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是一种能力
会表达的人能把话说到他人心坎里,这样他才能在社交场合脱颖而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沟通是一门艺术
懂沟通的人能把事安排得天衣无缝,这样他才能在交往中长袖善舞、灵活应对,坐拥成功!
俗话说得好:“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处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交际,而交际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嘴”去进行沟通。要想沟通顺利,受人欢迎,那么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表达口才。表达可能人人都会,但是否沟通的好却不见得。有人“口吐莲花,字字珠玑”,有人“巧舌如簧,而听者寥寥”,更多的人却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倒不出来”。本书就是告诉读者如何更好地表达,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全书分为十章内容,理论结合经典故事,告诉读者如何向人表达、诉说与沟通的艺术。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群处守嘴独处守心》、《把话说到心坎里 把事做到点子上》、《每天一堂礼仪课》、《才气——才高行厚识见远》、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十余篇。
第一章这样的话,请换方式说
长话,要缩短了说/2
直话,要转个弯说/5
冷话,要加热了说/10
大话,要降三级后说/13
反话,要转正后说/17
苦话,请“变甜”了说/21
第二章这样的话,请及时去说
欣赏的话,请快点说/26
赞美的话,抓时机去说/30
感激的话,快加谢谢说/35
理解的话,请当场就说/38
鼓励的话,适时去说/43
夸奖的话,别留到明天说/46
第三章这样的话,请主动去说
谦让的话,请主动地说/52
消极的话,转为积极地说/56
激励的话,请尽量拔高点说/62
请求之语,请用敬辞说/66
友好的话,请主动去说/69
硬气的话,请理直气壮地说/72
讨价的话,请坚持去说/75
第四章这样的话,请委婉地说
露骨的话,要含蓄地说/78
纠错的话,要留面子说/84
交锋的话,找一个台阶说/88
反对的话,请绕个弯后说/94
良言忠告,委婉顺耳地说/98
劝服的话,请幽默去说/101
深奥的话,请通俗点说/104
第五章这样的话,请温柔点说
争论之语,请降温后说/108
爱语,请深情地说/111
否定的话,要机智地说/115
友善的话,请和颜悦色说/120
批评的话,请温和点说/124
第六章这样的话,请真诚地说
谅解的话,请真诚地说/128
他人的苦话,请分忧着说/131
责怪的话,转向鼓励说/136
演讲的话,请带着浓情说/139
关怀的话,请真诚地说/143
建议的话,以请教方式说/145
第七章这样的话,请谨慎地说
带刺的话,请过滤后说/150
两难的话,请模糊地说/154
玩笑话,要适可而止说/159
面试的话,请小心去说/163
命令之语,要请求着说/168
第八章这样的话,请机智地说
逐客的话,要巧妙地说/172
逆耳忠言,请有策略地说/175
露骨的话,可旁敲侧击说/181
贬低的话,请拔高后说/186
讲真话,也要策略地说/189
祝愿的话,要正面地说/192
第九章这样的话,请等等再说
八字没一撇的话,等等再说/198
发怒的话,过一天再说/200
喋喋之语,请立即闭嘴/204
有毛病的话,请纠正后说/208
“插话”,等时机再说/212
第十章这样的话,请坚决不说
扫兴的话,最好不要说/216
揭短的话,半个字都说不得/220
忌讳的话,请回避不说/223
惹祸之话,请咬牙不说/228
隐私之语,请闭嘴不说/232
争执的话,请最好不说/237
骗人的话,千万别说/240
自以为是的话,请切记不说/243
长话,要缩短了说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要语不厌精,字字珠玑,简练有力,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啰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时间组成的。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干不完的事,都有无穷的欲望等待着去实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员工做推销,或是熟人朋友之间的闲聊,都一定尽量长话短说,千万别啰哩啰唆,没完没了。
长话,不仅是对他人不负责,也是说明自己的归纳能力还有待改进。有这样一个关于啰唆的故事。
一个书生一日外出游玩。他走到外地突然想起家中皮箱里的一件棉袄需要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防长霉,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他父亲,信是这样写的:
我最尊敬的父亲大人:
您好!请您将我那衣柜里的皮箱打开,将皮箱里的棉袄,我过冬穿的棉袄,那件已穿了三个冬天的棉袄,箱子中唯一一件棉袄小心地拿出来,拿到太阳底下来,放到晒衣架上,拍拍打打,打打晒晒,前面拍拍,后面拍拍,翻过来拍拍,拍掉上面的灰尘,打松一点衣里的棉花,再对着太阳晒上三个时辰。然后在太阳下山前收起来,收时再拍拍打打,打打拍拍。再照原样放回柜中皮箱里去,至此,我不再啰唆了,不再多说了,估计父亲大人您也听懂我的意思了,我就此打住,不再强调了,一切就这样,就这样吧,拜托您了……
这显然是一个讽刺笑话,一句话完全可以说明白的话,这位啰唆先生硬是写了一页纸。
许多长话是纯粹的啰唆,也是完全没必要的。说话简单明了最打动人,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而且说得太长也不方便别人归纳提炼主题。因此,古人说话有“惜字如金”“要言不繁”之说。
把短话说长,不容易,但把长话说短更不容易。有用的话,不在多,而贵在精。人类最有效率的话,就是短语,比如部队里那些常见的短语:立正、稍息、向右看齐、保证完成任务等;我们日常交往中用得最多的短语有:早上好、你好、谢谢、请、对不起、十分报歉等;还有在情人世界里,情人可能要讲千言万语,但这千言万语之中男人最能打动人的话,只有三个字——我爱你。
由此可见,感人的话,打动人心的话,都不在长,而在于精。
说话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然而,生活中因说话说不好而苦恼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不懂赞美,在朋友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时候,拙于言辞,导致好友误解是心存嫉妒;有的人羞于启齿,面对心爱的人,无从表达,最终错过了美好姻缘;有的人本来出于真心和善意的关怀和问候,因为词不达意,让对方听起来却是一次别有用心的讽刺与挖苦……其实说话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不需要旁征博引、口吐莲花,只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能打动人心,让对方口服心也服。能把话说到心坎里就是真口才。
会说话的人能把话句句说到他人的心坎里,这样他才能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会说话的人能把各种各样的事情件件做到点子上,办得天衣无缝,这样他才能长袖善舞、财运亨通,才能生活顺心、事业有成。
如果不懂说话的学问和技巧,只会一味胡言乱语、言行无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事与愿违。所以说,是否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技巧,能否把话说到心坎里、把话说到点子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理想的实现和生活的幸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史宪文教授所说的那样:“不必海阔天空,能把事想到点子上的就是大智者;不必口若悬河,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的就是真口才。”
说话说到心坎里,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它增一分会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它多一点会太咸,少一点会太淡,只有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自己,从说话的多少、详略、分寸上下功夫,从表达的缓急、深浅、尺度上做文章,才能逐步掌握说话的诀窍和学问。
为了更好地掌握说话的技巧,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策划和编写本书,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及评析,阐明了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语言通俗,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吸收和学习说话的智慧。打造卓越的说话技巧、提升不凡的沟通能力,本书必将成为每位读者的良师益友。
我们相信,当你真正掌握了说话这门学问,你就拥有了成功人生的资本。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沟通书籍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表演者”,那么这本书则是在引导你如何成为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它的高阶智慧体现在对“深度连接”的探讨上。作者认为,真正的沟通高手,并不在于能言善辩,而在于建立信任和脆弱感(Vulnerability)。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适度的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真实想法,反而能激发对方的共鸣和保护欲,从而建立起更坚固的关系纽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真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它避开了那些冰冷的心理学术语,用一种非常亲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需求——被看见、被理解。我尤其享受它在不同案例中展现出的哲学思辨,它会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追求高效沟通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达成交易,还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更高层次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沟通这件事,从一门“技巧”提升到了“艺术”和“哲学”的高度。读完之后,我不再害怕开口,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的表达是源于真诚,即便不完美,也必然是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却不失力量感,那种沉稳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深邃的海洋,象征着沟通的广阔与复杂。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他对这本书的推崇备至,说它彻底改变了他与人交往的方式。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清晰的章节划分,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份实用的“人际关系地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于“倾听的艺术”的深入剖析,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见”,而是强调了一种全方位的接纳和理解,这对于我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对方真实需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书中通过几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家庭矛盾的化解、工作汇报的技巧,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特别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步骤,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句式模板,让我感到踏实,仿佛手里握着了一把开启人际关系大门的钥匙。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严谨,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字字珠玑,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随身携带的良师益友,每当我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惑时,总能从中找到指引方向的光芒。
评分我是在一个情绪低谷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因为一段重要的关系陷入僵局而感到无比沮丧。我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安慰,而是切实可行的工具来修复裂痕。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针对“冲突管理与情绪调节”的主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急救手册”。它没有回避沟通中最困难的部分——那些夹杂着愤怒、失望和不安全感的“硬仗”。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拆解了冲突升级的每一个阶段,并提出了“暂停-分析-回应”的三步走策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标签化”的讨论,即把“我好生气”转化为“我此刻感到被忽视了”,这种精准命名本身就削弱了情绪的破坏力。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学会了在感觉自己快要爆发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个“缓冲带”。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远比学会说漂亮的场面话要重要得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改善了我与自己的关系,让我能够更温和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让人爱不释手。我是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很高的读者,这本书厚实的纸张、柔和的墨香,都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内容上,我最欣赏它对“跨文化沟通”部分的探讨,这一点在国内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国际交流的实战经验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直接”和“委婉”的理解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比如,在处理与海外合作伙伴的邮件往来时,我经常会因为措辞的把握而感到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词汇,如何理解肢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隐晦含义。它不再局限于我们熟悉的东方人际模式,而是拓宽了视野,将沟通提升到了全球化的层面。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小型的文化洗礼,对世界观都有了一层新的认知。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名家名言和历史典故,都巧妙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支撑,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阅读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情商”和“沟通”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但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强的“实操性”和“反直觉”的观点。它并没有一味地鼓吹“圆滑世故”,反而非常坦诚地指出了现代人表达中的一些“盲区”,比如“过度解释带来的反效果”以及“沉默背后的巨大能量”。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犀利,带着一种洞察人性的敏锐感,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被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耳边循循善诱。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讨论了如何在表达负面情绪时,既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边界,又不至于破坏双方的关系。它提供了一套“感受-事实-需求”的表达框架,我尝试在最近的一次团队讨论中运用,结果出乎意料地好——我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冲突也被有效地降级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学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审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的底层动机。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持久的沟通能力的基础。它挑战了我过去对于“有效沟通”的刻板认知,让我明白,有时候,少说一句,胜过千言万语的无效铺陈。
评分评论好嘞,看着红点难受~
评分好,质量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