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都凝聚着这所大学几代校长的治校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考察著名大学形成、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历史轨迹,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对我们实现建成“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发展目标,或许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得到一些启迪。赵卫平所著的《走向一流的历史轨迹》精选了外国一些著名大学校长及教育家的重要论著。它们反映了这些校长及教育家的治校与办学理念,他们包括美国的赫钦斯、克尔、博克、杜德斯达和雷文等,英国的纽曼等。
赵卫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曾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洪堡
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节选)
纽曼
大学的理念(节选)
埃利奥特
哈佛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1869年10月19日)
包尔生
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节选)
弗菜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节选)
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节选)
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节选)
什么是教育(节选)
赫钦斯
教育中的探索精神(节选)
美国高等教育(节选)
克尔
大学之用(节选)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节选)
博耶
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节选)
博克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节选)
美国高等教育(节选)
卢卡斯
大学与学习社会的挑战(节选)
杜德斯达
21世纪的大学(节选)
雷文
大学工作(节选)
索引
后记
翻开书卷,一股强烈的时代感和跨文化对话的张力便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文件汇编,但事实远比预想的要生动和富有启发性。那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校长们,他们的治校哲学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终极思考。读到某些篇章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世纪前殿堂里的辩论声,关于学术自由的边界、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深化的取舍,以及大学在国家命运中的角色定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现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顶尖学府不断革新与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对于思考我们当前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参照系和思想资源,其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史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厚重感,字体选择考究,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初翻阅时,内页纸张的手感非常舒适,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史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那些历史文献的原始面貌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配合恰到好处的注释和引言,使得阅读体验流畅且富有沉浸感。尤其是在涉及早期大学章程的复刻部分,那种历史的尘埃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学术脉搏。细节之处,比如扉页的设计,也体现了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为严肃的历史文献增添了一份难得的优雅和庄重感,让人在捧读时心生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单单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知识密度和思想分量。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早期大学自治权的论述,特别是那些关于教员聘任和课程设置的原始文本。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资料,它们本身就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校长们如何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意志,力挽狂澜,确保了大学精神的薪火相传。在某些章节中,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的行政指令,仔细研读后也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政治智慧和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对于任何一个志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或者对高等教育哲学有深度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原教旨主义”的理解入口,让你直面那些奠基者的初心和困境,这比阅读任何后世的概括性评论都要来得真实和震撼。
评分坦白说,对于刚接触高等教育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相当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对制度文本的耐心。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放在床边消遣的作品,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铺开在书桌上,时常需要查阅、比对和反思的案头工具书。然而,正是这种对阅读者主动性的要求,构成了它深远价值的另一面。每一次深入的钻研,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如同从古老的矿脉中挖掘出未曾被氧化的珍贵矿石。我特别喜欢它在选取材料时那种不拘一格的广度,既有宏大的建校宣言,也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原则,这种全景式的展示,让人们得以窥见一流大学运作的复杂性和精妙性,它是一堂生动的、无声的、关于如何建设和维护一个伟大机构的宏大学习课。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宏观视角来看,编辑者显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并非机械地按照时间线索或者地理位置进行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校长思想进行对比和映照。例如,在探讨如何平衡精英化培养与社会责任时,书中并列展示的几位中外学府掌舵人的论述,高下立判,却又互为补充,这种并置的艺术性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展示,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迷宫,引导读者去主动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追求卓越的共通之处与路径的差异性。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制度文件,焕发出清晰的时代主题和强烈的思想穿透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如果……将会怎样”的假设与推演,极大地激发了批判性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