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孙中兴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孙中兴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
《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
《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孙中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教授,社会学研究专家,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毓老师的弟子。1996年开风气之先,在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随后开讲幽默社会学、圣哲社会学等受众多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着有《学着好好分》《学着好好爱》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自 序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一 《论语》各版本分章的比较
附录二 孔子弟子在《论语》中出现的
排行、顺序、章节及次数统计
附录三 孔子弟子的世代位置(以小孔子的年岁排序)
精彩书摘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本章可以看出孔子应对时不卑不亢的机智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卫国的大臣王孙贾请问孔子说:“有一句古话说‘与其求媚于西南角的神,不如求媚于灶神来得有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正气凛然地回答他说:“这话不对!违犯了礼制不容之事,祈祷什么神都是没用的。”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是管军队的。这应该是孔子到卫国时的事情。
“媚”,皇侃和邢昺都说是“趣向也”,朱子说是“亲顺也”,黄怀信说是“献媚、讨好”。
“奥”和“灶”是指屋内的两个地方,也还有各自引申的意思:“奥”是“内”,是“西南角”,孔安国引申说是“近臣”,《礼记·礼器》说是“老妇之祭也”;“灶”,皇侃说是“人家为饮食之处”,邢昺说是“饮食之所由”。孔安国引申是“执政”,朱子另做“祭祀”解,“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径,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俞樾就认为王孙贾说的“奥”是指卫君,“灶”是指自己。
古来的批注都认为王孙贾这么说,是让孔子了解到王孙贾在卫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孔子能求媚自己,以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古注也都认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流行的话,王孙贾拿这句话好像是请教孔子,其实是暗示孔子要靠自己才能上达卫君知遇。
古注都没解释“罪”。刘宝楠引用《墨子·经上》说:“辠(罪的古字),犯禁也。”又引用《说文解字》说:“辠,犯法也。”(根据许慎的说法,因为“辠”字容易和“皇”字混淆,所以才改为“罪”,这字原意是“捕鱼竹网”的意思)看来恐怕是比“违礼”要严重得多的事情。
这里的“天”,孔安国说是“君”,朱子说是“理”,有的说是“天神”。如果把“天”解作“君”,皇侃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表明:“明天神无上,王尊无二,言当事尊,卑不足媚。”邢昺也是同样的解释。这种解释好像孔子认为要尊也得尊卫君,有“你算老几”的意味。朱子因为把“天”解作“理”,所以整句的解释就是:“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
“祷”,根据《说文解字》所言:“告事求福也。”
这句话的表面意义很清楚,但是言外之意涉及当时卫国的政权结构时,就有不同“对号入座”的引申。首先,因为王孙贾是卫国管军事的权臣,又问了孔子这样有强烈暗示意味的话,所以王孙贾应该是暗示孔子自己有办法帮他走卫君的后门。皇侃、邢昺、朱子和刘宝楠都是这样主张。程树德引证的古人说法中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奥”是指卫君的夫人南子。这里的“奥”是“内”,日本人的“大奥”就是中国人的“大内”。另一说认为“奥”应该是指当时的权臣弥子瑕,王孙贾算不上权臣。综合了各家的说法,程树德最后认为:“奥”暗指南子,“灶”则指弥子瑕。他还替“王孙贾”平反:“贾在卫国并非权臣,孔子且称其有治军旅之才,而注疏家意欲以阳货待之,不可解也。”
其实孔子对于“祷”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晚年孔子病得十分严重,门人子路就替他“祷”。孔子并没有特别相信“祷”的实际效用(《述而篇》7。35)。所以他在这里说“祷”没用,强调人得要有理性的知识,做非法的事或是生病,是要靠自己平日的修养,不是出了事,找个“外面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现在有些人学古籍不想按部就班从《论语》开始,而一开始就想学《易经》,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趋福避祸,完全不管自己修身养德,大概也和这里“求媚奥灶”是同样的心理。
可是,孔子早说了:“获罪于天”,平日不修身,做了坏事才想趋吉避凶学《易经》,这样也是没用的。
……
前言/序言
自序
2014年9月初,和一位大陆朋友在微信上谈起每天可以读一点什么书时,我建议每天读一段《论语》。朋友就顺势提议让我每天写一段让大家看,就这样我开始了一连五百多天(中间只因为我外出旅游而中断了几天)的《论语》写作(2016年1月9日发最后一篇)。于是,每天晚上寄给海峡两岸的亲朋好友,所以成为“《论语》日记”和“《论语》日寄”,也成为亲朋好友的“《论语》日读”。写完后,朋友又建议将过去发过的稿子再加以编辑,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命名为“《论语》日记”,就这样有机会跟更广大的读者见面。出版社的朋友读到了,也觉得可以出版,于是这《论语日记》(全2册)就如此因缘际会诞生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桩美事。
原先的前几篇的写作都很随兴简要,经过朋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想法,慢慢形成了一种格式。这次趁着出版之前,又将前几章重新写过,以达成全书体例上的统一。
首先我会说明各章的题旨。这是注释《论语》的几位前辈做过的事情,如皇侃(488—545)和邢昺(932—1010)。我的意见未必和他们相同,所以也在一开始提醒读者。
其次是白话翻译。这是我原来前几篇都没做的事情,后来有朋友反映实在不容易懂,我想想就从善如流,现在都全部加上,除非太过浅白或者无解。我的解释加了很多背景的说明或是我想象中对话人物的表情,以便能帮助读者对每章的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碰到有不同解释的章节时,我会尽量选择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有时几种解释看起来都合理,我就一起放入我的白话翻译。
我的白话翻译是根据我对各家古注的解读之后所做的判断。所以在白话翻译之后,我就比较各家对于关键词的解释。这个部分我参考的是黄怀信先生编的《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特别是其中收罗的何晏(195?—249)、皇侃、邢昺、朱熹(1130—1200)、刘宝楠(1791—1855)、戴望(1837—1873)、程树德(1877—1944),以及黄先生自己的解释。读者从《论语日记》(全2册)也可以看到古今注释家的异同和演变。这也是古人智慧可以启发我们今人智慧的部分。
接着是我遵循先师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依经解经”的教诲,从《论语》的其他章节或其他先秦两汉古籍找到相关的章节来印证孔子每章的想法。我原先受益于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后来更得力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网站的搜索引擎。除了关键词之外,我也借由网站的资料,搜寻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让我们对于《论语》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想,我戏称比毓老师提倡的“依经解经”多一个字的“依经验解经”。有时回忆起当初在师门读书时老师说的话,有时感叹于当今社会的现况,也算是我读《论语》之后的“兴、观、群、怨”吧!
每章的附录原先只是当作我言之有物的证据。后来想想应该可以让有心更上一层楼的读者去细细品味,所以就坚持留着。
全书最后放了三篇附录,原先也都是我为了自己读《论语》所准备的:“附录一”是历代对于《论语》分章的对照表,我选定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的分类,算是其中分章最多的一种,参考其他版本的朋友,可以知道这种差异并不是错误;“附录二”是孔门弟子在《论语》中出现的章节、次数和其他相关统计资料;“附录三”是孔门弟子的世代位置,这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孔门弟子彼此在年齿上的关系,这对重视长幼伦理的孔门,应该是很重要的信息。
读者会发现我对有些章节有不同于前辈注释家的理解。我都是有着经典或是经验上的依据。请大家能平心静气地看待我所提供的依据。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批评指教。让我们能在讨论之余,增加对《论语》的了解。
这《论语日记》(全2册)是原来天天晚上发给朋友的。怕朋友遗忘某些故事,再加上这样的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难免重复叮咛。从写完《论语日记》(全2册)初稿之后,我开始动念:“对于《论语》我还能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早上用钢笔抄一章《论语》,每周一次抄写七章毛笔小楷,两篇一起在每天早上发给朋友,一起共勉。各位读者在读《论语》之余,也可以想想对于《论语》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最后要和大家共勉,孔子教诲的重点不是“知”,而是要“行”,特别是要将书上学得的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消极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上平等对待所有人,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彼此(家人、国人、天下人)的未来共同奋斗,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个孔子教诲的“悦乐君子”。
这《论语日记》(全2册)的完成还要特别感谢几位朋友:邵红当初的提议和后续不断地支持,刘刚一直以来的各种支持和鼓励,麒淳帮忙编辑赏心悦目的微信公众号“《论语》日记”,还有海峡两岸其他各个群里面的朋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日记》(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瑰宝《论语》的读物。本书并非对《论语》原典的直接翻译或注解,而是以一种更为贴近现代读者生活的方式,呈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精髓。它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展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在时空的阻隔下,依然能引发我们深刻的共鸣与思考。 上册:洞见日常,启迪心智 上册《论语日记》聚焦于《论语》中与个人修养、道德实践、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密切相关的篇章。作者以“日记”的形式,将《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融入到具体的日子里。每一篇日记都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古语,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可能是某个清晨,在品味一杯热茶时,联想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意境;也可能是与家人朋友的一次闲聊,引发出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体会;更可能是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回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精神。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生活化。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个平凡的记录者身份,展现自己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去感悟、去实践《论语》的智慧。例如,在记录一次与同事的合作中,会自然地引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在反思自己的一次失误时,会联系到“过则勿惮改”的警醒。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使得《论语》中的道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上册的内容,力图让读者感受到,《论语》并非高不可攀的经典,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论语》,还是对它已有一定了解,都能从中获得启迪。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探讨,强调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关于待人接物的原则,强调真诚、尊重与宽容;关于自我反省的必要性,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这些内容,都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个人品格,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也会适时地进行一些引申和联想,将《论语》的思想与其他相关文化元素进行巧妙的连接,但始终不离《论语》的核心。这种处理方式,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它提醒我们,古人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是具有普适性的。 下册:情境对话,共鸣心灵 下册《论语日记》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展,着重于《论语》中关于政治、社会、君臣关系、教育理念等更宏观的议题,但依然通过“日记”这一载体,以更加个人化、情感化的方式来呈现。作者会模拟一些场景,例如在阅读历史典籍时,联想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关注社会新闻时,会反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 不同于上册侧重于个人层面的修养,下册更多地探讨如何在集体中、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如何看待权力、责任与担当。书中会通过一些假设的对话,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解读,来阐释《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讨论领导力时,会回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观;在反思社会公平问题时,会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忧思。 下册的“日记”形式,在此时更加强调了作者的情感投入与个人感悟。他会记录下自己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与《论语》中的相关论述进行比对。这种比对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水到渠成的联想。例如,在看到一些官员的腐败现象时,会自然地想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告诫;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时,会体味“诲人不倦”的深刻含义。 本书的叙述语言,力求自然流畅,不事雕琢,仿佛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在与你分享他的思考。作者在引用《论语》原文时,会进行简要的解释,但更侧重于表达他对这些文字在当下的理解和感悟。他会尝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古人的话语,并从中找到与我们自身生活相符的印证。 《论语日记》(套装上下册)的整体构思,在于打破传统经典解读的沉闷感,让《论语》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引导读者与《论语》进行对话的书。通过这种对话,读者可以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困境;他们提供的许多思考方式,仍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良方。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论语》的新视角。它不求对《论语》进行穷尽式的解释,而是希望通过日记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激发读者对《论语》的兴趣,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去思考。无论是上册对个人修养的深入剖析,还是下册对社会伦理的广泛探讨,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活出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论语日记》的编写,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读者。它既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发现新的理解角度。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无论是独立阅读,还是作为一部对照《论语》原典的辅助读物,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一种充满活力和温度的方式,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