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文原版自出版以来,销量已达上百万册。
2、BBC、《泰晤士报》、《卫报》等22家主流媒体推荐,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争相引进。
3、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道格和彼得的代表作,MTQ48的创始人,揭秘心理脆弱的原因,分享提高心理韧性的方法。
4、与普通心理学书籍不同,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问卷调查,专业性强。
5、心理韧性及其测量工具MTQ48已应用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范围广。
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跌落之后的反弹力。只要拥有强大的反弹力,你就可以轻松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创造幸福快乐的生活。
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心理足够坚韧,就可以不断去创造快乐幸福的生活。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起伏,创造理想生活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你遇到的事情,心理坚韧就能轻松面对一切挑战,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本书强调的是心理韧性在组织层次的应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测量方法,提高人们心理坚韧的程度。通过操作手册、训练、案例分析、心理韧性自评工具,来指导个人和团队,提升他们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情境下的挑战、应激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道格·斯特里查吉克(DougStrycharczyk),现任AQR公司CEO,擅长心理测验和测评程序、团队评估、人才管理等,致力于将“心理韧性”概念应用于需要面对挑战或应激源的各个领域。
彼得·克劳夫(PeterClough),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高压力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将心理韧性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地方,是当前心理韧性和相关领域的带头人。
周义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州大学应用心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注意、社会认知与发展等。
蒋芘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州大学应用心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等。
陈霖婷,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大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旅游与酒店管理、员工辅助计划等。
第1章 绪论
4C模型
心理韧性的四种误解
心理韧性的定义和描述
我们与心理韧性的研究
第2章 应激
应激的情境因素
心理韧性、压力管理和最佳表现
AQR应激模型
第3章 心理韧性简史
心理恢复和坚毅性
什么是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的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
心理测量方法
21世纪的心理韧性
对5个问题的思考
第4章 模型建构和MTQ48的编制
预备性现场研究
建构四因素模型
MTQ48的检验
第5章 心理韧性与MTQ48测量
测量工具简述
MTQ48测验平台
MTQ48报告类型
MTQ48的发展
第6章 控制
控制量表的成分
控制的定义和应用
高控制水平总是好的吗?
控制的心理研究
情绪控制
第7章 承诺
承诺即目标
承诺的定义和应用
高承诺水平总是更好吗?
承诺的心理研究
目标设定
第8章 挑战
挑战的构成:两个分量表
挑战的定义和应用
高挑战水平总是好的吗?
挑战的心理研究
第9章 自信
自信的定义和应用
高自信水平总是好的吗?
自信的心理研究
第10章 心理韧性与思维模式、积极心理学、情绪智力的关系
思维摸式
习得性乐观
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韧性、情绪智力和同情心
小结:6-5-4
第11章 决策
心理韧性和创造力
心理韧性和冒险
思维偏差——心理坚韧的人更不会犯错?
运气
第12章 心理韧性和倦怠
倦怠及其意义
心理韧性对倦怠形成的影响
倦怠对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
倦怠的自我解析
第13章 心理韧性在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动机和愿望
领导力
咨询和辅导
群体心理韧性——组织发展应用
心理韧性和团队合作
组织发展和文化
团队合作行为和个体心理韧性
小结
第14章 心理韧性在管理上的作用
招聘和选拔
员工成长和人才管理
第15章 21世纪求职与招聘的关键: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作用
就业能力的要素
自由职业和创业
第16章 心理韧性与教育、青少年成长
学业成就
幸福感
出勤、个体行为和同伴关系
早退
升学
就业能力
职业抱负
社会流动和弱势群体
欺凌行为
反社会行为
心理韧性和教养行为
休闲活动:体育和室外活动
小学教育
结论
第17章 体育运动中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与体育心理学
案例分析
培训师的视角
结论
第18章 心理韧性与社会、健康产业
心理韧性的广泛应用
心理韧性和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责任感和心理韧性
职业心理健康
小结
第19章 心理韧性可不可以提高?
心理韧性可以提高
心理学家视角
培训专家视角
提高心理韧性——指导原则
第20章 心理韧性模型和MTQ48的辅导作用
心理韧性模型简述
咨询师如何应用心理韧性模型?
GROW咨商模型
咨询师的心理韧性
小结
第21章 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简述
学会积极思考
排除消极思维
重构:把消极思维转化为积极思维
正念
第22章 想象
导言
想象成功
培养自信的心理研究
积极心理学和心理韧性
第23章 焦虑控制和放松
劳拉·米歇尔放松训练
其他放松技术
身体素质的作用
饮食的作用
生物反馈技术
第24章 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概述
注意控制和心理韧性
一些简单提示、工具和技术
中断和分心
总结
第25章 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的作用
目标设定的主要内容
目标设定的心理分析
第26章 MTQ48的研究应用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
心理韧性、情绪控制/反应和情商
心理韧性与绩效、成就水平
心理韧性与心理技术
心理韧性与人格
心理韧性与健康
心理韧性与教育
其他使用MTQ48/MTQ18的研究
结论
第27章 心理韧性及其研究展望
整体视角
心理学视角
培训师的需要:产品研发
心理韧性可不可以提高?
我们对心理韧性进行了定义与测量,并且知道它对个体和群体表现、幸福感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心理韧性吗?”
我们的回答是:“可以。”体育心理学家和教练们会认为他们已经这么做好多年了,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他领域的咨询师、培训师和辅导师也会这么说。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回答仍然会是:“是的,我们可以。”由于大量的案例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
心理韧性可以提高
简单来说,只要个体或组织想要改变或发展,心理韧性品质就有可能改变。我们并不是建议每个人都去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但对那些已经看到工作或生活中利弊的人来说,他们很有理由这么做。就像先前提到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心理坚韧的人比大多数人都有优势。这取决于个体的目标,以及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们再一次强调,我们并不是在建议所有人都要变得心理坚韧。4C模型和MTQ48问卷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鉴别出心理韧性的哪些方面阻止或妨碍了个体的成功、幸福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因此,发展心理韧性的某一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但这只是对心理韧性的微调,而不是跳跃性的发展。同样,这取决于个体,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
既然心理韧性是一种相对灵活的人格特质,它就可能被提升或者削弱。削弱的原因包括持续暴露应激源、重大挫折、个人环境改变等,甚至是健康和身体素质。我们的成长活动更关注重建一定水平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就好比许多属性,我们可以维持它们的水平。心理非常坚韧的人有时会深度挖掘自己,并把这些属性陈列出来;但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些外界支持和帮助来完成这项自我挖掘的工作,这也是咨询和辅导活动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
心理敏感者会怎么样呢?个体心理越敏感,就越难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心理韧性。但是,我们有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你可以告诉他们一个心理坚韧的人会怎么做,并建议他们使用同样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当他们从中获得重大进步时,这种方法就奏效了。
提供一些训练技术也很有用。心理坚韧的人通常使用某些技术来处理应激压力、挑战和机遇。当人们开始使用某些训练技术,并发现行之有效,他们就会经常地使用它们。当个体形成习惯,并影响到自身的人格特质时,他们的心理韧性就改变了。
完整的答案当然要复杂一些,我们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哪种工具、技术和干预是真正有效的?
是否有些工具、技术和干预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我们知道,它们并不是都适用于所有人。
干预者本身会不会有影响?
接受干预者本身会不会有影响?
工具、技术和干预的应用条件有哪些?
我们能否解释它们发生作用的原因。
从培训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并不是很重要;但对于心理学家或学术研究者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心理学家一般对发生作用的原因感兴趣,而培训师可能更关注它们作用的方式。当然,如果能了解发生作用的原因,对培训师也是很有帮助的。有时候,培训师可能会发现有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在其他情况下却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本章我们将从这两个重要视角阐述如何提高心理韧性。
心理学家视角
研究证据表明,心理韧性可能包含某个重要的心理成分。例如,霍斯伯格等人使用双生子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不仅有一个先天的重要成分,还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克劳等人研究发现,更高的心理韧性分数和大脑右侧前额叶的灰质组织有关,这支持了遗传的作用,但并不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心理学已经解决了这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是自然还是后天培养的产物?事实就是两者皆有影响。因此,有些人天生坚韧,有些人则需要后天培养。这样,我们就回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提高心理韧性呢?”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生活重大事件有利于提高心理韧性。父母教养行为是有意无意影响儿童韧性的关键因素。瑟韦尔(Thelwell)等人强调父母角色的核心作用,并设计教育项目,以帮助父母创设合适儿童心理成长的环境。
范耶仁(NicovanYperen)在荷兰开展了一项令人称赞的研究,他试图鉴别出那些能够预测职业足球运动员成功的心理因素。研究包括两组实验者,一组是成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另一组则没有达到这一水平。研究比较这两组实验者在15年前职业生涯开始时收集的基础数据。
范耶仁说道:“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不成功组,成功组实验者的兄弟姐妹更多、主要是有色人种(或非荷兰裔)、父母离异情况也更多。在审查这些结果时发现,兄弟姐妹可以形成互相信赖和支持的家庭纽带,可以增加团队运动所需要的社交技能。作为少数族群成员和拥有离异的父母,可以帮助个体发展应对技巧和态度,这有助于他们处理各种问题或挫折。”
这些关于个人成长的描述清晰地表明了生活事件对韧性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经历困难并藉此激发自己的人可能拥有更高的心理韧性水平,但敏感的个体则可能完全被创伤事件所吞噬。
李·克莱斯特和克劳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的因素: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支持性的环境;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强调经验学习的重要性。
虽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心理韧性成长中都有作用,但有很多问题还不清楚,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会更加了解心理韧性的基本理论。
在此,我们可以加入一个新的问题:“正规化训练真的可以提高心理韧性吗?”有研究证据表明,心理技能训练项目能够提高自我评价的心理韧性水平。
这些干预研究的机制解释如下:通常心理韧性被描述为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觉得它并没有那么复杂时,就可能通过一系列认知干预方法(如意象、积极思维)来影响它。如在第26章中提到的,李·克莱斯特和阿扎迪(Azadi)发现,心理坚韧的个体会使用更多的心理技术和技能。
同样,尼克尔斯等人发现,心理韧性与困难式应对策略、方法式应对策略(即心理意象、努力付出、思维控制、逻辑分析)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回避式应对策略(保持距离、分心、辞职)存在显著负相关。
AQR团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体的心理韧性训练计划。该计划主要基于心理技能训练和认知行为干预,其训练项目都广受欢迎并行之有效。
接下来,本书将重点关注干预技术,这些技术来自于放松、注意和倦怠等领域,能够帮助个体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培训专家视角
现在,我们已经能更好地理解心理韧性,知道它对于个体巅峰表现、幸福感、积极行为、思维模式有作用。我们还可以通过4C模型和MTQ48测量,具体评估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
对培训师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助我的客户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我们的回答是简洁的:“有!”
培训师的其他重要问题还包括:
如果我帮某些人提高了心理韧性,其持续性如何?
在工作中,我是真的改变了他们的心理韧性,还是仅仅教会他们坚韧的行为模式?
是否有些技术和方法更有效?这取决于技术本身,还是操作方式?
我们先来简单回答这些问题。
许多技术、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用于提高心理韧性,其中大多数方法都在人力资源发展和其他领域运用过。事实上,很多培训师、咨询师和管理人员都很熟悉其中的许多方法。
这对训练师和咨询师来说很重要。首先,这意味着心理韧性模型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并不是在推介一个全新的产品,培训专家也无需放弃已有的知识。其次,训练师、咨询师和管理人员最普遍的一个反应是,他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某些技术和方法能够起作用,因而他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它们。
干预和练习常见于心理学、运动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神经语言编程、积极心理学等领域,有些技术和方法在这些领域中都有应用。还有许多技术见于一些大型宗教,如印度教和佛教。在访问印度时,有一位学员这样描述想象技术:“我们也有这么做,我们称之为祈祷。”
所有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归为五大类型:积极思维、想象、焦虑控制、目标设定、注意控制。
大多数训练师、咨询师、辅导师、管理者都了解前四大类型的工具和技术,但对注意控制却了解得不多,而提高注意控制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多数技术和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因此,有经验的培训专家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监控和评估工作的有效性。然而,很少有人这么做!许多人只是选择了“一箱子”的工具和技术,然后没完没了地使用它们;当出现一些偶然事件的时候,他们就拿来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了。例如,“玛丽告诉麦克要这样……,他试了一个星期,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然而,这么做是不够的。虽然在麦克身上奏效了,但也有可能麦克的改变与那些方法根本没有关系,除非能够证明这一点。
幸运的是,已有研究和测量使我们能够做更有效的尝试。所有韧性的心理成长和变化都对应着生理的变化,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测量到它们。我们称之为生物反馈技术,包括心率监控(现在可以用APP来测量)、皮电反应(测量出汗导致的皮肤阻抗的微弱变化)、脑电波(α和β波的变化)等。
最后,MTQ48本身及其反馈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在其他领域的个人成长中,自我觉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更好的表现。
……
致谢
心理韧性模型和MTQ48问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研究工作,其中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与贡献,包括教练、成长培训师、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学术研究者等。他们无偿贡献了大量观点、时间和资源,帮助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有些人为本书提供了知识和经验。我们感谢每一位付出贡献的人,但无法一一具名,在此表示歉意。
我们非常感谢几个人,他们一直鼓励和支持我们将心理韧性模型应用于更多的国家和领域。他们是澳大利亚的苏西·格林(SuzyGreen)博士,阿联酋人力资源部的CEO埃塞艾尔·苏瓦迪(AishaAlSuwaidi),英国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的贝斯·麦克尼尔(BethiaMcneill)和格莱美·邓肯(GraemeDuncan)。
在AQR开创之初,整个团队都给予了全身心的支持,莫妮卡·茨威瑞克是一位优秀的合作者。
我们要特别感谢道格的副主任克劳迪娜·罗兰兹,一直以来她都是我们这项工作的基石,是心理韧性的典范。
最后,彼得要感谢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一直都在支持他的工作;道格要感谢他的几个孙子,正是他们帮助道格找到自己敏感的一面。
作为一个长期受焦虑困扰的人,我阅读了市面上大量的相关书籍,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描述“是什么”的层面,很少有书籍能真正教我“怎么做”。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详细介绍。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保持冷静”,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情绪背后的生理反应和触发机制,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呼吸法、正念练习、甚至是身体活动等多种干预手段。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延迟满足”和“专注当下”的训练方法,这些都是我过去努力但收效甚微的领域。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学会了在感到恐慌袭来时,先将注意力从担忧的未来拉回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哪怕只是专心致志地洗一个碗,也能起到显著的镇静作用。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为你解开内心的死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玻璃心,遇到一点挫折就想退缩,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常常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和视角,让我开始真正理解“坚强”的含义。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压抑情绪,而是引导你如何面对和处理那些负面情绪,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关于“认知重塑”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我们是如何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所困住的。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挑战那些消极的内心独白时,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真的变了。以前觉得是天塌下来的事情,现在冷静下来分析,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稳健地站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更像是一本实操手册,每一章都有清晰的步骤和练习,让我可以立刻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将“强大”定义为无所不能或永不犯错,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晰认知和积极接纳。我过去总觉得,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求助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探讨“脆弱性”的力量,指出敢于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能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和信任。这对我这种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书中关于“从创伤中学习”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它引导我们将过去的困难经历视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机会,而不是永远的负累。我开始回顾自己生命中那些艰难的时刻,不再带着怨恨或羞耻感去看待它们,而是试着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我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轻装前行。这本书的文字充满力量,读完后我立刻就有了一种想要重新规划自己人生的冲动。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自助”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说的大道理都空泛无力,但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还是翻开了这本。没想到,它竟然提供了许多非常接地气的洞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使用那些故作高深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甚至带点幽默感的语言,把复杂的心理机制讲得明明白白。比如,书中提到“完美主义的陷阱”,我过去一直为此所累,总想把每件事做到无可挑剔,结果常常是裹足不前。书里通过几个小故事,让我意识到,适度的“足够好”往往比耗尽心力追求的“完美”更有效率,也更让人感到轻松。此外,书中对于如何建立“支持系统”的论述也十分到位。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重建或加强社交连接的具体建议。这对我这个曾经习惯性“独行侠”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现在开始主动和老朋友联系,也更愿意向信任的人倾诉,感觉背负的重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系统性”。它不像其他心灵书籍那样零散地提供一些建议,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以循环实践的心灵成长体系。从最基础的自我觉察,到构建积极的思维模式,再到建立应对外部压力的具体行动方案,整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层层递进。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讨论“目标设定”时所采用的方法,它结合了弹性思维和现实评估,避免了那种盲目乐观带来的挫败感。书中强调,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允许反复和停顿,这让我卸下了必须“线性进步”的心理负担。读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审视了我的年度计划,将那些不切实际的硬性指标替换成了更注重过程和学习的柔性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安慰。它教会我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工程师,而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奇迹发生的路人。
评分可以。。。。
评分这些是你给我们家孩子在外面吗……我们是否能真正体会不起来自己那么的不
评分。。。。。。。。
评分618买书季,买了一整年的书都有,得好好看啊
评分很不错的书,收货很多,值得推荐
评分可以。。。。
评分非常经典的书,放在购物车很久了,做活动时买的,很划算。
评分买了太多太多的心理学书籍,时间不够用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