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你自己

找回你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西伯里(David Seabury)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自我探索
  • 心理学
  • 个人发展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幸福感
  • 人生规划
  • 积极心理学
  • 心灵鸡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0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35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0
字数:19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找回你自己》初版于1937年,而后多次再版,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
  《找回你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弘扬恶意的自私,而是劝诫人们面对他人非依你本性地要求你付出时间、精力和情感时,如何说"不"。而同时对于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让你的自我展现并完成的要求说"是"。
  《找回你自己》不是简单的说教推理,而是通过生活中婚姻、家庭、工作、教育、投资等一系列50个真实的心理学案例,向读者传达在他人给你添加额外的"负担"时,本书将帮助你减轻这些负担。教你如何抵制压力、避免出于礼貌或者过分负责的心态而受到他人无端的利用。

内容简介

  丢开你的罪恶感!
  勇敢找回你自己!
  《找回你自己》将告诉你,在他人给你添加额外的"负担"时,如何抵制压力、避免出于过分的礼貌或责任感而受到他人无端的利用。同时,它会告诉你面对无理的或者你不喜欢的要求时,如何说"不",以免你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和感情。
  通过阅读本书的50个真实案例,你就能更加智慧地生活,掌握一些巧妙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捷径,比如:
  6个以退为进的建议;
  12条需避免的过错;
  7步思考法;
  7种有效地应对争吵方法;
  8种虚假前提及其如何产生作用;
  8种保证睡眠的方法;
  5种避免大脑疲劳的方法;
  以及其他数百个为人处世之道。
  《找回你自己》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手册,它强有力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应对他人自私地强加给你的压力和制造的问题。本书初版于1937年,而后多次再版,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已帮助成千上万个内心充满"罪恶感"或者深受朋友或者亲人的"好意"困惑的人摆脱困境、找回自我,相信你也能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

  大卫·西伯里(1885-1960),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著述丰富,其中包括:《生而快乐》(Help Yourself to Happiness)、《如何成功地焦虑》(How to Worry Successfully)、《贴近生活》(Growing into Life)和《保持智慧》(Keep Your Wits)等。

目录

引言时代的挑战/ 1
1生活之重/ 7
2如何解决问题/ 12
3拒绝妥协/ 16
4被教育出来的失败/ 19
5爱与责任/ 23
6通向幸福之路?/ 26
7学会偷懒/ 29
8赢的方式/ 34
9不要自我满足/ 38
10新黄金法则/ 42
11了解你的内心/ 49
12不期而至的死亡/ 54
13如何拒绝请求/ 57
14自我防卫是应该的吗?/ 64
15生活的智慧/ 68
16当牺牲意味着伤害/ 72
17愚蠢的贪婪/ 75
18掌控你的敌人/ 79
19治疗控制者/ 82
20搞定你的麻烦/ 87
21高尚的自私/ 93
22走出孤独/ 97
23关于婚姻/ 100
24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 105
25当生意面临危机/ 110
26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 116
27麻烦的诞生/ 119
28如何面对流言蜚语/ 124
29婚姻中的困惑/ 128
30让威士忌回归原位/ 133
31不和谐的性生活/ 137
32如何预防自杀/ 145
33心烦意乱/ 149
34困境之惑/ 154
35为什么生活如此艰难?/ 159
36如何终结悲伤?/ 165
37离婚的秘密/ 169
38事物的两面性/ 175
39吵架新技能/ 181
40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187
41睡眠好,心情好/ 191
42生病还是健康/ 196
43为金钱而烦恼/ 200
44如何变得富有并享受富有/ 204
45成功的习惯/ 208
46接受你的过失/ 214
47如何面对危机/ 220
48如何生活得更惬意/ 230
49新权利法案/ 240
50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250

前言/序言







《寻迹:重拾内心的 compass》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去理解那些将我们引向迷失的复杂网络,并最终找到一条重拾自我、回归本真的道路。这本书并非直接指向“找回你自己”这个行动,而是深入剖析我们为何会“失去”自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深处的罗盘是如何被遮蔽、被误导,又如何在迷雾中失灵的。 故事的开端,往往源于那些我们未能察觉的细微之处。在成长的轨迹中,我们不断接受着外界的信息、期待与规训。从童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与模仿,到青春期对同辈群体的认同渴望,再到成年后在社会洪流中为生存、为价值而奔波。每一次的适应,每一次的妥协,每一次的“为了更好”,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在我们最初的模样上叠加了一层层滤镜,模糊了本来的色彩。 我们可能在追逐别人眼中的“成功”时,丢失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可能在扮演“应该成为”的角色时,遗忘了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可能在害怕被拒绝、被孤立时,压抑了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些“失去”并非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河流中漂浮的落叶,随着水流的裹挟,渐渐远离了最初的岸边。 这本书将带你审视那些影响我们自我认知的关键节点。 第一篇:迷失的印记——我们是如何走偏的? 童年的回响与塑形: 深入探讨原生家庭环境、教育模式以及童年经历对个体形成自我认知的影响。我们会分析,在成长过程中,哪些早期的经历,即使我们已不再清晰记得,却可能塑造了我们潜意识里的价值排序和行为模式,让我们开始偏离真实的自我。例如,过度严苛的管教可能让我们形成“我不够好”的认知,从而在成年后过度追求完美;而过度的溺爱则可能让我们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容易随波逐流。 社会化的烙印与期许: 审视社会文化、媒体宣传以及同辈压力如何构建起一套普遍的“成功”与“幸福”模板。我们会探讨,当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期待产生冲突时,我们是如何倾向于调整自己以迎合外部标准的,从而在无形中压抑了个性化的需求和表达。这包括了对职业选择、生活方式、情感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当我们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时,就已然踏上了迷失之路。 “应该”与“必须”的陷阱: 分析“应该”和“必须”这些外在强加或自我设定的规则,如何像无形的枷锁,限制了个体的自由探索和真实表达。我们会讨论,当我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满足这些“应该”中时,会消耗多少能量,又会牺牲多少宝贵的自我?这种对外部评价的过度在意,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内心最根本的声音。 第二篇:信号的消弭——那些被忽略的内心低语 情感的遮蔽与冻结: 探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如何学会压抑、隐藏甚至否认自己的真实情绪,以应对不适、避免冲突或获得接纳。我们会分析,当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被长期压抑时,它们并不会消失,而是以其他形式(如身体不适、焦虑、抑郁)表现出来,并且阻碍我们清晰地感知自己当下的需求。 直觉的钝化与怀疑: 审视我们是如何在理性至上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削弱甚至不信任自己的直觉。我们会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直觉往往是经验、潜意识信息和情感信号的综合体,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指引,而当它被理性分析所淹没时,我们就失去了重要的导航线索。 价值感的侵蚀与迷失: 探讨当个体价值感过度依赖外部评价(如成就、认可、物质)时,内在的价值感如何被侵蚀。我们会剖析,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如何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空虚,甚至质疑自己的存在意义,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我们未能从内在找到稳固的价值根基。 第三篇:重塑的可能——寻回内在的 compass 倾听的艺术: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重新学习倾听自己。不仅仅是倾听表面的想法,更是倾听身体的信号、情绪的起伏、以及那些微弱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内心渴望。我们会提供实用的练习,例如正念呼吸、情绪日志、身体扫描等,帮助读者重新建立与身体和情绪的连接。 辨识的智慧: 学习如何辨识那些来自外部的、与我们内在真实的自我不符的声音和期待,以及如何区分它们与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我们会提供工具和视角,帮助读者建立一个“过滤系统”,识别并卸下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 拥抱的勇气: 强调接纳自己全部的面向,包括那些不完美、不被他人理解的部分。我们会探讨,真正的自我接纳并非纵容,而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以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成长。这种拥抱,是重拾自信和内在力量的关键。 行动的启程: 探索如何在理解和接纳自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做出与内心方向一致的选择。这包括了如何设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如何以更真实的方式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回那些曾让我们感到生命力充沛的活动和联系。 这本书将以一种深刻、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真实”的深刻反思。我们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探索的工具和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发掘,去体验,去定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可能存在的迷失;它是一张地图,指引着通往内心深处那片未被触及的、属于自己的领地的方向。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独特的、闪耀的内在之星,只是有时它被层层迷雾所遮蔽。通过这本书的探索,愿你能够拨开迷雾,重新点亮那颗星,让它在你的生命旅程中,再次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光芒。 这是一个关于内在导航系统的重塑,是关于如何再次激活我们内心最古老、最智慧的指南针,让我们不再被外界的风浪裹挟,而是能够自主地驶向那片属于自己、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海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相当克制且富有哲思的,它没有冗余的辞藻,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铁,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钟情于使用隐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宏大的存在主义命题,巧妙地融入到最日常的场景中——比如清晨的第一杯咖啡、通勤路上擦肩而过的人群、或者阳台上那盆快要枯萎的绿植。正是这些对细节的捕捉,让抽象的“自我认知”变得触手可及。我过去读过的很多“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往往是口号式的,读完后感觉热血沸腾,但过不了三天就烟消云散了。而这本书不同,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像是一种“慢炖”的过程。它不是给你一碗热汤让你立刻暖和起来,而是给你一套食材和火候的指南,让你学会自己熬制一锅滋养终生的汤药。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阅读和即时反馈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耐心,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帮助你重建了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一种更尊重内在节奏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物超所值”的,是它对“行动”与“存在”之间关系的阐释。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做”——学习新技能、完成新项目、达成新目标——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却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关注“只是存在”本身的力量。它挑战了那种“生产力至上”的价值观,鼓励我们停下来,去感受,去体验当下的呼吸、当下的光影。在书中关于“创造力与休息”的章节里,作者深入探讨了心智松弛状态对于激发真正创新的重要性,这对我这个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把休息视为一种奢侈的浪费,是必须在所有任务完成后才能获得的奖励。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休息不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是工作本身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心智进行“数据整理”和“能量重置”的关键环节。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改善了我的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是因为我工作更努力了,而是因为我不再带着一种“必须证明自己”的焦虑去面对工作。它让我重新发现了“慢下来”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创造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脆弱性”这一主题的重新定义。在当今社会,我们被鼓励表现得坚不可摧、永远成功,稍有示弱就会被视为软弱。然而,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提出,真正的力量恰恰蕴含在我们敢于暴露自己不完美的那一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讨论到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和“真实性”的平衡,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被拒绝或不被理解,而选择戴着一副精心雕琢的面具示人,这最终导致了深刻的孤独。我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很多我自以为是“深入”的关系,其实都停留在表层。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哲学层面的勇气,去接纳自己的犹豫、恐惧和犯错的能力,并认识到这些“缺陷”正是构建我们独特性的基石。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变得更受欢迎,而是在教你如何变得更“完整”。读完之后,我尝试在一些信任的朋友面前,坦诚地表达了自己一些隐藏已久的不安和困惑,结果并没有如我预期般招来评判,反而促成了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是一种解放,是从自我设限的牢笼中走出来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正值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小的低谷期,感觉对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每天就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阅读励志书籍的人,总觉得那些大道理听起来空泛而缺乏实际操作性。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一种莫名的平静感油然而生。它没有用那种强硬的、命令式的语气来要求你“振作起来”,反而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与迷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精准地映照出我在日常琐事中遗失的那些微小碎片——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瞬间、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梦想,以及那些我为了迎合外界期待而不得不压抑的本性。作者对情绪的捕捉精准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尤其是在描述“疏离感”和“身份认同危机”的那几章,我几乎要合上书,因为文字里流淌的,就是我过去几个月真实的心境写照。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钥匙”,而是引导你去探索你自己的“锁孔”,让你明白自我探索是一个持续且温柔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革命。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浓雾中摸索了很久,突然间,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亮指引了方向,那光亮不是外界给的,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被重新点燃的。

评分

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它的语言流畅得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很容易沉浸其中。但沉浸的同时,却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分散的观察点,每一个点都能引发你对自身生活模式的重新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和精力分配”这一议题时的那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分析。我们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但这本书却直指核心:我们真正缺乏的不是时间,而是对“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投入”的清晰认知。它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重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外包给外界的标准——更高的薪水、更光鲜的头衔、更被认可的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那些“为完成而完成”的任务,转而专注于那些能真正带来内在满足感的活动,哪怕这些活动在世俗的眼光中显得微不足道。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带来的不是狂热的兴奋,而是一种久违的、踏实的安宁,仿佛卸下了身上长期背负的、不属于自己的重担。

评分

好!快准美!

评分

正版,排版美观,包装妥当,发货及时,下次还会光顾。

评分

太扯了,真的写的不怎么样。我说的是真的。翻了几页就没心看了。

评分

。。。。

评分

。。。。

评分

很棒!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正版,排版美观,包装妥当,发货及时,下次还会光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