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万千心理·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尔腾伯格(Miltenberger R. G.) 著,石林 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矫正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
  • 心理健康
  • 自我提升
  • 行为改变
  • 临床心理学
  • 咨询心理学
  • 第五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2151
版次:5
商品编码:116244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行为矫正是一类经典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确、科学、可操作性强。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丰富,对行为矫正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案例众多,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读性强,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教科书在老师指导下
  进行相关学习,对于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本书更是学习和
  实施行为矫正方法的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行为矫正方法对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于儿童和有智力障碍的个体,行为疗法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其他方法无法相比的。如今,行为矫正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心理治疗方法。本书内容丰富,对行为矫正的原则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使用精确、详细、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类行为,带领读者进入关于行为矫正的学习。书中的概念和理论都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使用案例进行解释,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万千心理·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五版)》结构清晰、论述准确恰当,即使是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费力。

目录

第1章 绪论
人类行为的定义
行为的实例
行为矫正的定义
行为矫正的特点
行为矫正的历史起源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对行为和行为改变的测量
第2章 行为的观测和记录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定义目标行为
记录的准备工作
选择记录方法
选择记录工具
反应
观察者信度
第3章 用图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图的组成部分
使用行为数据制图
根据不同记录程序绘制数据图
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
第4章 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的定义
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
条件强化物和非条件强化物
影响行为强化效果的因素
行为强化程序
对行为的不同方面给以强化
同时发生的行为强化程序
第5章 行为消失
行为消失的定义
消失爆发
自发恢复
行为消失的各种程序
对行为消失的常见误解
影响行为消失的因素
第6章 惩罚
惩罚的定义
对惩罚的常见误解
正性惩罚与负性惩罚
非条件惩罚物和条件惩罚物
强化和惩罚的对比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使用惩罚方法要考虑的问题
第7章 刺激控制: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
刺激控制的例子
刺激控制的定义
刺激控制的形成:刺激辨别训练
三段一致性
刺激控制研究
刺激泛化
泛化的例子
第8章 反应性条件反射
反应性条件反射举例
反应性条件反射的定义
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时间顺序
高级条件反射
条件情绪反应
条件反射的消失
反应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与泛化
影响反应性条件反射的因素
反应性条件反射和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应性条件反射和行为矫正
第三部分 建立新行为的方法
第9章 塑造
塑造的运用实例:教一个儿童说话
塑造的定义
塑造的应用
对塑造的研究
怎样运用塑造
问题行为的塑造
第10章 刺激控制的促进和转移
一个促进和渐消的例子:教队员打球
什么是促进
什么是渐消
促进的类型
刺激控制的转移
怎样运用促进和刺激控制的转移
自闭症治疗中的促进和刺激控制转移
第11章 链接
行为链接举例
刺激-反应链的分析
任务分析
逆向链接
前进链接
完全任务呈现
行为链教学的其他措施
怎样运用链接技术
第12章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举例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的步骤
行为技能训练后加强泛化
现场评估
现场训练
行为技能训练和三段一致性
集体行为技能训练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的应用
怎样应用行为技能训练方法
第四部分 增加期望的行为和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的方法
第13章 通过功能评估理解问题行为
功能评估的实例
功能评估的定义
问题行为的功能
功能评估方法
功能分析研究
功能评估的实施
功能干预
第14章 消失的应用
威利的案例
使用消失减少问题行为
在使用消失前考虑强化的时间表
强化替代行为
促进行为的泛化和维持
消失应用的评价性研究
第15章 差别强化
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对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对低反应率的差别强化
第16章 前提控制法
前提控制举例
前提控制法的定义
前提控制法的研究
前提控制法的应用
第17章 使用惩罚: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
罚时出局
反应代价
第18章 正性惩罚程序与惩罚的伦理
进行厌恶活动
施加厌恶刺激
正性惩罚:最后的治疗手段
使用正性惩罚应考虑的问题
惩罚的伦理
第19章 泛化的促进
泛化程序举例
泛化的定义
促进行为改变泛化的各种方法
促进泛化的策略
促进问题行为减少的泛化
第五部分 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20章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案例
找出需要自我管理的问题
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策略的类型
自我管理方案的步骤
临床问题
第21章 习惯扭转疗法
习惯性行为的案例
习惯性行为的定义
习惯扭转疗法
习惯扭转疗法的应用
习惯扭转疗法为什么有效
治疗习惯性障碍的其他方法
第22章 代币治疗
使萨米康复
代币治疗的定义
施行代币治疗
实践考虑
代币治疗的应用
代币治疗的利与弊
第23章 行为契约
行为契约的范例
行为契约的定义
行为契约的组成
行为契约的类型
行为契约的商定
行为契约为什么能影响行为
行为契约的应用
第24章 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减轻恐惧和焦虑的实例
界定恐惧和焦虑问题
减轻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临床问题
第25章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的案例
认知行为矫正法的定义
认知行为矫正法
临床问题
关键词汇索引
测验题

精彩书摘

  第17章 使用惩罚: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
  罚时出局如何减少问题行为?
  罚时出局的两种类型是什么?
  什么是反应代价?如何使用它减少问题行为?
  为什么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程序必须合并使用强化程序?
  在使用罚时出局或反应代价时,你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
  在第6章中我们已经知道,惩罚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学原理。惩罚发生时行为跟随的后果导致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跟随于行为之后的后果包括厌恶刺激事件的存在(正性惩罚)或积极刺激事件的消除(负性惩罚),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惩罚,行为都会减弱。
  有许多的惩罚程序应用于减少问题行为,但是惩罚程序一般只在已经考虑和实施过功能性干预(消失、差别强化和前提控制)之后。如果这些程序实施后问题行为减少,就没有必要使用惩罚。如果这些程序无效(或不完全有效),或者它们的使用受到限制,又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用,则可以考虑使用惩罚程序。
  惩罚程序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使用惩罚会侵犯个体的权利——无论是厌恶事件的出现还是积极事件的消除(LaVigna &
  Donnelan,1986)。另外,正性惩罚包含厌恶刺激的存在,这常常是痛苦的或不愉快的。因此有些人认为惩罚程序给接受治疗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和不适。(注意,尽管如此,厌恶刺激并非从痛苦的或不愉快的角度去界定。相反,行为矫正采用功能定义,即从其对行为产生的作用去定义:厌恶刺激可以指任何刺激,它的出现减少了行为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或它的消除增加了行为未来发生的可能性(Reynolds,1968)。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第6章和第18章),惩罚程序一般不作为对问题行为干预的第一选择。如果使用惩罚程序,最常用的是负性惩罚,即出现问题行为后消除积极事件。本章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负性惩罚程序:罚时出局和反应代价。
  罚时出局
  谢丽尔和其他孩子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用黏土做各种东西、画手指画或按照纸样剪出各种形状。过了一小会儿,谢丽尔扔掉了一个自己做的小人,还打碎了别的小朋友做的小人。老师看到后,平静地走到谢丽尔面前说,“谢丽尔,跟我来。”然后拉着她的手到房间的另一边,指着一把椅子对她说:“谢丽尔,因为你扔东西还摔东西,所以你不能玩。坐在这儿,直到我说你可以玩。”2分钟后,老师走到谢丽尔身边说:“你现在可以回去和大家一起玩了。”(图17-1)谢丽尔回到桌子边,没再惹麻烦,老师和她说话并表扬她。这个程序叫作罚时出局。问题行为发生后,谢丽尔被带走,离开了教室里的强化活动几分钟。当老师开始使用罚时出局后,谢丽尔的问题行为大大减少了。
  图17-1 当谢丽尔出现问题行为时,她必须坐在一边自己待几分钟,看着其他人高兴地玩。这个程序是罚时出局的一种形式,叫作有条件观察。由于问题行为的发生,让谢丽尔从强化物旁边离开几分钟。
  5岁的肯尼一年来常顶撞他的父母并拒绝做他们让他做的事。出现这些问题行为时,肯尼通常是在看电视或玩游戏。尽管父母和他争论并警告将会采取措施,但他仍不停止,不去完成布置给他的任务。父母同儿科医生谈过后决定实施矫正计划。第一步,当父母想让肯尼做什么事时,就走到他面前,直视他的眼睛,明白地告诉他让他做的事情。第二步,如果肯尼在短时间内(10~15分钟)没有按要求行动,家长会表情严厉地站在那儿,说:“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就得待在你的房间里。”然后父母拉着肯尼的手到他的房间。那儿没有玩具、电视或别的消遣的东西,父母会告诉肯尼待在那儿直到他们说可以离开为止。如果在此过程中肯尼争论、抱怨或顶嘴,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几分钟后,父母再到肯尼的房间重复同样的要求,如果肯尼这次服从了,就对他表示谢意并让他继续看电视或重新开始游戏。如果肯尼再次拒绝,父母就告诉他必须在房间里待更长的时间并把他留在那儿。再过几分钟,父母又返回并重复以上的过程,直到肯尼服从命令为止。最后,当肯尼没有抗议就顺从了父母的要求时,家长要报以微笑和热情的表扬。
  这两个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罚时出局(及其他程序)减少不同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在每个例子中,问题行为出现之后孩子都短时间地与强化情境脱离。玩游戏以及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对谢丽尔都是强化活动,而罚时出局迫使她离开这些强化活动的场所;看电视或玩游戏对肯尼是一种强化,而罚时出局迫使他失去继续从事这些活动的机会。
  ★在这些例子中合并使用的其他行为程序是什么?
  两例中都使用了对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当谢丽尔表现好时,老师用注意强化了这一行为;当肯尼顺从了家长的要求后,这种行为的强化是受到表扬和得到继续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机会。另外,肯尼的父母还使用了刺激控制程序:他们直接站在肯尼面前,直视他的眼睛,清楚地表述要求等。近距离的靠近和视线接触成为可辨别刺激,出现于肯尼的服从得到强化而拒绝受到惩罚时(通过使用罚时出局)。因而,无论什么时候家长用这种方式提出要求,肯尼出于怕被惩罚的原因就不大可能拒绝服从。
  罚时出局的种类
  罚时出局是指由于问题行为在短时间内失去接近正性强化物的机会(Cooper,Heron, & Heward,1987)。其结果是今后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减少。罚时出局有两种类型:非排斥性和排斥性。
  谢丽尔的例子说明的是非排斥性罚时出局。谢丽尔在问题行为之后仍留在教室里,但必须坐在教室的另一头不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从而离开了强化活动。肯尼的例子说明的是排斥性罚时出局,由于出现问题行为,肯尼被带出他看电视或玩的房间,而被送到无法得到这些强化物的房间。
  排斥性罚时出局
  当事者从问题行为发生的房间(强化环境)离开并被带到另一个房间。所有正性强化都被消除。
  非排斥性罚时出局
  当事者留在房间的同时失去了接近正性强化物的机会。
  非排斥性罚时出局最常应用于当事者可以离开强化活动或互动,但同时仍然留在房间内,其存在不会打扰环境中的其他人。如果这些标准中有一个达不到,就得使用排斥性罚时出局了。例如,如果谢丽尔坐在教室另一边的罚时席上还继续捣乱打搅别的学生,那么非排斥性罚时出局就不太适当。同样地,如果对谢丽尔来说,看别的孩子玩和自己玩一样起相同的强化作用,非排斥性罚时出局也不会有效。对于谢丽尔,实施排斥性罚时出局即当她采取问题行为时,就让她到校长办公室或其他与教室相邻的房间待几分钟。另外,如果谢丽尔被命令面朝墙坐着,非排斥性罚时出局也会生效。
  合并使用罚时出局与差别强化
  任何时候使用罚时出局(或任何别的惩罚程序),应合并使用强化程序。罚时出局程序将会减少问题行为的次数,而差别强化程序将增加替代行为以取代问题行为(DRA),或会对问题行为的缺失给予强化(DRO)。如果出现问题行为,罚时出局程序将消除接近强化物的机会,所以让当事者通过DRA或DRO程序得到正性强化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如果只用罚时出局但没用差别强化程序,那么强化就会出现单纯减少,在治疗结束之后问题行为很容易重新出现。
  使用罚时出局时应考虑的问题
  要想高效使用罚时出局,需要考虑清楚以下多方面的问题。
  问题行为的功能是什么?罚时出局很适合用于问题行为由社会性的或有形的正性强化物维持的情况。罚时出局就是移除与问题行为相伴随的强化物,使得问题行为不可能出现。另外,要使罚时出局更有效,现场(问题行为发生的环境)必须包括正性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只有事发现场是正性强化环境并且罚时出局将不受强化或只受较弱的强化时,使当事者脱离此环境才有意义(Solnick,Rincover,, & Peterson,1977)。
  罚时出局对由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是不适用的。因为这样罚时出局将使当事者离开进行活动和交往的空间,它对逃避维持的行为起负性强化作用(Plummer,Baer,& LeBlanc,1977;Taylor & Miller,1997)。举个例子,假设有个学生在教室里采取由逃避学习任务负性强化的攻击行为,如果老师使用罚时出局,让这个学生离开教室,将对攻击行为提供负性强化。因为出局后的环境比进行活动的环境引起的反感更小。
  同样地,如果问题行为由感官刺激维持,罚时出局也不适用,因为它不能起正性强化罚时出局的作用。此时当事者脱离事发现场的活动或交往,就有机会在单独出局时采取问题行为(Solnick常
  et al.,1977)。因为问题行为是由其自身产生的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的,因此罚时出局将使强化价值增大:当事者有机会在不被打扰的条件下采取此自动强化行为。
  ……

前言/序言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一书前四版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学生们的积极评价,我感到很荣幸。第5版保留了前四版的优点,并根据评审者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以反映行为矫正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5版的目标与前几版一样,是对行为的基本规律给予描述,以使学生了解环境事件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而对行为矫正步骤的描述,是让学生学习改变人类行为的方法。全书一共分为25个相对短小的章节,每一章节包含一定量可以掌握的信息(例如,一个原理或者一项操作)。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学期的标准教材,用于有关行为矫正、实用行为分析、行为管理或行为改变等教学课程中。
  本书的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因而即使没有学过有关知识的学生也能够读懂。使用对象为大学本科学生或一年级的研究生。本书对社会服务、教育或者康复机构的专业工作者也颇有价值,他们在心理治疗服务中需要使用行为矫正技术来处理治疗对象的行为。
  书中尽量避免性别歧视。例如,当进行案例讨论时,尽可能地让男女性别人数基本相当。
  本书延续前四版的特点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容易地学习:
  本书的组织
  在一般性的绪论之后,第2章、第3章涉及了行为记录、作图和变化测量等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应用于下面的每一个章节中。接下来,第4章至第8章主要集中介绍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的应用是后续17章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增加良好行为的操作过程在第9章至第12章中进行了描述;减少不良行为的操作过程见于第13章至第19章的讨论;最后,第20章至第25章介绍其他一些重要的行为矫正方法。
  原理与操作过程
  用于改变行为的各种操作过程是建立在过去60多年来对行为基本原理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我们相信,读者在学习基本原理之后,会更易于明白各种操作过程。因此,在第4章至第8章中首先回顾一下操作和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然后在第9章至第25章中详细探讨如何将这些基本原理应用于行为矫正过程中。
  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每一章都以各种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例,来阐明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些例子与大学生学习实践有关,有些则来源于作者的临床经验。
  来自研究中的例子 本书还提供了传统的以及现代最新的对行为矫正原理和操作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研究。
  各章小测验
  在每一章后面都有3个小测验,每个测验包括10道题目。这些测验帮助学生们对于自己对该章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测验作为作业上交,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测验。
  练习测验 各章结尾都有简答题类型的练习测验,每一题都可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
  应用练习
  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各章结尾(第2章、第3章,以及第9章至第25章),都提供了几个应用性练习。每一个练习都以真实的生活为例,要求读者运用所描述的操作程序实际应用。这些练习给读者提供了思考该操作过程在真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的机会。
  误用练习
  应用练习之后是误用练习。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案例,应用于这个案例的是不正确或不太合适的操作,要求读者分析这个案例并且描述在该案例中应用这种方法的不当之处。
  这些误用练习需要读者带着批判的眼光来思考操作过程的实际应用。
  循序渐进地学习 为了加强理解,每当各章讲授到某一专门的行为矫正操作过程时,本书都按循序渐进的方式列出具体的执行过程。
  小结框 一些信息总结在小结框中,穿插在课文中间,以便帮助学生组织该章的材料。
  本章小结 每章结束后都以小结的形式给出内容摘要,旨在帮助读者组织该章节的材料。
  自我评价的例子
  在有关基本原则的第4章至第7章,有根据该章中所讨论的原则的例子列出的表。在以后的各章中,将让学生回到这些表,利用新的信息来分析表中所列例子的具体方面。
  自测题
  本书不断地给读者提供自测题,以“★”为记。读者需要利用本章中已经提供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帮助读者评估他们对资料的理解情况。问题的答案通常紧跟在问题之后。
  图 为了阐明那些重要的原理或者操作,大部分的章节都有来自研究报告的图。读者必须学会使用前面几章涉及的有关行为记录、作图和变化测量等知识来分析这些图。
  关键词汇索引 本书最后附有书中各章提到的重要词汇。每个词都给出相应页码,以便查找。
  题库的改善 题库包括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
  扩展阅读 每一章都包括扩展阅读框。对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有意思的研究给予简单介绍,并给出了这些文章的出处。这些文章来自JABA
  (或JEAB),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互联网上找到(JABA的网址是http://seab.envmed.rochester.edu/jaba/)。教师可以将这些文章留给学生作为额外得分作业,或者当高年级学生使用本书时作为阅读任务。
  第5版的新特点
  激发操作
  第4章介绍了激发操作这一概念,并且全书都涉及这一概念(特别是第4章、第6章、第16章)。激发操作是一个较现代的概念,它包含建立操作和取消操作。因此,在第4章中还介绍并讨论了取消操作。
  强化物评估步骤 第15章讨论了强化物选择过程(区分强化)。本书介绍了研究领域中确认的三种不同的强化评估:单刺激评估、配对刺激评估、多种刺激评估。
  正确词汇 在第4、5、6、8章加入了“正确词汇”这个新栏目,以帮助学生们用正确方式使用各种行为概念。加入这一新栏目的原因是作者经常发现学生们在使用概念时犯错误。
  观察者信度 “观察者效度”这一概念在本书中改为更为普遍接受的“观察者信度”。 同时,第2章还讨论了建立观察者信度的另外两种方法:只出现方法和只不出现方法。
  研究设计 第3章增加了ABAB反向设计,并介绍了跨被试非同时多重基线设计,该设计是跨被试多重基线设计的一种。
  消失 第14章明确了由积极和消极强化保持的两类行为消失的区别是什么。介绍了逃避消失的概念,并探讨了实施逃避消失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功能评估
  第13章有几处改动。在这一版中,作者提到:散点图并不是一种ABC记录方式;强调了进行ABC直接观察的三种方法;明确了功能分析的定义;区分了探索性功能分析和验证性功能分析;在“功能评估的实施”一节,将评估分为几步以使步骤更清晰。
  书后的测验 每一章末尾的3个测验集中放在书的最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将测验取下做完后上交。
  其他新特点
  加入对于社会效度的讨论,以及数据收集时运用的技术(第2章)。
  加入对于用Excel作图的使用方法介绍(第2章)。
  明确了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的差异(第4章),明确了正性惩罚与负性惩罚的差异(第6章)。
  加入在自闭症患者身上使用促进和消失方法的讨论(第10章)。
  加入一段录像榜样内容(第11章)。
  加入一段现场评估的内容(第12章)。
  将有关功能干预的讨论从第16章结尾改在第13章结尾,即在功能评估步骤的介绍之后。
  全书增加了50多处新的文献参考。
  在全书中将“智力缺陷”一词改为如今更为通用的“智力失能”一词。
  在书中增加了十多个新词,并加入到词汇表中。
  给学生的建议
  为了能够从本书和行为矫正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请考虑以下建议:
  1. 在上某一章的课之前阅读该章。这将使你获益很多。
  2. 完成各章中的自测题,以考察是否理解了刚讲过的内容。
  3. 完成各章之后的练习测验。如果能够回答每一个问题,就说明你理解了该章中的内容。
  4. 完成各章后面的测验以检验你对各章知识的掌握(除非教师计划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测验)。
  5. 完成各章后的应用和误用练习。这样你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内容,或者知道怎样的应用是错误的。
  6. 准备测验的最好方法是提前对自己进行测验。在重复阅读各章内容和课堂笔记之后,用下列方法测验自己:
  找出各章的关键词,看一看能否不看书中的定义就能够解释它们。
  看各章之后的每一个练习测验题,看一看能否不看书中或笔记中的内容就能够给出正确答案。
  就各章的原则或程序举出新的例子。
  做一套卡片可能会对你有帮助。将一个概念或问题写在卡片的一面,将对概念的定义或对问题的回答写在另一面。在学习时,先看卡片一面的概念(或问题),再看另一面的定义(或答案)。随着学习的进展,你会发现越来越不需要翻过卡片看。当你不看卡片背后的内容就能够说出它来时,你就真正掌握了这些材料。
  坚持在不被打扰的地方专心学习。
  总是在测验的前几天就开始复习。随着内容增多,给自己更多时间复习。

《心灵的地图: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 引言 人类行为,宛如一片广袤而深邃的海洋,其潮起潮落,阴晴不定,牵引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从个体微观的思绪涌动、情绪波动,到群体宏观的互动模式、社会现象,行为始终是我们理解自身、洞察他人、乃至塑造未来的关键。本书《心灵的地图: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旨在为读者绘制一幅清晰的人类行为地图。我们将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剖析其形成机制,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观察和理解工具,帮助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拨开迷雾,看见本质。 第一部分:行为的基石——内在的驱动与世界的映射 行为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根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并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深刻影响。本部分将带领您一同探寻行为最根本的源泉。 生命之初的印记:本能、遗传与早期经验 任何生命体的行为都与其生存本能紧密相连。本书将从演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生存、繁衍、归属感等,如何塑造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同时,我们将审视遗传基因在行为倾向中的作用,理解家族史、基因突变等如何为行为模式埋下伏笔。而对于人类而言,早期经验的塑造力尤为强大。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对父母的依恋到与世界的初步互动,这些早期经历犹如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构筑起我们日后行为的雏形。我们将重点关注依恋理论,解析早期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对个体一生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压力方式的影响。 大脑的语言:神经科学的视角 行为是神经活动的直接体现。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揭示大脑的奥秘。我们将探讨大脑的各个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在决策和冲动控制中的作用,边缘系统(如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的角色,以及海马体在记忆形成中的关键地位。了解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平衡与失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某些看似难以解释的行为现象。例如,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感到无法自控地冲动?为什么某些经历会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神经科学的视角将为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解释。 心灵的罗盘:认知、情绪与动机 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感受(情绪)和驱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指挥官”。本书将深入探讨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将分析情绪的本质,理解基本情绪(喜、怒、哀、乐、恐惧、惊讶、厌恶)的生理基础和功能,以及复杂情绪(如嫉妒、羞耻、内疚)的产生机制。同时,我们将考察各种动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别,理解它们如何驱动我们追求目标,克服困难。 环境的印记:社会文化与情境的力量 个体并非孤立存在,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情境对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将考察社会学习理论,理解观察、模仿和强化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群体动力学,例如从众效应、群体压力、社会惰化等,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等,无一不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行为模式之上。此外,具体情境的特点,如时间压力、资源限制、他人在场与否等,也会瞬间改变我们原有的行为倾向。 第二部分:行为的解码——观察、理解与洞察 理解行为的基石后,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您更敏锐地观察、更深入地理解并最终洞察人类行为的本质。 行为的语言:非语言沟通的密码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调语速……这些非语言信号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意图。本书将为您揭示非语言沟通的丰富内涵,教您如何解读面部微表情,理解身体姿态的含义,分辨不同语气背后的情绪信息。通过掌握非语言沟通的密码,您将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他人的情绪状态,更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 情绪的解码:同理心与情感的识别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情绪的关键。本书将引导您如何培养同理心,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信号。理解情绪是理解行为的前提,能够识别并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能力。 认知的透视:思维模式与信念体系 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其独特的认知模式和信念体系息息相关。本书将引导您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势,识别那些可能限制您发展的负面认知。我们将探讨如何分析他人的思维逻辑,理解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通过透视他人的认知,您将能更理性地看待分歧,并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动机的探寻:需求、目标与价值的关联 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以及内在的价值追求。本书将帮助您学习如何探寻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自身的行为,还是他人的行为,理解其动机,才能真正触及其核心。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隐性的需求,如何分析目标的优先级,以及如何理解个体价值观对行为选择的影响。 第三部分:行为的塑造——策略、影响与积极改变 理解了行为的奥秘,我们便有了影响和改变行为的可能性。本部分将侧重于提供积极有效的策略,引导您在个人生活、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实现积极的行为改变。 自我实现的路径:目标设定与习惯养成 任何有意义的改变都始于清晰的目标。本书将为您介绍 SMART 原则等科学的目标设定方法,帮助您将宏大的愿景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同时,习惯的力量不容小觑。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不良习惯,如何科学地培养和巩固良好习惯,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持续的积极改变。 和谐共赢的桥梁:有效沟通与冲突管理 人际关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有效性。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沟通技巧,包括积极倾听、清晰表达、反馈艺术等,帮助您建立更顺畅、更深入的人际连接。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本书将为您提供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教会您如何化解矛盾,在差异中寻求共赢,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影响力的艺术:说服、激励与领导 理解行为的原理,也意味着掌握影响他人行为的艺术。本书将探讨说服的心理学原理,教您如何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有效地表达观点,引导他人接受。我们将分析激励的机制,理解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对于期望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读者,本书还将触及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如何通过榜样作用、清晰愿景和有效赋能,引导他人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应对挑战:压力管理与韧性培养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压力和挑战是常态。本书将为您提供科学的压力管理方法,帮助您识别压力源,学习放松技巧,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同时,我们将探讨韧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从经验中学习,培养面对挫折和逆境的强大心理素质。 结语 《心灵的地图: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致力于为您提供一副全面而深刻的人类行为导览图。我们相信,通过对行为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观察和沟通技巧的掌握,您将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真诚地连接他人,并更有力地塑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这趟旅程,始于理解,终于改变,让我们一同启程,在人类行为的广阔天地中,发现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临床工作者或者有志于此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建议,而是一套严谨的评估与干预流程图。从初始访谈的提问技巧,到制定可量化的目标,再到多阶段的反馈收集和方案调整,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说明和实战案例支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复发预防策略”的那一章,它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高风险情境,并提供了主动防御的工具箱。这比那些只强调“成功”的指导手册要实在得多,因为生活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一个好的模型必须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并提前布局。这本书的权威性,来自于它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实践步骤的能力。它不是在卖一个“快速见效”的承诺,而是在传授一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专业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积极强化”、“消极惩罚”这些比较基础的心理学概念层面,但它实际上探讨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重塑和情绪调节策略。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情境化干预”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多喝水”或“要早睡”,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不良行为的具体环境触发点、前因后果链条,并设计了一套系统性的“解构-重组”流程。这种工程学的思维模式被巧妙地融入到心理学的实践中,让人感觉处理问题时更有条理,不再是凭感觉摸索。我尝试着用书里提到的某个“行为链分析法”来梳理我最近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结果一下子茅塞顿开,找到了那个一直被我忽略掉的中间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你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一套可以不断迭代和优化的思维框架。

评分

我是一个需要大量阅读专业文献才能获得安全感的人,而这本大部头无疑提供了那种充实的阅读体验。它的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核心概念,都能追溯到其最初的学术出处。这让我在引用或者向别人解释某些观点时,能够底气十足。当然,内容本身也保持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行为表现差异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打破了西方心理学理论“普适性”的迷思,提醒我们,在实践任何矫正方案时,都必须先深入理解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土壤。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时所使用的类比手法,虽然主题很硬核,但读起来并不费劲,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耐心为你拆解难题。这本书绝对是工具箱里的“瑞士军刀”,既有精密的镊子(用于细微调整),也有坚固的扳手(用于结构性改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和扎实的封面吸引住了。你知道,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总能让人觉得里面装的干货不少。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机制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看似顽固的习惯或模式时,我们到底该如何着手去改变。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图表和案例的穿插也很到位,让人在阅读那些理论概念时,不至于感觉过于枯燥抽象。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术语和公式,而是努力地去搭建一个从“为什么会这样”到“该怎么做”的完整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各种技术流派时所持有的那种中立而审慎的态度,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万能钥匙”,而是鼓励读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感觉自己对“行为”这个词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作上,而是开始深入探究潜藏在背后的驱动力和环境影响因素。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自我提升或者帮助他人解决困扰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速食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手册,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我发现自己经常会翻到某一页,不是为了复习某个定义,而是为了重温作者对某个复杂情境的精妙剖析。它对于处理那些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性反应——比如拖延症、焦虑下的回避行为——有着非常精细的步骤指导。书中关于“动机塑造”的部分尤其深刻,它强调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激励的微妙平衡,指出单纯依赖意志力是不可持续的。真正有效的改变,是让新的行为路径变得比旧的路径更有吸引力、更省力。这种洞察力,让我对“毅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务实、更科学的理解,不再把它神化为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被系统培养和引导的能力。

评分

老师介绍的,应该很好

评分

质量不错,需要仔细研究内容

评分

还没有看, 别人推荐的

评分

买了好多书,京东书挺多的,送货也快,赞~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京东一直不错!

评分

读书使人进步 真是洗脑好书(?▽?) 多试点精神粮食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是正品,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一直忘了了来评价。书一买回来就立刻拿来看了,很不错

评分

老师推荐的,不错,值得家长读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