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怎么读?
我在北京大学心理系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因为我对儿童发展和教育极感兴趣,就在哈佛大学心理系专攻发展心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八所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康奈尔大学任教的这些年中,我对早期和中期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作了大量研究,并考察了家庭亲子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先前我的写作和发表论文主要是针对学术界,我的读者主要是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学系的学生。我的宝宝外外的出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在养育外外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机会对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进行反思,并设想如何把这些理论最好地应用到每天的生活实践中,去促进和提高宝宝潜能的发展。我也意识到,也许我所拥有的知识的最好价值体现是去帮助那些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对孩子有着重望的爸爸妈妈们。这本书是写给爸爸妈妈看的,特别是正在期待宝宝出生的爸爸妈妈们,以及三岁以下(含三岁)宝宝的爸爸妈妈们。
在最初的这几年里,宝宝的身体、大脑、心理及相应的技能都迅速发育发展,其间经历无数的关键期、转折点和人生的第一次,像第一次社会性微笑,迈出第一步,叫第一声爸爸妈妈,第一次有了“我”的概念,等等。体能的发展就不必说了。在认知方面,宝宝发展了今后智力发育必需的记忆、知觉和注意力,基本学会了用自己的母语交流,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如大小、形状、数量等),对一些自然现象从好奇到初步了解,并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概念和分类(如有生命的东西与人造的东西)。在情感方面,两三岁的宝宝不但懂得喜怒哀乐这些基本情绪,还能体验像内疚、害羞、羞耻、自豪等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与此相伴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宝宝开始表现出个性和主见,在行为和思想上都有要求独立的愿望。这个阶段也是同情心和道德心的萌芽期,宝宝对好与坏、对与错有了初步的概念,并开始形成一些对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品格和习惯。宝宝的社会技能就更是突飞猛进,他们的社会圈从刚开始最亲近的家人逐渐扩展,宝宝也在与各种人——包括自己的小伙伴——互动的过程中领悟社交规范和行为预期。总而言之,在短短的几年内,宝宝从混沌不清的新生儿成长为知事知理、能说会笑、有自我意识的学龄前儿童。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宝宝的身体、大脑和心理都还在发育发展中,宝宝的行为和技能仍有欠缺,如缺乏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难以抑制已有的思维或行为习惯,知识和经验有限,容易被外表现象迷惑而错过其本质,思维只基于具体事物,等等。无论是促进发展还是弥补不足,早期的教育引导都至关重要。
在养育外外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运用各种实践方法去促进对他有益的发展。我知道我想培养外外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我想有一个快乐、健康、聪明、独立、尊敬他人、爱父母、自信、坚忍不拔、有同情心的宝宝。这些品质在中西方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强调不一。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个文化中儿童教育的精华结合起来。发展一套中西兼并的独特实践模式,以培养在未来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社会里最有竞争力的孩子。宝宝生活中最初的几年是发展的萌芽期和成型期,俗话说的“三岁看到老”,不无道理。在这阶段,宝宝就像海绵一样饥渴地吸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你可以最有效地传授给宝宝好的价值观念,培养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和行为。一旦宝宝开始上幼儿园或小学,他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那时再想塑造你所希望的品质和行为就比较困难了。
在这本书中,我列举了外外三岁前我最常用的100条实践。我把这些实践分成三大类,分别促进宝宝的智力、情感和体能的发展。情感类包括了宝宝的情绪、品格、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对每一条实践,我都指出它与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发展有关。我把这些实践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以便按步执行:越是排列在前面的实践越要开始得早,大多数的实践应该在宝宝三岁前重复应用。你会发现,很多实践即使在宝宝上幼儿园或小学后仍然有效。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刚做妈妈不久,她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后跟我讲,虽然她对书中提到的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学过、很熟悉,但这些把抽象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让她受益匪浅,让她对自己成为一名好妈妈更有信心了。
我理解很多爸爸妈妈跟我一样忙于兼顾工作和家庭,没有时间闲下来慢慢读严肃的书籍。这本书生动有趣,简单易读,并配有很多外外成长过程中的例子和照片,以及我自己手绘的插图。希望你读得开心。
祝你有一个哈佛宝宝!
王 琪
2014年1月于纽约伊萨卡
我是一名资深奶爸,平时工作比较忙,但孩子出生后,我把育儿当成了头等大事。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我育儿路上的“及时雨”。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仅仅是从母婴关系的角度出发,还包含了大量关于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扮演重要角色的建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亲子互动游戏”的章节,它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的游戏,能有效地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且这些游戏都非常符合宝宝的成长发育阶段。我记得有一次,书里介绍了一个用纸筒和毛线制作的简单玩具,我照着做了一个,宝宝玩得不亦乐乎,那种纯粹的快乐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这本书还强调了父亲在家庭分工中的作用,鼓励男性积极参与到日常的照料中,而不是仅仅扮演一个“提供者”的角色。这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投入到育儿生活中。它让我明白,父亲的爱和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父亲特有的互动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创造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简约的设计,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翻开书页,我发现内容更是名副其实。它没有那些花哨的育儿理论,而是聚焦于“实践”二字,给出了许多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那一部分。从洗澡、喂奶到如厕训练,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条理清晰,并且提供了多种可选方案,以适应不同宝宝的特点。我记得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我非常担心他摔倒,书里关于“安全环境创设”和“鼓励探索”的建议,让我找到了平衡点。它不是让你把家里变成一个“无菌室”,而是教会你如何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能让宝宝自由探索的环境。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父母自我关怀”的内容,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导致身心俱疲。这本书提醒我,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才是育儿成功的关键。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学会了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孩子刚出生不久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看到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回家的,没想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学术”或者说有点距离感,但内容却是极其实用且贴近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婴儿睡眠”的那一部分,之前我一直纠结于到底要不要让宝宝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网上各种说法众说纷纭,让我焦虑不已。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僵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从理解婴儿睡眠周期到如何创造有利于睡眠环境的多种方法,并强调了观察和适应宝宝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它没有教你“如何立刻让宝宝睡过夜”,而是引导你理解宝宝的信号,从而逐步建立一个对双方都更友好的睡眠模式。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一些“睡前仪式”,比如睡前故事、轻柔的抚触,效果真的出奇地好。宝宝的情绪明显稳定了很多,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地夜醒。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育儿并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爱和学习的过程。它让我从一个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变成了一个更自信、更从容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所以平时对育儿书籍的要求也比较高。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它在内容上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孕期准备到孩子学龄前的各个阶段,而且每一个章节都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生动案例。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早期教育启蒙”的那部分。它没有鼓吹过早地进行学科教育,而是强调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一些亲子阅读技巧,比如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孩子观察图画,效果非常惊人。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它鼓励父母与伴侣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制定育儿目标,形成一致的教育方向。这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家庭的共同责任。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迷茫的父母,变成了一个有方向、有策略的教育者。
评分我一直认为,育儿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它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育儿的点点滴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情感教育”的深入探讨。在我的成长年代,我们更多的是接受知识的灌输,对于情感的表达和管理,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理解和回应宝宝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导师,在我感到迷茫和无措的时候,轻轻地指引我。我尝试了书里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宝宝哭闹时,先安抚情绪,再尝试理解原因。一开始我有点怀疑,认为只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就够了。但实践证明,情感上的连接和安抚,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更能让宝宝平静下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是孩子未来人生幸福的基石。它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而是更加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