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以研究群体心理特征而著称。1866 年,他在巴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晚年,他的兴趣转向社会心理学。他认为,民族精神或种族灵魂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勒庞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出版于1895年,已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19世纪20年代,他的思想达到了峰值。他的预知令人震惊,他在作品中预见了20世纪所有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此外,他还写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一系列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力作。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法兰西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等五个“朝代”。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言: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的思想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思想一致的心理学法则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暴躁
2.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3.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4.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5. 群体的道德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 群体的观念
2. 群体的理性
3. 群体的想象力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 种族
2. 传统
3. 时间
4. 政治和社会制度
5. 教育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 形象、词语和套话
2. 幻觉
3. 经验
4. 理性
第三章 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
1. 群体的领袖
2.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3. 名望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1. 牢固的信念
2. 群体意见的多变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 异质性群体
2. 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第四章 选民群体
第五章 议会
附:英文原文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大革命爆发之时,人们观点各异
第二章大革命的根本及最终目的与人们原有的观点相悖,并非是摧毁宗教势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大革命如何成为一场按照宗教革命形式进行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为什么几乎整个欧洲都建立了完全相同的制度,而它们又是如何全面崩溃的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的真正成就何在
第二部
第一章为什么法国人民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民对封建权利的憎恶更加强烈
第二章中央集权制隶属于旧制度,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大革命的产物抑或是帝国的功绩
第三章如今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度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中央集权制是如何成功进入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并在不摧毁它的前提下取而代之
第六章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在欧洲各国中,法国是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汲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在法国,人们是如何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如此相似的人们如何变得比以往更分裂,成为一个个小团体,互不相容漠不关心
第十章政治自由的覆灭和各阶级的疏离导致了引起旧制度灭亡的几乎所有弊病
第十一章旧制度下自由的类别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尽管文明已经进步,为什么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候比13世纪还要糟糕
第三部
第一章18世纪中期,文人成为国家政治领军人物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章18世纪的法国,人们对非宗教倾向热情高涨的原因,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影响
第三章法国人为什么先改革,后自由
第四章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而正是这一时期的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减轻人民负担却为何事与愿违,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政府进行人民革命教育的做法
第七章巨大的行政革命何以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及其影响如何
第八章大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附录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说实话,我最开始被吸引的是“乌合之众”这个标题,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令人困惑的群体行为现象。我迫不及待地去翻阅了关于“群体心理”的那部分,即便只是初窥门径,那种对无意识驱动力的揭示就已经让人醍醐灌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在用一把手术刀解剖着人类心智中最隐秘、最原始的部分。读到那些关于领袖魅力和群体暗示的章节时,我甚至会联想到身边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那些看似荒谬的集体盲从,在那本书的框架下竟然有了解释的路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强烈碰撞感,让我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令人不得不佩服其穿透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厚重的函套,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欣赏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翻开第一册,那排版布局的精妙之处就跃然纸头,文字间的呼吸感十足,阅读体验极佳。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下心去细读每一个字,但光是这种实体呈现的质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文玩。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微粒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慰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我甚至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把玩和摩挲这些书页,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与那些遥远的先贤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这种仪式感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另一册关于“旧制度”的著作,则完全是另一种气场,它沉稳、宏大,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法国历史画卷,笔触细腻到令人心惊。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社会结构和既得利益集团分析的部分。他对于“特权如何固化”以及“改革为何如此艰难”的论述,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洞察力。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冷峻判断,让人在惊叹之余,也感到一丝历史的无奈。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着浓缩咖啡,在安静的角落里读这本书的,那种心境与阅读“乌合之众”时的那种急切探索感截然不同,更像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静静地站立、观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剖析变革与阻力的复杂透视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社会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构性问题,思考“旧”是如何顽固地维持其存在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与“犀利”的完美结合体。两本风格迥异的巨著,却在同一个书盒中得到了和谐的共存。它们分别从群体无意识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历史结构的层面,为理解现代社会的人与制度提供了两个极其坚实且互补的分析框架。阅读它们的过程是需要投入精力的,这不是可以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意识去咀嚼、去反思。我目前阶段的收获在于认知边界的拓宽,认识到无论是个体心智还是社会形态的变迁,背后都有着深藏不露的运行规律。这套书,在我看来,是任何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或历史演变抱有严肃探究精神的人,书架上都不可或缺的基石性收藏。
评分这次的版本包含英汉对照的设置,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对外语能力有所追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虽然我的英文水平尚不能完全脱离中文译文的辅助,但对照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表达非常地道的心理学术语或古典政治术语时,直接比对原文,能更准确地捕捉到作者最初的情感色彩和精确含义,避免了翻译中可能产生的微妙失真。我发现,有些中文译文虽然流畅,但在某些关键动词的选择上,似乎弱化了原文那种咄咄逼人的力度,对照原文后,那种力量感便重新回来了。这种学习的附加值,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书的性价比,它不再仅仅是理论的输入,更是一种语言和思想的双重训练场。
评分good philosophy bood
评分good philosophy bood
评分好极了
评分好极了
评分good philosophy bood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