反”等,都源自《周易》。 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周易》的辯證思想,其關於變化與統一的深刻洞察,對現代科學和哲學也具有啓發意義。它所蘊含的整體觀和係統觀,與當今的復雜性科學、係統論等思想不謀而閤。 當代的意義: 在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周易》關於“變”的哲學,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它教導我們如何適應變化,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清晰。 《周易》,這部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智慧之書,穿越時空,至今仍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扇通往深刻理解世界和人生的窗口,等待著我們去開啓,去領悟,去實踐。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獲得新的啓示,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周易》最大的障礙往往是那些半文半白、充滿隱喻的語言,以及各種不同流派的注釋體係帶來的混亂感。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尊重原典的嚴謹性,又能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語言進行闡釋的作品。這本《周易本經匯校新解》聽起來就包含瞭“匯校”和“新解”兩個關鍵動作,這暗示著作者不僅做瞭細緻的文本比對工作,還試圖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我希望“新解”不是空泛的臆測,而是基於紮實的考據和深厚的哲學功底。比如,對於乾卦的“見群龍無首”或者坤卦的“利牝馬之貞”,我希望能讀到既符閤古代語境,又能觸動當代人內心深處的解讀。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平衡曆史的厚重感和現代的易讀性,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料堆砌,而是更精妙的提煉和更深刻的洞察。

評分

說實話,市麵上關於《易經》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互相抄襲、觀點陳舊的産物,真正能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鳳毛麟角。我這次選擇關注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的“匯校”二字去的。這意味著它可能對不同版本的異文進行瞭比對和整理,這對於追求文本精確性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很多時候,一個字、一個標點的差異,可能就導緻瞭對整段爻辭理解的偏差。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可靠、盡可能接近原貌的文本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新解”。如果“新解”能展現齣對《易傳》乃至先秦諸子思想的融會貫通,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周易》本身,那我會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學術嘗試。我希望讀到的是一種係統性的、具有說服力的闡釋框架,能讓我真正建立起對《周易》體係的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大氣磅礴,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久不衰的智慧。《周易》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其內涵之博大精深,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我最近接觸到一些關於古代哲學的書籍,發現其中很多思想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周易》。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典雅,封麵上的紋理和配色都透著一股古樸之美,讓人拿在手裏就有種莊重感。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似乎對傳統經典做瞭某種程度的“現代化”闡釋,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現代社會摸索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我期待能從中找到連接古今的橋梁,理解古人在麵對變化與不確定性時所采用的思維框架。好的解讀版本,不僅能幫助讀者跨越文字上的障礙,更能點亮思想上的迷霧,讓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絲清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性的洞見,而不僅僅是故紙堆裏的學問,畢竟,易理的精髓在於“變通”二字。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焦慮感,那種好像世界每時每刻都在加速,而我們卻越來越抓不住重點的恐慌。我總覺得,解決現代問題的鑰匙,或許藏在那些曆經時間考驗的古老智慧裏。拿到這本看起來很厚重的書,心裏其實是抱有一絲忐忑的——怕它太晦澀難懂,變成瞭單純的學術堆砌,讀起來索然無味。但翻開目錄,看到它對卦象、爻辭的梳理方式,感覺作者在試圖用一種更具條理性的方式來呈現這些信息。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時位”和“中正”的論述,這在處理人際關係和職業規劃上,似乎有獨特的指導意義。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闡述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日常決策的參考準則,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本實用的生存指南。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在對經典的“匯校”部分下瞭多少功夫,因為準確的文本是理解一切的前提。

評分

我一直覺得,《周易》的魅力在於它對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捕捉與概括,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底層邏輯。但要真正把握這種邏輯,需要的不僅是熱情,更需要一個好的嚮導。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給人一種“係統梳理”的印象,仿佛是要為初學者或進階者提供一張清晰的地圖。我尤其關注“匯校”部分,因為我深知,曆代流傳中難免會有傳抄或注釋的偏差,一個嚴謹的校勘工作是構建可靠理解的第一步。我希望這本書在闡釋卦辭和爻辭時,能夠避免過度玄學化或過度實用化,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最好的解讀,應該能讓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能低頭看清腳下的路。這本書能否提供這樣一種兼具宏大視野和微觀指導的閱讀體驗,是我最期待的。

評分

不錯的書。黃懷信編著的《周易本經匯校新解》對《周易》本經進行全麵校理和詳細解讀,每卦由原文、匯校、注釋、訓譯、卦說五部分組成。《前言》部分主要分析介紹《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及整理研究《周易》的方法等問題。本項目承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前言作為十三經之首的《周易》,由其本經和《易傳》組成。本經原是周人的占筮,即用蓍草成卦,以預測吉凶之書;《易傳》,是後人對本經的解釋。由於《易傳》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為瞭藉本經以發揮自己的哲學,而不是為瞭占筮,加上部分的誤解,所以不可能完全符閤本經的原意。所以,要想瞭解《周易》本經的原意,首先必須脫離《易傳》,從其經文本身入手。其次,必須瞭解《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周易》本經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其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五個部分分彆是怎麼來的,孰先有孰後有;各爻之間有何關係;卦辭、爻辭分彆是講什麼的,在文字錶述上各有什麼規律;爻辭與卦辭、卦名有什麼關係,等等,就是所謂《周易》本經的構成體例。以下我們先來解釋這些名詞及體例。

評分

還可以。這種古書的這類版本還是有點用的

評分

八經卦的符號,分彆為: 代錶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物象。用硃熹的話說,其形象叫作“乾三連”,“坤三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顯然,八卦與六十四卦,其基本構件都是陰爻和陽爻。而爻辭,也與所在陰陽爻有直接關係。所以,知陰陽又是讀《周易》的先決條件。

評分

國內頂尖高手全身心投入的結晶

評分

十個字十個字十個字十個字

評分

好評

評分

周易本經彙校新解前言所謂陰陽,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對哲學概念,大凡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一切相互對立的現象與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代錶。比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冷為陰熱為陽、水為陰火為陽、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臣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等等。既然如此,自然就可以專門為之造齣一對符號,而不必彆有所象。“”、“”對於卦體來說,無疑是最簡單、最恰當的一對符號。當然,最初的陰爻符號也可能作“∧”。

評分

收藏、人物、修復7個專題編排,並有較多圖版和插畫。

評分

書很不錯,質優價廉,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