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

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东尼·朗 著,何博超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哲学
  • 古希腊
  • 自我认知
  • 心灵成长
  • 古典文化
  • 精神分析
  • 人格心理学
  • 智慧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9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78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古典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心灵与自我的问题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在这不足十万字的小书当中,这位古典学大师用十分刘畅的笔法,讨论了从荷马到晚期希腊哲学的各种心灵与自我的模式,对其中许多重要的主题都进行了独到而又深入地探讨。

内容简介

  Anthony A. Long是古典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稿,共六讲,计10万字。作者关注于古希腊时期心灵、自我与个人同一性的观念,谈及荷马史诗中的灵肉同一性、前柏拉图哲学对不朽性的暗示、柏拉图政治化的灵魂与理性的统治、亚里士多德与斯多亚派中的同一性与友爱等,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观念变迁史。

作者简介

  Anthony A.Lo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1
编校者前言…1
作者序言…1
翻译和引用说明…1
导论…1
第一章 心—身整体的同一性…11
第二章 不朽性的暗示…36
第三章 身体、心灵与说服带来的危险…60
第四章 政治化的灵魂与理性的统治…83
第五章 理性、神性、幸福、自主…106
结语…129
古代作家和思想家简介…131
附录一 选择一种生活哲学:斯多亚派、伊壁鸠鲁
或怀疑派…134
附录二 古典哲学的百科全书:安东尼·朗专访…153

前言/序言







探寻古希腊智慧的基石,洞察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希腊文明以其卓越的思想、深刻的哲学和精妙的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从亚里士多德对伦理与政治的精辟论述,到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憧憬,再到苏格拉底的辩证诘问,古希腊人对于“何以为人”、“如何生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的探索,不仅构建了西方思想的根基,更以其普适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刻的共鸣与反思。 本书并非对古希腊哲学流派的枯燥梳理,亦非对神话传说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古希腊文明中那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却又切实塑造着个体心智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模式”。这些模式,如同潜藏于希腊神话英雄们血脉中的基因,又如构成雅典城邦秩序的无形法则,它们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对世界、对价值的理解,进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观察和构建“心灵与自我”的独特视角。 一、理性之光与灵魂的苏醒:理性与激情的辩证张力 古希腊文明最耀眼的成就之一,便是对“理性”(Logos)的推崇。从泰勒斯试图用自然规律解释世界,到毕达哥拉斯用数字揭示宇宙秩序,再到亚里士多德将逻辑学作为科学的基石,理性被视为人类区别于野兽的根本特质,是通往真理和智慧的唯一路径。这种对理性的信仰,不仅仅体现在哲学思辨中,更渗透进他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乃至教育方式。例如,雅典民主的建立,便是建立在公民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之上。 然而,古希腊人并非全然的理性主义者。在他们的文学、戏剧和神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激情”(Pathos)的澎湃力量——爱、恨、嫉妒、愤怒、悲伤、狂喜……这些情感是驱动人类行为的强大原力,也是构成个体复杂性的重要维度。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便是被命运的无情与自身情感的驱使所裹挟,即便拥有过人的智慧,也难以逃脱宿命的罗网。 本书将深入探讨,古希腊人是如何在“理性之光”与“激情之火”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是如何理解,一个健康的心灵,应当是理性得到充分发展,但又不压抑、不忽视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们是如何看待,个体在面对诱惑、冲突和情感冲击时,如何通过理性的审视来驾驭冲动,而非被其吞噬?这种对理性与激情辩证关系的认知,对于现代人在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与清明,具有何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德性的光辉与“arete”的追求:卓越人生的尺度 在古希腊语境中,“arete”这个词,远不止我们今日理解的“美德”或“德行”。它更广泛地涵盖了“卓越”、“功绩”、“能力”以及“实现个体潜能的极致状态”。对于一位优秀的战士而言,“arete”意味着勇猛无畏、战功卓著;对于一位杰出的演说家而言,“arete”意味着口才出众、说服力强;而对于一个公民而言,“arete”则意味着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履行公民义务,以及在公共生活中展现智慧与公正。 古希腊人将“arete”的培养视为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他们的教育,从体能训练到音乐艺术,再到哲学辩论,都是为了塑造拥有全面“arete”的公民。赫拉克利特曾言:“只有一种事物是好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事物是坏的,那就是无知。”这便是对“arete”与知识之间深刻联系的强调。 本书将解析,古希腊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arete”体系的?它与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成功”和“能力”有何异同?我们如何从古希腊人对“arete”的理解中,汲取养分,重新审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我们是否过于狭隘地将“成功”局限于物质财富或职业成就,而忽略了那些更能体现人性光辉的内在品质与社会贡献? 三、城邦的荣耀与个体的归属:自由、责任与集体意识 古希腊的政治形态,以“城邦”(Polis)为核心。城邦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政治共同体、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认同。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个体的存在与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民,意味着积极参与城邦的决策,捍卫城邦的利益,并为城邦的荣耀贡献力量。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依然选择服从雅典法律,正是这种对城邦责任的深刻体现。 然而,这种集体意识并非压制个体,反而是通过个体在城邦中的自由实践来得以彰显。古希腊的“自由”(Eleutheria)并非无政府主义的放纵,而是个体在法律框架内,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追求个人发展的权利。这种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个体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书将探究,古希腊城邦模式是如何塑造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他们是如何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模式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与国家、社会、社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环境下,构建健康的集体意识,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我们该如何避免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又如何警惕集体主义对个体自由的侵害? 四、命运的叹息与英雄的抗争:认识人生的局限性 在古希腊人的世界观中,“命运”(Moira)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命运并非是僵死的预言,而是一种宇宙的秩序,一种人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它既可以是恩赐,也可以是阻碍。从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祇,到凡间英雄的起落,命运的无常是他们理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古希腊人并非因此而变得消极。相反,他们在认识到人生的局限性之后,反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抗争”精神。英雄们明知前路凶险,却依然挺身而出,为了荣耀、为了正义、为了城邦,即便最终失败,他们的抗争本身也具有了不朽的价值。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便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他们的抗争,是对命运的挑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本书将揭示,古希腊人是如何看待“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张力?他们如何在认识人生局限性的同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对命运的理解和抗争,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挫折和不确定性,如何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又有着怎样的启发? 五、永恒之美与人性的追寻:审美意识与自我观照 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渗透在他们的艺术、建筑、雕塑乃至日常生活之中。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和谐与秩序的体现。帕特农神庙的宏伟壮丽,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的典雅姿态,都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形式、比例与均衡的极致追求。 这种审美意识,也延伸到了对人性的理解。他们认为,一个美好的人,应当在体魄、智慧、品德等方面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理念论”,便是对事物本质和完美形态的追求,这种追求也包括了对人性的最高理想的探索。 本书将探讨,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审美意识融入对自我和人生的理解?他们如何看待,外在的美与内在的德性之间的关联?这种对“永恒之美”的追寻,以及对“和谐之人”的塑造,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审视我们对“美”的定义,如何平衡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如何通过艺术与审美来提升自我认知,又有着怎样的价值? 结语:跨越时空的智慧之镜 《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著作,它更像一面古老而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文明初开之时,对于自身和世界所进行的深刻探索。这些古老的“模式”,虽然诞生于遥远的过去,却以其普适的智慧,直击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诸多困惑。 通过对理性与激情、德性与卓越、自由与责任、命运与抗争、审美与人性的多维度审视,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跳出现代社会的藩篱,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内心的宇宙。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智慧的探索者;不仅仅是生活的参与者,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者。 让我们跟随古希腊先哲的足迹,在这片思想的沃土上,发掘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与自我”的独特模式,从而活出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它不像那些流行的自助指南那样,承诺快速见效的“秘诀”。相反,它要求你真正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在某些章节,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几次,才能完全领会作者引用的那些经典论述的深层含义。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它塑造的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灵活的、能够自我迭代的思维习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教你该“想什么”,而是教你该“如何更清晰、更有根基地去思考”。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在喧嚣世界中找到内在稳定性和清晰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捧读的珍藏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它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探讨的框架。每一章节都像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古希腊哲学命题展开,然后层层剥开,深入到我们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释古代文本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避免了生硬的照搬,而是巧妙地将其“翻译”成当代语境下的思考工具。比如,在探讨“洞穴寓言”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个著名的场景,而是结合了当前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让人读来豁然开朗,感觉这本“老”书瞬间变得无比“新潮”。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洞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少,看问题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琐碎,而是能从一个更宏大、更具有历史厚度的视角去审视。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介于散文的抒情和学术论证的严谨之间,把握得非常微妙。作者在描述那些古代哲人的生活片段或思想火花时,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闻到地中海微咸的海风,感受到阳光下石板路的温度。这种画面感的营造,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更重要的是,书中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希腊哲学的人,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模型。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对“美德伦理学”的阐述,作者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何为“中道”,这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哲学导论都要来得实在和具体。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接指向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实践路径,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祛魅”力量。在现代社会,我们太习惯于用效率、功利和即时满足来衡量一切,而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反向的拉力,将我们从这种快节奏的洪流中短暂抽离出来。作者通过对古人那种慢下来、向内求索的精神的深度挖掘,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关于“存在的意义”的根本问题。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点非常高明。它更像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帮助你校准自己的内在罗盘,让你能够辨别出哪些声音是外界的噪音,哪些才是内心的真实呼唤。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沉浸在那种沉静的思考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给长期疲惫的心灵做了一次彻底的深呼吸和排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古希腊建筑的剪影,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氛围里。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对自我认知感到迷茫的阶段,这本书的书名《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作者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仿佛是在和一个老友促膝长谈。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堆砌辞藻,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引导。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好像在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古雅的雅典学园,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自我”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那种漂浮不定的感觉,而是有了一种清晰的脉络可循。那种由内而外的梳理和重塑,是很多当代心理学书籍都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希腊没有心身二分,那如何看待灵与肉呢?

评分

好书,又恰遇299减100,赞一个

评分

作者是西方古典学研究名家,期待愉快阅读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趁着假期,慢慢的多读几本书,增加自己的内涵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丛书,西方古典学。趁着活动买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作者是西方古典学研究名家,期待愉快阅读

评分

心灵与自我的问题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在这不足十万字的小书当中,这位古典学大师用十分刘畅的笔法,讨论了从荷马到晚期希腊哲学的各种心灵与自我的模式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