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菜根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国学经典
  • 处世智慧
  • 人生哲理
  • 文言文
  • 古籍
  • 译注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 谋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61
商品编码:1007190689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361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明)洪应明,著,王朋飞,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推荐

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云:“某观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

这是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的宝典。人心渐渐“失真”,便为“荣利所缠缚”,追逐着吞噬纯真心性的物欲,积淀起掩蔽纯真心性的“尘埃”,真心也就变成了“妄心”。

这还是一部教诲世人“行止在我”的宝典。“行止在我”,即是让人“进退有方”,“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一部《菜根谭》,不教你做穷凶极恶的“狼”,也不教你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教你做一个率真自在的“人”。


  内容简介

《菜根谭》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


  目 录

高处立,低处行——修身篇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9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9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10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10

洁自污出 明从晦生………11

正气清白 留于乾坤………11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12

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12

富贵名誉 来自道德………13

至善无痕 施之不求………13

花铺好色 人行好事………14

舍勿处疑 恩不图报………14

立名者贪 用术者拙………15

天机zui神 智巧无益………15

人活一世 晚节更重………16

种德施惠 无关地位………16

君子改节 无异小人………17

人品极处 本心使然……17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17

权衡利弊 扶公却私………18

甘于苦寂 磨炼本领………18

以德御才 恃才败德………19

德随量进 量由识长………19

不能养德 终归末技………19

功名易逝 气节长存………20

勿昧所有 勿夸所有………20

为人以诚 待人以信………21

善事奉行 恶事莫作………21

君子立德 小人图利………21

慈悲心肠 繁衍生息………22

一念慈祥 寸心洁白………22

心体莹然 本来不失………22

学会感恩 切戒刻薄………23

机心不用 质朴显诚………23

坚守良知 保全清白………24

破除痴迷 性定动正………24

不昧己心 造福他人………25

过俭者吝 过谦者卑………25

心如止水 浊中悟道………25

事起害生 无事为福………26

幻中求真 雅中求俗………26

第二章

自省克己——慎独篇

秉持原则 污泥不染………27

闻逆耳言 怀拂心事………27

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28

自我审视 再现真心………28

降伏内心 控制浮躁………29

谨于细微 不现过错………29

多心为祸 少事为福………29

心体光明 暗室青天………30

恶中有善 引人向善………30

多病未羞 无病是忧………31

潭中月影 身外之身………31

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32

气度高旷 自省慎独………32

自知自戒 胜私制欲 ………32

喜怒不愆 好恶有则………33

戒疏于虑 警伤于察………33

恶隐祸深 善显功小………34

冷眼观物 慎动刚肠………34

外观桎梏 内查机械………35

律己要严 待人宜宽………35

不作意尚奇 不绝俗求清………………35

不听谗言 不掩己过………36

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36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36

冷静处事 逍遥而游………37

长不欺短 富不凌贫………37

责人情平 责己德进………38

闲时吃紧 忙时悠闲………38

常思常想 灵活变通………38

忙不乱性 死不动心………39

不必逃世 无需灰心………39

富贵知贫 少壮念老………40

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40

少时思老 荣时思枯………40

一念不生 真境自现………41

放下我执 少些烦恼………41

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41

人生福祸 皆因念生………42

根蒂在手 不受提掇………42

观心增障 齐物剖同………43

宁默毋躁 宁拙毋巧………43

了心悟性 方得净土………44

造化人心 混合无间………44

该忙时忙 该休时休………44

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45

纷纷扰扰 随常以待………45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46


  作者介绍

洪应明,(约公元一五九六年前后在世)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道士,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有《仙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老佛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老佛。


  精彩书摘

章 高处立,低处行——修身篇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原文】

栖守①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②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③观物外之物④,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⑤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①栖守:坚守。栖,原指鸟停在树上,后泛指居住和停留。

②依阿:胸无定见,曲意逢迎。

③达人:指心胸宽广、通达知命的人。

④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东西,即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

⑤毋:同“勿”,不要。

【译文】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心胸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依附权贵,以免遭受万世的凄凉。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原文】

涉世浅,点染①亦浅;历事深,机械②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③,不若朴鲁④;与其曲谨⑤,不若疏狂。

【注释】

①点染:本为国画中的一种笔法,此处引申为玷污。

②机械:原指巧妙的器物,此处比喻人有心机。

③练达:通晓人情世故。

④朴鲁:憨厚,老实。

⑤曲谨:谨小慎微。

【译文】

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知道的权谋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原文】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①,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②,不可使人易知。

【注释】

①天青日白:比喻光明磊落的胸怀。

②玉韫珠藏:把珠宝玉石深藏起来,比喻人的才华藏而不露。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正人君子,有着光明磊落的胸怀,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藏而不露,不轻易向人炫耀。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原文】

肥辛甘①非真味②,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③非至人,至人④只是常。

【注释】

①肥辛甘:泛指一切美味。,美酒。肥,肉肥美。

②真味: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本性。

③卓异:卓越超凡。

④至人:道德和修养都完美无缺的人。《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真正的美味并不是烈酒、肥肉、辛辣、甘甜,而是清淡的;真正德行完美的人不是行为举止超群的人,而是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的人。

洁自污出 明从晦生

【原文】

粪虫①至秽②,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③;腐草无光,化为萤④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注释】

①粪虫:粪土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在土中生存的蝉蛹。

②秽:脏臭的东西。

③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蛹后登树,再蜕皮成蝉。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生,古代以此为高洁之象征。

④化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这是传统说法,依据是《礼记·月令》:“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译文】

在粪土中生活的幼虫是zui为肮脏的东西,可是它一旦蜕变成蝉,便在秋风中吸食洁净的露水;腐草本身不会发出光彩,可是它孕育出的萤火虫却能在夏夜里闪烁。透过这些自然现象,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洁净的东西是从污秽之中诞生的,而光明的东西也常常在晦暗中孕育。

正气清白 留于乾坤

【原文】

宁守浑噩①而黜②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③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④。

【注释】

①浑噩:即浑浑噩噩,无知无识的样子,此处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浑浑,深大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

②黜:摒除。

③纷华:繁华。

④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译文】

做人宁可保持纯朴自然的本性,抛弃功利之心,也要留些浩然正气给大自然;宁可谢绝荣华富贵的诱惑,甘心过平淡的生活,也要留个清白的声名在世间。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原文】

欲路①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②,一染指便深入万仞③;理路④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里。

【注释】

①欲路:泛指欲望。

②染指: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③万仞:指山崖非常高深。仞,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④理路:泛指义理。

【译文】

欲念方面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方便而随意沾染,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退缩,一旦退缩就会与真理相隔千里。

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原文】

进德修道①,要个木石②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③,要段云水④的趣味,若一有贪著⑤,便坠危机。

【注释】

①进德修道:提高品德修养,研习圣贤之道。

②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这里比喻没有情欲。

③济世经邦:治理国家,救助天下。

④云水:禅林称行脚僧为云水,因为他们到处为家,有如行云流水。黄庭坚诗:“淡如云水僧。”

⑤贪著:贪图荣华富贵的念头。

【译文】

凡是培养道德、磨炼心性的人,必须具有木石般坚定的意志,如果对世间的名利奢华稍有羡慕,就会陷入被物欲左右的困境;凡是治理国家、拯救世人的人,必须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如果有了贪图荣华富贵的念头,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富贵名誉 来自道德

【原文】

富贵名誉,道德来者①,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②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③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④,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注释】

①道德来者:利用道德获得。

②舒:展开。徐:缓慢。舒徐指从容。

③槛:木栅栏,此处指园圃。

④瓶钵中花:插在花瓶里的花。

【译文】

世间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的,就会像生长在山野里的花草,自然会繁茂昌盛、绵延不绝;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得来的,就会像生长在花盆中的花草,终因环境变动而繁茂或者枯萎;如果是通过玩弄权术或依靠暴力得到的,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因为没有根基而迅速枯萎。

至善无痕 施之不求

【原文】

施恩①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②可当万钟③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④难成一文之功。

【注释】

①施恩:施舍恩惠。

②斗粟:斗,量器,一斗为十升。斗粟指一斗小米。

③万钟:钟,量器。万钟形容多。《孟子·告子》:“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④百镒(yì):形容金钱极多。镒,古时重量单位,《孟子·梁惠王》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镒是为二十四两也。”

【译文】

一个布施恩惠的人,不应总将此事记挂在心里,也不应对外宣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是一斗小米的恩惠,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总在计较对他人的施舍,甚至要求别人予以报答,那么即使是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花铺好色 人行好事

【原文】

春至时和①,花尚铺一段好色②,鸟且啭③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④,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⑤,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注释】

①时和:天气暖和。

②好色:美景。

③啭:鸟的叫声。

④头角:比喻才华出众,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⑤立好言:树立有益的言论。为儒家倡导“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一。

【译文】

春天到来时,风和日丽,花草树木都争奇斗艳,努力为大自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林间的鸟儿也婉转而歌,奏出了美妙的乐章。读书人通过努力出人头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想着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即使能活到一百岁,也宛如没有在世上活一样。

舍勿处疑 恩不图报

【原文】

舍己①毋处其疑②,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③,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注释】

①舍己:牺牲自己。

②毋处其疑:不要犹疑不决。

③毋责其报:不可苛求报答。责,要求。

【译文】

既然要做出牺牲,就不要犹豫不决,否则这种自我牺牲的志向就会令人愧疚;既然要施恩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否则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会失去价值。

立名者贪 用术者拙

【原文】

真廉无廉名,立名①者正所以为贪;大巧②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注释】

①立名:树立名声。

②大巧:大智慧。

【译文】

真正廉洁的人并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为自己树立名声的人正是因为贪图名声;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耍手段,那些玩弄技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拙劣。

天机zui神 智巧无益

【原文】

贞士①无心徼②福,天即就无心处牖③其衷;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zui神,人之智巧何益?

【注释】

①贞士:指坚持操守的人。

②徼:同“邀”,祈求。《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③牖:通“诱”,引导。

【译文】

一个坚持操守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会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躲避灾祸,可是上天偏偏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魄。由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

人活一世 晚节更重

【原文】

声妓①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②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③。”真名言也。

【注释】

①声妓:本指歌舞妓,此处泛指妓女。

②烟花:妓女的代称,指妓女的生涯。

③后半截:后半生。

【译文】

妓女在晚年的时候结束卖笑生涯,成为良家妇女,过去的风尘生活对她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妨碍;坚守节操的妇女如果在晚年的时候失去了贞操,那么她前半生的辛苦守节都白费了。所以俗语说:“看一个人的节操如何,主要是看他的后半生。”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种德施惠 无关地位

【原文】

平民肯种德①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②;士夫③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注释】

①种德:行善积德。

②无位的公相:没有职位的公侯将相。

③士夫:士大夫的简称。

【译文】

老百姓如果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广积恩德,广施恩惠,那么即便他没有公卿相国的名位,也会受到世人的景仰;那些有高官厚禄的士大夫如果一味地争夺权势、贪恋名声,那么就算他拥有公卿爵位,也仍然像乞丐一样可悲。


  前言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

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

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将

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

毫泼墨,著了这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世集。

“菜根”一词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

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

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

成就。

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有感而发,便以此立意,

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经

久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

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

地讲述了关于修养、处世、出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哲

学,告知后世读者只要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

得人生真味。在古色古香的文字当中,我们收获的并

非晦涩的道理,恰恰相反,《菜根谭》的辞藻优美,

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可以

说是一部囊括了中国五千年处世智慧的奇书。

品读本书,可以重温那些已被淡忘的真趣,使被

烦恼、压力束缚的身心得到解脱。除此之外,本书

也会帮我们稀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焦虑,让我

们找到解决这些症结的方法。例如,以中庸的心态看

待工作中的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以德行的修养

开阔求学的心域,以旷达的心胸调和工作和休闲的比

例,以真我之心反省自身、跟进生活,等等。无论是

在阅读中还是在合上书页之后,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

中放松下来,开阔心胸,放慢脚步,在实现人生价值

的同时享受生活。



《心学要义》:明心见性,格物致知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宝库中,有这样一本奇书,它不拘泥于形而上的玄思,不沉溺于世俗的功名,而是直指人心,探寻生命的本源,体悟存在的真谛。这便是《心学要义》,一本承载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精髓的读本。它以其深邃的洞见、简明的语言和实践性的指导,为无数寻求内心安宁与人生智慧的读者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心学要义》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也不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位智者,以循循善诱的口吻,引导我们审视自身,认识自我,最终实现“致良知”的伟大目标。全书围绕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展开,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崭新的认知维度。 心即理:宇宙万物的本源与内在依据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它颠覆了程朱理学中将“理”置于心外的传统观念,认为“理”并非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正如《心学要义》中所强调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法,心外无理。”这句话并非虚言,而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深刻洞察。 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它是花,感受到它的美,是因为我们的心赋予了它“花”的概念和“美”的感受。同样,当我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善恶,作出判断,是因为我们心中早已存在着道德的准则和良知的指引。阳明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外部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伦理,其根本的规律和道理,都内在于我们的心中。 “心”在这里并非指代情感的波动或思绪的纷繁,而是指代那能思考、能认识、能判断、能体悟的那个本体。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安顿身心的归宿。理解“心即理”,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向外寻求答案,不再需要依赖外在的权威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判断。真理,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心学要义》通过精辟的论述,阐释了“心即理”的深刻含义。它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理解事物,就是在理解我们心对事物的认知和体悟。而当我们内心清明,善念充盈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便是合乎天理的世界。这是一种何等自由而强大的认知方式!它让我们摆脱了对外在事物的依赖,将力量收回到自身,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致良知:唤醒内心的道德罗盘 如果说“心即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根基,那么“致良知”则是我们践行心学的根本方法。“良知”,是人人皆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它就像一颗永恒的北极星,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迷雾中不迷失方向。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纯粹的,是不受后天环境影响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良知常常被物欲、情欲、名利心所蒙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净化心灵,廓清蒙昧,让良知的光芒重新闪耀出来的过程。 《心学要义》详细阐述了“致良知”的实践途径。它不是一种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切实的行动指南。致良知,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审视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判断是否符合内心的良知。当我们遇到事情,产生各种想法时,要问问自己:这个念头是善的吗?这个行为是正义的吗?这个选择是符合我内心的真诚的吗? 致良知,也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当我们识别出内心的良知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践行它。即便遇到困难,遭受非议,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因为良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心学要义》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致良知”的魅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权势或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清明与道德的坚守。一个能够“致良知”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尊严,都能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知行合一:将思想融入行动的生命姿态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命题,它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而“行”也必然是“知”的体现。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常常将“知”与“行”割裂开来,认为“知”是“行”的基础,而“行”则是“知”的结果。然而,阳明先生却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所谓“知”,并非仅仅是头脑中的概念或理论的理解,而是已经包含了实践的意愿和动力。而所谓“行”,也并非是盲目的行动,而是以“知”为指导的行动。 《心学要义》深入阐释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更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当我们认识到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即停止;当我们认识到某种行为是正确的,就应该立即去做。 “知行合一”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命姿态。它要求我们将内心的道德觉悟和价值判断,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缺点时,就应该努力去改正;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就应该伸出援手。 《心学要义》通过生动的论述,让我们看到“知行合一”是如何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实践。它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德。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对“知”的检验,也是一次对“行”的深化。 《心学要义》的时代价值 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心学要义》所蕴含的智慧,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与名利的时代,不要忘记回首内心,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现代人而言,《心学要义》提供了解决内心焦虑、迷茫的良方。当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感到困惑,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时,可以从《心学要义》中找到指引。它教会我们如何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心灵。 《心学要义》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哲学理论,它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命智慧。它鼓励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通过阅读《心学要义》,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真诚地对待他人,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更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出真正的自在与圆满。 《心学要义》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都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它将引领我们开启一段非凡的心灵之旅,在通往真正智慧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盈与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菜根谭》,完全是一次惊喜的体验。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很感兴趣,但之前看过的版本,要么是纯粹的古文,让我望而却步;要么是过于白话,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解决了我的所有痛点。 它将原文、注释和译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是文白对照,这种排版方式让我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当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可以立刻对照后面的注释,清晰明了,不会让你卡壳。而译文部分,更是让我感到惊艳。它没有简单地把古文“直译”过来,而是用一种非常优美的现代汉语,将《菜根谭》中那些深邃的哲理,那种“静气”和“悟性”,都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 我尤其喜欢它在翻译上的处理。那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句子,经过译文的阐释,立刻就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让我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背后思想的深入挖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阅读《菜根谭》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关于人生起伏、名利得失、人情冷暖的论述,都非常贴近生活,而且充满了智慧的启示。书中的很多道理,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显得那么深刻和实用。它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醒和独立,如何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菜根谭》这本经典著作的理解,更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重塑。它让我学会了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珍惜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把它视为一本“人生指南”,随时翻阅,随时从中汲取养分,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坚定和从容。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菜根谭》真的刷新了我对经典阅读的认知。以往总觉得读古书是一件很“硬核”的事情,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常常是看着看着就卡壳,然后不得不放弃。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 它的“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加上“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读者量身定制的。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只有原文或者只有注释的书,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难以深入理解。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把最直接的原文放在你面前,然后又一步一步地为你解释,最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重述一遍。 我尤其赞赏它的注释,精准而到位,不会让你因为一个生词而中断思绪。然后是译文,它没有把古文的精髓“翻译死”,而是保留了那种意境,那种哲思,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原文的每个字词是如何被理解和转化的,这对我学习和理解古文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书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个人修养的深刻要求。它不像一些励志书那样空洞,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实践性。读着读着,我就会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 它教会我,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圆融而不失原则。这些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有空就翻几页,每次都能有所收获。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菜根谭》的认识,停留在“一本古书”的层面,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直到我翻开这本《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我才真正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以及“文白对照”的设计。这对于我这种古文功底一般,但又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原文的古朴,注释的精准,译文的生动,三者完美结合,让我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菜根谭》的世界。 我特别佩服它注释的质量。它不会滥用专业术语,而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每一个关键的字词和典故,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原文的意思。而译文部分,更是在保留原文神韵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其哲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起来一点也不生硬,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那些关于“处世谋略”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从最细微之处,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积蓄力量。这些智慧,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那么具有指导意义。 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照,发现很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在《菜根谭》的智慧中找到了答案。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更加从容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本书,我已经把它当作一本“人生修行”的宝典,随时翻阅,随时品味,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菜根谭》,真是相见恨晚。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但又苦于古文功底不够扎实,很多经典古籍望而却步。这本《菜根谭》正好解决了我的难题,它将原文、注释和译文清晰地排版在一起,而且还是文白对照的形式,这对于像我一样想要深入理解原文但又需要辅助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和译文上的处理。注释部分并没有堆砌过多艰涩的词语,而是力求简洁明了,点出关键的含义,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字词的本意。而译文部分,更是将古文的意境和哲理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又使得思想内涵触手可及。我曾试着对照其他版本的《菜根谭》,有的注释过于晦涩,有的译文过于直白,丢失了原有的韵味,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句子。那些关于人生处世的智慧,在经历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磨砺后,依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虚无,而是充满了现实的洞察力和深刻的体悟。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低语着生命的真谛,教导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原文和翻译,它在编排上也下足了功夫。原文、注释、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清晰可见,读起来毫无障碍。而且,它还附带了一些对原文意境的延伸解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情感。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和思考,更能激发我自身的联想和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了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那些关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智慧,在我感到迷茫或焦虑时,总能给我带来平静和力量。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珍贵的“人生教科书”,随时翻阅,随时受益。

评分

这本《菜根谭》的版本,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兴趣,但又常常被古文的障碍劝退的普通读者,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能够真正带我走进经典的书。它的“原文+注释+译文”模式,以及“文白对照”的编排,简直是解决了我的大痛点。 我一直觉得,读古书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涩难懂的词句,然后又找不到恰当的解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太到位了。它的注释不是那种写得密密麻麻、让你看了更晕的,而是精炼实用,直击要害,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在你迷路的时候,指点你最正确的方向。而译文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译文那样生搬硬套,而是能够用现代汉语的韵味,将《菜根谭》中那些蕴含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地传递出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的“三合一”,它在细节上的处理,也显示出了编者的用心。比如,原文和注释、译文的版式设计,非常清晰,眼睛不会有跳跃感,阅读起来十分流畅。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类似的书,但往往会因为排版混乱而放弃。这本的设计,让我能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而不是被形式所困扰。 通过阅读,我开始真正理解《菜根谭》为何被誉为“千古奇书”。书中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教会我如何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如何与人相处时做到进退有度,如何看待名利得失,保持内心的平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菜根谭》的原文和解读,更在于它通过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处世智慧,重新带回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它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的人生。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担心古文门槛的读者。

评分

还是可以的,便宜又快速

评分

所赠之书,不敢恭维啊

评分

所赠之书,不敢恭维啊

评分

价廉物美,送货及时!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书不错,是原味,买的值

评分

将就吧

评分

将就吧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

评分

书很好,印刷太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