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你们,他们:群际关系心理学揭秘(原书第2版) [Intergroup Relations]

我们,你们,他们:群际关系心理学揭秘(原书第2版) [Intergroup Rel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丽莲·布鲁尔 著,李卫华 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群际关系
  • 偏见
  • 歧视
  • 刻板印象
  • 冲突
  • 社会认知
  • 人际关系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5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742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tergroup Rela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 你们 他们

  群体认同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

  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人都需要“我们”,人人都会依恋自己所属的群体?

  为什么有些适合“我们”的,对“他们”会变成不公平的?

  为什么一个群体会歧视另外一个群体,尤其当群体之间在地位和权力上存在明显差距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歧视会更加强烈?

  情绪如何引发了愤怒和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到群体或个人的社会互动?

  如何减少群体内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提高合作?

  什么情况下国际冲突有可能爆发战争?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表现并不仅仅只代表个人,而是只有在被理解成所在群体身份的表达时才讲得通。本书讨论了群体中的个人认同究竟源于什么,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到底因为什么而产生,怎样才能减少群体间的冲突,同时维护群体内部的忠诚等问题,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这一关键领域的宝贵资源。很明显,群体认同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从代表小群体内部利益的英勇行动,到针对群体外成员的可怕暴行,莫不如是。

  新修订的第2版以相关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反映了诸如“9·11事件”等最近的国际事件,并给出反思及解释。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群际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站到了舞台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玛丽莲·布鲁尔(MarilynnB.Brewer),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杰出学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认同和群体间的关系,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文章和书籍。布鲁尔教授获奖无数,因其在社会问题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她曾荣获1996年度的勒温纪念奖(KurtLewinMemorialAward),因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1993年度的坎贝尔奖(DonaldT.CampbellAward),以及因在国际间社会自我与社会认同方面的贡献,荣获2001年度的职业生涯奖(CareerAward)。她还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协会主席等职务,并一直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的编辑,以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Review)的编辑。

精彩书评

  看到玛丽莲·布鲁尔所写的《我们,你们,他们:群际关系心理学揭秘》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与勒庞的思路不同,布鲁尔则继承了科学心理学对群体问题的理解,以行为实验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基本的社会认知、情绪、动机和比较过程等对群际行为的影响。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很好的理论整合之作,表达非常清晰易懂,对当下社会文化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是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杰出的著作。

  ——迈克尔·霍格,昆士兰大学

  既全面覆盖了当代的重要问题,也阐述了非常经典的研究,两者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我可以诚实地说,我学到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塞缪尔·盖特纳,美国特拉华大学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从基本的心理过程到群际行为 / 1
什么是群际关系 / 2
群际情境的定义 / 3
群际心理研究关注哪些行为 / 5
群际关系研究的基础 / 6
社会认知:类别化 / 6
社会认知:归因 / 14
社会情绪:情感与认知 / 17
社会比较:评估自我和他人 / 20
社会动机:合作或竞争 / 23
个体及社会群体的观点 / 26
延伸阅读 / 27
第2章 民族优越感和内群体身份:我们的需要 / 28
民族优越感:内群体和自我 / 29
群体认同的行为后果 / 32
语言风格 / 33
信念和态度的对立 / 34
吸引力的基础 / 36
剥夺和社会公正 / 38
合作与竞争 / 40
总结 / 43
团体认同理论 / 44
人类社会生物学 / 44
心理动力学 / 45
社会比较理论 / 46
社会认知和自我分类理论 / 48
社会认知动机理论 / 49
内群体需要外群体吗 / 55
延伸阅读 / 57
第3章 群际歧视:厚此必定薄彼 / 58
微型群际情境中的歧视 / 61
公平准则与歧视 / 62
平权法案的意义 / 64
积极-消极的不对称 / 65
内群体偏向的可能发生机制 / 66
集群归因错误 / 66
群际图式 / 68
积极的独特性与自尊性 / 72
群际差异所面临的威胁 / 75
群际权力及地位差异 / 76
逆向歧视和外群体偏好 / 81
小结 / 86
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 / 86
总结 / 91
延伸阅读 / 92
第4章 内群体偏见:消极影响和敌对 / 93
群际影响和偏见 / 95
唤醒和情绪对外群体在反应上的影响 / 96
偶发情绪与情绪启动 / 98
整体性情绪 / 100
情感和攻击 / 107
减轻直接和间接攻击性表达的因素 / 108
替代性攻击行为 / 112
群际情绪 / 113
区分消极情绪 / 115
威胁和社会变革 / 116
总结 / 118
延伸阅读 / 119
第5章 群际接触、合作与竞争:团结和睦的相处能够建立友谊吗 / 120
群际接触: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心理学 / 121
一些必要的条件 / 123
罗伯斯山洞实验:一项群际关系经典实验 / 124
学校废除种族隔离:记录 / 126
接触实验:界定范围 / 128
接触数量 / 128
社会群体间的焦虑 / 128
合作 / 129
教室中的合作 / 130
地位平等 / 131
交流与合作的理论观点 / 133
现实群体冲突和群际关系 / 133
社会分类和群体间的联系 / 134
系统理论观点 / 140
趋于同化还是更加多元:跨文化融合是否可能 / 145
重要警示 / 146
总结 / 147
延伸阅读 / 148
第6章 国际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 149
人性理论:生物学角度 / 150
“大男子尊严”:战争的动机基础 / 151
基因使然 / 151
知觉与错误知觉:认知角度 / 153
敌人意象 / 153
归因偏见 / 155
军备竞赛与加剧冲突的心理 / 156
理性认知之外:意象与情感 / 161
决策失误:群体动力学角度 / 167
群体思维心理 / 167
总结观点:整合构建模块 / 171
延伸阅读 / 172
参考文献 / 174

前言/序言

  前 言

  当初,我和诺曼·米勒在撰写这本书的第1版时,群际关系心理学刚刚从被社会科学相对忽视的境况中重新兴起。20世纪60~70年代,“冷战”致使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上,而关于地域、宗教、种族等的其他冲突仿佛已经销声匿迹,它们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视为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这种乐观的假象一直到1990年才彻底破灭。苏联解体及随之涌现的全球性种族冲突带给了人们一个警示:族群内忠诚及族群间的敌对现象从未远离人类,它们只是被覆盖在薄冰之下,随时都能破冰而出。媒体也开始频频谈论貌似无处不在的“新种族主义”,随着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社会心理学框架下的群际关系理论和研究便逐渐在欧美地区全面复苏并蓬勃发展

  起来。

  我们在第1版中尽量多地抓住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研究和新成果。当时的很多理论和研究的焦点并未直接放在群际关系上,但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宗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探索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还是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关于认知、群体间的知觉、行为、态度的驱动力等。所以,在当时,本书的目标就是把颇具贡献的相关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研究中筛选出来,以飨读者。

  当下,群际关系这一话题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科专家以及非专业人群的兴趣和热情。再加上世界上各种群体间的冲突以多种形式在不断上演,如国家民族间冲突、同种族中的异组织冲突、国内民族及宗教冲突,还有极端组织操控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楚:群体标签在人类行为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涉及基于群体内利益的自发性英雄行为,还有针对某外群体的恐怖暴行。社会心理学家在探索这些现象时,从原则上来说,焦点已经直接指向群际关系。因此,重新修订此书便成了当务之急。虽然大部分的框架和基本原则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更多的新研究和新观点却被纳入了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际关系学的套路,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解读内群体及外群体之间的区别(内群体:个体所隶属的群体;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很显然,这种倾向性是全球性的,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习惯将人群分成“我们”和“他们”。那么,关于本书,我仍然沿袭第1版的做法,将内群体-外群体的关系分解为3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组成成分。然后,在开篇第1章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第2章则讨论内群体中的个体依恋和忠诚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第3章着重介绍一些关于内外群体比较的研究,关于引发内群体偏向与外群体歧视的原因的研究。接下来第4章讨论人们对外群体的情绪和态度。在后两章,介绍一些关于如何减少群际偏见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第5章),以及解读群际冲突和战争(第6章)。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仅希望这些探讨内外群体差异成因及结果的研究能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群际关系能够如此扑朔迷离,而且还希望它们引发大家的思考:如何在保持群体内凝聚力和忠诚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和抑制群际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因素。


《跨越藩篱:理解群体与个体间的微妙互动》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次深入人类社会最基本构成单元——群体的探险,一次对群体动力学、群体身份以及群体间冲突与合作奥秘的全面揭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大大小小群体构成的复杂网络中,从家庭、朋友,到民族、国家,再到职业、兴趣社群,群体是我们存在和认同的基石。然而,群体也常常是我们冲突、偏见和隔阂的根源。《跨越藩篱:理解群体与个体间的微妙互动》将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的迷宫,探寻群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塑造我们个体选择与群体互动的力量。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基于科学研究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你们”和“他们”是如何被建构,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他人态度以及我们自身的行为。我们不仅要探讨群体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更要深入分析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以及群体身份如何塑造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从微观的互动模式到宏观的社会现象,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群体关系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群体之基石——个体与群体的联结 在踏入群体世界的宏大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那看不见的纽带。是什么驱动着人类如此强烈地渴望加入群体,又是什么让群体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归属感的心理根源: 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归属感。我们将分析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依恋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以及进化心理学等视角,解释为何个体如此渴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我们会考察不同个体在寻求归属感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排斥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创伤,揭示为何被群体接纳是人类幸福感和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 个体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对“我是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所属的群体。本章将聚焦于社会认同理论,解释我们如何通过将自己归类于某个群体,并内化该群体的规范、价值观和特点,来构建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将探讨社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增强自尊和凝聚力,同时也会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如群体内偏爱和群体外刻板印象的形成。 群体角色与规范的塑造力: 一旦我们加入一个群体,我们便开始扮演特定的角色,并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本章将分析角色理论和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探讨这些外部力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我们将考察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以及权威服从等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展示群体环境对个体决策的强大塑造力,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压力下做出选择。 第二部分:群体动力学的奥秘——互动、决策与冲突 一旦群体形成,其内部的动力学便开始发挥作用,影响着群体的效率、决策的质量,以及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些错综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陷阱: 群体决策似乎能够汇聚多方智慧,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本章将探讨群体决策的优势,如信息整合、风险分担和合法性增强,同时也将剖析群体决策中常见的陷阱,如群体思维(groupthink)、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以及信息过滤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导致非理性的决策,并提供避免这些陷阱的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为何有时“人多反而误事”。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成员间相互吸引、喜爱并致力于维持关系的力量——是群体运作的重要因素。本章将深入探讨群体凝聚力的来源,如相似性、相互依赖和共同目标,并考察它与群体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分析在不同情境下,高凝聚力群体是会带来更高的效率还是导致僵化,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和管理群体凝聚力,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群体冲突的根源与化解之道: 群体冲突是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它可能源于资源竞争、价值观差异、权力斗争等多种因素。本章将系统地分析群体冲突的心理学根源,包括相对剥夺感、社会类别化以及偏见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有效的冲突化解策略,如谈判、调解、以及促进跨群体接触和理解的途径,为构建和谐的群体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群体间的风景——偏见、歧视与合作 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对“我们”的认同往往伴随着对“你们”和“他们”的态度,这直接影响着群体间的关系。本部分将聚焦于群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偏见、歧视和合作的心理学机制。 偏见的心理形成机制: 偏见,即对某个群体成员的负面预判或态度,是群体间不和谐的重要根源。本章将深入剖析偏见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学习、认知偏差(如刻板印象、归因偏差)以及情感因素等。我们将探讨刻板印象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和固化,以及这些认知捷径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群体的感知。 歧视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动因: 偏见一旦转化为实际行动,便成为歧视。本章将详细分析歧视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微妙的隐性歧视到公开的显性歧视,并深入探讨歧视背后的心理动因,包括权力需求、社会比较以及群体竞争等。我们将审视歧视对个体和群体造成的深远伤害,并讨论对抗歧视的社会和心理策略。 跨群体关系的促进与挑战: 尽管存在偏见和歧视,人类社会也充满了跨群体合作的典范。本章将聚焦于如何促进积极的跨群体关系。我们将探讨“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的有效性,分析在何种条件下,不同群体间的接触能够有效减少偏见、增进理解。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跨群体合作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现实中的障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结语:超越群体界限,共建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揭示群体关系的复杂性,更是为了激发读者对自身和他人群体行为的反思,并鼓励大家积极地去理解和影响群体动态。理解群体心理学,并非是为了加剧群体间的对立,而是为了找到跨越藩篱的钥匙。通过认识偏见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挑战自身的刻板印象;通过理解群体决策的陷阱,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通过探索群体冲突的化解之道,我们可以为建立更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跨越藩篱:理解群体与个体间的微妙互动》是一场邀请您参与的思考之旅。它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为何会如此认同某个群体,为何会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戒备,以及在复杂的群体互动中,如何更好地与“我们”、“你们”和“他们”建立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联系。这不仅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工具,更是实现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将那些复杂的核心概念包装在极其生动的故事和比喻之中。我几乎能“看到”那些社会心理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设计出那些精妙的实验来捕捉人类思维的盲区。例如,书中对于“去个体化”现象的论述,非常到位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群体中,原本善良的人有时会做出异常激进的行为。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准的语言来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集体心理波动。它不回避人类内在的缺陷,比如对“零和博弈”的偏执预期,但它也没有让读者沉溺于悲观之中。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既忠实于科学观察到的黑暗面,又坚信通过认知和结构干预可以达成光明的结果。读罢掩卷长思,感觉自己对很多新闻事件中出现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都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谅,不再轻易下定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和实验回顾。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冲突与合作这一对矛盾体的方式。作者并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道德评判,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观察家,将不同情境下的互动模式一一列举。比如,在描述如何通过“共同目标”来减少敌意的那部分,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实验(我记得好像是关于夏令营分组对抗的那个著名研究),其设计之巧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当两个原本水火不容的部门或社区,因为一个共同的危机或一个宏大的建设目标而被迫合作时,关系是如何奇妙地开始转变的。这种从微观个体动机到宏观群体行为的跨越,处理得极其流畅,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每一次读到如何通过改变“环境”而非强行改变“人心”来促进和谐,我都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实用主义智慧。

评分

这部作品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将人类社会中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互动现象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群体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细致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偏见”或“刻板印象”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深入到个体如何通过参照群体来构建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那种从社会比较理论到社会认同理论的逻辑推进,清晰地揭示了为什么仅仅划分出两个阵营——即使是基于最随机的标准——也会立刻产生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排斥的倾向。这种对基础机制的挖掘,让我回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参与的各种团队活动,那些最初毫无根据的排斥感和后来的团结,现在都有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来解释。特别是关于“群体边界”的探讨,非常精妙,它说明了群体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感知、被维护,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又是如何被模糊或被强化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人类社会行为的微观结构,那些习以为常的冲突和合作,一下子都变得可以理解和预测了。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跨文化群体关系时的细腻和审慎态度。这部作品似乎非常注意避免“一刀切”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而是努力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互动的特殊性也纳入考量范围。在讨论偏见的跨代际传递时,书中对家庭教养方式和文化叙事在构建群体边界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冲突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当提到教育在打破刻板印象方面的作用时,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信息灌输,而是培养批判性反思能力。这种对复杂性和情境依赖性的强调,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成熟和可靠,避免了许多流行心理学读物中常见的过度简化倾向。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每一次阅读都能在不同的章节中发现新的洞见,尤其是关于“内群体溢价”和“外群体惩罚”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学构建的交叉点,处理得尤为高明,令人深思。

评分

如果说大部分心理学书籍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尝试去探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它在后半部分对于解决群体间紧张关系的策略讨论,可以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尤其被“重新定界”(Recategorization)的概念所吸引。这个概念阐述了如何通过扩大“我们”的范畴,将原本对立的群体纳入一个更宏大的共同身份之下,从而有效削弱对立感。这对我理解当前社会中各种身份政治和身份冲突的解构与重构,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份针对社会工作者、教育者乃至普通公民的行动指南。作者用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共同人性的发现”在瓦解偏见中的核心作用,这种积极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论述风格,让我读完后没有那种被沉重理论压垮的感觉,反而充满了对改善现状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

总买书总买书,没完没了

评分

群际关系的,不错!

评分

不错的哦!

评分

群际关系的,不错!

评分

还不错,读了之后有收获。

评分

还不错,读了之后有收获。

评分

3、《极简人类史》不仅是看清人类世界的快捷途径,更能满足我们对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观问题的好奇心。它从“复杂性不断提升”、“集体知识”、“人类独特的适应机制”等视角解读了人类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4、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是“大历史”国际领军人物,他开创的“大历史”获得许多历史学大家的认可,威廉·麦克尼尔甚至将他的理论与达尔文、牛顿的成就相提并论。他还改变了比尔·盖茨“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尔·盖茨自称是他的“忠实粉丝”,并斥资1000万美元为他打造“大历史”公开课,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历史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