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相非相:画禅(二)

诸相非相:画禅(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谷芳 著
图书标签:
  • 禅画
  • 水墨
  • 中国画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哲学
  • 绘画技法
  • 文化
  • 美学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2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1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放下,为禅家之身影;
  无心,是宗门之立基。
  以凡圣皆遣,遂无法为法,
  到此,有佛处不坐,无佛处称尊。
  禅家之啐啄原生杀一事;
  禅画之应机亦杀活同时。
  以画禅一味,乃诸相非相。
  契此,不雨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禅门不共,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著有禅书《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禅·两刃相交》《落花寻僧去》《千峰映月》《画禅》《诸相非相--画禅[二]》《归零》《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音乐类《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茶与乐的对话》《生命之歌--从胎教到生命完成》;文化评论《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一)(二)》等。

目录

自序── 诸相非相,杀活同时
第一篇 有佛处不坐/ 禅画之笔墨
不立一尘(简)──八大《游鱼图》
有向即乖(无法为法)──苏轼《枯木怪石图》
随处作主(独在)──八大《野凫图》
杀活之机(跃动)── 八大《双鹊大石图》《杂画册·荷花》
腾腾任运(游戏)──仙崖义梵《想要月亮赶快摘》
无下手处(无作意)──林十江《双鳗图》
第二篇 无佛处称尊/ 禅画之内容
照天照地(独坐大雄)──祥启、卓洲胡僊《达磨像》
不与凡圣同躔(超佛越祖)──曾我蛇足《临济和尚像》、后阳成天皇《布袋图》
去住云心一种闲(卷舒一如)── 一丝文守《扇形布袋图》、遂翁慧牧《振铎图》
我子天然(自性天真)── 仙崖义梵《指月布袋画赞》、尾形光琳《蹴鞠布袋图》
本无禅定烦恼(无修无整)── 宋人《憩寂图》、伊藤若冲《寒山拾图》
默有余味(超然物外)── 秋月等观《山水图》、海北友松《平沙落雁图》
山是山,水是水(万法本闲)── 渐江《赠惟敏山水图》《雨余柳色图》
意在?头边(日用是道)── 浅野长武《朝阳图》、佚名《寒山拾得图》
第三篇 不雨花犹落/ 中国禅画家的境界
杀活同时── 梁楷《八高僧图》《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
无心是道── 牧谿《烟寺晚钟图》《腹抚布袋图》《六柿图》
渔歌入浦深── 马远《松溪观鹿图》、夏圭《松崖客话图》
要放青山与客看── 渐江《长林逍遥图》《山水册》
通身是眼── 八大《杂画之六/ 荷花》《杂画之十二/ 鱼石》 《安晚图之二十/ 山水》
第四篇 鸟鸣山更幽/ 日本禅画家的风光
物外山川 ── 雪舟等杨《仿玉涧山水图》《渔樵问答图》 《二祖断臂图》
我手何似佛手── 白隐慧鹤《达磨像》《莲池观音像》《无》《动中工夫胜静中百千亿倍》
但能放下自天然──仙崖义梵《坐禅蛙图》《虾蟆图》
方知不染心──大愚良宽《书法》《自画像》
杀人刀、活人剑── 宫本武藏《自画像》《鹈图》《布袋观斗鸡图》《芦雁图》

精彩书摘

  不立一尘(简)──八大《游鱼图》
  禅,自修行观之,原与他家有其根本不共处;但自文化而言,中国禅所以有中国禅之样貌,却与老庄密切相关。禅与老庄间的共与不共,是个关系修行及文化甚深的问题,可惜于此能与有正见者向来寥寥。
  正见寥寥也映现于相关艺术,尤其禅画与文人画之共与不共。历来谈者几皆非禅家,而与文人情性也常有违,率皆从西方思辨学问或宋后儒者辟佛之立场为言,语多谬误,所论离禅与文人反愈行愈远。
  中国水墨以山水为宗,文人画逸笔草草,主题固不限山水,但无论所绘为何,却总以老庄之自然哲思为依归,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庄老正是文人美学的源头。
  但虽说源于老庄,在生命功能上,文人艺术并不即在让人真实地溶入大化,它主要更在补钟鼎之缺,因不如此,文人生命就无由在现实困顿中有其安顿与超越。也所以,文人画乃写胸中之气,是一种生命的寄情。
  禅画不同。这不同首先要回溯至禅与老庄的根柢之别。这别,在修行与哲思的分野。
  尽管后世道家修行多溯源于老庄,但历史中,老庄主要还是以哲思的角色影响着后人。
  禅不同,它自始即是佛教的一宗。尽管宗教修行都有其背后的哲思,但修行本身却永远是"化抽象哲理为具体证悟之事",在此,徒言境界、概念,不只不足为法,甚且会成为生命颠倒之本。对行者,所有哲思都须内化成生命质地,由内至外,打成一片来直接体践才行。
  这点宗教与哲学的根本差别,使老庄,尤其庄子所言之至人、神人、真人之境固与禅家有高度重叠,但禅所涉及的体践、实际行法,恐怕才真是我们更该去观照的地方。
  而因这根柢分野,禅与老庄在生命风光上也有了明显差异。
  禅,为打破人的无始无明、俱生我执,非具大气魄不可,禅家因此总予人大开大阖、大破大立、独坐大雄的气概。
  而为大破这根柢无明,禅者须:
  不予自己生命以任何可乘之机。
  "两刃相交,无所躲闪"是禅修行的基点,在此,以禅为美、以禅为学、以禅为趣,皆为所斥。
  正因有了这气魄、守住这基点,才会有禅者悟后的风光,这悟后风光直抒凡圣无别后的自在,无论映现为何,总可见禅者生命的简捷。
  老庄不同。他说至人、神人、真人之境,写意已极,既自由驰骋,乃有更多直通艺术之处,也因此,尽管庄子说齐物,老子绝圣弃智,《德充符》中亦有形体残缺佝偻的道人,但受老庄影响的山水、人物却总映现常人欣羡的完美之境,即使文人画标举的逸笔,也一样凸显出与凡人的不同。
  这样的差异在人物画上最可看出。梁楷的《泼墨仙人》、马麟的《静听松风》,一禅一道,正成对比。
  而就因这生命直显与寄情的不同,禅画与文人画更在主题上也有了不同的侧重。
  文人画为文人情性之所寄,其现实功能在以山林济钟鼎之缺,山水遂成为画中文人生命的理想之境。禅画不同,既牵涉生命修行,人物画--一个直抒实证之境,尤其以祖师生命风光为核心的人物画就成为它观照的焦点。
  总之,文人画在寄情,禅画在直显生命之境;文人画可以为艺术,禅画却必得扣及它生命直参的本质。
  然而,这样的差异还只是就大体而论、就比较而言。真是禅画,原就有它作为禅画的特质,而这特质正可直接从画中读出,从笔墨到内容,禅画就因之卓然而立。
  卓然而立,就笔墨,首先出现于它的简笔(减笔)。
  笔称简,是就外相而论。禅画率皆笔简,原因正在简才能洞见事物之真相,才不致为繁华所迷惑。
  禅是生命的减法,且是彻底的减法,它以众生本自具足,但无始以来逐物迷心,所以谈修行,就"只破不立",只有"打得凡心死",才能"许汝法身活"。
  就此,风穴延沼有知名的法语:
  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帖。
  于此明得,阇黎无分,全是老僧;于此不明,老僧却是阇黎。
  立,是世间法,能立,则家国兴盛,但生命的自在也就消亡;反之, 不立,则虽无世间法的繁荣,却就能当下安顿。而阇黎名高位尊,虽被奉为上师,反与此安顿无分,老僧尽管一无所有,却能当下安然。
  但虽说不立乃野老安帖,可惜的是凡夫葛藤缠身,焉能不立?要不立,只有经由不断地放下、割舍。
  这放下割舍,入于生活,是简单过日子,置于笔墨,则成减笔, 因减而简,所以禅画常具简单、简朴、简素之风格。可这简却不只是外相的简约、画风的朴素,乃至生命的淡然,它是树凋叶落后的"体露金风",是繁华落尽后的"情尽体露",所以乃"朗然独在",乃"独具生机"。
  禅画以减笔知名者,首推梁楷的《李白行吟图》,简约两三笔即将行吟之态写出,其自然几不可再,因此传世。不过,减笔虽为梁楷所创, 其成就亦横绝古今,但传世作品前期亦有稍见润饰者。以是,真要以笔简贯穿整个画风者,则首推八大,他的画几无一不减。
  减在笔,减也在内容,常见孤鸟、孤鸭乃至无前无后无水的一鱼,而虽无前无后无水,却跃然生机,再多的鸢飞鱼跃也不能比。
  这朗然独在,这跃然生机,让我们想到风穴延沼另一个知名的应答,人问他:
  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亦即如何能在说与不说间不堕两端,他直抒了一句:
  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野花香。
  这香,是另一种鸢飞鱼跃,其实也是另一样态的家国兴盛,所以禅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看禅画,看八大的一鱼,总须识得这简笔中的无边生机才可,也所以风穴在"不立一尘"拈提中乃以此句作结:
  阇黎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
  ……

前言/序言

  自序──诸相非相,杀活同时
  禅画,诸相非相,无法为法,谈它,自来多有误区。
  误区之一在禅。禅为“了生死”之事,但寻常或以机锋快捷、傲俗惊世为禅,或以闲趣雅兴、生活小品为禅。以此谈禅画,乃必乖谬。
  误区之二在画。画及于技法、美学与生命情性,画家自来长于技法,但以“有法”识“无法”,必多乖离;而谈美学、言境界者,又多囿于文人情性及儒者识见,契禅画者自亦寥寥。
  以此,禅画在中国乃不受重视,其作之高者多东流日本。
  日本受禅影响极深,禅画家代有人出,而此中日之别,也使泥于民族文化者,鄙禅画为次流。
  禅,以“剑刃上事”了行者生死,举只破不立、佛魔同斩,由此得显“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之宗门风光。它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谈修行,原有不共之殊胜。
  禅画,依禅而立,要谈,就须回归禅基点,禅家与文人自来不同,后世儒者与宗门相去尤远,在此,不能不辨其朱紫。禅画,虽以画传世,但自技法以迄美学,原须契宗门所举,即便就画论画,依然不能悖禅而谈。
  不悖禅,就不流失,但还不够。画毕竟是画,这笔墨如何与禅相接,仍须多所观照,否则,离用说体,一样乖谬。
  总之,谈禅画,禅与画原须一事,但在寻常,这又何其难也!
  难,关键在知见。知见不明,则愈行愈远。正本清源,相应于禅之锻炼,以画作连接修行乃有《画禅一》,而此书--《诸相非相──画禅[二]》则在总体拈提禅画笔墨及内容之诸
  种特征,以为学人勘验之本。
  难,以知见不明。知见不明,常因囿于一隅。这隅,可以是以管窥天,也可以自骄于中国之大。正因此,中日禅风画意之别于本书乃多有着墨,尤其聚焦于中日具代表性之禅画家,有此生命之对照,乃可知画与禅在不同文化、不同生命间是如何成其一事,学人定见之消溶乃愈可能。
  定见消溶,即契诸相非相,就能无法为法,而到此,也才知禅家之啐啄,固生杀一事;禅画之应机,亦杀活同时。也所以修行虽为“化抽象哲理为具体证悟之事”,禅却总举“但
  说子眼正,不贵子行履”,以知见既明,余事乃可期,这也是《画禅》二书的核心观照。而于此有省,何只于画,学人之生命也必能另有一番风光。


《心之绘:禅意水墨的东方意境》 内容梗概: 《心之绘:禅意水墨的东方意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禅宗哲学之间深层联系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画作或介绍绘画技法,而是以一种哲思的视角,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置于禅宗“诸相非相”的智慧光辉下进行解读。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禅宗的独到体悟,带领读者穿越古今,在水墨的留白与笔触间,感受东方哲学独特的宁静、空灵与智慧。 全书共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第一部分:水墨的“空”与禅的“无”——意境的哲学根源 此部分将从最根本的哲学层面入手,探讨水墨画的“空”与禅宗的“无”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作者会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留白”的艺术表现力,指出这片空白并非虚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的空间,是观者心念驰骋的舞台。这种“空”与禅宗“空性”的观念相呼应,都强调超越物质表象,直抵事物本质。 水墨的“空”: 书中会详细阐述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虚实相生来营造空间感和层次感。作者会引用经典画论,如谢赫的“六法”中“虚实”的论述,以及宗炳“山水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来论证水墨画在视觉呈现上对“空”的追求。例如,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可能只勾勒出几笔山峦的轮廓,留出大片白色的天空和水面,但这片“空”却能唤起观者对高远天空、辽阔水域的无限想象,营造出广阔而宁静的意境。这种“空”并非缺乏,而是“有”的升华,是一种精神的富足。 禅的“无”: 紧接着,本书会追溯禅宗“诸相非相”的核心思想,解释“无”并非否定一切,而是指超越形相的束缚,体悟事物本来的面貌。书中会引用《金刚经》等经典中关于“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论述,以及禅宗祖师们以“无”悟道的公案故事。作者会强调,禅宗的“无”是一种积极的体悟,是放下执念,回归自性清净的智慧。例如,禅宗修行者通过参禅,最终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并非对世界漠不关心,而是看透事物的无常和虚幻,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意境的哲学根源: 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进一步探讨水墨画的“意境”是如何根植于这种“空”与“无”的哲学土壤之中的。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艺术境界,是画家情感、思想与自然物象高度融合的产物。作者会认为,水墨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实际上是在描绘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与禅宗所追求的“心境”高度契合。例如,一幅描绘枯木寒鸦的画,表面上看是描绘萧瑟的景象,但画家可能借此表达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超然,这与禅宗所说的“不随境转”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部分:笔墨的禅意——形而上的艺术语言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水墨画的创作过程,深入分析笔墨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如何承载和传达禅宗的智慧。作者会从笔、墨、纸、水这四个基本要素出发,阐释它们在水墨画中如何被赋予“禅意”,以及画家如何在运笔用墨中体现“以心运笔”的禅修状态。 笔的“道”: 作者将探讨笔墨的线条,认为每一笔都蕴含着画家的生命力和精神气韵。书中的论述会触及中国书法的哲学内涵,因为书法与水墨画同源,笔法的变化也蕴含着“起承转合”、“刚柔并济”、“轻重疾徐”等哲学思想。例如,狂草的书写,其飞扬纵横的笔势,往往能表现出艺术家澎湃的情感或超然的心境,这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时的心潮澎湃或“寂静”时的淡然无为有相似之处。作者会分析不同笔触所代表的情感和意境,如刚劲的线条象征力量和决心,流畅的线条象征洒脱和自在,顿挫的线条象征沉思和宁静。 墨的“化”: “墨分五色”是水墨画的精髓,作者会深入解读墨的丰富变化。墨色不仅仅是黑白灰的层次,更是画家对色彩、光影、体积的微妙感知和表现。墨的浓淡干湿,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物质感和空间感,也能烘托出不同的心境。作者会借用禅宗“化一切苦厄”的概念,来比喻水墨画家如何通过对墨的运用,将现实世界的种种景象转化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例如,以淡墨表现朦胧的山水,营造出云雾缭绕、虚无缥缈的意境,这与禅宗强调的“如梦幻泡影”的宇宙观不谋而合。 纸与水的“相融”: 宣纸的吸水性和墨的渗透性,是水墨画独特魅力的来源。作者将分析纸与水的结合,如何形成“润”“燥”“飞白”等独特效果,这些效果本身就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恰恰呼应了禅宗所强调的“无常”和“顺应自然”。画家在创作时,需要精准把握纸、墨、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觉察”和“当下”的实践。例如,水墨晕染出的层层叠叠的效果,就像人生中的种种经历,看似随机,实则蕴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美感。 “以心运笔”的禅修实践: 作者会强调,水墨画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画家在下笔之前,需要调和心绪,达到一种“澄明”的状态。运笔的过程,也是一个“观照”自我的过程,笔墨的起伏变化,反映了内心的波动。最终,优秀的禅意水墨画作品,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那种宁静、专注与投入,仿佛亲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第三部分:画禅的境象——山水、花鸟、人物的禅意解读 此部分将进入具体画种的分析,通过对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水墨画作品的解读,来具体呈现水墨画中的禅意。 山水的“无我”与“自在”: 山水画是中国水墨画的重镇。作者会分析山水画如何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来展现宇宙的宏大与自然的无常,从而引导观者反思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培养“无我”的胸怀。同时,山水中蜿蜒的河流、盘旋的山路,也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变化,而最终的山顶云海,则可能代表着超脱与自在的境界。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巍峨的山峦与渺小的人物,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花鸟的“寂静”与“生命力”: 花鸟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常常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意境。作者会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花鸟的描绘,展现生命的微妙之处,以及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一朵盛开的花,一只展翅的鸟,都可能蕴含着“瞬间即永恒”的禅意。例如,明代沈周笔下的梅花,其虬曲的枝干和傲然的花朵,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可能暗含着文人的孤高与隐逸情怀。 人物的“神韵”与“境界”: 人物画在中国画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会探讨水墨人物画如何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而非仅仅注重形似。禅宗所强调的“顿悟”和“明心见性”,在人物画中往往体现在人物眼神的传神之处,或姿态的超脱之处。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罗汉、高僧的画作,其不拘泥于世俗仪态的形象,往往能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第四部分:观照的智慧——品读与悟禅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引导读者如何去“看”一幅水墨画,如何从中体悟禅意,如何将这种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用心”观画: 作者会提出,品读水墨画,需要放下功利心,用心去感受。要学会“不看”其具体形象,“只看”其背后所传达的精神。要善于发现画面中的“留白”之美,体味其中的“虚实相生”。例如,观赏一幅写意山水,不必纠结于山水的具体地理位置,而是去感受画家笔下那种辽阔、宁静或雄浑的气势。 “观照”自心: 水墨画是内心的投影。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读者也应借此机会“观照”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执念。通过画面的意境,来体会禅宗所说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等道理,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活在当下”的生活艺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水墨画和禅宗智慧的探索,帮助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空间,学会“活在当下”,以一种更加洒脱、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 总结: 《心之绘:禅意水墨的东方意境》是一部引导读者穿越视觉的表象,深入心灵的契合的读物。它将水墨画的笔墨精神与禅宗的智慧融为一体,展现了东方艺术与哲学交融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水墨画“空”、“无”、“意境”、“笔墨”、“神韵”等关键词的深入挖掘,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一次深刻解读,更是一次关于心灵成长和智慧启迪的哲学之旅。本书将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深邃的思考,引领读者在黑白水墨的世界里,寻觅内心的平和与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绝对值得称赞,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尊重。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内容上的深度才是让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作者在论述“画禅”的流变时,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和高僧的语录,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可靠。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悟性”在绘画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阐述,它挑战了传统艺术教育中对技法的过度强调。作者认为,没有悟性的笔触,即使技巧再高超,也终究是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这种观点极大地鼓舞了我这种业余爱好者,因为它把焦点从枯燥的模仿转移到了内在的修为提升上。读完这一段,我拿起笔随便画了几笔,竟然觉得比平时更顺畅,或许这就是“意在笔先”的真实体验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和理解艺术的框架。

评分

这本《诸相非相:画禅(二)》的封面设计就很引人入胜,那种古朴中带着灵动的笔触,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精辟论述,作者似乎在探讨“形”与“神”之间的微妙关系,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万物,究竟是本质的展现还是表象的遮蔽。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讨论,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没有过多地堆砌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哲学概念,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看一本画册或理论书籍,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心灵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小窗。我对那些用极简线条勾勒出意境深远的画作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超越语言的禅意。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匠心,文图并茂,让人在阅读文字时,能立刻在大脑中构建出对应的画面,形成一种立体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篇幅而硬拗的痕迹。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精心布置了一条通往禅意花园的小径。我关注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作者在讨论古代画论时,总是习惯性地将其与当代艺术思潮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关于“留白”的探讨,作者将其提升到了存在主义的高度,认为那不是“没有”,而是“无限的可能性”。读到这里,我正在看一本现代极简主义艺术家的作品集,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或理论介绍,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以艺术的方式生活”的指南。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审美”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愉悦,而是深入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层面,收获巨大。

评分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平和了许多,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涤。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在禅画中的体现,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到,他没有将禅意束缚在传统的框架里,而是鼓励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表达心中的“空”与“无”。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谦逊又坚定的语气,他引导读者去发现美,而不是强行灌输一种审美标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凝视着书中出现的那些看似随意却处处藏着玄机的作品,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灵光。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本书对于那些试图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内心的澄明与透彻。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哲学的艺术解读还有些保留,总觉得会有些晦涩难懂,但《诸相非相:画禅(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他能将那些深奥的佛学概念,比如“缘起性空”、“心物一元”等,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恍然大悟。书中穿插的一些艺术家的访谈片段,更是为理论增添了鲜活的注脚,那些一线创作者对于“如何入定作画”的描述,真实而生动。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老画家的自述,他说作画时“手仿佛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媒介”,这种将自我消融于创作过程中的状态,正是“画禅”追求的至高境界。这本书读完后,我不仅对禅宗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身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琐碎和挑战,也获得了一些启发。它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宝典。

评分

很好的东西!!!!!!!!!

评分

很快的好书!

评分

书是正版 价格优惠 内容很好

评分

书是正版 价格优惠 内容很好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很快的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________●`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