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Biopsychology ,9th Edition]

生物心理学(原书第9版) [Biopsychology ,9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比奈尔 著,杨莉 等 译
图书标签:
  • 生物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行为神经科学
  • 心理生理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大脑与行为
  • 生物学
  • 心理学
  • 神经系统
  • 研究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9030
版次:9
商品编码:1214442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外文名称:Biopsychology ,9th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生物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及研究人员。

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周绍慈quan威导读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莉领衔翻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普渡大学等近300所高校使用教材

国际生物心理学领域zui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清晰且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当前生物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强调学生与临床案例研究、社会事件、个人启示、有意义的暗喻和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进行直接的思想碰撞。


本书主要特色

涵盖领域的发展动态,本书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新增了750多处对文章或书籍的引用。

有效利用个案学习,这些个案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精美的插图,每一张图都精心地设计以表达概念并阐明和巩固正文。

首本关注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心理学》,本书介绍了表观遗传学这个新领域,概述了前沿知识。


创造性思维是这个版本的一个核心主题。大众通常认为科学和创造性是对立的,但是根据作者的经验,很多生物心理科学中的重大进展都得益于创造性思维。那些认识到要转变用文化和训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方法去思考生物心理学问题的生物心理学家促成了这些重大发展。作者对创造性思维和生物心理科学相互作用中的两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传统方法显然不适用,识别和摆脱它们比较困难;当运用新的视角时,长期存在的问题通常会得到解决。这个版本聚焦于创造性思维,就是为了使你的生物心理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并鼓励你成为更富创造性的思考者。

本书不仅是收纳了学科zui新进展的教科书,还可作为补充读物,给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脑科学爱好者以新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

约翰·比奈尔

(John P. J. Pinel)

《生物心理学》的作者,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短期工作后取得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员职位,目前他是该学校的荣誉退休教授。比奈尔教授是一名备受赞誉的教师,也是200多篇科学论文的作者。然而,他觉得《生物心理学》才是他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主要成就:“它将与我职业有关的所有挚爱:学生、教学、写作和研究都联系在一起。”

比奈尔把他的许多成就归功于他的妻子——玛吉(Maggie)。她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是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私人教练。多年来,他们在很多项目上都有合作,《生物心理学》中高质量的插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专业和努力。


译者简介

杨莉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及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疾病防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早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周绍慈教授,于1991年、1995年分别获得神经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8~2013年先后在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和贝勒医学院从事神经退变性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目前研究兴趣包括探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靶点、社会行为及情绪的神经基础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成功的著作。作者用清新的文笔和极具启发性的语言,以一种直面读者的方式,将当代许多心理学科前沿性的问题,梳理得有条不紊,并将其娓娓道来。给读者留有遐想的余地,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赋予本书的特殊亲和力。

—— 周绍慈教授

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曾受卫生部表彰及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生物心理学教科书,用神经科学的知识将重要的心理学问题还原到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来。引用和分析了大量的经典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案例,并强调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翻译的语言风格也有特色。这是一本适合从事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工作和学习的人员的参考书和教科书,也可以讂ui�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科普书�?

—— 段树民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

本书原作者Dr. John Pinel,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心理学教授。他一生的学术贡献颇丰。该书以进化论的观点,跨领域地组织了从动物到人类的zui新研究进展,突出了对基础研究如何转化到临床应用的科学理解。在写作方式上,作者追求轻松、清晰、简洁,凸显了与学生沟通的高超技巧。另外,该书一反传统的教条与刻板,浓墨细腻地引导读者创造性的思考和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贯穿于全书的自始至终。

—— 隋南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目录

导读

译者序

前言

致学生

第1章 作为神经科学的生物心理学 1

——归根到底,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3

生物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 3

哪类研究展现了生物心理学方法的特征 4

生物心理学有哪些分支 7

聚敛性操作:生物心理学家如何合作 10

科学推理:生物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脑内无法观测的活动 11

批判性地思考生物心理学的主张 12

主题回顾 15

思考题 15

第2章 进化、遗传和经验 16

——行为的生物学思考

思考行为的生物学:从二分法到相互作用 17

人类进化 20

基本的遗传学 29

行为发育的表观遗传学:遗传因子和经验的相互作用 36

人类心理差异的遗传学 39

主题回顾 41

思考题 41

第3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 42

——神经系统及其结构和细胞

神经系统的整体布局 43

神经系统的细胞 46

神经解剖学技术及方位描述 50

脊髓 52

脑的五个主要分区 53

脑的主要结构 53

主题回顾 60

思考题 60

第4章 神经传导和突触传递 61

——神经元是如何发送和接收信号的

静息电位 62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64

突触后电位的整合与动作电位的产生 64

动作电位的传导 66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化学信号的传递 69

神经递质 74

突触传递的药理学机制和行为 77

主题回顾 80

思考题 80

第5章 生物心理学研究方法 81

——了解生物心理学家做什么

观察和刺激活体人脑的方法 82

记录人类心理生理活动 86

侵入性生理学研究方法 89

药理学研究方法 92

基因工程 94

神经心理学测试 96

认知神经科学的行为方法 99

动物行为的生物心理学范式 101

主题回顾 104

思考题 104

第6章 视觉系统 105

——我们如何看到世界

光线进入眼睛,到达视网膜 107

视网膜及光信号到神经信号的转化 109

从视网膜到初级视觉皮层 114

边缘识别 116

颜色识别 121

视觉皮层的工作机制和意识自觉 124

主题回顾 130

思考题 131

第7章 感觉机理: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注意力 132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系统组成的原理 133

听觉系统 135

躯体感觉系统:触觉和痛觉 141

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 148

选择性注意 152

主题回顾 154

思考题 155

第8章 感觉运动系统 156

——我们如何运动

感觉运动功能的三大原则 157

感觉运动联合皮层 159

次级运动皮层 161

初级运动皮层 163

小脑与基底神经节 164

下行运动通路 166

感觉运动的脊髓环路 168

中央感觉运动程序与运动学习 173

主题回顾 176

思考题 176

第9章 神经系统发育 177

——从受精卵到你

神经发育阶段 178

人类婴儿出生后的脑发育 185

经验对出生后神经环路发育的作用 186

成人的神经可塑性 188

神经发育疾病:自闭症和威廉姆斯综合征 190

主题回顾 193

思考题 193

第10章 脑损伤和神经可塑性 194

——脑损伤能否恢复

脑损伤的病因 195

神经系统疾病 200

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205

神经系统损伤的应答:变性、再生、重组和功能恢复 207

神经可塑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 211

主题回顾 215

思考题 215

第11章 学习、记忆和遗忘 216

——你的大脑是怎样储存信息的

双侧内颞叶切除的失忆效应 217

科萨科夫综合征引起的失忆 223

阿尔兹海默症引起的失忆 224

脑震荡后的失忆:记忆巩固的证据 224

从进化的视角看海马在记忆中的作用 227

内侧颞叶中的神经元与记忆 231

记忆在哪里储存 233

学习与记忆的突触机制 236

结论:记忆的生物心理学和你 239

主题回顾 241

思考题 241

第12章 饥饿、饮食和健康 242

——为什么一些人进食过多

消化、储能和能量的利用 243

饥饿和饮食的理论:设定点理论与正向激励理论 246

决定我们吃什么,何时吃,吃多少的因素 248

关于饥饿和饱足感的生理研究 250

控制体重:设定点和调整点 255

人类肥胖:原因、机制和治疗方法 258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262

主题回顾 264

思考题 264

第13章 激素和性 265

——“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有什么问题

神经内分泌系统 266

激素和身体的性发育 271

激素和脑与行为的性发育 273

人类性发育异常的三个案例 276

性腺激素对成人的影响 279

性行为的脑机制 282

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284

主题回顾 287

思考题 287

第14章 睡眠、梦和昼夜节律 288

——你需要多少睡眠

睡眠阶段 289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为何我们在该睡觉的时候入睡 292

睡眠剥夺的影响 293

睡眠的昼夜节律性周期 298

参与睡眠的四个脑区 301

影响睡眠的药物 304

睡眠障碍 305

长期睡眠减少的影响 308

主题回顾 311

思考题 311

第15章 药物成瘾和脑奖赏回路 312

——令人快乐但有害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则 313

学习在药物耐受中的作用 315

五种常见的滥用药物 318

关于成瘾的早期生理心理学理论 326

成瘾机制的现代研究方法 329

值得注意的成瘾案例 332

主题回顾 333

思考题 333

第16章 偏侧化、语言和裂脑 334

——左脑与右脑

功能脑偏侧化的介绍 335

裂脑 337

左右半球之间的差异 343

脑偏侧化与语言的进化学观点 346

语言的皮层定位:威尔尼克-格施温德模型 349

威尔尼克-格施温德模型:相关证据 351

关于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 354

关于失读症的认知神经科学 356

主题回顾 358

思考题 358

第17章 情绪、应激和健康中的生物心理学 359

——恐惧,情绪中阴暗的一面

绪论:从生物心理学角度看情绪 360

恐惧、防御、攻击 365

条件恐惧的神经机制 367

人类情绪的脑机制 369

应激与健康 372

主题回顾 377

思考题 377

第18章 精神疾病的生物心理学 378

——神经错乱的脑

精神分裂症 379

情感障碍:抑郁和躁狂 384

焦虑症 389

妥瑞症 392

临床试验:新的心理治疗药物的研制 394

主题回顾 398

思考题 398

结语 399

附录A 自主神经系统 400

附录B 交感神经元与副交感神经元的部分功能 401

附录C 脑神经 402

附录D 脑神经的功能 403

附录E 丘脑核团 404

附录F 下丘脑核团 405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推荐序

Introduction 导读

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自然科学和实验方法的进步,那种长达十几个世纪有关人类心理活动的讨论,终于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大约在20世纪之初,心理学传入我国,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在早期的学员中,就有两位我们熟悉的学者:一位是张香桐院士,另一位是朱鹤年教授。但是,在他们赴美国深造时,却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原来学习的专业,转而从事神经科学的研究。原因是,这两位学术界的前辈悟彻到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载体,认识到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也将有赖于神经科学研究的进步。

这本《生物心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但是作者约翰·比奈尔却在开宗明义的第1章,以标题明示:这是一本“作为神经科学的生物心理学”。在本书中,有关近代神经生理和解剖学的研究成果占据了大量篇幅,但作者同时也旁征博引了许多和心理活动有关的遗传、发育、进化、生化、基因、病理以及临床科学方面的知识。作者力图让读者更全面地去认识和思考心理活动的复杂机理,也为读者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探究空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成功的著作。它既可以作为心理学院系的教材,也是从事心理专业工作者的良好参考书籍。作者用清新的文笔和极具启发性的语言,以一种直面读者的方式,将当代许多心理学科前沿性的问题,梳理得有条不紊,并将其娓娓道来。作者给读者留有遐想的余地,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赋予本书的特殊亲和力。

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一定会喜爱此书,并会感谢处于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授们及其学生将这本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生物心理学》译为中文,同时赞赏他们为繁荣中国心理科学而尽心尽力。

周绍慈

2016年8月于沪上




《意识之海:大脑、行为与内在世界的探索》 简介: 我们是谁?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萦绕在人类心头,而我们自身——这具由血肉、神经与电信号组成的奇妙载体——无疑是探寻这个问题的核心。本书《意识之海:大脑、行为与内在世界的探索》并非仅仅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一次深入的、全景式的旅程,旨在揭示构成我们“自我”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这些生物学机制如何塑造我们所经历的世界,驱动我们的行为,并最终谱写出我们独特的人生乐章。 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意识之海的深处,从最微观的神经元活动到宏观的认知过程,从基本的情感反应到复杂的决策制定,系统性地解析大脑的奥秘,以及它们与我们日常行为、心理状态以及社会互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的思维、情感、学习、记忆,甚至我们最细微的举动,都深深烙印着生物学的印记。了解这些印记,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第一部分:探索大脑的基石——神经系统的架构与功能 在我们深入探索意识的迷人领域之前,必须先建立起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本书将从大脑这一人体最复杂、最精密的器官出发,详细剖析构成它的基本单元——神经元。我们将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交流。神经递质的种类繁多,作用各异,从多巴胺引发的愉悦感,到血清素调节的情绪,再到乙酰胆碱在学习与记忆中的关键作用,都将在本书中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将探究突触的可塑性,这正是我们能够学习新事物、形成新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接着,我们将把目光从微观的细胞层面转移到宏观的脑区结构。从负责基本生命功能的脑干,到协调运动和平衡的小脑,再到处理感觉信息和意识的丘脑,以及执行高级认知功能的复杂皮层,我们将逐一揭示它们各自独特的职责。大脑的左右半球虽然在结构上高度对称,但在功能上却存在着精妙的分工,如语言处理、空间感知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脑区之间的精细协作,它们如何共同构建我们感知、思考和行动的整体体验。 我们还将关注构成神经系统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如同连接大脑与身体的桥梁,将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将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肌肉和腺体。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负责调节我们身体的应激反应和放松状态,影响着我们的心率、消化、呼吸乃至情绪。了解这些系统的运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在面对压力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它们来改善身心健康。 第二部分:感知与现实——我们如何理解世界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并非一个被动接收的图像,而是大脑主动建构的结果。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感觉系统的奥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到本体感觉和前庭觉,探讨这些感官信息是如何被接收、编码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的。我们将了解眼睛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耳朵如何感知声波的振动,皮肤如何感受温度、压力和疼痛。 然而,感官输入仅仅是起点。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期望以及当前的动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整合,从而构建出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本书将探讨知觉的原理,包括感知组织(如格式塔原则)、注意力的选择性以及深度感知和运动感知。我们将看到,即便是看似简单的知觉过程,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大脑加工过程。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思维与认知的高级功能。记忆,是我们学习、适应和身份认同的基石,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记忆(如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程序性记忆),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存储和提取机制。学习,作为改变行为模式和神经连接的过程,其生物学基础将在书中得到详尽的解析,包括联结主义的观点以及神经可塑性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我们还会审视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这是人类独有的复杂认知能力。大脑的语言区域(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如何协同工作,让我们能够进行如此精妙的交流。决策制定,从日常的小事到重大的选择,其背后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神经回路也将成为探讨的重点。 第三部分:情绪、动机与行为——内在驱动力的生物学密码 我们并非纯粹理性的存在,情感和动机在塑造我们的行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索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了解杏仁核在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中的作用,以及边缘系统其他结构(如海马体、下丘脑)在情绪体验和调控中的功能。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离子)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动机,则是驱动我们追求目标、满足需求的内在力量。本书将探讨基本的生物学动机,如饥饿、口渴和性欲,以及它们在下丘脑等脑区中的神经调节机制。更广泛的动机,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如何受到奖励系统(如多巴胺能通路)的影响,并将它们与我们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 行为,是外在的显现,但其根源往往深埋于生物学之中。本书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审视各种行为,包括运动控制、睡眠与觉醒周期,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我们将看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动作,也需要精密的神经信号传递和整合。睡眠,这一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实际上是大脑进行修复、巩固记忆和调节情绪的关键时期,其复杂的睡眠周期和相关的神经回路将在书中得到阐释。 第四部分:心智的奥秘与异常——探索大脑的边界与挑战 当我们深入理解正常的心智运作之后,本书还将触及一些更为复杂和引人深思的主题: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它是如何从无数神经元的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本书将介绍当前关于意识的几种主流理论,以及神经科学如何尝试解答这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与科学问题。 最后,本书将探讨神经系统失调和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神经化学和脑结构异常。理解这些疾病的生物学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治疗它们,也能让我们对大脑的脆弱性及其适应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意识之海:大脑、行为与内在世界的探索》旨在以一种严谨、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读者构建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关于人类大脑与行为的科学图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次启发思考的旅程,邀请您一同探索构成我们自身最深邃的奥秘,理解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生物学根源,以及这个精密而迷人的内在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对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一直感到困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自从接触了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太棒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我能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比如,讲到神经递质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时,它没有仅仅罗列科学名词,而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脑结构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记忆乃至决策。我发现自己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对人类行为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的神经科学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高级认知功能,每一步都像是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稳步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我本来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单纯的神经科学或者行为遗传学,但它却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书中对各种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心智奥秘的。特别是当它讨论到某些有争议的理论时,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去权衡不同证据的强度。这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比死记硬背结论要有效得多。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一门学科,更是在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人类心智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知识领域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在厚厚的学术书籍中,能保持如此高的可读性实属不易。页边距的设置、字体的大小选择,都明显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而且,书中的摘要和关键术语的标注非常清晰,方便快速回顾和定位信息。我经常在需要复习某个特定概念时,能够迅速找到对应的位置,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制作精良、内容扎实、同时又兼顾了读者学习体验的杰出教材。它成功地架设起了生物学与心理学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变得既权威又平易近人。毫无疑问,它是我书架上最宝贵的一本参考书之一。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很多专业书籍都会因为术语过多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关键概念的引入上做得非常巧妙。它会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铺垫,等你理解了基本框架后,再逐步引入精确的科学术语,并且总是有详细的图表和插图来辅助说明那些复杂的生理过程。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病理学案例时的严谨性。它并没有将精神障碍简单化或标签化,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让我的认知更加多元化,不再将任何行为缺陷简单归咎于“大脑出了问题”。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知识被系统化、结构化的满足感,仿佛脑子里那些零散的知识点都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清晰的地图。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深入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南。书中所阐述的关于压力反应、睡眠周期和药物影响的章节,让我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例如,了解了皮质醇水平与焦虑的关系后,我开始更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日常压力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滤镜。当我看到新闻报道中关于犯罪心理或成瘾问题的讨论时,我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能够从神经回路和遗传易感性的角度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这种知识带来的力量感,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多了一份理解和洞察力。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正版书籍,印刷精美,包装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当当没货,京东的长尾做的真棒。

评分

经典教材,收藏必备。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权威性的著作,印刷质量好,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

经典教材,收藏必备。

评分

送货速度快,无损坏。内容还没看

评分

包装完整,书完全正版且无损,非常满意,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