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

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振涛 著
图书标签:
  • 陕北民歌
  • 民族音乐
  • 音乐志
  • 地方音乐
  • 民俗音乐
  • 声学研究
  • 文化遗产
  • 音乐人类学
  • 西北民歌
  • 陕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58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32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研究民歌的人去陕北,研究秧歌的人去陕北,研究说书的人去陕北,研究大唢呐的人也去陕北。对于在20世纪历史机缘中一次次托举出来的陕北音乐,大多数知识分子抱着朝圣的态度。录制了民歌,拍摄了秧歌,记录了说书,学习了唢呐。收集素材的作曲家走了,收集资料的音乐学家则必须住下来,一点点解释,为什么陕北的民歌、秧歌、说书、大唢呐,在20世纪被扶至国家殿堂?《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以“现代性”理念和文化资源再生的视角,审视这宗民间文化入主国家厅堂的世纪学案,确实是个足够吸引人却颇有难度的话题。《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是关于陕北民族音乐研究的专著。《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分为信天长风——走进现代的陕北音乐、吹手的生活和吹手的话、唢呐话语——米脂乐班三重奏、红与白——白云山庙会、声漫山门——横山县马坊牛王会、丧葬仪式、说书、秧歌、婚礼、乐器与宫调八个章节。

作者简介

  张振涛,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主编。198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该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助理研究员(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200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国家新闻出版署“政府奖”评委会委员(2007)、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文艺学项目评委(2009)。
  著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诸野求乐录》、《风声入耳》,发表论文百余万字。

目录

开篇 落脚陕北与中国经验
第一章 信天长风——走进现代的陕北音乐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
第二节 陕北民间音乐的四次兴盛
小结 心灵上无法告别的陕北民歌

第二章 吹手的生活和吹手的话
第一节 乐班调查
第二节 经济收入与招揽生意
第三节 艺匠之辩与口述史的意义
小结 个人因素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唢呐话语——米脂乐班三重奏
第一节 三家乐班评述
第二节 国家权威——三家乐班见分晓
小结 编配三重奏

第四章 红与白——白云山庙会
第一节 佳县白云观
第二节 道士与道乐
第三节 庙会中其他艺术活动
第四节 仪式与音声
小结 区域文化网络

第五章 声漫山门——横山县马坊牛王会
第一节 2010年杨口则牛王会仪式
第二节 2011年马坊牛王会仪式
第三节 牛王会组织
小结 灯池与文化之网

第六章 丧葬仪式
第一节 仪式一
第二节 仪式二
第三节 仪式三
第四节 仪式四
第五节 两位“阴事”的自述
第六节 丧葬仪式功能
第七节 跪拜:一个常规动作的非常规“变奏”
小结 音乐体现孝道

第七章 说书、秧歌、婚礼
第一节 说书人的心愿
第二节 韩起祥的榜样与曲项琵琶
第三节 “秧歌”还是“阳歌”
第四节 参与甜蜜——婚礼仪式音乐的另一种解读
小结 重新评价民间储藏

第八章 乐器与宫调
第一节 乐器与宫调
第二节 新组合与乐曲
小结 回归本体
结语 二度写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
  举国上下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垂直接通的科举,确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认为是改变个人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唯一途径,能不能进考场就是能不能翻身图新的第一台阶。此时此刻,故事中“考场”的意义,已经超越本身,目的在于,吹手阶层有没有资格像其他阶层一样获得公平竞争、平起平坐、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吹手”是个与犯罪感和沉重感相连、绝对不可笑的称呼,是反馈人身地位并蔓延于后代的屈辱的“红字”,生下来就在吹手家的孩子,一开始就被甩在起跑线之外,没有机会融入主流社会。在所有的社会歧视中,制度性歧视恐怕最残酷,它不但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立,还为其提供法律和制度层面的认可,使本来没有歧视心的人也把歧视吹鼓手视为理所当然。而被歧视群体则被排除在社会参与之外,永远怀揣争取平等的压迫感。于是,获得官方赐予的进考场资格,就成为渴望“金榜题名”的阶层最畅快的幻想之一。至少这类故事让我们知道,吹手绝不是被剥夺了个人自由和选择还喜滋滋愿意充当应声虫的群众。
  如果把清代乾隆年间废除“乐籍”制度的历史作为这则故事的背景,真实性就多少有点历史依据了。吹手中广泛流传、因而带来无限欣慰的传说,反映了渴望改变地位的强烈愿望。故事编创者在中国政治制度所取的角度是对症下药,符合国情。学台大人无权解放吹手,最终解决问题的必须是最初造成问题的最高统治者。一个人凭什么把自己的喜好变为世人遵照的法律?把“绿帽子”(封建时代吹手官服之一)扣在吹手头上两千余年的皇帝,不得不在清代废除这项限制人权的法律。当吹手在经济生活中赢得了坚实地位,昂起头颅时,却不得不在名誉上借助官僚“赏赐”和帝王“天恩”。传统制度和等级秩序,固执盘旋于世人头脑,既牵制其实践者,也困束其对立面。某种程度上说,不公平待遇既断了穷人的前程,也绝了官府的后路,封建统治终于维持不下去了。
  ……

前言/序言


巍巍岣峻:陕北高原上的岁月回响 本书简介 《巍巍岣峻:陕北高原上的岁月回响》并非一部专注于声乐理论或具体音乐流派的专著,它是一部深入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地理、风俗进行细致入微考察的田野调查报告与文化探寻实录。本书试图超越对单一“民族音乐”的标签化描述,而是将音乐置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与历史变迁之中,探讨音乐如何成为陕北人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生活本身如何被歌唱”。我们相信,只有理解了陕北的窑洞、信天游的对白、社火的喧闹、以及延河岸边一代代人所经历的苦难与希望,才能真正触及那些流传千年的旋律背后的肌理。 第一部分:土地的形塑——地理、历史与族群的交织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时间拉回到数千年前,探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陕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我们详述了黄土的特性如何影响了建筑(窑洞的智慧)、农业的模式(旱作的艰辛),以及这种生态压力如何渗透进当地的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中。 我们细致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历史脉络,重点关注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陕北的互动与融合。这种文化上的“拉锯战”和“融合场”,催生了不同于关中平原或晋北地区的独特文化张力。例如,秦直道、长城沿线的军事活动对当地民间歌谣(如军歌、徭役歌)的影响,以及边塞诗歌传统在地方口语中的继承与变异,都将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 特别地,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信天游”这一独特的口头文学形式的起源。我们认为,信天游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陕北特定社会阶层(主要是年轻牧民与体力劳动者)在特定社交场合(如赶牲口、劳作间隙)中,为表达情感、标记身份、乃至进行社会调适而发展出的复杂语言艺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其句式结构、韵律逻辑,并将其置于古代“风”的传统中考察其精神谱系。 第二部分:信仰与仪式——看不见的旋律线 陕北的文化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宗教与民间信仰色彩。第二部分转向对民间仪轨、祭祀活动与人生大事的考察,揭示这些活动中蕴含的非正式音乐实践。 我们深入调查了陕北地区盛行的道教、民间巫术(如跳神、送替身)与佛教影响下的“社火”活动。社火,作为一种集舞蹈、戏剧、器乐、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其音乐构成异常复杂。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社火的曲牌,而是尝试解析其功能性:社火如何在特定时节(如春节、庙会)充当社区的“能量释放阀”,如何通过特定的节奏和打击乐器,构建起人与神灵、人与祖先之间的沟通通道。我们记录了不同县域社火乐器的形制差异,如安塞腰鼓、洛川架鼓的击打哲学,以及他们对社区集体认同感的重塑作用。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陕北的丧葬习俗与婚嫁礼仪。不同于都市文化的简化,陕北的生命礼仪往往伴随着长篇的、具有史诗性质的叙事歌谣。这些歌谣承载了家族的历史记忆,是活态的族谱。通过对民间“唱丧”艺人的访谈记录,我们重构了家族如何在哀歌中完成对逝者的定位与告别,以及这些仪式如何维系着跨代际的情感联结。 第三部分:口述的历史——生活在歌中的记忆体 第三部分着重于对民间艺人的口述历史的收集与整理。我们认为,在缺乏广泛识字率的年代,歌谣是承载重大历史事件最可靠的媒介。 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在陕北留下的歌谣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官方史料中缺席的视角——劳动者的直接感受、对政策的朴素理解、以及战火中对家园的依恋。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艺人的记忆,探讨“集体记忆”是如何在口头传承中被不断地修正、美化或强调的。 例如,我们分析了陕北民歌中对“陕北公学”、“延安文艺座谈会”等历史节点的反映,这些反映往往比官方文本更具生命力,因为它关乎的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体验。 第四部分:黄土的余响——传承与当代困境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对当代文化生态的观察。我们审视了在现代化进程、媒体传播和城市化浪潮下,陕北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对民间艺术的实质影响:是激活了生命力,还是将其“博物馆化”?我们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它们如何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性调整以适应新的受众群体和商业环境。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陕北的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音乐现象,而是黄土高原上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总和投射。它关注的是声音背后的呼吸、节奏背后的脉搏,以及旋律中沉淀下来的、那些关于生存与尊严的古老故事。 总结 《巍巍岣峻》是一部扎根于土地、回望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笔记。它旨在展示陕北高原上那股永不干涸的文化生命力,那是千百年来,生活在峭壁与沟壑之间的人们,用他们的汗水、泪水和歌声,共同铸就的磅礴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考究了,光是拿到手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设计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个广袤、苍凉又充满生命力的陕北黄土地上。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信息点上做了巧妙的强调。尤其是一些历史照片和乐器插图的印刷质量,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色彩还原度很高,让人仿佛能透过这些图像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和氛围。看得出来,出版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细节的苛求,让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级的享受。我甚至忍不住多花了一些时间去欣赏那些辅助性的图文资料,它们绝不仅仅是点缀,而是与主体内容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审美体验。这种对实体书籍品质的重视,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沉稳而富有韵律的美感。它不像纯粹的学术论文那样晦涩难懂,也没有完全流于通俗读物的轻浮。作者在描述那些极其复杂的乐理概念或者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时,总能找到一种既精准又具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那种描述陕北高原上风声、驼铃声、以及信天游高亢回旋的句子,读起来仿佛能听到空气中弥漫的苍凉气息和悠扬的曲调。这种文字的力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它构建了一种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文化场景之中。这种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部作品在学术价值之外,也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与美”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和阐述那些复杂、多样的民族音乐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曲目和乐器,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这些旋律的走向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对那些流传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的考证,那种追根溯源的探寻过程,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文化变迁和音乐风格的演变痕迹,并用清晰的逻辑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民族音乐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它成功地将一门深奥的学问,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化探险,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而不觉疲惫。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极其庞大和深入的。其中引用的史料和参考文献的广度与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这显示出作者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一手和二手资料,并且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和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相互印证,使得书中对某些音乐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论述,显得格外有说服力。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并未止步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积极地加入了自己多年来在田野中的观察和记录,这种将经典理论与最新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梳理,更像是为未来相关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新起点,提供了大量的可供深入挖掘的线索和研究范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故事性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不像一些志书那样枯燥乏味,它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侧写”或者“田野调查片段”。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民间艺人个体命运的描写,那些真实、生动的个体故事,为那些抽象的音乐理论注入了鲜活的血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在当地人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见人见事见精神”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感共鸣度。它让我明白,研究民族音乐,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理解那些创造和传承了它的人们。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整本书的温度大大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