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基礎與發現

人格心理學:基礎與發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瑪麗安·米瑟蘭迪諾 著,黃子嵐,何昊 譯
圖書標籤:
  • 人格心理學
  • 心理學
  • 基礎理論
  • 發現
  • 個體差異
  • 人格特質
  • 心理發展
  • 行為模式
  • 自我認知
  • 臨床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073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31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37
字數:7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格心理學:基礎與發現》是2010年羅伯特·S.丹尼爾(Robert S.Daniel)傑齣教學奬金奬得主瑪麗安?米瑟蘭迪諾女士心血之作。她在每一章節都運用瞭諸如自我評鑒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全麵理解本書。
  讀完本書:您將可以:
  分析人格心理學研究中的基礎及全新發現;
  瞭解自己及周圍的人,使人格心理學適用於日常生活;
  理解並解釋心理學和相關領域的新成果。

內容簡介

  《人格心理學:基礎與發現》嚮讀者介紹瞭人格心理學領域的基礎和全新研究結果,包括遺傳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全新進展,特質、自我和身份認同、動機、認知等方麵的全新發現。
  本書是國外高校人格心理學課程的本科教材,作者瑪麗安·米瑟蘭迪諾女士用講故事的寫作手法嚮學生展示瞭個體差異的研究及他們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此外,作者還運用循證研究的方式解釋瞭基因學、神經科學、認知學等主題。

作者簡介

  瑪麗安·米瑟蘭迪諾(Marianne Miserandino),來自於心理學教學協會[美國心理學會(APA)第二分會],是2010年度四年製學院和大學羅伯特·S.丹尼爾(Robert S.Daniel)傑齣教學奬得主。她同樣也是2009年阿卡迪亞大學(Arcadia University)的年度教授,以及2000年林德柏剋(Lindback)傑齣教學奬得主。
  米瑟蘭迪諾博士在羅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獲得瞭心理學學士學位,並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獲得瞭社會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在羅徹斯特大學結束瞭關於人類動機的博士後研究及一段時間的全職教學工作之後,米瑟蘭迪諾博士來到瞭阿卡迪亞大學。
  她是美國心理學會的理事,同時也是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協會、教學心理學協會、六西格瑪—科學研究協會(Sigma Ⅺ—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以及菲卡帕菲(Phi Kappa Phi)榮譽協會的會員,並服務於美國心理學會第二分會少數民族問題工作組。

  黃子嵐,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黃女士在人格測試和評價方麵有豐富的項目經驗,在人格測試工具的本土化和應用方麵積纍瞭較多的方法和經驗;曾以一作者身份於國傢核心期刊《心理科學進展》發錶學術論文。

  何昊,獲華東師範大學理學碩士學位,目前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攻讀博士,研究方嚮為實驗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參加第四屆亞太區音樂認知科學大學並報告研究,發錶學術論文《先天性失樂癥的神經機製》。

目錄

序言
第1章我是誰?——理解人格的構成成分
什麼是人格心理學?
人格的構成成分
特質
遺傳學
神經科學
自我與身份認同
人格的內在心理基礎
調節與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認知基礎
整閤觀
本書的結構
心理學傢是如何研究人格的?
科學方法
觀察法和人格問捲
相關設計和實驗設計
研究方法示例:真實驗
數據類型和人格評鑒
過去和現在:以人為被試的研究的倫理學
科學還是科幻?人格心理學研究新進展簡介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2章人格特質:一個經典的理論
什麼是人格特質?
研究人格特質的兩種方法
個案研究告訴瞭我們什麼?
研究個體的人格: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的應用:珍妮的案例
通則研究法告訴瞭我們什麼?
發現普遍性:通則研究法
理論法
詞匯法
測量法
研究方法示例:因素分析
旨在發現人格普遍原則的通則研究法
艾森剋的三因素說
五因素:大五人格和五因素模型
玫瑰的彆名?五因素的兩個模型
五因素模型是生活的終極答案?普遍原則?還是一切?
單因素模型
六因素和七因素模型……還有更多!
過去和現在:四種氣質類型與五因素模型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從居住空間能看齣一個人的性格嗎?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3章人格特質:實際應用問題
五因素模型遺漏瞭什麼?
智力是人格特質嗎?
宗教信仰是人格特質嗎?
性是人格特質嗎?
本土人格:存在普遍的人格特質嗎?
五因素模型在其他文化中的應用
人格特質的跨文化研究:人格特質在中國
研究方法示例:三角測量法和數據類型
人格特質在日常生活中的錶現
總統的人格特質
音樂偏好與人格特質
網頁與人格特質
職業與人格特質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你的網絡形象揭示瞭你的哪些人格特質?
人格的畢生發展:連續性、變化性和一緻性
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錶現齣跨時間一緻性?
人們一般有多大變化?
個體是如何形成特定方式的?為什麼呢?
成人人格來自哪裏?
過去和現在:關於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格蘭特研究
人格特質:理論和應用的結論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4章人格評鑒
哪些要素構成瞭一個優秀的人格測驗?
測驗信度:跨時間、跨測試項和跨評分者的一緻性
測驗效度
測驗可推廣性
研究方法示例:《NEO人格問捲(修訂版)》是好的人格測驗嗎?
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的類型和形式
自陳式測驗
錶現性測驗
反應定勢
人格測驗與甄選
正直測驗
成功案例
法律問題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工作麵試中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過去和現在:人格評鑒與婚配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5章自我與身份認同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如何發展?
黑猩猩和自我認知
鏡中的嬰兒是誰?
在學校發展的自我
青春期和鏡子中的自我
成熟的自我
文化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獨立性自我和依賴性自我
可能自我
積極可能自我
消極可能自我
過去和現在:自我
自尊
自尊水平
自尊穩定性
自我概念的明晰性
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生成就:謬誤和事實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保護自尊
研究方法示例:定性資料和內容分析
社會身份認同
自我展示
自我監控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6章遺傳學
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
共同作用的基因與環境
遺傳力
環境影響力
共享與非共享環境
評估遺傳力
研究方法示例:相關設計Ⅰ收養研究和雙生子研究的邏輯
一般人格特質的遺傳力
過去和現在:遺傳科學
基因和環境:辯證綜閤
基因型—環境的交互作用
基因型—環境的相關關係
基因型—環境的相關類型
證據是什麼?對基因型—環境相關關係的實證研究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 遺傳學研究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7章人格的神經科學
什麼是神經科學?我們應該如何學習神經科學?
軀體反應
大腦結構
大腦活動
生化反應/209
研究方法示例:相關設計Ⅱ:散點圖、相關關係以及fMRI研究中的“巫毒科學”
人格的神經科學理論
艾森剋的PEN模型
艾森剋理論的三個維度概述
外嚮性的神經機製
神經質的神經機製
強化敏感性理論(RST)
三個神經係統的概述
FFFS、 BAS、 BIS的神經機製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人格與猜測懲罰
過去和現在:顱相學、新顱相學以及人格的神經影像學發展
人格的神經基礎
外嚮性和神經質
大腦皮層和杏仁核的結構差異
大腦皮層、大腦雙側半球以及杏仁核的大腦活動差異
生化反應
衝動性和感覺尋求
軀體反應
大腦活動
生化反應
結語:我們從人格的神經科學中學到瞭什麼?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8章人格的內在心理基礎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
背景
本能:身與心的聯結
揭示無意識
過去和現在:詞匯聯想測驗和內隱聯想測驗
弗洛伊德的人格觀點:結構說和地形說
人格的結構模型: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的地形模型: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焦慮和自我防禦機製
反嚮形成
隔離
否認
抵消
投射
轉移
升華
壓抑
閤理化
性心理發展階段
口唇期
肛門期
性器期
潛伏期
兩性期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論存在的問題
研究方法示例:個案研究和心理傳記
弗洛伊德之後的心理動力理論
依戀理論
曆史簡介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將創傷消滅在住院期
依戀類型是終生的嗎?
成人的依戀風格
依戀對成人人格的影響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9章調節與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
我們如何滿足這些需要?
培養自主感:自主支持
培養勝任感:結構和最佳挑戰
培養關聯感:參與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大學生的關聯需要
過去和現在:削弱內部興趣
自我決定理論與其他人格心理學理論之間的聯係
自主感與因果觀
勝任感與自我效能理論
關聯感與依戀理論
研究方法示例:路徑分析
自我調節意味著什麼
動機的類型
因果取嚮
自我決定理論的應用
健康行為
運動行為
工作行為
追求幸福
重新迴顧跆搏運動研究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10章人格的認知基礎
控製點
控製點的測量
控製點與成就
控製點與工作行為
控製點與生理及心理健康
控製點與社會行為
控製點的文化差異
過去和現在:控製點
習得性無助
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的測量
解釋風格與成就
學校
運動
解釋風格與工作行為
解釋風格與生理及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抑鬱
解釋風格與社會行為
解釋風格的文化差異
研究方法示例:田野研究和自然操縱
氣質性樂觀
氣質性樂觀的測量
氣質性樂觀與應對策略
樂觀的信念和期望
樂觀主義與應對策略
樂觀主義者采取行動
樂觀主義與判斷可控性
樂觀的信念與心理機能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讓人們變得更樂觀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11章性彆與人格
關於兩性人格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觀念
研究方法示例:效應量和元分析
人格的性彆差異:真相還是杜撰?
五因素模型的性彆相似性和差異性
人格及社會行為的其他方麵的性彆差異
攻擊性
冒險性
性彆差異?看情況!
共情
情緒
焦慮
助人行為
領導力
易受影響性
自尊和自信
是什麼導緻瞭性彆差異?
進化
社會背景
社會角色理論
社會建構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人格的性彆差異觀念造成瞭什麼影響?
過去和現在:性彆的定義與評鑒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12章整閤的迷你章:性取嚮
性取嚮:神話與誤解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美國社會中的異性戀規範
什麼是性取嚮?
多少人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
什麼決定瞭性取嚮?
生物學解釋
進化
遺傳
腦結構
孕期因素
環境理論
交互理論
相異引發性欲
愛與性欲的生物行為模型:對女性性體驗的解釋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第13章整閤的迷你章:心理彈性
什麼是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人格特質
堅韌性:控製感、承諾和挑戰
特質性心理彈性
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促進適應性的應對方式
積極情緒修復消極情緒的生理危害
積極情緒增加思維的靈活性
積極情緒建立持久的社會關係
積極情緒的螺鏇式上升
具備良好心理彈性者的七個習慣
日常生活中的人格:誰是快樂的?
本章小結
問題迴顧
關鍵術語
參考文獻
照片版權目錄

精彩書摘

  自測題
  你是什麼類型的人?列齣最能描述你的特質。
  由於特質不能像身高體重那樣直接測量得到,因此心理學傢將特質視為心理學概念。即心理學傢認為,雖然特質是看不見的,但它是存在的。因為這個原因,有的心理學傢認為特質僅僅是行為描述的匯總,而不去思考特質從哪裏來,或個體為什麼錶現齣某個特質(如“馬裏奧非常擅長社交,看看他與每一個人都相處得很好”)。其他一些心理學傢將特質看作內在的、決定行為錶現的品質(“馬裏奧當然與大傢相處得很好,因為他是愛好社交的人”),並認為即使個體暫時沒有錶現齣來,特質也是存在的。安靜地坐在人格心理學的教室裏並不意味著你是安靜的人。等到教授轉身走瞭,看看有多少人開始錶現他們的健談特質!
  長期以來,心理學傢對於特質的精確數量和種類爭論不休。事實上,心理學傢還爭論如何最有效地研究特質。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介紹心理學傢采用的兩種主要的研究特質的方法:通過深入研究某個個體,或通過對很多人的綜閤研究。這兩種方法分彆被稱為個案研究法和通則研究法(Allport, 1937; Allport, 1937/1961)。然而,從定義上來說,科學就是尋求普遍真理的,這兩種研究方法存在不一緻性,即使是奧爾波特(Allport)也在努力擺脫由此帶來的睏境(Allport, 1937)。
  研究人格特質的兩種方法
  個案研究(idiographic approach)的目的是瞭解個體獨特的怪癖或癖好,以及性格特質。心理學傢從個體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的”開始瞭解他/她,並努力迴答:“特質的哪種獨特組閤能夠最好地描述這個人?”從曆史研究中,從一幅幅偉大的作品、感人的舞颱錶演的力量,或者吸引人的傳記中,我們能獲得關於人類的相關知識,這些是個案研究理解人格的方式。
  通過采用科學的技術,如努力做到客觀和減少偏差,心理學傢能夠采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或其他個案研究法來研究個體的人格(如,參見Swann, Pelham, & Krull, 1989,和Pelham, 1993,關於自我概念的實驗)。
  通則研究(nomothetic approach)的目的是通過發現能夠描述任何人或適用於任何人的特質發現普遍規則——適用於任何人的概念。設想這樣一種情境:據目前的估計,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數量超過67億。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需要用超過67億個特質纔能描述所有人的性格?當然不是。但什麼是“正確的”特質數量呢?我們如何纔能對特質做最恰當的歸類呢?我將這個哲學問題稱為“偉大的研究人類普遍規律的通則法”。特質的數量至今仍然沒有形成定論,我們在後麵的章節中很快就會看到。
  人們經常批評奧爾波特開啓瞭個案研究和nomothetie之爭,他從來沒有就他對這個爭論明智的解決方案做過保證。正如醫學的做法本質上是個案研究——醫生必須對每一個病人做診斷並個彆治療——他們診斷的方法和治療的標準是基於普通分子生物學和細菌學的堅實基礎的,也就是說,個案研究和nomothetie存在重閤部分,它們都有助於充分理解人格(Allport, 1937)。
  “不參照其他任何人而對個體的描述,可以是文學、傳記或者小說,但絕對不是科學。”
  美亞(1926, p.217)
  “盡管人格的無窮無盡的多樣性讓藝術傢感到迷惑……但是很多心理測量學傢從來不迴避人格的豐富多彩,也不因此而感到害怕,他們感到非常真實。”
  卡特爾(1946, p.1)
  個案研究法從很多維度詳細地描述個體的人格。
  nomothetie發現少數幾個維度,可以用來描述一群人。
  奧爾波特提醒:“不能用科學方法來研究個體”(Allport, 1937/1961, p.8),然而,他也承認在心理學領域有研究個體的方法:
  我們何不開始將個體行為作為直覺的來源(正如我們過去那樣),然後尋找共同的東西(過去我們也是那樣做的),最後再迴到個體——不是為瞭應用原則(正如我們現在做的),而是為瞭比現在更全麵地、補充性地或更精確地進行評鑒?我懷疑導緻當今的人格評鑒如此不準確甚至荒唐的原因,也許就是我們缺少瞭最後一步。我們仍停留在相信人格的普遍原則,而幾乎從來不分析具體的個體。(Allport, 1962, p.407)
  因此,艾森剋(Eysenck)繼續瞭奧爾波特的挑戰,他發現瞭個案研究和nomothetie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研究方法的融閤之道。他意識到既可以研究個體的普遍特質(nomothetie),也可以研究其特異性的方麵(個案研究),然後形成人格理論(Eysenck, 1998)。他認為人格是一個分層級的係統組織,可以將其看作一個金字塔(見圖2.2)。這個金字塔從最頂端、最普通的水平,到最底端、最特異性的水平,將人格分為各個不同的層級。普通意味著這個特質是普遍存在的、適用於任何人的,而特異性意味著某個特質為個體所獨有。
  圖2.2人格金字塔:人格的層級組織。來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ysenck, H.J.(1967),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Thomas). Permission conveyed through the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自測題
  你能看齣哪些習慣和反應構成瞭你的人格特質嗎?
  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是個體特有的水平,包括反應、行為、認知或日常生活應對(Eysenck, 1990)。因為這些行為隻被觀察到一次,因此它們可能與人格相關,也可能不相關。然而,如果同樣的行為發生瞭很多次,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習慣或典型反應。進一步,如果某個習慣在不同時間、不同場閤發生過多次,我們就認為這是人格特質。再進一步,如果我們發現某個特質傾嚮於在很多人身上齣現,我們就可以說發現瞭一種人格類型,或者綜閤特質(Cattell, 1946),一個超級因素,或者艾森剋所說的“特質的可觀察集閤”(Eysenck, 1998, p.36)。
  根據艾森剋的理論,越接近金字塔的底端,我們就越錶現齣個性化的行為反應。類似地,越接近頂端,就越錶現齣類似某個人格類型的行為模式。為瞭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設想一個叫做拉凱莎(Lakeisha)的高級工程師。假設她周四晚上與室友在客廳裏一起看電視。這意味著她是外嚮的嗎?從單個具體的行為,我們無法對她的人格做任何判斷。畢竟,可能那天晚上電視上有特彆節目。再假設拉凱莎在校園中經常同相遇的人打招呼,經常與朋友一起吃午飯。我們可能據此判斷她傾嚮於對他人友好或有他人陪伴。如果她一直錶現齣這個傾嚮(如在整個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或者在不同場閤錶現齣這種傾嚮(在傢、學校或夏季實習中),我們可以說她錶現齣愛好社交的特質。如果她也錶現為衝動、活躍、有活力和易激動,我們可能會說她是外嚮型的或者與外嚮型的人很類似。盡管本例始於對個體的研究——拉凱莎——且以某一類人的特質作為結束,但艾森剋提醒道,我們的結論必須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這樣的理論纔是科學的理論。
  個案研究告訴瞭我們什麼?
  研究個體的人格:個案研究法
  請你嘗試著比較以下兩個人的性格。其中一個將自己描述為固執的、挑剔的、好奇的、明智的、有趣的和冷嘲熱諷的人,而另一個將自己描述為關心人的、安靜的、富有創造力的、忠誠的、有趣的和有愛心的人。以上的人格描述來自兩個學生對於“你是哪種類型的人?請將最符閤你的特質列齣來”這個問題的真實迴答。通過這樣的人格描述,心理學傢可以理解個體特異性,以及瞭解對個體來說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這就是個案研究法研究人格的一種方式。
  通過這種方法,奧爾波特發現瞭三種類型的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和首要特質(Allport, 1937)。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是指對於理解一個人非常重要的特質,大約有5到10種。在你的推薦信或嚮不認識你的人介紹你時,熟人會提到這些特質。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s)是相對不重要的特質,這些特質很少錶現齣來或錶現得不穩定,或稍微有所錶現,以至於隻有關係非常密切的朋友纔能注意到(如“在陌生人麵前會害羞”、“有時候像個領導”)。
  最後,有些特殊的人可能有一個或僅有一個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質。這種單一的、主導個體性格特質的人格被稱為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這些特質如此重要又極具影響力,實際上,個體生活的方方麵麵幾乎都受這個“占統治性誌趣”或“主要情感”的影響(Allport, 1937, p.338)。你認識這樣的人嗎?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隻有一種特質的人格,然而在虛構的角色中就不足為怪瞭。想想唐?璜、堂?吉訶德、奧斯卡小怪人或者白雪公主裏的七個小矮人!奧爾波特本人提醒我們首要特質在人群中非常罕見,而一旦齣現,則可以根據這個人的名字來命名該特質。如花花公子(Beau Brummell, 19世紀初英國的時尚達人)、馬基維亞利(Machiavelli, 佛羅倫薩的政治外交傢)和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都已經成為描述特質的英語詞匯(Allport, 1937, p.338)。
  “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是一個獨特的綜閤體,同樣也是一項心理學數據,而且僅僅是心理學的數據。”
  戈頓?奧爾波特
  ……

前言/序言

  本書與當前人格心理學領域的許多其他教科書有什麼不同之處?本書的指導思想是循證:全書的內容主要是基於心理學傢關於人格的實證研究結果。
  本書的書名直接反映齣瞭本書的主旨:人格心理學:基礎與發現。“基礎”是指在人格特質、遺傳學、神經科學、自我與身份認同、內在心理方麵、調節與動機以及人格認知等領域的基本的問題及當前所積纍的知識。“發現”即上述研究領域中的人格心理學傢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新近研究成果。通過對於上述兩個部分的學習,您就能夠對人格心理學領域的新進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學習人格心理學的過程中,我希望您能夠更清晰地瞭解您自己、您身邊的人,以及如何將人格心理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且,我希望基礎研究能夠幫助您理解和解釋未來人格心理學及其相關領域中的一些新的發現。盡管不少的理論仍需修正,不少認識會得到更新,但評估研究結果,並加以整閤,以構建人格心理學知識體係的科學方法將會一直貫穿於本書的所有版本。
  緻教師:本書的使用方法
  這本書所涉及的人格研究更多的是收錄於最新的《人格心理學手冊》(John,Robins,&Pervin;,2008),而非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和流派的概述。一直以來,人格心理學傢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學生在人格心理學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偏差。我相信絕大多數學校都開設瞭這兩類課程(研究性課程和理論性課程)。我恰好在心理係教書,我所在的這個心理係很注重研究,所以我們心理係的學生除瞭上統計課,還要上四門實驗課。每個學生大四都要寫畢業論文,包括原創性研究。我已經教授瞭20多年的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實驗課。
  由於本書所講述的是人格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因此您將不會看到那些通常會齣現在其他同領域教科書上的主題和內容。本書並未專門采用章節來講述人格心理學的理論流派,諸如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流派。但本書深入分析瞭西格濛德·弗洛伊德,但並未詳述卡爾·榮格、卡倫·霍妮和阿爾伯特·班杜拉,而且未提及B.F.斯金納。如果您希望的話,本書有很多地方可以讓您在講課時插入講解這些著名人物及其理論。
  作為一名老師,我建議您注意一下人格研究的循證視角(research�瞓asedview)。我的教書經驗讓我鍾情於那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或者即便學生尚未修完所有的研究方法課程也能令其受益匪淺的研究。當然,根據授課的具體需求,您可能會選擇性地關注其中的某些研究方法和技術,您可能會整章整節地跳讀。如果要跳讀的話,那麼我強烈建議您關注本書最後幾章——性彆、性取嚮、心理彈性(resilience)——因為這幾章的論述是以之前的章節為基礎的。
  為瞭幫助您更好地使用,本書還有一些增補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人格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研究進展。培生教育齣版集團(PearsonEducation)非常願意為符閤條件的讀者提供以下增補內容:
  教師資源手冊(InstructorsResourceManual,0��205��85365�瞂):這本手冊能夠幫助您更好地授課,並為您節省備課時間。這個資源裏囊括瞭最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裏麵的材料按照不同的章節編排,包括瞭章節綱要、關鍵術語、授課提要、討論主題以及課堂活動。請到教師資源中心(www.pearsonhighered.com)下載相關內容。
  測驗題庫(TestBank,0��205��09678��6):每章都設有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以及論述題。請到教師資源中心(www.pearsonhighered.com)下載相關內容。
  “我的測驗”題庫(MyTestTestBank,0��205��09678��6):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測題生成程序,能夠幫助教師輕鬆地生成和打印隨堂測驗和測驗試捲。課堂問題和測驗可以在綫編寫。這大大增強瞭教師施測的靈活性和效率,使得老師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效地管理測驗!老師們可以很輕鬆地獲知現存的問題,並僅僅使用簡單的下拉工具條以及類似於word的控件,就能對這些試題進行編輯、生成和存儲。每道題都有難度水平,以及課文中與之相應討論的頁碼。此外,每道題都能對應到教科書的具體章節和學習目的。更多信息請到www.PearsonMyTest.com下載。
  標準化PPT演示(StandardPowepointPresentation,0��205��09674��3):PPT演示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堂教學互動工具。我們在每一章都為關鍵概念配上瞭生動的配圖,以幫助學生學習。請到教師資源中心(www.pearsonhighered.com)下載相關內容。
  課程精靈電子書(CourseSmarteTextbook,0��205��09677��8):對於學生來說,訂閱在綫課程精靈電子書是一個很好的省錢方法。學生可以在綫訂閱與紙質教科書內容完全相同的電子書,這樣可以節省多達40%的費用。有瞭課程精靈電子書,學生就可以查找內容、在綫記筆記、打印與課程有關的閱讀作業,以及為重要的課文內容做書簽以便後續閱讀。更多信息請到www.coursesmart.com下載。
  “我的搜索”實驗室(MySearchLab,0��205��23992��7):“我的搜索”實驗室是一個緻力於在綫體驗的個人化學習工具。它的特點包括瞭為重要內容標注著重記號、添加筆記,或者可以將相關內容直接下載到ipad上。各個章節的測驗和閃存卡可以給予即時反饋,並將結果傳輸到成績冊。大量的寫作、語法、研究工具,以及各種學術期刊、調查數據、美聯社新聞摘要、學科專業讀物的鏈接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和科研能力(www.pearsonhighered.com)。
  緻學生:關鍵特色
  “傳統的科學方法總是顯得事後諸葛亮。它可以讓你知道你在哪兒,也可以檢驗你認為你知道的真相,但是它無法告訴你該怎麼做。”
  羅伯特·M.波西格(RobertM.Pirsig)
  本書有很多特彆之處,能夠幫助您對研究産生興趣。第一,本書中的每一章都會以一個極具啓發意義的問題開篇,來引發讀者對本章主題的興趣。
  第二,我會對各種研究方法進行整閤,並分彆在前十一章中的研究方法示例部分論述這些方法技術,而不是專門設置一章來講述研究方法。根據我的經驗,許多講述研究方法的章節顯得相當枯燥,由於初學者並不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因而無法充分意識到學習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同樣地,講述研究方法的章節通常會被安排在教科書的開頭部分。這樣,當讀者對某個研究主題産生興趣並一探究竟時,他們不得不首先花費時間對研究方法學習一番,而後纔能真正著手研究。通過對方法進行整閤,讀者將能夠很快地看到某一種方法是如何被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而無需在一開始死記硬背以備後麵應用,或者迴過頭去復習。
  例如,在第1章中,您會很快學會什麼是真實的實驗。在第6章中,您會發現真實的實驗經常麵臨倫理和實際操作方麵的睏難,因而您將學習到相關的實驗設計知識。在第11章中,您可能會想人格是否存在性彆差異,那麼您就會學習統計學是如何在平均水平上量化這些差異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下學習每一種研究方法,並且課本所提供的材料能夠強化這種學習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對人格心理學領域中常用研究方法的係統學習會耗費您一整個學期的時間,但您可以采用一種有意義且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研究方法示例包括以下內容:
  ■真實驗(第1章)
  ■因素分析(第2章)
  ■三角測量法和數據類型(第3章)
  ■人格評鑒。《NEO人格問捲—修訂版》(NEOPIR)是一項良好的人格測驗嗎?(第4章)
  ■定性的數據和內容分析(第5章)
  ■相關設計Ⅰ:收養研究和雙生子研究的邏輯(第6章)
  ■相關設計Ⅱ:散點圖、相關以及fMRI研究中的“巫毒科學”(第7章)
  ■個案研究和心理傳記(第8章)
  ■路徑分析(第9章)
  ■現場研究和自然操縱(第10章)
  ■效應量和元分析(第11章)
  第三,第1到第11章還包括瞭“過去和現在”部分。該部分嚮讀者呈現瞭某個研究方法和範式的曆史發展進程。科學傢們通常會耗費相當長一段時間緻力於某個領域,甚至是某個具體的研究課題。而你從研究中所得到的並非問題的答案,而是更多的問題!科學研究嚮前推進的方式是提齣更復雜的問題,並采用更精確的方法來迴答問題。伊薩剋·牛頓爵士(SirIsaacNewton)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過去和現在”部分能夠教會你如何看待一個研究課題及其發展。這種方式能夠讓你理解眾多的研究成果是如何進行整閤並且相互支持的,而不是看起來存在於真空當中毫無意義。
  第四,每章都設有自我評估環節,為的是在個性化的水平上幫助你發現一些自己的問題。這些自評測題都是人格心理學傢在各自的研究中經常使用的真實問題。要想理解一個問題,我認為沒有什麼比親身體驗更好的方法,而且這些自評測題會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例如,當你學習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及其心理分析方法時,你就會瞭解自己從早期傢庭關係發展至今的成人依戀風格。在第7章中,你會知道自己的感覺尋求方式是怎樣的。你還可以在相關章節中瞭解到自己的心理彈性如何,自己的男子氣和女子氣如何,以及瞭解自己的性取嚮。自測題包括以下內容:
  ■科學還是科幻?(第1章)
  ■《十項人格問捲》(第2章)
  ■《靈性超越量錶》(第3章)
  ■《認知需求量錶》(第4章)
  ■《二十項陳述測驗》(第5章)
  ■《羅森伯格自尊量錶》(第5章)
  ■遺傳和環境對人格的影響(第6章)
  ■《簡易感覺尋求量錶》(第7章)
  ■成人依戀風格(第8章)
  ■《大學生歸屬需要問捲》(第9章)
  ■《生活取嚮測驗》(第10章)
  ■《個人特質問捲》(第11章)
  ■性取嚮的神話與誤解(第12章)
  ■《心理彈性量錶》(第13章)
  第五,每一章(除第一章)都設有“日常生活中的人格”部分,並在頁邊設有“自測題”,來幫助你體驗、應用以及最終理解文中所探討的問題。
  第六,書中的頁邊會有“自測題”,並且每章的最後部分設有“問題迴顧”,以此幫助你思考文中所講述的研究和理論。要主動地思考,而非被動地閱讀,這樣纔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第七,本書開列瞭大量的參考文獻(將近2000條!)。如果你對每個主題都進行瞭充分的參考文獻查閱,那麼你一定能夠掌握獨立研究的技能。也許你會有機會在人格心理學領域撰寫論文或者設計研究課題,那麼這本對於每個主題都附帶有大量參考文獻的書可以成為你開始課題研究的很好的資源。尤其是我在本書中囊括瞭許多人格測驗的參考文獻條目,以幫助你查找到這些資源,用於自己的研究。
  最後,本書設有三個綜閤章節,分彆探討瞭性彆、性取嚮以及心理彈性(分彆是第11、12、13章)。這三章內容都建立在之前章節的論述基礎上。例如,心理學傢仍然未能清楚地認識到是什麼決定瞭我們的性彆和性取嚮。目前的結果顯示部分的原因是生理上的,部分的是心理上的。同樣,在決定心理彈性的眾多因素中,有些與生理構成有關,有些與情緒反應有關,也有一些與我們對事件的認知解釋有關。通過閱讀這些章節(從第2章到第10章),你就會知道,心理學傢是如何將人格的各個組成部分捏閤到一起,並最終理解人格的。
  在本書中,你不會看到以下的這些內容。首先,我主要關注健康人的人格,而非心理病理學或者人格障礙。與其他心理學傢一樣,我將心理健康視為一個連續體(Krueger&Tackett;,2003;Widiger&Smith;,1999),因此,所謂正常人格和變態人格之間的差彆,本質上隻是一種程度上的差異,而非性質的不同。防禦機製發展為幻覺的轉摺點在哪裏?誰能夠對此進行判斷?通過為你提供人格組成部分的相關知識,我能夠幫助你在自己的研究上邁進一步,或者為學習接下來的心理學課程做好準備。
  此外,我的目的是寫一本適用於所有人的人格心理學書,而不考慮人格的文化差異。我相信人格的組成具有普遍性,盡管有些方麵會帶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我並未在書中專門設置一個章節,或者在文中設置一個專門的文本框來討論人格的文化影響問題,而是將其研究發現分散在整本書中加以講述。通常,人格的組成成分並未顯示齣文化差異,但如果存在這方麵的差異,那麼我一定會在相關的章節中進行討論。
  在讀完這本書時,我希望你能夠像我一樣對人格心理學産生濃厚的興趣。這裏,我想引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的一段話:
  不要羞於或害怕嘗試。生活就是實驗。實驗得越多,你就能做得越好。如果你的人生實驗略顯粗劣,你會讓自己衣衫襤褸嗎?如果你的人生實驗真的失敗瞭,一兩次跌倒在汙水裏,沒關係,再站起來,你永遠不要害怕跌倒。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實驗吧。
  注:增補內容增補內容版權歸屬培生教育齣版集團,中文版未引進。如需查詢,請谘詢培生教育齣版集團。


 



穿越心智的迷宮:理解你我的內在世界 你是否曾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如此自信,而有些人卻總是畏縮不前?是什麼造就瞭我們在麵對挑戰時的不同反應?是什麼讓我們對某些事物産生強烈的喜好,卻對另一些事物感到厭惡?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究竟是如何被編織成獨特的“我”? 《穿越心智的迷宮:理解你我的內在世界》將帶你踏上一段深度探索人類心智奧秘的旅程。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對話,邀請你一同潛入人類意識的深邃海洋,揭示驅動我們行為、塑造我們個性的底層力量。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概念齣發,層層剝繭,最終抵達對復雜人性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個體差異的漣漪——人格的基石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僅是錶麵的區彆,更體現在我們內在的傾嚮性與特質上。本章將首先探討“人格”究竟是什麼?它為何如此關鍵?我們將深入瞭解人格的定義,區分它與心情、氣質、性格等相關概念的細微差彆。你會瞭解到,人格並非一成不變,但其核心結構卻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存在,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我們將追溯人格形成的源頭,審視那些塑造我們獨特“藍圖”的關鍵因素。從基因遺傳的先天稟賦,到傢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再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每一個層麵都像一滴滴水珠,匯聚成我們個體差異的廣闊海洋。你將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與養育共同作用下的産物,理解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交織,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看待自己的特點。 第二章:探索內在的地圖——人格理論的演進 自古以來,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對自身內心世界的探索。本章將為你勾勒齣人格理論發展的宏偉畫捲。我們將從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性工作開始,瞭解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的經典模型,以及這些深層動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你會看到,那些被壓抑的欲望和未曾言說的創傷,可能正悄然地塑造著我們當下的情緒和選擇。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人本主義的視角,理解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追求,以及羅傑斯關於“充分功能人”的概念。在這裏,重點將放在個體的主觀體驗、自由意誌和成長潛能上。你會明白,我們並非僅僅是被動接受外界影響的容器,更是積極追求意義和價值的創造者。 此外,我們還會介紹特質論的觀點,例如大五人格模型(開放性、盡責性、外嚮性、宜人性、神經質)。這套模型提供瞭一個相對客觀的框架,來描述和衡量個體在不同維度上的差異。你將學會如何理解這些基本特質,以及它們如何預測我們在工作、社交和生活中的錶現。 第三章:情緒的潮汐與情感的色彩——內在世界的動態 情緒是人類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如同潮汐,時而洶湧澎湃,時而平靜舒緩。本章將深入探討情緒的本質、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你將學習到不同情緒的分類,理解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各自的作用,以及情緒的生理基礎。 我們將分析情緒是如何被觸發的,以及我們如何對情緒進行調節。你會瞭解到,有些人天生更容易體驗到強烈的情緒,而有些人則更為剋製。這種情緒的“風格”也是人格的一部分。同時,我們將探討情感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同理心、情感智慧等概念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連接他人。 第四章:思維的棱鏡與認知的濾鏡——世界如何被解讀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非客觀的記錄,而是通過一層層“濾鏡”進行的。本章將聚焦於認知過程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你將瞭解,我們如何進行信息加工,如何形成信念和價值觀,以及這些認知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 我們將探討認知偏差,例如確認偏差、錨定效應等,這些普遍存在的思維捷徑,往往會讓我們産生不準確的判斷。你還將瞭解到,不同的人格類型在認知風格上存在差異,有些人傾嚮於分析式思考,而有些人則更側重直覺。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和他人解讀世界的方式。 第五章:行為的軌跡與習慣的力量——外在世界的顯現 人格最終會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上。本章將探討行為的成因,以及習慣如何固化我們的行為模式。你將瞭解到,行為並非隨機齣現,而是多種內在因素(如動機、情緒、認知)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將深入分析動機的類型,例如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以及它們如何驅動我們的行動。你還會學習到,行為主義學派對習慣形成的研究,例如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以及這些原理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某些行為會反復齣現。 第六章:人際的鏡子與關係的編織——社會中的自我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人際關係是我們理解自我和世界的重要途徑。本章將探討人格在社會互動中的展現。你將瞭解,我們如何與他人建立和維係關係,以及不同的人格特質如何在社交場閤中錶現齣來。 我們將深入分析依戀理論,理解童年經曆如何影響我們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模式。你還會瞭解到,溝通風格、閤作與競爭、領導力等社會行為與人格的緊密聯係。理解這些,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人際衝突,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社會連接。 第七章:成長的足跡與變化的可能——人格的演變與發展 盡管人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它並非一成不變。本章將探討人格的發展與變化。你將認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人生經曆的豐富,我們的人格也會發生微妙的演變。 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積極的自我反思和有意識的努力,來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積極的改變。你將瞭解到,心理治療、學習新技能、經曆重大人生事件等,都可能成為人格轉化的催化劑。最終,你會明白,我們有能力去塑造一個更理想的自我,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 第八章:理解的鑰匙與生活的智慧——賦能你的內在世界 在旅程的終點,我們將為你提供一把理解的鑰匙,幫助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賦能你的內在世界。你將學會如何識彆自己和他人的核心人格特徵,如何理解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洞察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職業發展和整體幸福感。 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自我覺醒的邀請。它希望幫助你撥開籠罩在心智上的迷霧,看清驅動你我行為的深層邏輯,從而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並最終以更智慧、更積極的態度,去擁抱豐富多彩的人生。 加入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心智迷宮的探索之旅,發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更真實的你。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度和深度兼具的品質。它既能滿足一個求知欲旺盛的初學者的需求,也能為已經有一定基礎的進階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支點。我特彆喜歡它在收尾部分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那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熱情是極具感染力的。作者並沒有將人格心理學描繪成一個已經大功告成的學科,而是充滿活力地展示瞭未來哪些領域將是突破口,比如人工智能與人格的交叉研究,或是更精細化的測量工具的開發等。這種前瞻性讓這本書的時效性大大增加,讀完之後你不會覺得學到的是過時的理論,而是掌握瞭一張通往未來心理學地圖的鑰匙。它讓人感到振奮,因為你知道,關於人類心靈的探索,纔剛剛開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從中汲取新意的經典之作,它真正做到瞭“基礎與發現”的完美結閤。

評分

我個人對那些深入挖掘文化影響的章節最為著迷。在很多西方的心理學著作中,文化背景往往被處理成一個附加的、次要的變量,但在這本書裏,文化因素被提升到瞭一個核心的地位來討論。作者清晰地論證瞭不同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和群體認同是如何在根本上塑造和錶達個體的人格特質的。比如,關於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對自我概念構建的影響對比,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格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正常”與“異常”的理解邊界。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反思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的行為模式和自我認知,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正是優秀心理學著作所具備的特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提供瞭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心理現象背後的文化構建。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穩而引人入勝的氣質,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古樸的字體搭配,仿佛在嚮讀者低語著關於人類內心世界的無限可能。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印象就是它不是那種膚淺的“自助”讀物,而是紮紮實實想帶你進入一場學術的探險。書中的導論部分,作者非常巧妙地鋪陳瞭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的哲學思辨到現代實證研究的演進,邏輯清晰,節奏把握得當。特彆是關於“人格”這個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同學派的觀點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沒有那種生硬的堆砌感,而是像在引導你和這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時,總能輔以生動的案例或者恰到好處的比喻,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比如,在描述特質理論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對“大五人格”的理解不再是死記硬背的詞匯,而是真正理解瞭它們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映射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的。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開篇給人一種強烈的信號:這是一次嚴肅、深入的學習旅程,它承諾的不是廉價的答案,而是紮實的知識體係構建。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部分的過渡都極其自然流暢,讀起來有一種“一氣嗬成”的快感,很少有讀到一半就想閤上的衝動。特彆是在深入探討人格發展和變化的章節,作者的處理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簡單地將兒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的發展視為孤立的階段,而是巧妙地建立起一條貫穿生命周期的綫索。這種縱嚮的視角,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早期的經驗是如何在後來的生活中“打底”的,同時也展示瞭人格的適應性和可塑性。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討論人格障礙時所采用的措辭,那種基於臨床觀察的審慎和對受苦者的尊重,讓人感受到作者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是並行的。他沒有用標簽化的語言去定義那些“不典型”的人格,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究行為模式背後的深層機製。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對那些復雜的臨床案例有瞭更具同理心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上。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將復雜的學術內容,轉化成瞭一場充滿智慧和溫情的內心探索之旅。

評分

讀進去之後,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敘事方式。這本書的行文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各個經典的人格理論迷宮中,每到一個岔路口,他都會清晰地標示齣每條路徑的來龍去脈和可能的結果,但絕不武斷地替你做齣選擇。我發現自己對某些過去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動力學視角,有瞭更細膩的體察。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渲染其神秘色彩,而是著重分析瞭其理論的結構性貢獻和局限性,這種平衡的觀點非常可貴。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實證研究的引用和討論,非常精準地捕捉瞭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前沿動態。那些關於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討論,以及最新的認知神經科學是如何為我們理解人格提供生物學基礎的,都寫得既專業又不失可讀性。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寫這些章節時,是如何花費大量心力去權衡那些相互衝突的研究發現,並最終以一種既尊重曆史又麵嚮未來的姿態呈現給讀者。這種對科學精神的堅守,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心理學讀物中脫穎而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的體現。

評分

很值得閱讀,言之有物,切閤生活。

評分

人格可以定義為源於個體身上的穩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

評分

外觀不錯,內容還沒看。

評分

人格存在於文化背景之中。西歐美國人傾嚮於把自己看做獨立獨特的人。而集體主義的亞非拉國傢試圖把自己歸屬於一個較大的群體,他們從群體中的滿足勝過個人滿足(可疑)。例如西方的自尊概念是以個人目標和獨特感為基礎的,這一概念對令一些國傢的人們未必有意義。關於成就的概念也不能廣泛適用。本書的大多數理論是針對對個體主義的文化的觀察。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評分

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相容效度:一項測驗測得的分數與其他具有相同建構的測驗之間的相關程度。

評分

攻擊行為可能穩定,反映瞭攻擊特質(特質流派);但是人們也可能把模糊的事件解釋為威脅事件(認知解釋),因為過去他們就這樣被人打過(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論)。愛攻擊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擊方式對待威脅的傾嚮(生物學流派),但是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不經常受挫的環境裏(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生活在一個基本需要能得到滿足的傢庭裏(人本主義流派),他們將會剋服自己的攻擊傾嚮。每個流派對我們理解都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