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丛书:南京深处谁家院

城市文化丛书:南京深处谁家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老克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
  • 城市文化
  • 民国建筑
  • 老南京
  • 历史
  • 文化遗产
  • 建筑
  • 风俗
  • 记忆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19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25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1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深处谁家院》是作者南京老克凭借多年的文化眼光以及媒体敏锐度,选取南京那些私密的文化遗迹,用“老瓶装新酒”的方法,解读现在发生时的“人和文化”新风景,是对朱偰的“历史考据”和薛冰的“历史记忆”的有力补充。《城市文化丛书:南京深处谁家院》不同于那种通俗的旅游手册,而是一本期待“让你生命不断翻新”的书。

目录

自序 爱上南京,感受重重叠叠的风景
东南大学的六朝松
古鸡鸣寺,不知今夕是何年
清凉山——随处都可踩疼一个故事
南唐二陵——承载千年的叹息
南京城,寻找李渔的芥子园
1865——那一束古铜色的阳光
总统府——恍惚穿越民国年代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
梅花山——梅始以花闻天下
美龄宫——享受民国的好时光
中山陵8号,春夏秋冬都是风景
浦口老站的沧桑背影
南大赛珍珠故居——为了忘却的纪念
颐和公馆——让人走神的民国风景
陈布雷公馆——一部尘封记忆的小说
史量才故居——那棵很老的金桂树
桂林石屋——仿佛还是1937年的气息
金陵刻经处——新街口最清净的六亩二分地
南京云锦——复活雍容华贵之美
净觉寺——野芦苇也有秋天
牛首山——秋日的私语
莫愁路教堂——温暖从未走远
寻找先锋书店的灯光
朝天宫兰苑剧场的昆笛声
南师书衣坊——古朴清幽的夜晚
升州路上的美大纸行
东郊青年旅馆——月光下的浪漫城堡
南京深处的桃叶渡曲会
国香馆——赏心乐事谁家院
禅茶经院——聆听秦淮河的秋水声
凯尔特竖琴社——乘着音乐的翅膀
瓦库茶馆——寻找有瓦的记忆
看见世界书店风景的咖啡馆
廿一熙园——现代版《韩熙载夜宴图》
吴门琴禅会馆——以琴静心,以禅明心
幽兰琴馆——像风声穿过竹林
甘熙故居——昆曲书香大宅院
只要有心,可以见到南京真风景

精彩书摘

  《城市文化丛书:南京深处谁家院》:
  东南大学算是我带外地朋友经常走的私密路线,因为离我上班的珠江大厦很近,故我经常是带朋友先去东南大学,然后穿过校园,从成贤街走到到鸡鸣寺。每年三月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樱花,还可以到鸡鸣寺进香、喝茶,然后穿过明城墙解放门,到玄武湖欣赏远处的紫金山。
  东南大学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国立中央大学,就像东南大学那个民国的校门,就是当年南京建筑五宗师之一的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如今这位老先生的故居还在校园围墙外的成贤街上。
  如果说南京大学校园给人的感觉有女性的“端庄秀美”,那么东南大学似乎更有男性的“阳刚稳重”。你看那些大片迎面而立的梧桐树,意气风发。沿着大道就可以远远看见那座圆顶的大礼堂,非常有气势。
  大礼堂当年是由英国人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建筑物占地面积2026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据说这座建筑从1930年3月28日就动工兴建,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还是后任校长朱家骅,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可见政府的钱还是好“忽悠”的。大礼堂在1931年4月底竣工,建成后国民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后来建了长江路的国民大会堂(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会堂。
  我曾多次带朋友走进这个会堂,就像门厅立面上部的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包括走在水磨石回廊里,都给人非常精致舒适的感觉。可圈可点的是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因为圆顶用的是青铜薄板的材料,因而走进去冬暖夏凉。记得有年夏天我走进去,会场里依旧有凉飕飕的感觉。有一年画家陈丹青在这个会堂做演讲,连过道上、窗户上都挤满了人。我还记得在这里举行过德国电影周,以及李健的演唱会,音响效果非常好。大礼堂门口的喷水池以及前面的梧桐树下的空地,这些场景会让你很熟悉,原来这里都是赵薇拍摄电影《致青春》的取景地。
  不过,进大门直奔大礼堂,千万不要漏掉左边隐在梧桐树后的老图书馆(孟芳图书馆)。每次我带朋友来,因为事先大家没有精神准备,沿着树丛往前走,一抬头就见到这座气势恢弘的爱奥尼亚式建筑,尤其是那四根古希腊的圆柱子,更让人只有仰望惊叹的份。
  走进门厅,那些柱廊、山花、檐部等都非常精美,我曾在某个晚上带朋友沿着楼梯大理石台阶一直爬到三楼,那种神秘和宁静的气息,就像老电影的感觉,令人难忘。
  孟芳图书馆当年由外国人帕斯长尔设计,1924年建成。不过,我对起名叫“孟芳图书馆”一直不解,甚至以为孟芳是个女子,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捐资建图书馆的是原江苏督军齐燮元,图书馆落成后,就以齐燮元的父亲齐孟芳的名字命名,叫“孟芳图书馆”,并请张謇题写馆名。
  在东南大学校园西北角,大操场的西侧,还有一座民国建筑体育馆,当年可是南京最好的大学体育馆。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东南大学演讲,轰动南京城。当时担任现场翻译的就是那位著名诗人徐志摩。
  ……
《老南京的过往与今生: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每一条巷弄,每一块砖石,都可能埋藏着一段尘封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历史印记正悄然淡去,那些曾经鲜活的市井风情、建筑记忆,以及隐藏在寻常百姓家中的生活哲理,正逐渐被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所遮蔽。本书并非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梳理南京的朝代更迭,也非密集罗列历史事件的考据之作,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方式,邀请您走进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老南京”,去倾听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的声音。 想象一下,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混合着陈年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您走进的,是一个寻常人家的庭院,在书中,我们不称之为“院落”的恢弘,而是更贴近民间的“自家院”。这个院子,或许不大,却足以容纳一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斜斜地洒进来,照亮了石板地上星星点点的露珠。一位老奶奶正慢悠悠地扫着地,她的步伐里透着一种不急不缓的从容。她嘴里哼着一首不知名的小调,那是她年轻时唱给孩子们听的歌,如今,孩子们已各自成家立业,这小调,却依然在她唇边萦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慰藉。 我们不妨跟随她的脚步,一同看看这方寸之地如何承载着丰富的生活。院子的一角,几株桂花树正静静地生长,待到秋风起,那馥郁的芬芳便会弥漫整个巷子,成为南京人秋日里最熟悉的味道。树下,总会摆放着几张藤椅,是纳凉的好去处。夏日午后,老人们摇着蒲扇,说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树下追逐嬉戏,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评弹婉转的唱腔,与孩童的笑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院子的另一边,或许是一口老井,井沿已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这口井,不仅是家庭用水的来源,更是邻里交流的中心。打水时,姑娘们可以巧笑嫣然地逗乐,少妇们可以互相打听最新的消息,老人们则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经验。这口井,见证了多少邻里间的互助与温情,又承载了多少青春的萌动与岁月的流转。 而院子里的房子,则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扇窗,每一道门,都记录着居住者的故事。推开那扇雕着精美花纹的木门,您或许会看到一张古朴的八仙桌,上面摆放着粗瓷茶杯,杯中盛着碧绿的龙井。角落里,也许还留存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人们穿着几十年前的衣裳,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是时代的烙印,是家族的传承,是南京人世代坚守的生活态度。 书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曾经遍布南京城巷的特色民居,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南京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我们将探寻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匠心的建筑细节: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既有防火的功能,又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韵律感;精巧的砖雕和木雕,上面雕刻着吉祥的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宽敞的厅堂,既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元素,共同构筑了南京民居独特的风格,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还将走进那些隐藏在庭院深处的“人家”。“人家”二字,在南京的语境里,承载着比“家庭”更深厚的意味,它关乎血脉的延续,关乎邻里守望,关乎人情世故。我们将描绘那些在自家院子里发生的点滴故事,或许是春节前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热闹景象,饺子馅里藏着对新一年的期盼;或许是夏夜,大家搬出桌椅,在院子里吃西瓜、看星星,孩子们听着长辈讲过去的故事;或许是秋日,桂花盛开,邻居们互相赠送自家制作的桂花糕,分享着劳动的喜悦。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构成了南京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它们质朴而动人,在时光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本书还试图挖掘隐藏在南京人家院子里的生活哲学。比如,南京人对“慢”的钟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渴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而老南京的市井生活,本身就充满了一种从容与淡定。从晨起的一碗鸭血粉丝汤,到午后的悠闲时光,再到夜晚的灯火阑珊,都透露着一种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这种“慢”,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懂得品味生活,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再比如,南京人家院子里的“里子”。那些精美的木雕、古朴的摆设,并非仅仅为了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营造,来体现个人的品味和情趣。这种对“里子”的看重,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南京人讲究“实在”,注重情义,看重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而非表面的浮华。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到南京人家院子里的“味道”。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或是一家子祖传的菜肴,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点心,亦或是一种在院子里精心培育的植物散发的香气。这些味道,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童年的记忆,家庭的温暖,以及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味。当我们谈论南京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本书并非是关于某个特定名人故居的探访,也并非是关于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重现。它更像是一封写给老南京的情书,试图挽留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我们希望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曾经存在于南京城寻常巷陌里的“自家院”,它们或许简陋,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它们或许朴实,却蕴含着最深邃的生活智慧。 在这个日益趋同的时代,我们渴望重新发现那些独属于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本书的目的,便是通过对南京“自家院”的细致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处的人文温度,理解那些隐藏在寻常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次关于记忆的唤醒,一次关于传统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本质的追寻。让我们一起推开那扇熟悉又陌生的院门,在老南京的过往与今生之间,找到那份属于我们内心的宁静与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迷人了,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另一个时空。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惊叹,对细节的捕捉入木三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没有预设目的地的漫游,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在等待。它不只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些老街区的光影、那些市井人物的生动神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握,时而舒缓悠长,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时而又节奏加快,像一阵急促的鼓点,把人猛地拽入某个关键的转折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而且,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常常能用一些非常规但又恰到好处的词汇,让平淡的场景瞬间变得富有诗意。读完后,我合上书本,眼前似乎还残留着那些场景的余韵,久久不能散去。这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文学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去细细品味那些被文字雕刻出来的美好与沧桑。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不温不火、叙事平淡的文字不太感冒,但这本书的“冷峻”风格却深深吸引了我。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冷静地剖析着事物本来的面貌。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它迫使读者必须自己去填充情感的空白,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留白”的艺术,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我甚至会忍不住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辩论”,对某些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选择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智力上的互动,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特别是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角度,极其犀利,直指核心,但又包裹在精妙的叙事之下,不显说教,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它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像一个熟练的织工,将不同年代的碎片巧妙地拼接在一起。读着读着,你会恍惚间觉得过去和现在正在同一个空间里交叠、对话。作者似乎对历史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尊重,每一个事件的引用、每一个场景的复原,都带着一种对真实的敬畏。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忆的,那种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非一般笔力可以企及。更难得的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依然没有丢掉对“人”的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坚守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被赋予了厚重的分量,让人在感叹时代变迁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个体生命的韧性与温度。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参与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回味。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我一开始读得有些吃力,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者,在探索一片广阔而陌生的知识丛林。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逻辑和节奏,那种深入腹地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化地图,标记着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脉络。作者的知识体系之庞大,令人咋舌,涉及的领域极其广阔,从建筑学的变迁到民间信仰的流变,无不信手拈来,且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坚实的知识体系。我感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智商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高了。我甚至好几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书中提及的典故和旧时地名,这种“由书引路,向外探索”的学习过程,是其他纯粹娱乐性的读物无法比拟的。这绝对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案头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称得上精妙绝伦,它像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主题、不同视角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却又和谐统一。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处理“人物群像”的手法,他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没有将笔墨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而是根据他们在叙事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给予了不同的聚焦强度。有些人物只是一闪而过,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仿佛是用来锚定某个特定时代氛围的符号;而另一些核心人物的内心挣扎,则被描绘得复杂、矛盾,充满人性的灰色地带。这种非对称的刻画方式,让整体的叙事更显灵动和真实,避免了脸谱化的俗套。整本书读下来,留下的印象不是一个单一的结论,而是一幅由无数光斑和阴影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图像。它成功地让我对这个我自以为熟悉的领域,产生了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认识。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tinghaodeshu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