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超出欧洲“双轨”制框架,标志着以综合中学为特征的美国中等教育“单轨”制的确立。其间经历了普洛瑟职业主义阵营与杜威民主主义阵营的激烈较量。事实上,基于两种不同的职教观,普洛瑟“为职业而教育”与杜威“通过职业而教育”而形成的“普杜之辩”,为20世纪初的美国提供了必要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本书为作者华东师大的博士论文,从19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缓慢发展的现象着手,通过剖析“格兰特?维恩答案”揭示出阻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民主主义信仰与自由教育传统。在手工教育运动取向选择与转换过程中,凸显出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雇主阶层与雇员阶层之间的力量博弈。
路宝利,男,1969年生,河北香河县人,教育学博士。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派留学,现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带头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河北省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哲教思政分委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首届秦皇岛市市管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思想史,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研或参研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中,两项主持课题分获第七届、第八届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江苏高教》《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1年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
这本书的书名极具学术上的诱惑力,它将一个宏大的国家教育议题,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交汇点——“普杜之辩”。我很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运用“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是否是相互排斥的,还是在某些层面可以兼容并蓄?一个真正深刻的研究,不会满足于将它们简单对立起来,而是会探究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关系。或许,作者会揭示,所谓的“之争”其实是一场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过程,每当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教育的重心就会在这两者之间摇摆。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是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教育政策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偏好。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对美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进行精细解剖的作品,无疑是对学术追求的一种极大满足。
评分这书名真是抓人眼球,一听就觉得信息量爆炸,光是“普杜之辩”这四个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度剖析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那场关于“职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核心冲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把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明白这两种思潮究竟是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上碰撞、拉扯的。毕竟,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它背后蕴含着对社会公平、个人发展路径选择的深刻哲学思考。如果作者能将抽象的理论争论,落脚到具体的教育政策、课程设置乃至教师的培养模式上,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叙述,能够让我理解这场争论对当代美国乃至全球职业教育格局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似乎在尝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熟练工人”,还是应该塑造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思辨的张力,是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我的第一直觉是它必然是一部严谨而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想必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普杜之辩”的原始材料、会议记录和历史文献。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清晰,可能从历史背景的铺陈开始,详细介绍在特定历史时期,持职业主义立场和民主主义立场的主要人物、机构和他们的核心论点。我特别关注那些“交锋点”,比如职业教育是否应该仅仅服务于经济效率,还是必须承担社会流动和公民参与的使命。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够娴熟地驾驭复杂的术语,同时用清晰的逻辑将纷繁的观点串联起来,避免陷入简单的非黑即白。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两种思潮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特别是它们在不同州、不同时期采取了何种平衡或偏向,以及这种平衡的得失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那无疑会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持续的、甚至是带有火药味的话语权争夺。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现“辩论”动态过程的作品,而不是平铺直叙的历史陈述。我希望作者能捕捉到那种思想交锋的“现场感”。想象一下,在那些重要的教育会议上,支持技术技能至上的声音与强调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考的声音是如何针锋相对的。这种“之争”的张力,往往能揭示出教育体制内在的矛盾和权力的分配。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种宏大的意识形态冲突,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物故事和政策制定的微观过程,那么阅读体验就会大大提升。它不应该只是一本教育史,更应该是一本关于美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的缩影。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评价当前这种辩论是否已经尘埃落定,或者说,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是否仍在以新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之中。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过去,更在于启发未来。我深切关注这本书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是应该进一步强化“职业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还是应该回归“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具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这场争论的遗产,进而为我们当前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那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期望作者能带着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非仅仅是记录历史,而是试图为未来的政策制定者指明方向,平衡好“就业能力”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