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

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正里 编
图书标签:
  • 畜禽营养
  • 饲养标准
  • 动物科学
  • 兽医
  • 农业
  • 养殖技术
  • 饲料
  • 营养学
  • 畜牧学
  • 标准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91727
版次:2
商品编码:115991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0
字数:1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养殖、饲料加工企业、农牧户、部队农牧场的生产、管理人员及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师生、各级农牧部门公务员阅读
  《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十分重视畜禽饲养生产实践。编写本书的重要目的,是为现时参加畜禽生产事业的国营牧场、私营企业牧场及大、小型个人经营牧场的经营与科技人员等提供畜禽饲养标准化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以便在实际饲养工作中应用。《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第三篇与第四篇(包括第五章到第十五章)分别阐述实施各种畜禽的饲养标准化的方法与配套技术,所涉及的家畜包括我国现有的猪、牛、绵羊、山羊、马、驴、骡、家兔、肉用犬及茸鹿等,禽类有鸡、鸭、鹅、肉鸽、鹌鹑、鹧鸪、雉、野鸭、孔雀及鸵鸟等,种类甚多。每一种畜禽的饲养数量或多或少,但它们的饲养需要标准化、科学化与本国化的要求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企图满足这一项实际的社会尊求。

内容简介

  《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由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郝正里教授主编,15位国内专家、教授参编。
  《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内容包括畜禽营养,畜禽饲料及其卫生安全,家畜、犬、茸鹿、水貂及家禽、珍禽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共四篇十七章。内容丰富、新颖、科学实用或操作性强,对加快我国养殖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畜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会有所帮助。《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第二版)》适合于养殖、饲料加工企业、农牧户、部队农牧场的生产、管理人员及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师生、各级农牧部门公务员参阅。

目录

第一篇 畜禽营养
第一章 畜禽营养基本原理
第一节 畜禽与饲料
第二节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与畜禽营养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与畜禽营养
第五节 脂肪与畜禽营养
第六节 能量与畜禽营养
第七节 矿物质与畜禽营养
第八节 维生素与畜禽营养
第九节 水与畜禽营养
第二章 畜禽营养需要
第一节 畜禽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
第二节 畜禽的维持营养需要
第三节 家畜繁殖的营养需要
第四节 畜禽生长与肥育的营养需要
第五节 家畜产乳的营养需要
第六节 家禽产蛋的营养需要
第七节 家畜产毛的营养需要
第八节 役畜工作的营养需要

第二篇 畜禽饲料
第三章 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第一节 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
第二节 饲料能量价值评定体系的比较
第三节 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的比较
第四章 各种饲料的营养特点与饲用价值
第一节 饲料分类
第二节 青饲料
第三节 青贮饲料
第四节 粗饲料
第五节 能量饲料
第六节 蛋白质饲料
第七节 矿物质饲料
第八节 饲料添加剂
第九节 配合饲料的概念、优点及种类
第十节 饲(日)粮配合
第五章 饲料卫生安全及防范
第一节 饲料卫生安全与食品安全
第二节 饲料中有毒元素的危害与防控
第三节 常用饲料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与消除
第四节 饲料微生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控
第五节 药物添加剂、微生态制剂、激素和兴奋剂的安全使用
第六节 饲料企业的卫生安全与规范管理

第三篇 家畜、犬、茸鹿、水貉的标准化饲养
第六章 猪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种猪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节 仔猪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三节 后备猪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四节 生长肥育猪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七章 牛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幼牛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节 乳牛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三节 肉牛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四节 牦牛的放牧与饲养管理
第八章 羊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绵羊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节 山羊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九章 马驴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马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节 驴和骡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十章 家兔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家兔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二节 家兔常用饲料与饲料配方
第三节 家兔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十一章 犬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犬的营养需要与参考饲粮配方
第二节 不同生理阶段犬的饲养管理
第十二章 茸鹿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茸鹿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茸鹿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十三章 水貉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水貉的营养特点与需要量
第二节 水貉的主要饲料与加工调制
第三节 水貉的饲养管理

第四篇 家禽、珍禽的标准化饲养
第十四章 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蛋用型鸡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节 肉用型鸡的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三节 火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十五章 鸭、鹅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鸭、鹅的营养需要特点与饲粮配制
第二节 雏鸭、雏鹅的标准化饲养
第三节 育成鸭、育成鹅的标准化饲养
第四节 鸭和鹅的放牧饲养技术
第五节 商品蛋鸭及种鸭的标准化饲养
第六节 商品肉鹅及种鹅的标准化饲养
第十六章 肉鸽与鹌鹑的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肉鸽、鹌鹑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肉鸽的饲养标准与参考饲(日)粮配方
第三节 鹌鹑的饲养标准与参考饲(日)粮配方
第四节 鸽、鹑标准化的饲养技术
第五节 鸽、鹑标准化养殖的环境控制
第十七章 珍禽的标准化饲养
第一节 珍禽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特点
第二节 鹧鸪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三节 雉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四节 野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五节 珍珠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六节 孔雀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第七节 鸵鸟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

附录
附录一 各种畜禽的饲养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猪饲养标准NY/T65-200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乳牛饲养标准NY/T34-200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肉牛饲养标准NY/T815-200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
五、美国NRC(2007)建议的马营养需要量
六、家兔饲养标准
七、美国NRC(2006)建议的犬的营养需要量
八、茸鹿的饲养标准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鸡饲养标准NY/T33-2004
十、美国NRC(1994)建议的火鸡营养需要量
十一、鸭、鹅的饲养标准
十二、肉鸽、鹌鹑的饲养标准
十三、鹧鸪、雉鸡、野鸡、孔雀、鸵鸟的饲养标准
附录二 畜禽饲料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表
一、畜禽饲料成分与营养价值表
二、家兔饲料成分与营养价值及消化率表
附录三 饲料、饲料添加剂卫生指标
附录四 编著者编写分工及通讯地址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九)胆碱
  1.理化特性胆碱是卢一羟乙基三甲胺衍生物,常温下为液体,五色,具黏滞性和较强的碱性,易吸湿,也易溶于水。
  2.吸收与排出饲料中胆碱存在形式主要是卵磷脂,神经鞘磷脂或游离胆碱较少。在胃肠道消化酶作用下,胆碱从卵磷脂或神经鞘磷脂中释放出来,在空肠与回肠经钠泵的作用被吸收.其中仅1/3胆碱以完整形式吸收,约2/3以三甲胺形式吸收。
  3.功能与缺乏症与其他B族维生素不同,胆碱不是代谢催化剂,而是动物体组织的必要构成成分(如在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中)。胆碱在甲基反应中充当甲基供体,促进脂肪动员’防止脂肪肝形成;作为乙酰胆碱的构成成分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还有助于肠道中乳糜微粒的形成和分泌。
  雏鸡和猪缺乏胆碱的症状为生长缓慢与肝脂肪浸润。胆碱也与雏鸡胫骨短粗症或滑腱症的发生有关。胆碱不足时,生长猪表现步态异常,成年繁殖母猪的繁殖功能发生障碍。胆碱是动物需要量非常大的一种维生素,但动物一般不发生缺乏症,因其分布广泛及体内能由蛋氨酸合成。
  在水溶性维生素中,胆碱相对其需要较易过量中毒。鸡对胆碱的耐受量为需要量的2倍,猪耐受性比鸡强。中毒表现为流涎、颤抖、痉挛、发绀和呼吸麻痹。
  4.来源与添加自然界存在的脂肪都含有胆碱,故含脂肪的饲料都可提供胆碱。多叶青绿饲料、酵母、蛋黄和谷类籽实为胆碱的丰富来源。多数动物体内能由甲基合成足够量的胆碱,合成量和合成速度与饲粮含硫氨基酸、甜菜碱、叶酸、维生素B、。及脂肪水平有关。通常小鸡和产蛋鸡饲粮需补充胆碱。给采食玉米一豆饼型饲粮的母猪补充胆碱可提高产活仔数。
  (十)维生素C
  1.理化特性维生素C,在化学上称为L一抗坏血酸,故又简称抗坏血酸,是含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以还原型抗坏血酸和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两种形式存在,二者的L型异构体都有生物学活性。两种形式间的可逆氧化与还原反应是维生素C生理活性与稳定性-的基础。它是最不稳定的维生素,极易遭氧化破坏,并由此保护其他物质免被氧化。维生素C是一种五色的结晶化合物,微溶于丙酮和乙醇;在干燥的空气和酸性介质中较稳定,蒸煮极易破坏,尤其是在碱性条件下。
  2.吸收5排出维生素C的吸收方式与单糖相似。在不能合成该维生素的动物肠道中,其吸收是一个依赖Na+的主动运输过程;不易患坏血病动物的吸收方式是被动扩散过程。食物中的维生素C吸收率为80%-89%。维生素C主要通过尿排出,由汗及粪排出的很少。兔、大鼠与豚鼠主要以CO。形式排出维生素C。
  ……

前言/序言

  这本书第一版于2004:年1月出版,至今已有10年。在杨诗兴、彭大惠二位教授指导与13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本书面世后受到广大动物养殖方面读者的好评或青睐。期间共印3次,总印数16780册,均已发行告罄。曾被列入文化部、财政部2006年度送书下乡工程农业图书之一。2007年获解放军第六届图书奖提名奖。
  为促进我国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适应广大读者对养殖专业知识的相应要求,金盾出版社于20u年工月确定对本书修订出版第二版。
  各位编者逾两年半的不懈努力,对第一版有关章节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新资料,并新增写了饲料卫生安全与防范(第二篇第五章)和水貂的标准化饲养(第三篇第十三章),由第一版的四篇十五章,增至四篇十七章。第二版尽量采用国内外最新的资料或颁布的标准,例如猪(NY/T65—2004)、乳牛(NY/T34—2004.)与肉牛(NY/T815—2004)、绵羊与山羊(NY/T816—2004)、蛋用鸡、肉用鸡与黄羽肉鸡(NY/T33—2004)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马与犬营养需要量分别是美国NRC2007和2006版。
  编者们主观上期望第二版能补充更多、更新的知识或资料,但大部分编者已进入古稀之年,对本专业新知识的汲取远不及现代科技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第二版仍存在一定的缺憾或岁月方面的局限性。恳请读者对本书存在的问题与错误之处批评指正。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健在的彭大惠教授、杨诗兴教授又认真阅读了全书,并与有关章节编者交流学术观点或修正意见。因二位老师已先后逝世(杨诗兴教授享年101岁),未能具体指导第二版的修订,编者们深感遗憾,并表示深切缅怀。
  哧芦正里
  2014年2月

《当代农谚里的智慧与实践》 内容简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农谚,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耕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与土地为伴、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实践。它们不仅仅是朴素的口头禅,更是先人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当代农谚里的智慧与实践》一书,旨在深入挖掘和解读这些古老农谚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与时代价值,将祖辈的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机结合,为广大农业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对乡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的读物。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农谚,而是力求“溯其源,究其本,显其用”。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农谚进行深入剖析,确保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引人入胜。 一、农谚的来源与分类: 首先,本书将追溯农谚的起源,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将分析农谚的语言特点,为何它们能够如此简练、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和传播。 接着,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和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农谚进行系统性分类。例如: 节气与物候类: 如“春雨贵如油”、“立春阳气生”、“小满不满,麦挑双手,谷粒低垂”、“白露到,稻子熟”、“寒露不算晚,霜降一到,万物藏”等,这些农谚精准地反映了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物候变化规律,为农事活动的适时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将结合现代气象学和物候学知识,解读这些农谚的科学性,例如春雨对小麦、水稻等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节气对植物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土壤与耕作类: 如“沃土金不换”、“深耕三尺,不愁吃穿”、“麦盖三层被,睡到大雪节”、“耙地不离三,高粱大豆长得欢”等。这些农谚强调了土壤肥力、耕作深度、耕作次数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这些农谚如何指导农民进行土壤改良、耕作整地,并联系现代土壤学、耕作学原理,阐释其科学依据,例如深耕的意义在于疏松土壤、改善通气透水性、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以及适时适量的耙地对消除杂草、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的重要性。 播种与育苗类: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麦播不过‘秋分’,棉播不过‘霜降’” 、“瓜熟蒂落,子粒饱满”、“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等等。这些农谚关乎播种时机、播种方式、优良品种的选择以及种子处理等关键环节。我们将探讨这些农谚如何指导农民在最佳时期播种,以获得最佳的出苗率和生长势,并结合种子学、遗传育种的知识,分析优良品种选择和科学播种的重要性。 田间管理类: 如“苗壮不怕晒,长成不怕拔”、“勤除草,庄稼好”、“适时追肥,苗壮丰收”、“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等。这类农谚涵盖了除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农事活动。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农谚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并用现代植保技术、施肥理论、水肥管理知识来印证和补充,例如,为何要“勤除草”,其根本在于减少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如何“适时追肥”,则涉及到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求,以及不同肥料的特性。 收割与贮藏类: 如“夏收抢晴天”、“稻谷收割,夜露不干”、“收成不等人,忙坏农家汉”、“储粮要干燥,防虫防霉变”等。这些农谚强调了抢收时机、收割技术以及粮食的储存方法。我们将结合农产品收获期气象特点、农产品保鲜技术,解析这些农谚在保障粮食安全、减少产后损失方面的作用。 家禽家畜饲养类: 虽然本书的名称中不直接包含“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但农谚中也蕴含着关于畜禽饲养的智慧,例如“猪吃饱,牛吃糟,羊吃草”,“鸡吃虫,鸭吃泥”,“早添料,晚添水,猪长得快不伤胃”等。本书将对此类农谚进行适当的选取和解读,分析其蕴含的饲养原则,例如动物的消化习性、营养需求的基本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现代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从“标准化”的理念出发,解读这些农谚如何为实现更科学、高效的畜禽饲养提供启示。 气候预测与天气谚语类: 如“天上鱼鳞斑,地下雨水哗啦哗”、“早霞不出门,晚霞不出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这些谚语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象、气象变化总结出的预测天气的方法。我们将尝试从气象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谚语的科学依据,例如云的形状与降水、风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界信号的解读。 二、农谚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在于对农谚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我们将结合现代农业科学,例如: 生物学: 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生理生态学等。 土壤学: 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等。 气象学: 天气系统、气候变化、降水成因等。 植物保护学: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遗传学与育种学: 品种特性、遗传规律等。 动物生理学与营养学: (针对畜禽部分)动物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不同营养素的需求。 通过科学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农谚为何“灵验”,更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农谚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价值: 《当代农谚里的智慧与实践》并非仅止于对农谚进行“考古式”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探讨其在当今农业生产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指导农事操作: 农谚为农民提供了简便易懂、行之有效的农事操作指南,帮助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握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提高生产效率。 传承农耕文化: 农谚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情怀。本书的解读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通过将农谚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能够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和理解,从而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 启发农业创新: 农谚的智慧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例如,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信号来预测天气,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来替代化学防治等。 构建智慧农业: 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农谚所蕴含的经验性智慧,与这些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构建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四、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的插图、图表和真实照片,直观展示农谚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农事操作和作物形态,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的农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农谚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指导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通俗易懂: 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力求让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理解和受益。 时效性与前瞻性: 在解读农谚的科学性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的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当代农谚里的智慧与实践》是一本面向未来、根植传统的农业读物。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农谚的世界,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领略现代科技的力量,共同探索农业发展的新篇章。我们相信,这些代代相传的农谚,将继续在现代农业的舞台上闪耀智慧的光芒,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贡献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成熟、老到的技术报告腔调,句子结构往往比较长,信息密度极高,几乎没有冗余的叙述。它似乎更倾向于直接呈现经过严格验证的科学结论和操作规范,而不是进行过多引导性的、口语化的解释。对于一个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要点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高效的。我特别注意到了它在描述标准操作流程(SOPs)时的措辞,那种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用量描述,以及对环境参数波动的容忍范围的界定,都体现了一种对“标准化”的极致追求。它仿佛在说,每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必须以最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对待每一次配方和饲养过程的管理。这种近乎教条式的精准,对于追求稳定、高产的规模化养殖场管理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导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浓郁的色彩搭配,特别是主色调的选用,总能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视觉感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挺括,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字体选择大小适中,段落间距留白得当,使得阅读起来极为舒适流畅。尤其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公式的呈现,采用了加粗或特殊的色块标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查阅资料的从业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此外,书本的整体开本设计也十分便于携带和放置,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到田间地头,都显得恰到好处。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匠心打磨,足以体现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播载体的重视。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散发出一种值得信赖的专业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新型饲料添加剂对动物肠道菌群影响的课题,希望能找到一些前沿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复述,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度剖析。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提供详细实验设计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文献。理想中的书籍,应该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添加剂作用于动物消化道时的分子通路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最终反馈到畜禽的生长性能和产品品质上。同时,对新兴的生物技术,比如益生菌株筛选、发酵产物的定向培养等环节的最新进展,也希望能有详尽的论述和图表展示,这对于我们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工作至关重要。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技术流程的著作,才是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藏。

评分

从我过去阅读过的几本相关领域书籍对比来看,这本书在引用最新的国际权威研究成果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前沿发现与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对比和融合,清晰地标示出当前营养学界可能存在的争议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比如,在讨论蛋白质消化率测定方法的演变时,它详细对比了传统的表观消化率与更精确的理想消化氨基酸需求(IDAA)模型之间的适用边界,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对这些“巨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这种开放且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确保了书中的知识体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过时,对于需要长期参考的工具书而言,这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和评估新知识的能力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构建得极其严谨,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基础代谢途径时的逻辑连贯性。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营养素输入与产出量的平衡计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物种、不同生命阶段下,对特定营养因子(比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的生理需求差异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比如,它对钙磷平衡在骨骼矿化过程中的动态控制,那种结合了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的多层次解析,让人对动物的营养代谢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记得书中有提到一些关于非营养性饲料因子对免疫系统激活的间接影响,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它拓宽了我们对“饲料”定义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能量和物质,更是一种与动物健康状态互动的信号系统。这种深度的理论挖掘,是优秀专业教材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