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廷劭 著
图书标签:
  • 大数据
  • 心理学
  • 研究
  • 应用
  • 数据分析
  • 行为科学
  • 数字心理学
  • 人工智能
  • 社会心理学
  • 消费者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5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9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来,大数据概念得到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CCPL)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内容主线,系统介绍了网络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新研究进展,旨在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这门新型交叉学科的整体概况、清晰地理解大数据对心理科学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深刻地领悟利用网络大数据开展心理学研究的非凡科研价值与广阔应用前景,从而为推动后续相关研究课题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可供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1.2 心理学的历史与概况
1.2 ,1发展历史
1.2.2 研究概况
1.3 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1.3.1 改善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1.3.2 催生出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1.4 大数据与心理学的结合原则
1.4.1 学科交叉
1.4.2 数据驱动
1.4.3 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数据时代的计算网络心理
2.1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2 计算网络心理学的提出
2.3 开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2.4 网络行为与心理特征
2.4.1 网络行为与人格的相关性
2.4.2 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5 网络挖掘技术
2.5.1 结构挖掘
2.5.2 日志挖掘
2.5.3 内容挖掘/内容分析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计算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基础
3.1 构建网络行为特征指标体系
3.2 网络行为测量方法
3.3 网络内容分析
3.3.1 词袋模型方法
3.3.2 同义词字典方法
3.3.3 心理语义字典方法
3.4 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
3.4.1 主动学习
3.4.2 半监督学习
3.4.3 迁移学习
3.4.4 多任务学习
3.4.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个体心理特征计算
4.1 人格计算
4.1.1 人格研究的理论依据
4.1.2 基于微博数据分析的人格预测
4.2 心理健康计算
4.2.1 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依据
4.2.2 基于微博数据分析的心理健康预测
4.3 主观幸福感计算
4.3.1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依据
4.3.2 基于微博分析的主观幸福感预测
参考文献

第5章 群体心理特征计算
5.1 群体社会态度计算
5.1.1 开展群体社会态度研究的必要性
……

第6章 自杀风险预测
第7章 智能移动设备带来的新机遇

前言/序言

  大数据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得到广泛商业应用的同时,在物理学、天文学、大气学、基因组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通过研究心理现象的外显表达来间接推测心理现象的变化规律。科技发展为我们获取个体的外显表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能够实现对个体外显表达长时程生态化的记录,在外显行为大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心理学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本书作者团队从2008年开展相关的研究,从不同颗粒度的网络行为,实现对用户心理特征的识别,包括人格、心理健康等,并且从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识别拓展到对群体的社会心态的分析,同时结合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开展应用推广的尝试。在此基础上,也开展移动可穿戴以及体感技术方面的研究,根据对用户行为的全方面记录实现对心理特征及时准确的预测。利用行为大数据实现对心理特征的预测是开展大数据与心理学结合的第1步,我们希望能够将大数据与心理学研究深度融合,真正将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本书内容是基于我们以往在大数据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通过课题成果介绍大数据技术在不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实例。本书是在课题组同学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共同面对课题中遇到的难题,有过沮丧,有过喜悦!感谢宁悦、李琳、张帆、李一琳、聂栋、高锐、李昂、关增达、白朔天、郝碧波、管理、焦冬冬、高玉松和卢婷婷。感谢父母和家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引言:解锁人类心灵的奥秘,驾驭信息洪流中的认知规律 在信息爆炸、数据洪流裹挟一切的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社交媒体的涟漪效应、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送、物联网的实时感知,无时无刻不在生成和收集着海量的人类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如同我们内心世界的碎片,汇聚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宏大图景。而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旨在探索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心理学研究的边界,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深刻洞见,理解并驾驭这一时代所带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影响。我们不再仅仅依赖实验室的封闭实验和有限的样本,而是拥抱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人类行为的深层规律。这不仅是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更是对我们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与拓展。 第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转型 第一章:数据洪流中的心理学新视角 过往的心理学研究,往往受到样本量、研究环境的限制,难以触及个体差异的广度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互联网上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记录、社交媒体互动、在线购物偏好)、移动设备的传感器数据(如地理位置、运动轨迹、通讯记录),以及各种物联网设备收集的环境与生理数据,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素材。 本章将深入剖析大数据为心理学研究带来的全新视角。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和量化抽象的心理概念,例如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发言的情感色彩、用词频率来推断用户的情绪状态;如何通过用户在平台上的浏览路径、停留时间来理解其兴趣焦点和认知加工过程。我们将讨论计算心理学的兴起,它如何借鉴计算机科学的量化方法,将心理学研究推向一个更具规模化和精确性的新领域。 第二章: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挑战 大数据研究并非简单地堆砌数据,而是需要精巧的研究设计与先进的分析技术。本章将聚焦大数据时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中挖掘隐藏的模式和关联,构建预测模型,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文本信息,识别社会舆论的走向;利用图挖掘技术分析社交网络,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群体动力。 然而,大数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数据隐私的保护、算法的偏见、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以及如何从相关性中推断因果关系,都是我们在拥抱大数据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章将讨论这些伦 D 大数据时代的伦理考量,以及如何设计负责任的研究,确保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和对个体的尊重。 第三章:跨学科的融合与协同 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乃至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例如,在用户体验设计领域,心理学与人机交互、认知科学紧密结合,共同优化产品设计;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群体极化、网络欺凌等社会现象。 本章将探讨大数据如何促进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我们将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技术优势如何在协同中产生“化学反应”,共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例如,神经科学的数据与行为数据的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大数据分析的结合,能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精准的策略。 第二篇:大数据驱动的心理学应用领域 第四章: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的洞察 在信息泛滥的消费环境中,企业越来越依赖大数据来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本章将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赋能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用户的在线浏览、购买历史、社交媒体评价等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预测消费趋势,优化产品设计和推广策略。 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背后,到广告投放的精准定位,再到客户关系管理的精细化,心理学的洞察无处不在。本章将展示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等原理,结合大数据分析,设计更有效的营销方案,提升用户体验,并理解消费者在数字环境中的决策过程。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大数据在反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临床实践的革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往往依赖于医生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信息获取受限。大数据则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媒体活动、手机使用习惯、甚至睡眠模式等数据,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心理健康预警和干预。 本章将详细介绍大数据在心理健康评估、早期预警、个性化干预以及远程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用户的文本和语音信息,识别抑郁、焦虑等情绪信号;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生理指标,辅助诊断;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关注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在大数据应用中保护患者的权益。 第六章:教育与学习的智能化升级 个性化学习,是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章将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教育心理学,实现教学模式的智能化升级。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在线课程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困难点,从而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建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从智能辅导系统到学习分析平台,大数据正在重塑教育的方方面面。本章将展示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识别学习障碍,预测辍学风险,并优化课程设计。我们也将讨论大数据在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大数据驱动的教育体系中,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 第七章:社会互动与群体行为的解读 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人类的社会互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被记录下来。大数据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群体动力、信息传播、社会认同以及集体行为。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情感计算等技术,解读群体情绪、识别意见领袖、追踪谣言传播,并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变。 我们将分析大数据在理解社会问题,如网络欺凌、政治极化、社会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大数据在构建更和谐、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潜力,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规划,提升社区凝聚力,以及如何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结论:拥抱未来,重塑认知边界 大数据时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心理学,这门关乎人类心灵的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交织融合,开启了全新的探索篇章。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大数据时代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更广泛思考。 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大规模、真实世界的观察,更加依赖量化分析与模型预测,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而心理学的深刻洞见,也将更有效地服务于个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福祉。我们期待,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灵的奥秘,更智慧地驾驭信息洪流,共同创造一个更智能、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带着对“应用”二字的强烈期待。光有理论探讨是不够的,我更希望看到那些能够立刻在实践中产生影响力的内容。例如,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是公共政策制定中,大数据分析是如何被巧妙地嵌入心理学原理,从而提升效率或优化体验的。我期待看到具体的、可复制的“应用蓝图”,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设想。比如说,企业如何利用离职预测模型,并结合员工满意度数据,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大数据能帮助我们做决策”这样的陈述上。我希望这本书能为那些希望将心理学知识变现的专业人士提供坚实的工具箱,让数据不再是高深的学术玩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武器。如果能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教育领域中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结合学习者的数据反馈来优化教学设计,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跨学科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要将心理学的精妙与大数据的广袤完美融合,绝非易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真正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人性逻辑。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数据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毕竟,当我们谈论分析个体行为时,隐私和过度解读的风险是无法回避的议题。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如何无意中固化或扭曲我们对某些群体心理的理解,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如果能看到作者对“数字足迹”与“真实自我”之间鸿沟的深刻反思,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而非盲目推崇技术万能论。它应该教会我们如何带着人文关怀去驾驭数据这匹野马,确保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增进人类福祉——不被冰冷的技术指标所异化。这种对技术与伦理之间张力的探讨,是衡量一本优秀前沿著作的关键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现代感和未来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它与“大数据”这样一个充满科技前沿气息的词汇结合在一起时,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当代人行为模式和内心世界的新大门。我想象中的内容会是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运用海量数据来剖析人类复杂的情感、决策过程乃至潜在的心理倾向。如果它能清晰地阐述传统心理学理论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挑战和革新,那就太棒了。比如,它会不会探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数据如何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或者用户行为轨迹如何揭示我们潜意识里的偏好。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鲜活的案例,那些真实世界的、触动人心的故事,通过数据的力量被重新解读,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冰冷的数据拥有了人性的温度。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将决定它在我书架上的分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或启发,指导我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科学、更全面地理解“人”这个永恒的谜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焦虑的个体,以及他们试图在海量信息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会花费笔墨去分析“注意力经济”如何对现代人的认知负荷产生影响。我想读到关于认知心理学如何被实时反馈机制重塑的章节,比如,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越来越难以抵御即时满足的诱惑,这背后是否有可以量化的心理学指标支撑。我设想的理想内容,是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解释我们如何在被算法精准推送的世界里,重新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过滤器”。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前沿的神经科学发现,结合大数据对群体情绪波动的监测,来描绘一幅动态的现代人心灵地图,那将是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这种结合微观个体体验与宏观群体现象的分析视角,是我最看重的部分,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在新环境里保持心智的健康与自主性。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研究”二字所吸引,它暗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科学方法的坚持。在当前许多流行的心理学读物趋于浅显和娱乐化的趋势下,我更倾向于有深度、有实证支撑的著作。我期望这本书能呈现出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即如何在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同时保持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这本书是否会介绍新的统计模型,用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或复杂的交互作用?我非常好奇它在构建“因果关系”而非仅仅是“相关性”方面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尝试。如果它能深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比如如何利用跨平台、跨文化的大数据进行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学检验,那它就真正站在了学科前沿。我期待它能为未来的研究者们指明方向,展示出大数据时代下,心理学研究应有的深度、精度和广度,展现出它作为一门严谨科学的生命力。

评分

还没读呢还没读呢还没读呢

评分

同一批次,合并下单,你们拆分可以,但是发票给开了。啊?不给发票还有理了?退货我还得按照你们要求去邮局寄平邮?你们不履行义务的时候你不说规矩,到退货跟我扯淡说你们规定?问题出在你们我还得搭进去请教时间去邮局陪你们玩?态度至少你们端正一下可以吗?有一点做生意的基本素质吗?

评分

内容非常专业,代表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评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评分

内容非常专业,代表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评分

性价比不太高但内容还可以

评分

还没读呢还没读呢还没读呢

评分

聊几句吐露吐露啦啦啦啦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