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响:一位法国催眠师的疗愈论

什么是影响:一位法国催眠师的疗愈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朗索瓦·鲁斯唐 著,陈卉 译
图书标签:
  • 催眠
  • 心理治疗
  • 影响
  • 疗愈
  • 法国
  • 潜意识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沟通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0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0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轻与重”文丛 精装 如何认识真实的“自己”?如何“救赎”自我?你将在此找到答案。

“影响”是左右人类命运的、无生命或有生命的存在物的隐蔽而连续的作用。几千年来,人类都在研究这股力量,以便了解自己被准许做什么。而今,他们不再认为这种力量来自星辰,而通过自己内心所经受的以及与同类建立的关系看到它的活动。
催眠,作为“影响”的métaphore(“隐喻”),应该被称作身体的醒觉或生命的苏醒。它是人类的动物本能和人性得以相互交流的枢纽。如果不先使人回归动物本能,那么也无法让动物懂得人性。
被如此理解的“影响”,成为了自由的先决条件。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影响》译自著名心理学家鲁斯唐于1991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影响》的心理哲学随笔:“影响”是一种持续而隐秘地决定人的命运的行为,在今天,它被归为“无意识”,是人自身内在心理的结果。
本书中,鲁斯唐将厘清从佛洛依德、拉康以来的心理分析学如何将“影响”从外在解释为内在,并对现代人的灵魂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 弗朗索瓦·鲁斯唐(1923- ),法国当代哲学家和催眠治疗师。起初是耶稣会会士,曾从事心理分析师工作二十余年,后放弃心理分析,转而投身催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著作有:《拉康:从模棱两可到穷途末路》《什么是催眠》《结束抱怨》《一个动作就够了》《懂得等待》、《苏格拉底改变生活的秘密》等。
译者 陈卉,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企业,业余从事学术翻译。主要译作有:《金丝燕与维达乐-赫堤比茲的对话》、《智慧书》(合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慈禧——义和拳太后》(中央编译出版社)、《同治年间中国士大夫游历泰西日记摘选》、《诗经与中国古代风俗》等。

目录

导言/1
1. 心理分析的天真/15
2. 艾瑞克森的操纵/45
3. 心理学:我们的占星学/73
4. 身体的醒觉/107
5. 无意识:一种行为/137
6. 生命不是镜像/165
7. 自由的链接/193
8. 相互的改变/223

精彩书摘

1.心理分析的天真

对于心理分析和催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吕西安?伊斯拉埃尔(Lucien Israël )在一本将相关讨论付梓出版的书中,把前者与后者当作“恢复自由的治疗”和“使人异化的治疗”进行对比。他认为,“捍卫心理分析与暗示(suggestion)脱离关系的主张”是做得到的事,因为分析是在区别于催眠的同时被建立起来的。为了捍卫这一主张,作者并不关心细微之处。显然,对他而言,“移情永远不该在分析中被操纵,因为当移情被支配或操纵时,分析就不复存在”。重要的是通过解析(interprétation)使主体的真相降临。这种态度完全合乎逻辑,因为如果希望不必再考虑催眠和心理分析的关系问题,就必须不研究移情。此外,必须与这位作者一起,认为分析产生分析师这样的事注定失败,或者必须不再对这一点感到惊讶:费伦齐(Ferenczi )的主动方法将分析导向催眠恍惚(transe)或新宣泄(néocatharsis)的边缘。
这些言论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们最直截了当地反映出在当今心理分析学界中认同度最高的某些信念。我们不再怀疑:心理分析与其它治疗技术相反,尊重病人的自由;它自始至终在实践、技术和理论上都是一项助人自由的工作;心理分析师通过不干预,甚或在必要时通过解析使自己处于解除异化的语言场中;他摆脱了所有的情感依赖关系。无论如何,“分析或某些分析中存在一部分暗示,这是我们只能感到遗憾的地方 ”。照这样说,分析不应含有暗示。这一点对弗洛伊德可能没有那么明确,至少如果参考他的某些著作的话。但从拉康(Jacques Lacan)开辟新纪元以来,就不容许再有什么怀疑了:催眠、暗示、影响最终都回到分析附属品的行列中 。
这样的确信依然不应妨碍我们重读弗洛伊德著作的某些章节,弗洛伊德对理论的兴趣从来不能减灭他对体验的尊重。确实可以说,他被相互矛盾的关注点搞得无所适从,无法以单义的方式阐述他的治疗概念。事实上,他为治疗创立的理论沿着两条如此不同,以致绝不可能变得彼此相似的轴线发展。第一条轴线属于启蒙时代的思想范畴,其支柱理念是:清晰、阐明、揭示必然产生疗愈。第二条轴线则秉承浪漫主义的要素:感受、爱、黑暗力量。
如果重读例如《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ion à la psychanalyse )的最后几章,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心理分析师脑海中会本能浮现的、描述心理分析功效特征的语句:“意识取代无意识,无意识展现在意识中 ”。弗洛伊德说:“在将无意识带入意识的同时,我们解除压抑,摆脱形成症状的条件,将病态的冲突转化成常态的冲突,后者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找到解决办法 ”。这便是疗愈所在。
不过弗洛伊德说的可不止这些。他承认,从无意识转入意识不是那么简单的,解析向病人呈现他应当意识到的内容,却遭到阻抗(résistance)的阻扰。有一些力量在阻碍病人放弃症状。那么就要进入内在冲突,现在重要的是取得病人同意:不再保持压抑,决心消除压抑。为了克服这些阻抗,必须着手进行一项漫长而艰难的工作。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分析师必须借助病人康复的欲望,借助病人的理智——后者在解析的启示下找到机会表达被压抑的内容。战胜阻抗,这不过是拉长迂回(détour)的道路;为了消除症状,这条迂回之路业已经历消除压抑,即把无意识转化成意识的步骤 。所有这一切都明白易懂,符合理论的期望,产生预期的结果。
然而,事情却变得复杂了,那部美妙的技术机器,我们曾经看到它的每一个齿轮都运转得无懈可击,如今却被一颗沙砾卡住了。“我们以为分析了所有需要在治疗中考虑的驱动力(force pulsionnelle),充分据理说明了我们面对病人的情境,以致它如同四则运算一般被人审视,可是突然冒出某个始料未及的元素 。”这个令人出乎意料的新元素正是移情。它完全搅乱、扭转了所有原先可被设想成典型治疗过程的东西。
那些所谓的发现,病人对解析的接受,在生活中完成的改变,所有这一切的起因都只不过是对医生的柔情依恋。我们必须放弃预测,体验越多,我们的科学主张就越是令人羞惭不堪。这个事实已被承认,因为它普遍存在,因为它不取决于分析师的个人魅力,因为它不是暂时的,因为它阻碍回忆(remémoration),阻碍治疗继续进行。但弗洛伊德仅仅勉强地、违心地(widerstrebend )接受了这一事实,因为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建构坍塌了:它可不该是这样的。他在前几页中还借助病人的理智在光照中改变病人的生活,现在他又承认,要达到这一目标,理智的洞察力既不够强大,也不够自由。他写道:从此之后,取代它的是原始纯粹的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不需要理由,因为它是爱的延伸。

前言/序言


《何以为疗?一位法国催眠师的疗愈观》:探寻内心深处的和解与力量 在这部深刻而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以其作为资深法国催眠师的独特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探索内心世界、理解疗愈本质的旅程。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催眠技巧或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疗愈”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如何巧妙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将催眠视为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自我觉察、情绪释放、心智重塑的道路,最终引导我们寻回内在的力量与平和。 一、 疗愈的本质:一场内在的重组与唤醒 在作者看来,疗愈远非仅仅是消除症状或解决问题。它是一场深刻的内在重组,是一次被遗忘的自我的唤醒。我们常常被生活中的挑战、创伤、或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负面思维模式所困扰,这些因素如同层层叠叠的迷雾,遮蔽了我们本应拥有的清晰与光明。催眠,作为一种进入潜意识的特殊沟通方式,能够绕过意识的层层防御,直接触及那些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根源。 作者强调,真正的疗愈始于理解。理解我们的情绪为何会如此反应,理解我们的行为模式从何而来,理解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信念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实。通过催眠,我们可以与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内在自我”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理解它们的痛苦,并最终与它们达成和解。这种和解不是遗忘,也不是压抑,而是接纳、整合,并将那些曾经的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本书深入探讨了“疗愈”与“康复”的区别。康复更多的是指功能的恢复,而疗愈则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状态的改变。它意味着我们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不再为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而是能够安稳地活在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并以一种更具力量和智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作者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内在的宁静”与“生命力的涌动”,这是所有疗愈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 催眠的艺术:潜意识的导航与重塑 催眠,在作者的手中,被赋予了极大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它不是简单的指令性重复,而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引导过程。作者详述了催眠是如何通过语言、意象、以及一系列精妙的心理技巧,在受试者进入一种高度专注、放松的状态时,与其潜意识建立连接。这种连接是建立在信任与共鸣之上的,催眠师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航员,指引着受试者穿越心灵的迷宫。 书中详细阐述了催眠在处理各种心理困扰中的应用,从长期的焦虑、抑郁,到难以摆脱的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再到一些难以解释的身体不适。作者并非宣称催眠是万能的,但它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去触及和改变那些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童年创伤,催眠可以帮助个体安全地回溯,理解当时的情境,并以成人的智慧重新诠释和疗愈那个脆弱的“内在小孩”。 作者特别强调了“意象”在催眠中的关键作用。潜意识更善于理解意象和象征,而非抽象的逻辑。通过构建积极、有力量的意象,催眠师可以帮助受试者在大脑中创造新的神经连接,从而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这些意象可能是平和的风景、充满力量的符号,或是代表着希望和治愈的生物。这些意象并非只是简单的想象,而是在催眠状态下,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产生真实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催眠在自我提升方面的潜力。它不仅是治疗失调的工具,更是激发潜能、增强自信、改善专注力、甚至提升创造力的有力助手。通过催眠,我们可以重新连接自己内心深处的智慧和资源,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强大力量。 三、 疗愈的路径:与自我对话,与生活和解 《何以为疗?》并非一本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书籍,而是鼓励读者踏上一个持续自我探索的旅程。作者认为,疗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自我关怀。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谐共处。 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许多“问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我们内心对外部事件的解读和反应。通过催眠,我们可以学习识别和挑战那些消极的、限制性的信念,用更积极、更具有建设性的视角来重构我们的现实。这种重构并非强迫性的改变,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生长。 作者还深刻地描绘了“与自我对话”的重要性。我们内心的声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催眠,我们可以学会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理解它的需求,并给予它应有的关怀和支持。这种自我对话是建立自爱、自信和内在平和的基石。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与生活和解”的意义。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失落、痛苦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疗愈不是逃避这些,而是学会拥抱它们,并从中学习。通过催眠,我们可以培养一种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心态,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在失落中发现希望。 四、 法国催眠的独特魅力:直觉、艺术与人文关怀 作为一位法国催眠师,作者的疗愈观中渗透着法国文化特有的细腻、直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一些更注重技术和科学论证的催眠流派不同,法国催眠更加强调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潜意识语言的直觉理解。 书中穿插了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引人入胜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催眠的强大力量,更流露出作者对每一个受试者深切的关怀与尊重。他并非仅仅将受试者视为需要“修复”的个体,而是将他们看作是拥有独特故事和潜能的生命。 作者的文字也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心灵世界的复杂与奇妙,将科学的原理与人文的关怀巧妙地融为一体。阅读本书,不仅能获得关于催眠和疗愈的深刻见解,更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从中获得启发和慰藉。 结语: 《何以为疗?一位法国催眠师的疗愈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疗愈”的真正含义,以及催眠如何成为开启内在潜能、实现心灵成长的有力工具。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深处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并以一种更积极、更有力量的方式去拥抱生活。这本书不仅是对催眠艺术的深刻阐释,更是对生命智慧的温柔探索,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条通往内心平和与自我实现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非常迷茫的阶段,生活似乎失去了重心,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本来对催眠这种事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甚至有点像街头卖艺的把戏。然而,作者的文字却以一种异常平和、极具逻辑性的方式展开,仿佛在邀请你进行一场内心的深度对话,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指令。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他行医多年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他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人类情感波动,并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玄奥的心理机制。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影响”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更深层次上是我们如何构建和接受内心的叙事。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动态和自我认知的构建有了更深一层的体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的哲学思辨性很强,需要静下心来,甚至要对照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潜意识”的描绘,他将其比喻成一个不断接收并处理信息的庞大工厂,而我们清醒的意识只是工厂的某个部门主管。这种形象化的比喻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事后自己都感到困惑的决定。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它鼓励你去质疑那些被内化了的“真理”,去探究那些影响你决策的无形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对于那些热衷于自我探索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甚至重塑你对“真实”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改变,而不是表面的知识积累。我发现自己不再容易被突如其来的热点事件或煽动性的言辞所裹挟。作者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信念构建和认同形成的过程,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框架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学会了慢下来,去审视那些试图“影响”我的声音,不管是来自外部的广告、媒体,还是内心深处那个喋喋不休的批评家。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类型,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专注于精确地描绘心智运行的轨迹。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思维的边界被轻轻拓宽了一点,对复杂人性的理解也多了一份包容和深刻。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刻“解决问题”的书,而是一本需要陪伴你走过一段时间,并在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消化的“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心理学著作那样堆砌理论术语,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叙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治疗过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精准。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而是总是强调“可能性”和“情境依赖性”,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抗拒心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跟随一位老练的工匠,学习如何打磨自己内心的镜子。尤其是对某些特定心理障碍的剖析部分,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被无意识地“固定”下来的脚本。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起周围人说话时的语调变化和肢体语言,试图去解码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影响力”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观察的乐趣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漫长的“去魅”过程。我原本以为,任何关于“心智操控”或“影响力”的讨论,都会导向一些夸张的结论,但这位作者却将一切都拉回到了非常扎实的人类经验层面。他没有神化任何技术或理论,而是非常坦诚地讨论了疗愈中的伦理边界和局限性。这种谦逊的态度非常打动我,让我感觉到作者的出发点始终是服务于“人”本身,而不是某种理论的胜利。书中对于语言力量的分析尤其精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措辞,是如何在我们心智中植入锚点,并影响我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我感觉自己好像拿到了一份关于人类语言的“使用说明书”,虽然这份说明书很厚,内容也很复杂,但每读懂一页,我的沟通效率似乎就提高了一分,人际间的误解也随之减少了。

评分

正版书,内容还没看,希望不错!

评分

轻与重的每一本都有阅读的必要

评分

轻与重的每一本都有阅读的必要

评分

内容值得一看

评分

很不错,等过一段时间再好好看

评分

京东速度很快,比其它电商速度要快一些,书籍包装很好,有活动的话更划算

评分

给单位挑的书

评分

轻与重的每一本都有阅读的必要

评分

轻与重文丛,好书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