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中国音乐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
  • 传统音乐
  • 中华文化
  • 音乐普及
  • 文化普及
  • 音乐史
  • 国学
  • 传统文化
  • 音乐欣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5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3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以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和富有代表性的曲目、选段作为本书的基础材料,展示了令孔圣人“三月不知肉味”的宫廷音乐以及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以音乐表露胸怀和志向的文人音乐以及众多“白衣卿相”的故事;还有热闹欢腾而又接地气的民间音乐,以及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材质分类的古代传统乐器。全书行文活泼但不失严谨,可以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中饱览中国传统音乐大观园中的各色美景,用眼睛打开一扇音乐的窗。

作者简介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由海内外资深文化人士发起并创建。中心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以及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内容的构建,以革新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已有十余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材编写、推广的行业人士。

目录

第一章 宫廷音乐/1
一、高处殿堂的音乐/1
(一)先秦六代的国乐/1
(二)周代的雅俗之争/4
(三)战国的地下女子古乐队/7
(四)盛世宫廷音乐会/9
二、古代显赫一时的音乐机构/12
(一)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正式的音乐机构——大司乐/12
(二)盛极一时的汉乐府/13
(三)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教坊/14
(四)源自皇帝爱好的“梨园”/14
三、名传千古的宫廷乐师/15
(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师旷/15
(二)“得心应手”的师文/17
(三)因《佳人曲》而走红的李延年/18
第二章 文人音乐/19
一、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19
(一)文人与琴/19
(二)古代名琴佳话/22
(三)古琴名曲的故事/26
(四)有趣的减字谱/34
(五)琴论——古人弹琴的心得体会/36
二、旧曲新词,浅吟低唱/38
(一)词山曲海/38
(二)奉旨填词柳三变/40
(三)音乐才子——姜夔/41
第三章 民间音乐/44
一、民间歌曲/44
(一)号子震垮龙王殿/45
(二)不唱山歌心不爽/47
(三)街头巷尾唱小调/50
二、舞蹈音乐/53
(一)自娱自乐的歌舞/54
(二)王后是个音乐家/56
三、说唱音乐/58
(一)弹词诉尽儿女情长/59
(二)京韵大鼓京味浓/61
四、戏曲音乐/64
(一)百戏之祖——昆曲/67
(二)中国国粹——京剧/70
五、民间器乐/75
(一)“八音”乐器/75
(二)吹拉弹打样样俱全/82
结语/89
参考文献/90

精彩书摘

春秋末年,让孔子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僭越行为屡有发生,可谓是“礼崩乐坏”。在这种局面下,在郑国、卫国等地流行的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到了许多统治者的喜爱,甚至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当时的儒家认为郑卫之音淫靡,甚至将其斥为淫声。后世的儒家学者则更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它来泛指与雅乐不同、源于民间的俗乐。
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创者魏文侯对他的老师子夏(孔子的弟子)说:“我穿戴整齐去听雅乐,但是不一会儿就昏昏欲睡,但是我听郑卫之音却从来不怕坐不端正,甚至不知疲倦。”无独有偶,齐国的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欣赏不了雅乐,就喜欢世俗之乐。”这两个大王的音乐品位如此相同,恐怕不仅仅是巧合吧。
其实,中正平和的雅乐创制之初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而是为了彰显统治者的丰功伟绩以及施行礼仪道德教化,所以雅乐并不刻意追求音乐本身是否优美动听,是否更具艺术性。在雅乐的黄金时代西周之后,它便逐渐无法媲美于同时代的其他音乐了,所以魏文侯和齐宣王被新鲜活泼的民间音乐所吸引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源自皇帝爱好的“梨园”
在唐代宫廷中,教坊并不是唯一的音乐机构,还有一个更受皇帝重视的机构,便是今天我们常听到的“梨园”。梨园,本来是栽满梨树的园子,何以成为宫廷音乐机构的名称呢?这源于一个皇帝的音乐爱好,这个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为精通音乐的一个,会演奏多种乐器,他对音乐很痴迷。据载,有一天玄宗上朝时,手指一直在腹部按来按去。退朝后,近侍高力士问道:“陛下听政时总用手按腹部,莫非圣体不适?”玄宗答道:“不是,我昨夜梦游月宫,众仙所奏仙乐玄妙优美,我听得如痴如醉。回来以后,我用玉笛试着吹奏,坐朝时怕忘记,所以把笛子放在腹部,偷偷寻找音调。”
唐玄宗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从坐部伎中选了三百艺人,在禁苑梨园中排练乐舞,并且经常亲自到梨园去教导乐人。数百人的乐队一起演奏,玄宗都能听得出其中一人的错误,并指导他改正。因为他的亲自教导,当时的梨园艺人都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后来乐工们也在梨园中排演戏曲,于是后人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会自称为“梨园弟子”。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音乐浅话”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展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同时避免任何AI痕迹。 ---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系列其他分册推荐 本丛书旨在为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读物。继《中国音乐浅话》之外,本系列还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文化领域,力求全方位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分册一:《中国书法艺术:笔墨之道》 内容简介: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有形的舞蹈”,是中国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书法从起源到成熟的完整发展脉络,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何谓真正的“笔墨精神”。 第一部分:书法的源流与演变。 追溯甲骨文、金文的古朴之风,解析篆书的庄重典雅,继而进入隶书的“蚕头燕尾”之变。重点分析了楷书(真书)如何确立了后世书法的基本规范,以及行草书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上的完美结合。 第二部分:书体精解。 对五大主要书体——篆、隶、楷、行、草——的结构特点、审美取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例如,在楷书中,本书区分了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浑厚、柳公权的瘦劲以及赵孟頫的秀雅,并配以经典碑帖的局部放大图进行对比讲解。对于草书,则区分了章草、今草及狂草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部分:工具与技法。 探讨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材质特性及其对书写效果的影响。详细介绍了执笔、运笔、提按顿挫等基础技法,并阐述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是如何通过这些具体的技术动作得以实现的。 第四部分:碑帖与名家。 介绍了历代重要的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张旭、怀素的狂草如何体现盛唐气象。本书强调了临帖的意义,鼓励读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会个体精神在笔墨中的投射。 读者定位: 喜爱传统艺术、有志于学习书法的初学者及爱好者。 --- 分册二:《古典园林意境:山水之间的哲学》 内容简介: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物化,是“可游、可居、可观”的文学和艺术综合体。本书跳脱出建筑学的范畴,从文化、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深入解读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不同类型的精髓。 第一部分:园林的哲学基础。 探讨了道家“自然无为”与儒家“中庸”思想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阐释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以及如何通过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的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意境。 第二部分:造园要素的文化内涵。 详细分析了“山、水、花、木、石”的象征意义。例如,太湖石的嶙峋曲折如何代表隐逸之志;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文化寓意。同时,对亭、台、楼、榭的功能定位及其文学色彩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空间叙事与诗意空间。 重点解析了园林中的空间序列设计,如“藏”与“露”、“曲”与“直”的对比运用。通过对拙政园、留园等经典园林的解析,揭示了园林设计如何引导游览者的情感体验,实现“步移景异”的动态美感。 第四部分:园林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探讨了园林名称、匾额、楹联与诗词歌赋的紧密关系。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文人的情怀和典故,本书帮助读者在欣赏园林时,能同步“阅读”其背后的文学意蕴。 读者定位: 文学爱好者、历史地理研究者、热衷于古典生活美学的读者。 --- 分册三:《儒道释思想精要:中国精神的底色》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其核心在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长期互动与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分别阐述三家思想的创立背景、核心概念及其对后世社会形态、道德伦理和艺术审美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儒家:立身之本与社会秩序。 聚焦孔子“仁”的核心思想,阐释“礼”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系统梳理了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的争鸣,以及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与发展。强调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教育伦理和为政之道。 第二部分:道家:顺应自然与个体自由。 深入解读老子《道德经》中“道”、“德”、“无为”的辩证关系。探讨庄子思想中对自由、逍遥的极致追求,以及道家在养生、艺术创作(如山水画的留白)中的体现。阐述道家如何作为一种对僵化社会规范的调节与超脱力量。 第三部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 讲述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的艰难适应过程。重点介绍天台宗、禅宗等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派。特别分析禅宗“明心见性”、“顿悟”的理念如何与道家思想相互渗透,并深刻影响了宋词和水墨画的意境。 第四部分:三家思想的交融与互补。 探讨“儒家治世、道家出世、佛家入世修行”的传统模式,以及“三教归一”的文化张力。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往往是这三股力量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运用。 读者定位: 哲学初学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希望探究中国传统价值观根源的读者。 --- 分册四:《诗词曲赋之美:汉字的情感表达》 内容简介: 本书不专注于某一朝代的诗歌,而是以“体裁”为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曲、赋这四大主要文学体裁的形成、演变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第一部分:诗——格律的锤炼与情感的凝练。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源头讲起,解析楚辞的浪漫与骚放。重点细致讲解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要求(平仄、对仗),以及杜甫的沉郁顿挫与李白的豪迈飘逸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词——音乐性的极致体现。 探讨词体如何从隋唐的民间小令发展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解析词牌的名称、句法长短不一的特点,以及苏轼的豪放派与李清照的婉约派在词境营造上的不同路径。 第三部分:曲与赋——铺陈的艺术。 对赋体进行溯源,分析汉赋的铺陈夸饰与唐宋古文运动后的散文思潮。对于元曲(杂剧与散曲),则侧重分析其通俗性、口语化特征,及其对市井生活和世俗情感的深刻描摹。 第四部分:意象与修辞。 提炼诗词曲赋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群(如月、酒、柳、鸿雁)的文化含义,并讲解比、兴、赋、用典等关键修辞手法在增强艺术感染力中的作用。 读者定位: 中学及大学文学爱好者、传统诗词鉴赏学习者。 --- 本丛书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当代读者开启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便捷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国音乐浅话》,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只看到冰山一角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能够窥探到深邃冰川内部的探索者。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也不像故事书那样纯粹虚构,而是巧妙地将音乐知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个人感悟融为一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各种音乐形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态度。例如,在讲到戏曲音乐时,作者不仅仅分析了唱腔、伴奏,还深入探讨了这些音乐如何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相互烘托,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我之前一直觉得戏曲的唱腔有些“怪”,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底和艺术表达。书中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乐论”部分,让我了解到古人是如何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出发,来构建他们的音乐体系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中国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音乐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的听乐体验和感悟,这些真诚的分享,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和接地气,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与你分享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音乐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知,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最近真是被这本《中国音乐浅话》彻底“洗脑”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传统的中国音乐听起来有点“慢”,不太符合我平时听惯了的快节奏流行乐,但又隐隐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凡之处。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引路人,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音乐。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音乐的“表情达意”入手,讲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如何能描绘出山川河流、悲欢离合。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意境”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说中国画讲究留白,中国音乐也一样,很多情感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音符的跳跃、节奏的张弛,在听者的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引发无限的遐想。书中对一些经典曲目的赏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高山流水》不仅仅是表现了高山流水,更蕴含了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还有一些描述丝竹管弦合奏的段落,简直如同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景象。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诗意,读起来有一种享受,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音乐沙龙。而且,书里还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地域音乐的特色,让我了解到南北方音乐的差异,以及不同朝代音乐的发展演变。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音乐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听”,更是一种“品”,一种“悟”。

评分

这本《中国音乐浅话》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为我带来了一片宁静的音乐天地。我之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比如《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觉得它们很优美,但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带着一种淡淡的古典韵味,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茶,回甘无穷。作者并没有将中国音乐简单地定义为“古老”或“传统”,而是用一种非常动态的视角,去展现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民歌和民间小调的介绍,它们虽然不像宫廷音乐那样宏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让人感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书中还讲到了很多关于音乐的情感表达,比如如何用音乐来抒发思乡之情、离别之苦、或者节庆的欢乐。这种对音乐情感的细腻解读,让我对很多歌曲有了新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此外,作者还对一些音乐的“意境”做了非常精彩的阐释,比如如何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营造出“空灵”、“苍凉”或者“热烈”的氛围。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音乐是一种非常“有味道”的艺术,它不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

评分

这本《中国音乐浅话》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音乐一窍不通的“小白”量身打造的!一直以来,对古琴、琵琶、二胡这些乐器的声音都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知道它们很“中国”,但具体好在哪儿,有什么讲究,完全是云里雾里。这本书的语言真的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就像一位耐心友好的长辈在给我娓娓道来。从最基础的音乐概念讲起,比如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些词听着挺高大上,但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比如描述五声音阶就像我们日常说话的起承转合,一下子就理解了。然后,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传统乐器的“家谱”,像是它们是怎么发展来的,有什么代表性的曲目,甚至还有一些关于演奏者的趣闻轶事。读完我才知道,原来古琴不仅仅是抚琴,还蕴含着士人的情怀;琵琶也不是简单的弹奏,而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技巧。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涉及到一些中国音乐的哲学思想,比如“乐与礼”、“乐与道”,这些本来以为是很深奥的道理,在这里被讲得明明白白,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上升了好几个维度。感觉自己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中国传统音乐,现在感觉离我这么近,甚至有点跃跃欲试想去学习一二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点缀在文字之间,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音乐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的书。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音乐浅话》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知识盛宴。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中国音乐就是那些传统的戏曲唱段,或者是一些节奏缓慢的古乐,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且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展现在我面前。从最基本的宫商角徵羽的由来,到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演奏技巧,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惊讶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如此发达,很多理念甚至领先于西方。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各种乐器,比如笙、笛、箫,还有各种打击乐器,它们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方式,都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音乐在祭祀、朝会、宴饮等场合的作用,以及音乐如何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中国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哲学、情感的载体。它不只是“浅”谈,而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深度”触及了中国音乐的核心,让我对我们民族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