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金教授,管理学博士,湖北阳新人。现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及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及信息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广东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会长,广东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及情报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等。主要从事信息组织、用户信息行为、网络信息管理、图书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知识组织与导航机制研究”;出版(含合作出版)著作10多种,如《情报检索语言与信息组织探微》;发表论文10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4)
四、研究创新与意义 (5)
五、相关概念界定 (6)
第二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和服务现状 ( 10)
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 10)
二、基于网站的公共图书馆信息系统与服务调查 ( 13)
三、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 18)
四、基于网站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与服务调查 ( 29)
第三章 用户需求理论与研究综述 ( 32)
一、信息需求和使用研究 ( 33)
二、图书馆需求和使用研究 (59)
三、网络环境中用户行为的变化 ( 72)
四、用户满意研究 ( 75)
五、研究现状述评 ( 80)
第四章 用户需求和用户满意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 83)
一、用户需求研究模型构建 ( 83)
二、用户满意模型构建 ( 92)
三、用户需求和满意研究假设 ( 98)
四、用户需求和满意的研究变量及其操作性定义 101)
五、用户需求和满意研究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113)
六、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样本基本特征 (123)
第五章 用户需求结构分析 (135)
一、用户需求的构成 (1 35)
二、用户需求强度分析 (140)
三、基于聚类分析的用户结构 (154)
第六章 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及影响因素 (157)
一、信息资源类型需求 (157) j
二、信息资源载体需求 (163)
三、信息资源语种需求 (166)
四、信息资源年限需求 (1 70)
五、信息资源质量需求 (1 73)
六、信息资源来源需求 (175)
七、影响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因素 (181)
第七章 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203)
一、信息服务类型需求 (203)
二、信息咨询方式需求 (203)
三、信息服务免费需求 (2 1 5)
四、信息服务质量需求 (218)
五、影响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因素 (222)
第八章 用户信息系统需求及影响晌因素 (235)
一、信息系统类型需求 (235)
二、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239)
三、信息系统质量需求 (243)
四、影响信息系统需求的因素 ( 246)
第九章 基于需求的用户满意研究 (255)
一、用户满意程序 (256)
二、影响用户满意的因素 (256)
三、用户满意模型检验 (259)
第十章 用户需求和满意第二次调查分析 (268)
一、样本基本特征 (268)
二、基于聚类分析的用户结构 (276)
三、用户信息资源需求 (283)
四、用户信息服务需求 (288)
五、用户信息系统需求 (293)
六、用户满意研究 (296)
第十一章 用户需求和满意的影响因素 (301)
一、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23)
二、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总体需求 (326)
三、用户个性化服务隐私保护需求 (340)
四、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工具需求 (347)
五、用户个性化推荐与检索需求 (355)
第二下章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变革需求 (367)
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环境 (368)
二、中山大学图书馆用户信息技术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369)
三、中山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系统的利用情况 (3 71)
四、中山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系统的用户满意度 (379)
五、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系统的新需求 (384)
六、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变革 (390)
第十三章 广州图书馆用户需求个案研究 (393)
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变革 (393)
二、广州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设计 (395)
三、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认知及使用 (397)
四、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资源需求 (408)
五、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 411)
六、用户对广州图书馆的信息系统需求 (421)
七、广州市民阅读行为与公共图书馆使用行为 (422)
八、构建敏捷的城市公共图书馆 (441)
第十四章 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用户需求个案研究 ( 446)
一、南沙区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设计 (451)
二、南沙区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 (457)
三、用户对南沙区图书馆的服务需求 (464)
四、用户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 (466)
五、用户对南沙区图书馆的满意分析 (468)
六、南沙区图书馆发展建议 (468)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477)
一、研究结论 (477)
二、对图书馆实践的建议 (481)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493)
附录一 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用户需求和满意调查问卷 (496)
附录二 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与信息组织需求调查问卷 (508)
附录三 中山大学图书馆用户数字资源服务系统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问卷 (519)
附录四 市民利用和认识广州图书馆调查问 (523)
附录五 广州图书馆读者调查问卷 (526)
附录六 广州市民阅读行为与公共图半 (5535)
附录七 南沙区图书馆读者调查问卷 (542)
参考文献 (551)
索引 (575)
后记 (586)
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排版,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知识重量。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这个选题本身就抓住了当下信息环境变革的核心痛点。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指尖上的信息获取,传统的服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精准捕捉到不同群体——无论是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高校师生,还是追求便捷休闲阅读的社区居民——他们真实、动态的需求,是图书馆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实证”部分的深入剖析,它应该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要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告诉我们那些潜藏在冰山下的真实用户行为模式。那种抽丝剥茧,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是判断一本工具书或研究专著价值的试金石。总而言之,我对它能够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研究框架充满了信心。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未来适应性”的探讨。一个关于“需求”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现象的描摹,那么它的生命周期会非常短。但这本书似乎超越了这一局限,它在分析完现有的痛点后,必然会着眼于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来预判和引导未来的需求。我推测,书中或许会涉及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方面的潜力,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触及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的再定义——当信息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时,图书馆如何从“信息仓库”成功转型为“知识协作与社会连接中心”?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读完之后,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明白了现状”,而是“知道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点燃了我们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的想象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组织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流畅感,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它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和晦涩,而是大量运用了清晰的比喻和逻辑递进的论证结构。比如,在谈到移动化趋势对用户阅读场景的影响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技术名词,而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将智能手机比作一个“随身的微型图书馆”,继而探讨“微阅读”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深度阅读的耐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让那些非图书馆专业背景的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甚至是对社会服务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都能快速抓住核心论点。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始终抱着一个强烈的意图:让研究成果被更广泛的群体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这种强烈的“可读性”和“转化性”的平衡,使得这本书在众多专业文献中脱颖而出。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架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割裂开来讨论,而是设置了一个横向对比的视角。这一点极其关键,因为在当前的资源共享和联盟建设的大背景下,两类机构的用户画像虽然存在差异,但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一个社会人士可能同时是某大学的旁听生,他对信息检索的深度要求和对服务的便利性期待,恰恰混合了两种环境的特点。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混合型用户”的分析部分,这才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地带。如果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矩阵,将用户类型、资源载体(纸质、电子、多媒体)以及服务渠道(线下、APP、网页)进行交叉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直接翻倍。它不再是简单的描述现状,而是提供了一张绘制未来服务蓝图的导航图,指导我们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最大化效益。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对图书馆学的文献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些术语太多,理论架得太高,不够“接地气”。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那种叙事口吻却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馆长,在跟年轻的同事娓娓道来这些年的观察与困惑。那种对用户体验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从借阅习惯的微小变化,到对数字资源检索效率的抱怨,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研究方法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匠人精神。他们似乎没有满足于问卷调查这种常见手段,而是深入到日常服务场景中,去观察、去体验。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坐在安静的阅览室里,观察学生们是如何与电子终端互动的,或者蹲守在公共图书馆的咨询台前,记录下社区老年读者遇到的技术障碍。这种将宏观的“需求”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感知的“痛点”的过程,才真正体现了研究的价值所在,它让那些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重新浮现出活生生的人的影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