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

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树金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图书馆
  • 高校图书馆
  • 用户需求
  • 网络环境
  • 信息行为
  • 读者分析
  • 图书馆服务
  • 实证研究
  • 信息资源
  • 数字图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ISBN:9787514705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25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7
字数:59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用户需求研究是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也是晚近时期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曹树金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一书正是选择用户需求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基点,用实证分析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探索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全面改善和提升知识服务质量的路径,为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结构和布局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依据,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曹树金教授,管理学博士,湖北阳新人。现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及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及信息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广东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会长,广东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及情报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等。主要从事信息组织、用户信息行为、网络信息管理、图书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知识组织与导航机制研究”;出版(含合作出版)著作10多种,如《情报检索语言与信息组织探微》;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4)

四、研究创新与意义 (5)

五、相关概念界定 (6)

第二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和服务现状 ( 10)

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 10)

二、基于网站的公共图书馆信息系统与服务调查 ( 13)

三、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 18)

四、基于网站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与服务调查 ( 29)

第三章 用户需求理论与研究综述 ( 32)

一、信息需求和使用研究 ( 33)

二、图书馆需求和使用研究 (59)

三、网络环境中用户行为的变化 ( 72)

四、用户满意研究 ( 75)

五、研究现状述评 ( 80)

第四章 用户需求和用户满意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 83)

一、用户需求研究模型构建 ( 83)

二、用户满意模型构建 ( 92)

三、用户需求和满意研究假设 ( 98)

四、用户需求和满意的研究变量及其操作性定义 101)

五、用户需求和满意研究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113)

六、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样本基本特征 (123)

第五章 用户需求结构分析 (135)

一、用户需求的构成 (1 35)

二、用户需求强度分析 (140)

三、基于聚类分析的用户结构 (154)

第六章 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及影响因素 (157)

一、信息资源类型需求 (157) j

二、信息资源载体需求 (163)

三、信息资源语种需求 (166)

四、信息资源年限需求 (1 70)

五、信息资源质量需求 (1 73)

六、信息资源来源需求 (175)

七、影响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因素 (181)

第七章 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203)

一、信息服务类型需求 (203)

二、信息咨询方式需求 (203)

三、信息服务免费需求 (2 1 5)

四、信息服务质量需求 (218)

五、影响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因素 (222)

第八章 用户信息系统需求及影响晌因素 (235)

一、信息系统类型需求 (235)

二、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239)

三、信息系统质量需求 (243)

四、影响信息系统需求的因素 ( 246)

第九章 基于需求的用户满意研究 (255)

一、用户满意程序 (256)

二、影响用户满意的因素 (256)

三、用户满意模型检验 (259)

第十章 用户需求和满意第二次调查分析 (268)

一、样本基本特征 (268)

二、基于聚类分析的用户结构 (276)

三、用户信息资源需求 (283)

四、用户信息服务需求 (288)

五、用户信息系统需求 (293)

六、用户满意研究 (296)

第十一章 用户需求和满意的影响因素 (301)

一、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23)

二、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总体需求 (326)

三、用户个性化服务隐私保护需求 (340)

四、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工具需求 (347)

五、用户个性化推荐与检索需求 (355)

第二下章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变革需求 (367)

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环境 (368)

二、中山大学图书馆用户信息技术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369)

三、中山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系统的利用情况 (3 71)

四、中山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系统的用户满意度 (379)

五、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系统的新需求 (384)

六、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变革 (390)

第十三章 广州图书馆用户需求个案研究 (393)

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变革 (393)

二、广州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设计 (395)

三、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认知及使用 (397)

四、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资源需求 (408)

五、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 411)

六、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信息系统需求 (421)

七、广州市民阅读行为与公共图书馆使用行为 (422)

八、构建敏捷的城市公共图书馆 (441)

第十四章 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用户需求个案研究 ( 446)

一、南沙区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设计 (451)

二、南沙区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 (457)

三、用户对南沙区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464)

四、用户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 (466)

五、用户对南沙区图书馆的满意分析 (468)

六、南沙区图书馆发展建议 (468)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477)

一、研究结论 (477)

二、对图书馆实践的建议 (481)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493)

附录一 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用户需求和满意调查问卷 (496)

附录二 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与信息组织需求调查问卷 (508)

附录三 中山大学图书馆用户数字资源服务系统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问卷 (519)

附录四 市民利用和认识广州图书馆调查问 (523)

附录五 广州图书馆读者调查问卷 (526)

附录六 广州市民阅读行为与公共图半 (5535)

附录七 南沙区图书馆读者调查问卷 (542)

参考文献 (551)

索引 (575)

后记 (586)


《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透视》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功能与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作为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大众和特定学术群体信息需求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内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又该如何调整自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其生命力? 本书《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透视》正是基于这些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真实需求状况。本书并非一篇简单的文献综述,也不是理论层面的空泛探讨,而是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出当前中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在数字信息环境下的行为特征、期望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服务优化策略。 核心研究视角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主线围绕着“用户需求”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并非将用户需求笼统化,而是细致地将其分解为多个维度,并结合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特性进行深入剖析。 用户画像与信息行为分析: 本书首先着力构建不同用户群体的画像。对于公共图书馆,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普通市民、退休人员、学生、创业者等多元化的社会群体。我们将探究他们在信息获取、知识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他们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如网络搜索、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等平台上的信息检索、筛选与利用习惯。对于高校图书馆,研究对象则集中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员、科研人员等学术群体。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在文献查阅、学术研究、专业学习、课程辅助等方面的特定需求,以及他们在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教材等学术资源平台上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 数字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推进,各类电子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考察用户对电子书、电子期刊、学术数据库、多媒体资源等的利用现状。我们将分析用户在访问、检索、阅读、下载等环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数据库的易用性、检索功能的专业性、资源的覆盖范围与更新频率等。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用户对现有数字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内容丰富度的评价,以及他们对未来数字资源建设的期望。 传统服务与数字融合的需求: 尽管数字资源日益普及,但传统的纸质文献、阅读空间、以及馆员咨询等服务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将探讨用户如何在数字信息与传统服务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例如,对于需要深度阅读和思考的用户,他们对纸质图书的偏好依然存在;而对于需要快速获取碎片化信息的用户,数字资源的便捷性则更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用户希望将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有效融合的需求,例如,期待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纸质图书的详细信息和相关电子资源,或者在数字平台上预约馆内阅读空间和咨询服务。 个性化与智能化服务期待: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用户对于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本书将研究用户希望图书馆能够根据其兴趣、研究方向、阅读习惯等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信息推送和学习路径规划。同时,用户也期待图书馆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技术,例如语音助手、智能导航、自动摘要等,提升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与体验。 学习空间与社交互动需求: 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存储的场所,更是学习、交流和创新的重要空间。本书将关注用户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包括安静的独立学习区、适合小组讨论的研讨室、以及提供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支持的创客空间。同时,本书也将探讨用户对于图书馆作为社交互动平台的需求,例如参与读书会、学术讲座、展览展示等活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思想的交流。 用户培训与数字素养提升: 在数字信息海洋中,用户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其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与质量。本书将评估用户对图书馆提供的数字技能培训、信息检索技巧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等方面的需求程度,并分析不同用户群体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为图书馆开展有效的用户培训提供依据。 跨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展望: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边界不断模糊。本书也将探讨用户对于跨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看法和需求。例如,是否希望能够方便地借阅其他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或者通过统一的平台访问不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书采用了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问卷调查法: 设计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卷,面向广泛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收集用户在信息需求、资源利用、服务满意度、未来期望等方面的定量数据。 深度访谈法: 对不同用户群体中的代表性个体进行深度访谈,挖掘用户在信息需求背后的深层动机、使用习惯、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期望,获取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质性信息。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使用日志、网站访问记录等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呈现用户在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实际行为模式。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其在用户服务创新、数字资源建设、空间改造等方面的成功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层面: 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用户需求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的用户行为和需求演变方面,提供了实证支持。 实践层面: 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信息服务从业人员提供了关于当前用户真实需求的详实数据和深入分析,有助于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服务设计、技术应用、空间布局等方面做出更科学、更精准的决策,提升服务效能。 用户层面: 通过揭示用户在数字信息环境下的需求与困境,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理解用户,从而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最终提升用户的知识获取体验和学习满意度。 政策层面: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数字图书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书特色 与市场上已有的相关书籍相比,《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透视》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聚焦“网络环境”下的需求: 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用户需求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将研究重点始终置于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的信息获取场景下。 区分“公共”与“高校”的独特性: 深入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图书馆在用户群体、服务目标、资源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避免了将所有用户需求一概而论的片面性。 强调“实证”的科学性: 坚守学术严谨性,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获取一手数据,力求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说服力。 兼顾“现状”与“未来”的导向性: 在准确把握当前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关注用户对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期待,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 语言风格的“人性化”与“专业性”: 在保持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晦涩难懂的术语,使研究内容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透视》是一部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一次全面扫描,更是对未来图书馆服务转型的一次深度思考。本书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为社会和学术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在数字浪潮中成为一座座指引知识方向的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排版,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知识重量。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这个选题本身就抓住了当下信息环境变革的核心痛点。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指尖上的信息获取,传统的服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精准捕捉到不同群体——无论是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高校师生,还是追求便捷休闲阅读的社区居民——他们真实、动态的需求,是图书馆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实证”部分的深入剖析,它应该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要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告诉我们那些潜藏在冰山下的真实用户行为模式。那种抽丝剥茧,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是判断一本工具书或研究专著价值的试金石。总而言之,我对它能够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研究框架充满了信心。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未来适应性”的探讨。一个关于“需求”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现象的描摹,那么它的生命周期会非常短。但这本书似乎超越了这一局限,它在分析完现有的痛点后,必然会着眼于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来预判和引导未来的需求。我推测,书中或许会涉及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方面的潜力,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触及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的再定义——当信息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时,图书馆如何从“信息仓库”成功转型为“知识协作与社会连接中心”?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读完之后,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明白了现状”,而是“知道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点燃了我们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的想象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组织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流畅感,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它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和晦涩,而是大量运用了清晰的比喻和逻辑递进的论证结构。比如,在谈到移动化趋势对用户阅读场景的影响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技术名词,而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将智能手机比作一个“随身的微型图书馆”,继而探讨“微阅读”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深度阅读的耐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让那些非图书馆专业背景的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甚至是对社会服务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都能快速抓住核心论点。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始终抱着一个强烈的意图:让研究成果被更广泛的群体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这种强烈的“可读性”和“转化性”的平衡,使得这本书在众多专业文献中脱颖而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架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割裂开来讨论,而是设置了一个横向对比的视角。这一点极其关键,因为在当前的资源共享和联盟建设的大背景下,两类机构的用户画像虽然存在差异,但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一个社会人士可能同时是某大学的旁听生,他对信息检索的深度要求和对服务的便利性期待,恰恰混合了两种环境的特点。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混合型用户”的分析部分,这才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地带。如果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矩阵,将用户类型、资源载体(纸质、电子、多媒体)以及服务渠道(线下、APP、网页)进行交叉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直接翻倍。它不再是简单的描述现状,而是提供了一张绘制未来服务蓝图的导航图,指导我们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最大化效益。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图书馆学的文献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些术语太多,理论架得太高,不够“接地气”。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那种叙事口吻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馆长,在跟年轻的同事娓娓道来这些年的观察与困惑。那种对用户体验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从借阅习惯的微小变化,到对数字资源检索效率的抱怨,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研究方法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匠人精神。他们似乎没有满足于问卷调查这种常见手段,而是深入到日常服务场景中,去观察、去体验。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坐在安静的阅览室里,观察学生们是如何与电子终端互动的,或者蹲守在公共图书馆的咨询台前,记录下社区老年读者遇到的技术障碍。这种将宏观的“需求”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感知的“痛点”的过程,才真正体现了研究的价值所在,它让那些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重新浮现出活生生的人的影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