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宝利 著
图书标签:
  • 职业教育
  • 美国教育史
  • 教育思想
  • 教育改革
  • 普杜大学
  • 职业主义
  • 民主主义
  • 教育哲学
  • 高等教育
  • 教育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7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9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超出欧洲“双轨”制框架,标志着以综合中学为特征的美国中等教育“单轨”制的确立。其间经历了普洛瑟职业主义阵营与杜威民主主义阵营的激烈较量。事实上,基于两种不同的职教观,普洛瑟“为职业而教育”与杜威“通过职业而教育”而形成的“普杜之辩”,为20世纪初的美国提供了必要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本书为作者华东师大的博士论文,从19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缓慢发展的现象着手,通过剖析“格兰特?维恩答案”揭示出阻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民主主义信仰与自由教育传统。在手工教育运动取向选择与转换过程中,凸显出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雇主阶层与雇员阶层之间的力量博弈。

作者简介

路宝利,男,1969年生,河北香河县人,教育学博士。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派留学,现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带头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河北省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哲教思政分委会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首届秦皇岛市市管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思想史,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研或参研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中,两项主持课题分获第七届、第八届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江苏高教》《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1年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

前言/序言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 引言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张力与演进的史诗。在这部史诗中,两种根本性的教育理念——职业主义(Vocationalism)与民主主义(Democracy)——的博弈与融合,构成了其核心的叙事线索。理解这两种理念的冲突与协同,不仅是把握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演变的关键,更是洞察其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及个体命运深远影响的窗口。“普杜之辩”(The Purdue Debate),作为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交锋,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广泛的波及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场持久斗争的绝佳视角。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场辩论的起源、核心议题、主要参与者及其对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塑造作用。 第一章:历史溯源——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早期萌芽 在追溯“普杜之辩”之前,有必要回溯两种理念在美国早期教育思想中的孕育。 职业主义的早期印记: 早期美国,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技术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如学徒制、工匠培训,旨在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升。这种理念强调技能的传授、职业的预备,以及与特定行业需求的对接。本章将探讨殖民时期至19世纪末,职业教育的萌芽形态,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功利主义和经济导向。早期的经济学家、实业家和社会改革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关于实用教育的倡导,以及早期工业协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都为后来的职业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民主主义的教育理想: 与此同时,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也深受启蒙运动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被视为实现个体自由、公民参与和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理想的教育应是普适的、均衡的,能够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公民意识和全面素养的公民。霍瑞斯·曼(Horace Mann)等教育家大力倡导的公共教育系统,旨在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而非仅仅为某个特定职业做准备。本章将考察19世纪美国公共教育的兴起,以及其在塑造公民社会和维护民主价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早期张力的显现: 两种理念并非总是平行发展,早在19世纪末,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就已开始出现分歧。部分人认为,过度强调职业培训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导致教育的阶级固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将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可行的经济独立之路。这些早期的张力,为后来的“普杜之辩”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普杜之辩”的时代背景与核心争论 “普杜之辩”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期教育挑战的回应。 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变革: 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潮以及新兴的科学管理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大规模生产取代,对具有特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力的需求空前高涨。同时,对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以及公民参与的呼声也日益增强。本章将细致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经济特点,包括工业巨头的崛起、城市人口爆炸、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普杜之辩”的缘起与参与者: 普杜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及其在农业与工业教育领域的先驱地位,使其成为思想碰撞的天然场所。本章将重点介绍“普杜之辩”的具体发生情境,可能涉及的学者、教育家、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机构。我们将考察当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各种提案、研讨会以及出版物,并识别出这场辩论中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背景、立场以及他们的论证方式。例如,一些支持职业主义的学者可能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而一些支持民主主义的学者则可能关注教育的个体解放和社会公正。 核心议题的展开: “普杜之辩”的核心在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本章将深入剖析辩论的几个关键议题: 教育的目的: 中等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公民,还是预备职业?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还是服务于经济生产? 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应侧重于特定技能的传授,还是应包含更广泛的学术内容和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平衡技术性与学术性? 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是否会加剧社会分化,将某些群体固化在低技能岗位?如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无论其最终职业选择如何?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 如何确保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同时又不过度受制于短期经济波动?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方面扮演何种角色? 第三章:职业主义的辩护与民主主义的质疑 本章将集中梳理“普杜之辩”中,职业主义和民主主义各自的论证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互间的辩驳。 职业主义的立场: 支持职业主义的论者认为,美国的中等教育体系存在脱离实际、忽视经济需求的弊病。他们强调,为学生提供有用的职业技能,是让他们能够独立谋生、实现经济自给自足,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必要途径。职业教育应更加务实、更具技术性,与工业界紧密合作,培养满足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本章将呈现代表性的职业主义观点,例如:强调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主张职业技能的标准化和认证,以及对传统学术教育的某些方面提出批评。 民主主义的回应: 与此同时,民主主义的拥护者则对过度强调职业技能的潜在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积极参与民主进程的公民。过早地将学生导向特定职业,可能会限制他们的选择范围,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并可能在社会阶层之间制造更深的鸿沟。他们主张,中等教育应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基础和更强的通用技能,使学生在未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本章将展示民主主义的论点,如:强调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倡导教育的普适性和公平性,以及警惕教育的“工具化”和“商品化”。 辩论的焦点与论据: 本章将深入分析双方在具体议题上的交锋。例如,关于“哪些技能是真正重要的?”——是技术性技能还是通用性技能?关于“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是所有学生的一部分,还是特定群体的选择?以及关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经济繁荣还是公民解放?我们将引用当时的文献、演讲、政策建议等,力求呈现一场思想的真锋相对。 第四章:“普杜之辩”的影响与演进 “普杜之辩”并非一场孤立的学术讨论,它对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 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本章将考察“普杜之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例如,联邦和州政府在课程标准、资金投入、师资培训以及与行业合作方面的政策,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辩论中的观点?我们将分析一些重要的教育法案和倡议,如《职业教育法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平衡。 教育实践的变革: 辩论也必然影响了学校的实际教学。本章将探讨“普杜之辩”如何促使课程改革,例如,综合课程(comprehensive curriculum)的出现,将职业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以及对“路径”(track)式教育的探索与反思。我们将考察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以及后来的生涯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等不同模式的演变,并分析它们如何试图回应这场辩论中的挑战。 后“普杜之辩”时代的挑战: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技术革命和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讨论并未停止。本章将简要梳理后“普杜之辩”时代,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争论在新环境下的延续与变异。例如, 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兴起,以及对“21世纪技能”的强调,都为这场古老的辩论注入了新的元素。此外,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对技术工人日益增长的依赖,都使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辩论的遗产与启示: 本章将对“普杜之辩”的整体意义进行总结。这场辩论不仅揭示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两种核心理念的内在张力,也展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辩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教育政策变迁、反思教育目的以及探索教育改革路径的重要视角。 面向未来的思考: 结合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挑战,“普杜之辩”留下了哪些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确保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如何在日益分化的社会中,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与个体发展?本书将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为当前和未来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对“普杜之辩”的再评价: 本书将对“普杜之辩”的持久影响进行再次审视,探讨其在当前社会变革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它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赢家”或“输家”的结论,而是强调两种理念的持续对话与动态平衡。理解这场辩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为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服务于经济发展,又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公民社会繁荣的教育体系提供深刻的洞见。 结语 “普杜之辩”是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较量。本书的探索,旨在揭示这场辩论的复杂性、持久性及其对美国教育格局的塑造作用。通过深入剖析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与融合,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过去,更能为当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极具学术上的诱惑力,它将一个宏大的国家教育议题,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交汇点——“普杜之辩”。我很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运用“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是否是相互排斥的,还是在某些层面可以兼容并蓄?一个真正深刻的研究,不会满足于将它们简单对立起来,而是会探究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渗透和转化关系。或许,作者会揭示,所谓的“之争”其实是一场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过程,每当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教育的重心就会在这两者之间摇摆。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是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教育政策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偏好。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对美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进行精细解剖的作品,无疑是对学术追求的一种极大满足。

评分

这书名真是抓人眼球,一听就觉得信息量爆炸,光是“普杜之辩”这四个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度剖析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那场关于“职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核心冲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把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明白这两种思潮究竟是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上碰撞、拉扯的。毕竟,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它背后蕴含着对社会公平、个人发展路径选择的深刻哲学思考。如果作者能将抽象的理论争论,落脚到具体的教育政策、课程设置乃至教师的培养模式上,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叙述,能够让我理解这场争论对当代美国乃至全球职业教育格局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似乎在尝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熟练工人”,还是应该塑造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思辨的张力,是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我的第一直觉是它必然是一部严谨而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想必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普杜之辩”的原始材料、会议记录和历史文献。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清晰,可能从历史背景的铺陈开始,详细介绍在特定历史时期,持职业主义立场和民主主义立场的主要人物、机构和他们的核心论点。我特别关注那些“交锋点”,比如职业教育是否应该仅仅服务于经济效率,还是必须承担社会流动和公民参与的使命。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够娴熟地驾驭复杂的术语,同时用清晰的逻辑将纷繁的观点串联起来,避免陷入简单的非黑即白。我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两种思潮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特别是它们在不同州、不同时期采取了何种平衡或偏向,以及这种平衡的得失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那无疑会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持续的、甚至是带有火药味的话语权争夺。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现“辩论”动态过程的作品,而不是平铺直叙的历史陈述。我希望作者能捕捉到那种思想交锋的“现场感”。想象一下,在那些重要的教育会议上,支持技术技能至上的声音与强调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考的声音是如何针锋相对的。这种“之争”的张力,往往能揭示出教育体制内在的矛盾和权力的分配。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种宏大的意识形态冲突,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物故事和政策制定的微观过程,那么阅读体验就会大大提升。它不应该只是一本教育史,更应该是一本关于美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的缩影。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评价当前这种辩论是否已经尘埃落定,或者说,这种二元对立的张力是否仍在以新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之中。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过去,更在于启发未来。我深切关注这本书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是应该进一步强化“职业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还是应该回归“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具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这场争论的遗产,进而为我们当前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那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期望作者能带着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非仅仅是记录历史,而是试图为未来的政策制定者指明方向,平衡好“就业能力”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