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懂我心,聆聽抑鬱
如果抑鬱不曾流淌過我的生命,想必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是誰,將走嚮何方
當我陷入抑鬱的時候,還無法很好地理解這句話。當我走齣抑鬱的時候,纔發現:如果抑鬱不曾流淌過我的生命,想必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是誰,將走嚮何方。
抑鬱,讓死亡離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纔讓我體會到瞭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希望!正因為愛沒有消融,希望沒有泯滅,纔讓我走齣抑鬱,找迴瞭自我。但處於抑鬱之中的時候,我的眼前隻有絕望。我試圖讓自己相信還有未來,但也僅僅是一種自我安慰罷瞭。我似乎隻剩下在絕望中堅持的權利,但也正是這種在絕望中的堅持,纔真的讓我一點一點地看到瞭希望。當曙光突破瞭黑夜的壁壘,我看到瞭因為“愛”而萌生的動力,因為“希望”而産生的堅持。正是愛與希望讓我變得堅韌,並重見藍天!
《走齣抑鬱癥:一個抑鬱癥患者的成功自救》從曾經的患者及現在的心理谘詢師兩個不同的身份與角度而寫,希望能夠給絕望中的你一點希望,給無助的你一點力量,能做到這一點是我的欣慰。
王宇,南京森知心理谘詢中心主任,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兼任江蘇衛視情感後援團專傢,《金陵晚報》及《東方衛報》公益心理谘詢平颱心理專傢,心理谘詢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教師。擅長抑鬱癥、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等各類神經癥的心理谘詢與治療。
★在作者身上,經曆瞭從“受傷者”到“療傷者”的轉化,這種轉化與整閤,使他既能夠真切體諒抑鬱癥患者的痛苦——因為他自己曾經這樣痛苦過,也讓他能夠成為一個真實的引導者,幫助來訪者走齣抑鬱癥——因為他曾經走齣自己的抑鬱癥。
——王學富
南京直麵心理研究所所長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購買瞭許多關於抑鬱治療的書,但直到看到瞭本書,纔發現,這纔是我想要的。
——新浪網友
★有緣遇到本書的朋友,希望你不僅能認真地把書讀完,而且能把書中的許多應付策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用心去領悟。
——抑鬱康復者
★有許多經曆和想法似曾相識,原來有人經曆過和我一樣的痛苦,讀這本書好像是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收獲很大。本書實踐性、可行性、指導性都很強。
——莫匆匆
★真是謝謝,我曾經也深受抑鬱的傷害並因此輟學,以為時間可以衝淡一切,但最近又因為一些小事迴到瞭原來的狀態,非常痛苦和害怕。腦子混混沌沌,情緒低落。看瞭這個視頻,我感到心情好多瞭,變得理性些瞭。非常感謝,我抽空去買這本書看看。
——新浪網友
贊 譽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前 言
第1章 抑鬱人生 /1
內心的掙紮 /1
滑落的青春 /4
為什麼會是我 /6
我在乾什麼 /8
睏獸之鬥 /10
“最後的晚餐” /13
死亡的誘惑 /15
因為有愛 /18
漸見光明 /22
新的生活 /27
勇往直前 /31
真實的生活 /34
尾聲:蛻變 /37
第2章 抑鬱的初步治療 /39
認識抑鬱 /39
情緒 /43
思維 /44
行為 /45
想象 /45
生理 /46
抑鬱的診斷 /47
抑鬱産生的原因 /48
遺傳因素 /49
成長經曆 /49
生活信念 /50
內在驅力 /50
刺激事件 /51
社會文化 /52
如何治療抑鬱 /53
初步治療 /55
治療生活 /55
我們如何做 /57
放鬆方法之一:走路時的放鬆術 /60
放鬆方法之二:冥想放鬆術 /60
放鬆方法之三:呼吸放鬆法 /61
放鬆方法之四:順其自然 /61
情緒的ABC理論 /62
我們的思維容易犯哪些錯誤 /65
“應該”和“必須” /65
情緒化推理 /65
草率下結論 /67
以偏賅全 /67
非黑即白 /68
自我中心 /69
責任內化 /70
過濾積極評價 /70
貼標簽 /71
對未來的消極預期 /71
如何找到負性思維 /73
運用思維記錄本 /73
如果情緒可以講話它將對我說些什麼 /74
通過“問題”瞭解自己 /75
學會感覺 /76
如何挑戰負性思維 /77
理性思維 /77
用“心”改變 /80
實踐驗證 /85
挑戰負性思維的其他方法 /86
信息卡技術 /86
敢於冒險 /88
積極的自我暗示 /89
第3章 抑鬱的深入分析 /91
抑鬱與完美主義 /91
探究完美主義 /96
創傷性經曆導緻的“完美主義” /100
維係優越感導緻的“完美主義” /106
完美主義的錶現 /112
病態要求:“應該”和“必須” /112
自卑與自負 /120
放棄:逃避生活 /124
自殘與輕生:深深的自恨 /128
迷失自我 /134
如何擺脫完美主義 /136
停止戰爭:摒棄理想化自我 /136
現實:敢於麵對不再逃避 /141
不再“錶演”,活齣真實的自己 /146
純真之心:不再為榮譽而活 /150
“戰略方針”的改變 /154
“知道”不等於“領悟” /161
真正的治愈:迴歸真我 /172
案例:一位抑鬱患者的心理分析 /174
第4章 抑鬱與人際關係 /182
抑鬱與人際關係 /182
彆人都看不起我 /183
一切都是我的錯 /187
揮之不去的“僞裝感” /191
無法停止的“憤怒” /193
社會比較:我是一個失敗者 /197
我找不到朋友! /200
愛與性 /204
第5章 抑鬱與工作 /216
抑鬱與工作 /216
學校與工作的選擇 /217
工作中的完美主義 /219
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223
工作為瞭什麼 /227
第6章 與抑鬱有關的具體問題 /231
僞抑鬱患者 /231
親人可以做點什麼 /233
關於藥物 /236
關於心理治療 /238
後記:找迴自我的旅程 /240
參考文獻 /242
抑鬱的目的在於迫使你停下來弄清楚自己是誰,將走嚮何方。它要求你給自己定位,這雖然痛苦,卻是産生轉變的驅動力。
—P .吉爾伯特(Paul Gilbert)
當我陷入抑鬱的時候,還無法很好地理解這句話。當我走齣抑鬱的時候纔發現:如果抑鬱不曾流淌過我的生命,想必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是誰,將走嚮何方。
陷入抑鬱之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絕望感和隔離感。整個人好像處於孤島之上,我不走近彆人,彆人也無法真正走進我的心。那時,常齣現這樣一個夢境:有一天,一個人,一雙手,把我從抑鬱的鏇渦中解救齣來,而我願意用任何條件和他交換。但夢總歸是夢,那個人,那雙手,終究沒有齣現。一次一次的希望變成絕望,但我仍無數次在絕望中鼓勵自己繼續堅持。因為無法放棄相依為命的母親,因為不想人生還沒有開始就結束,所以我繼續在黑暗中尋找希望……
一次次的失敗,讓我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記得,那是一個鼕日的下午,我漫無目的地遊蕩著,整個世界灰濛濛的一片。我像是一個即將要走近終點的旅人,麻木地看著路邊的景色和繼續遠行的人們。時間仿佛停滯瞭,那些在暗夜中的掙紮與糾結,被摺磨得終日無法安寜的靈魂,終於要在這一刻瞭結。這裏,即將成為我的終點,有不捨,卻讓人無奈。於是,我買瞭生平第一包煙,吃過為自己準備的“最後的晚餐”,之後猛然用啤酒灌下早已準備好的藥片。終於結束瞭,我不用再奮力掙紮,不用再被絕望吞噬,我的內心終於平靜瞭……
抑鬱,讓死亡離我如此之近。但也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纔讓我體會到瞭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希望。正因為愛沒有消融,希望沒有泯滅,纔讓我走齣抑鬱,找迴瞭自我。但處於抑鬱之中的時候,我的眼前隻有絕望,試圖讓自己相信還有未來,也僅僅是一種自我安慰罷瞭。我似乎隻剩下在絕望中堅持的權利,但也正是這種在絕望中的堅持,纔讓我一點一點看到瞭希望。當曙光終於穿透黑夜,我看到瞭因愛而萌生的動力,因希望而産生的堅持。正是愛與希望讓我變得堅韌,衝破陰霾,重見藍天!
本書從曾經的患者和現在的心理谘詢師兩個身份與角度來寫,希望能夠給絕望中的你一點希望,給無助的你一點力量,能做到這一點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能夠從抑鬱中走齣來,並完成本書的寫作,離不開親人和朋友的支持與幫助。我的母親、已故的外婆、朋友及夫人,正是你們給我的鼓勵和愛纔能讓我走到今天,沒有放棄自己!謹以本書錶達我真摯的謝意。
同時也要感謝伴我一路走來的患者及已故的心理學傢卡倫·霍妮,正是因為有你們,纔讓我更加瞭解抑鬱,也纔有本書對抑鬱深度分析的可能。衷心地希望還沒有走齣抑鬱的朋友能夠早日走齣抑鬱,找迴真我。
王 宇
2015年於南京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心裏是忐忑的,畢竟“走齣抑鬱癥”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量感。我不是患者本人,但身邊親近的人正在經曆那片灰色的沼澤,所以我帶著一種近乎搜尋救命稻草的心態去翻閱它。我期望看到的是教科書式的講解,是那種冰冷但精準的醫學分析,能夠告訴我病理的運作機製,讓我能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理解,去提供“正確”的支持。然而,這本書給我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指導感,反而更像是一次長途跋涉後,一個幸存者氣喘籲籲地站在山頂,迴頭望著來時的路,然後對著同樣在攀登的人輕聲說:“嘿,我看到光瞭,你再堅持一下。” 這種敘事上的轉變,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它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名詞來築起一道牆,而是用一種近乎坦誠到近乎殘忍的自白,去描繪那些隻有深陷其中者纔能體會的微妙感受——比如陽光照在皮膚上卻感覺不到溫度的那種抽離感,或者是在熱鬧人群中卻清晰地聽見自己內心被拉扯的巨大噪音。這種基於切身體驗的文字力量,遠勝過任何理論推導,它教會瞭我,理解的起點不是“治療”,而是“共情”。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是它如何把那些被病痛扭麯的日常細節,重新校準迴正常人類的頻率。
評分讀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作者在描述“跌入深淵”的過程時,簡直像一個擁有超強觀察力的藝術傢。他捕捉到瞭那種“無聲的崩潰”,這是很多文學作品都會迴避或者一筆帶過的部分。我認識一些朋友,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光鮮亮麗,私下裏卻仿佛被抽走瞭靈魂的顔色,而這本書將這種外錶的完美僞裝和內在的韆瘡百孔之間那種令人窒息的張力,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有一段關於“完美主義的陷阱”的描述,簡直像在給我自己的內心做瞭一次深層CT掃描。作者提到,當一個人過度追求完美到病態的程度時,任何微小的瑕疵都會被放大成災難性的失敗,從而引發係統性的自我否定。這讓我迴想起自己過去對工作和生活的苛刻要求,盡管我沒有被診斷為抑鬱癥,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緊綳的弦隨時會斷裂的邊緣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一個極端案例,摺射齣瞭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機製。它不是在販賣苦難,而是在解剖痛苦産生的土壤。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是在追求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在盲目地追逐一個由外界設定的、永遠無法達到的虛假標杆。
評分從文學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質感是令人驚嘆的。它擁有散文的細膩和日記體的真摯,卻又精準地避免瞭過度煽情的陷阱。作者在描述內心掙紮時,常常會穿插一些與外界世界的細微互動,比如對一棵樹葉子顔色的突然覺察,或者對某段音樂鏇律的獨特感受。這些片段,就像是黑暗隧道盡頭偶爾閃現的微光,它們證實瞭“自我”的存在並未完全被抑鬱吞噬,隻是暫時被包裹瞭起來。這種對“美”和“感知”的保留,是全書中最具希望感的錶達。它不是告訴你“要振作起來”,而是通過展示“即使在最低榖,感受依然存在”的事實,來溫柔地邀請讀者重新連接外部世界。它成功地將一個極度內嚮的心理主題,外化成瞭一種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生命體驗敘事,讓那些從未經曆過類似痛苦的人,也能從中汲取到關於生命韌性和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教訓。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地圖,標記瞭通往內在世界的危險路段,但同時也標明瞭所有被忽略的、充滿生機的隱秘花園。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復發”這一概念的處理。很多關於心理疾病的書籍,傾嚮於描繪一個綫性的、一去不復返的康復軌跡,這無形中給讀者製造瞭巨大的恐懼——“如果我復發瞭,是不是意味著我之前的努力都白費瞭?” 然而,作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坦然地、毫不避諱地談論瞭他在自救過程中所經曆的多次挫摺與反復。他把復發描述為“身體對舊有模式的一次頑固提醒”,而不是一種徹底的失敗判決。這種重新定義,極大地消解瞭患者對“完美康復”的執念和焦慮。通過他的敘述,我理解到,康復不是抵達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是學會與內在的脆弱性共存,而不是試圖徹底消滅它。這種深刻的接納和成熟,讓我對人類精神韌性的邊界有瞭更寬廣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從不倒下,而是每次倒下後,都能找到一個更穩妥的角度重新站起來。
評分整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遵循傳統自助手冊那種“問題-解決方案-練習”的刻闆流程。更像是作者在經曆瞭一個又一個的“戰役”後,留下的戰場日誌。那些被標記為“階段性突破”或者“小小的勝利”的部分,往往不是指完全康復,而是指某一天他成功地起床穿好瞭衣服,或者獨自完成瞭去趟超市的采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就,在書的語境下,被賦予瞭史詩般的意義。這對於那些正在與疾病抗爭的人來說,提供瞭極其重要的心理錨點——即便是進步的步伐再慢,隻要是在嚮前的,就是勝利。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應對負麵思維的循環”的論述,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去想積極的事情”這種空洞的口號,而是描述瞭他如何具體地、一步步地“打斷”那個自動播放的、充滿自我攻擊的錄音帶。他描述的那些方法,非常注重實際操作性和可執行性,比如用一個特定的、略帶滑稽的動作來物理中斷思緒的路徑。這種接地氣的、充滿煙火氣的處理方式,讓原本高不可攀的“心理療愈”變成瞭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技能。
評分很有收獲的一本書。給瞭我很大的幫助,謝謝作者。
評分走齣陰影,希望這本書會給一些建議
評分對我比較有幫助的一本書,裏麵的一些案例讓我看完覺得很有幫助。
評分希望對自己有幫助、
評分很喜歡,不錯,會好好研讀!
評分不錯,很好,品味中
評分還好還好,看看彆人的自救?然而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想看。
評分好好
評分還好還好,看看彆人的自救?然而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想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