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2015)]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保国 编
图书标签:
  • 传媒产业
  • 媒体发展
  • 中国传媒
  • 行业报告
  • 2015年
  • 传媒蓝皮书
  • 媒体经济
  • 产业分析
  • 文化产业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4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6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媒蓝皮书
外文名称: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201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分为总报告、印刷媒体、广电产业、PC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广告经营与传媒投资、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传媒产业6大板块,覆盖电视、报刊、图书、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等10多个行业,对传媒产业的发展与趋势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同时汲取先进国家和地区传媒产业发展经验,供中国传媒发展借鉴,为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前瞻性参考。

作者简介

  崔保国,男,1962年12月出生于江苏徐州。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崔保国 何丹嵋】
2 移动互联时代:城市用户媒介使用和信息消费的“新常态” 【喻国明 何其聪 吴文汐】

Ⅱ 中国印刷媒体发展报告
3 2014年中国印刷媒体发展概要【蓝皮书课题组】
4 2014年中国报业广告发展与转型【姚 林】
5 2014年中国图书出版: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提升【魏玉山】
6 2014年全国报刊发行市场盘点【田 珂 蔡正鹏 崔江红】
7 2014年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报告【田 珂 蔡正鹏】
8 2014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杨 伟】
9 2014年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陶 丹 袁丽娜 邓元宏】

Ⅲ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报告
10 2014年中国广电产业发展概要【蓝皮书课题组】
11 大融合·大变革——2014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胡正荣 李继东 黄 炜】
12 2014年中国广播业运行与分析【邓炘炘 王 菁 郝丽婷】
13 2014年中国广播产业发展概况【刘 云 曲 帅 张卫东】
14 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尹 鸿 冯飞雪】
15 经济新常态下广播影视发展【李 声】
16 2014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黄学平】
17 2014~2015年电视媒体广告市场现状及趋势展望【杜国清 邵华冬 田妮妮】
18 电视节目线性播出的收看时间延伸—— 电视节目时移收视行为观察【陈晓洲】
19 聚人气、大数据与生态圈:2014年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一瞥【李继东 于啸月】
20 2014年中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市场回顾【李红玲】
21 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报告【张国飞 孙 平 孙式良】
22 2014年中国动漫影视产业发展回顾【邓 林 何佳洁】

Ⅳ 中国PC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3 2014年中国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发展概要【蓝皮书课题组】
24 2014年中国互联网传媒产业发展综述【吕宇翔 苏 亚 王嘉旖】
25 中国移动媒体的扩张与升级【彭 兰】
26 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新趋势【曹军波】
27 中国移动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徐 琦 赵子忠】
28 移动社交媒体的突围与发展【胡 泳 李 娜】
29 网络广告的去广告化:高转化率的创新路径【赵曙光】
30 正在形成的中国云产业【徐 佳】
31 移动互联时代传媒产业的五项重构【张 锐】
32 2014年中国在线视频产业发展报告【周 逵】
33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陈信凌 黄盛泉 李艳艳】
34 中国媒体融合战略元年
——2014~2015年中国媒体融合盘点与展望【方兴东 李志敏 张 静】
35 2014年中国即时通信发展报告【刘晓燕】
36 2014年社交媒体产业研究:变革与未来【苗伟山 章晓英】

Ⅴ 中国广告经营及传媒投资报告
37 2014年中国广告经营与传媒投资发展概要【蓝皮书课题组】
38 2014年中国广告市场发展报告【《现代广告》杂志社】
39 2014~2015年中国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黄升民 杜国清 张 弛】
40 资本运营与我国本土广告业的发展路径【罗衍记】
41 2014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沈 颖】
42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投资走向【David Maguire】
43 2014年传媒业市场并购报告【郭全中】
44 2014年中国传媒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冯晓峰】
45 中国传媒市场版权贸易发展报告【陈媛媛】

Ⅵ 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46 2014年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概要【蓝皮书课题组】
47 2014年全球传媒及娱乐产业回顾与未来展望【杭 敏 胡雨濛】
48 2014年美国新闻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史安斌 刘 滢 廖鲽尔】
49 2014年英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何丹嵋 郑 哲】
50 法国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概况【张 伟】
51 日本传媒产业发展概况【林 杨】
52 2014年韩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申惠善】
53 东南亚主要国家传媒产业发展概况【石惠敏】
54 2014年中国香港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陈昌凤 张舒媛】
55 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郑维雄】

精彩书摘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
  从电视媒体的广告客户行业分布来看,食品、饮料、化妆品/浴室用品、交通及邮电通信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广告投放。但投放预算更加倾向于拥有优质节目内容资源的央视及省级卫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广告主预期的电视媒体广告预算分配中,央视及省级卫视仍占据最高比例,分别为29.1%和29.6%。其中,投放于省级卫视的预算分配比例更是相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1.9%。
  央视:广告经营在压力下谋求发展
  1.央视主要广告客户结构不变,互联网行业加大投放
  连续三年被访广告主的电视媒体广告费用在不同层级电视媒体上的分配中,央视的分配比例仍位居首位,但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近年来由于受到互联网新媒体和强势省级卫视的夹击,央视的广告经营压力较大。
  从广告客户的结构来看,根据央视广告招标情况,2014年食品饮料、家电、汽车位居前三位,2015年主要的广告客户结构基本稳定,食品饮料、家电、汽车、日化等行业仍是央视的广告大户。2014年由于受世界杯的影响,央视广告资源吸引了一批以天猫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在央视投放广告。
  ……

前言/序言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 概述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是对2015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分析的权威性年度报告。本书汇聚了行业专家、研究学者以及一线从业者的智慧与洞察,深入剖析了在经济新常态、技术革新浪潮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中国传媒产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面临的挑战以及孕育的机遇。报告紧密围绕2015年这一关键节点,梳理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态势,解读了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用户行为等核心要素的演进规律,并对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预判。 核心研究内容与亮点 本书以宏观视角审视中国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并深入到细分领域进行微观剖析,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立体、深入的研究成果。2015年的中国传媒产业,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下积极寻求转型,努力突破瓶颈;另一方面,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重塑着信息传播的生态。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解读。 一、 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报告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文化思潮等层面,勾勒出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外部背景。特别关注了国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互联网内容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具体影响。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同样对传媒产业的内容供给、技术应用和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如何引导传媒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如何激发行业活力,以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二、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2015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广告收入的下滑以及年轻一代媒介消费习惯的改变,迫使它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传媒蓝皮书》对这一时期的转型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模式分析。 融合发展: 报告着重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拥抱互联网,通过建立新媒体平台、开发移动应用、进行内容数字化等方式,实现“两微一端”的建设,并努力打造集内容生产、传播、互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传播平台。分析了报业集团、广电系统在融合发展方面的典型案例,如“中央厨房”模式的实践、跨媒体内容的生产与分发、以及社群运营的探索。 内容创新: 在内容生产方面,报告关注了传统媒体如何借鉴新媒体的叙事方式,运用H5、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同时,强调了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的价值回归,以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商业模式重塑: 广告收入的式微促使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报告详细分析了付费阅读、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版权运营、活动策划、大数据服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三、 新兴媒体的崛起与演进 2015年,新兴媒体,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主导: 移动端成为信息获取和消费的主导渠道。报告深入分析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直播平台等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商业变现等方面的表现。 内容生态的多元化: 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其内容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化,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传播路径更加扁平化。报告分析了这些平台的内容生产机制、社区治理、以及对舆论场的影响。 算法推荐与个性化推送: 算法技术在内容分发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报告探讨了算法推荐如何影响用户的信息接触,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并呼吁加强算法的透明度和伦理规范。 短视频与直播的爆发: 2015年是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开始爆发的一年。报告详细分析了其兴起的原因、商业模式(如打赏、广告)、以及对传统媒体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冲击。 社交媒体的深化: 社交媒体的功能从简单的信息分享,逐渐向社交、娱乐、商务等多元化方向拓展。报告分析了微信、微博等平台在构建社交关系、传播信息、影响消费决策等方面的作用。 四、 传媒技术与融合创新 技术是驱动传媒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2015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初步概念)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大数据应用: 报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在用户画像、内容生产、精准营销、舆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传媒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数据能力。 人工智能辅助: 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如机器写作)、内容审核、用户推荐、智能客服等方面的初步应用得到了关注,预示着未来传媒生产的智能化趋势。 VR/AR的初步探索: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始在新闻报道、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虽然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其潜力已引起行业高度关注。 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报告也关注了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建设,包括内容生产一体化、传播渠道协同化、管理服务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实现路径。 五、 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重构 在技术革新和用户行为变化的影响下,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 广告模式的演变: 传统硬广的价值下滑,效果广告、原生广告、信息流广告等成为新的增长点。报告分析了不同媒体形式下的广告投放策略和效果评估。 内容付费的兴起: 知识付费、数字订阅、会员服务等模式开始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标志着内容价值回归的趋势。 IP价值的挖掘: 优质内容IP(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衍生,如影视化、游戏化、周边产品等,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平台化与生态化: 互联网巨头通过构建内容平台,整合用户流量和资源,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对传统传媒企业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合作机遇。 跨界融合与新兴业态: 传媒产业与电商、游戏、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融合日益紧密,催生了新的业态和商业机会,如内容电商、社群电商等。 六、 用户行为与受众研究 用户是传媒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2015年,中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用户消费媒介的习惯发生显著变化。 用户画像与需求分析: 报告通过对不同年龄、地域、教育背景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内容偏好、信息获取渠道等进行分析,描绘了2015年中国用户的媒介消费画像。 “泛娱乐化”趋势: 用户对娱乐性、趣味性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促使传媒内容生产向“泛娱乐化”方向发展,但也引发了对内容质量和导向的思考。 社交互动与参与: 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参与到内容的互动、讨论和二次传播中。报告分析了社交媒体在用户参与中的关键作用。 信任危机与求真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愈发重视。报告探讨了媒体如何应对信任危机,重建公信力。 七、 国际视野与比较研究 报告在分析中国传媒产业的同时,也借鉴了国际传媒发展的先进经验,并进行了一定的比较研究。关注了全球媒体融合的趋势,新兴媒体的技术创新,以及不同国家在媒体政策、商业模式、内容生产等方面的做法,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他山之石。 八、 发展趋势与前瞻性预测 基于对2015年产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本书对中国传媒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 媒体融合将迈向纵深: 融合将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是更加系统化、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应用。 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并重: 优质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但技术将成为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增量。 商业模式持续创新: 探索多元化、精细化的盈利模式将是长期课题。 平台化竞争与生态构建: 平台型的媒体机构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 用户中心与个性化服务: 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和服务将成为必然。 监管与治理的精细化: 随着产业发展,内容监管和平台治理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结论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以其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判断,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15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全景图。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也是相关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关注媒体发展人士的必读之作。它系统梳理了产业在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揭示了技术、内容、用户、商业模式等多重因素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和把握中国传媒产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部年度报告,最考验其叙事能力和数据可视化的功力。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比如传统媒体的转型阵痛、互联网新贵们的崛起、以及新兴技术的渗透,用一种既不失学术严谨性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笔触描绘出来。好的报告不应只是堆砌数字,而应该讲述“数据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精妙的图表和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子行业(如影视、出版、广告、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资源流动和竞争态势。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成功的融合案例或者某个失败的战略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我们在变幻莫测的媒体海洋中,指明大致的航向,而非仅仅罗列我们已经知道的岸边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似乎就在无声地预示着内容的重量级与专业性。从书脊上看,"传媒蓝皮书"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官方、权威的意味,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是一份经过严谨数据梳理和深入行业洞察的报告。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内页,但仅凭这种视觉传达,就能感受到它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国传媒产业图景的雄心。那种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绝非泛泛而谈,更像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清晰、有逻辑的结构,将复杂的市场变动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像我这样试图理解行业脉络的局外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份期待,很大程度上基于对“蓝皮书”这一特定出版形式的固有认知——它们通常是高质量信息和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是观察宏观趋势的可靠窗口。

评分

一份优秀的年度报告,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后续的影响力和被引用的频率上。这意味着它所提供的核心数据和分析框架必须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成为后续研究和商业决策的基石。我希望这份报告在方法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比如数据来源的透明度、样本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分析模型的严谨性。此外,如果它能够超越单纯的“描述现状”,进而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评估体系来衡量传媒产业的健康度或创新力,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深度剖析,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份值得收藏和回顾的行业“标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士,我非常在意这类报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前瞻性。2015年这个时间点,正处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期,也是传统媒体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关键节点。因此,这份报告是否能精准地捕捉到“风口”的形成,比如移动阅读的商业化路径、社交媒体在内容分发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大数据和算法对内容生产的反作用力,将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它能提供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度分析,探讨这些趋势对社会结构、信息获取习惯乃至文化消费心理产生的长期影响。如果报告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或者行业发展路径的思考框架,那它就从一份“记录者”升华为了“引导者”。

评分

这类官方背景的行业报告,往往带有一定的宏观视角,这既是优点也是挑战。优点在于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能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观察;挑战则在于如何避免过于宏大叙事而忽略了微观层面的生动细节。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在宏观框架下,巧妙穿插进一些具体市场参与者的声音或具体产品的市场表现来佐证观点的论述方式。例如,在讨论广告投放的转移时,能否通过某几个标志性品牌的营销案例来做侧面印证?这种“大象起舞,蚂蚁亦有其路”的描写手法,能让报告的阅读体验更为丰满立体。如果报告能平衡好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与自下而上的市场活力之间的关系,那么它的可读性将大大提升。

评分

好书,写论文要用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研究课题必备

评分

很实用的

评分

没啥特别,就一般评价,习惯五星。

评分

帮同事买的 正品 同事很喜欢

评分

绝对正版,好评~

评分

……………………………………………………………………………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正版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