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奧利弗·薩剋斯——“探索者”係列)

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奧利弗·薩剋斯——“探索者”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奧利弗·薩剋斯 著,韓文正 譯
圖書標籤:
  • 失聰
  • 聽覺障礙
  • 神經科學
  • 奧利弗·薩剋斯
  • 探索者係列
  • 醫學
  • 心理學
  • 傳記
  • 非虛構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47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4032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探索者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J.K.羅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薦。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蔡曙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讀並撰寫推薦序。奧利弗·薩剋斯被書評傢贊為20世紀難得一見的“神經學專傢”,也被《紐約時報》譽為“醫學桂冠詩人”。他的這一係列“探索者”讀本在歐美暢銷近30年,不斷再版,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是風靡歐美的經典認知讀物。

  ·在這本書中,他探索瞭失聰人世界的種種麵嚮--訪談失聰人士及其傢庭,造訪聾啞學校,深究他們的曆史。他寫道:“如今我必須以新的、種族的觀點去看待他們,他們是擁有獨特的語言、感知與文化的人。”

  ·薩剋斯根據自己與失聰人士的交流,將他們特殊又充滿坎坷的經曆展現瞭齣來,以及手語這種視覺語言的存在,讓我們見識到瞭大腦潛能的豐富。薩剋斯說:“我們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腦看世界。用大腦看,也就是常說的想象。我們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維方式,它決定我們的行為,並將伴隨一生。”


內容簡介

  人,是語言的産物。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時,他以為凡是人都有思想能力。但是聽力“正常”的人卻忘瞭,人是用語言來思想。沒有瞭語言能力,這個人的內心世界會是怎樣?《看見聲音》帶我們進入瞭失聰人的世界,講述瞭他們在語言上所麵對的艱酷挑戰以及種種睏難,探索瞭這個世界的種種麵嚮,以及人何以為人。薩剋斯打開瞭一扇通往奇異國度之門,他人是一麵鏡子,從他人身上,我們能更好的看自己。


作者簡介

  奧利弗·薩剋斯Oliver Sacks (1933,7—2015,8),傑齣的神經病學專傢、聞名全球的暢銷書作傢,在醫學和文學領域均享有盛譽。畢業於牛津大學皇後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神經科教授。他是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的會員、紐約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是英國牛津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美國喬治敦大學等多所世界級著名學府的榮譽博士,也是古根漢學術奬獲得者,還被英國女王授予高級騎士勛章。他常年為《紐約客》、《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專欄供稿,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作傢。因其在文學和科學研究上的傑齣貢獻,薩剋斯榮膺霍桑登奬、喬治·波剋奬,以及專門授予科學作傢的劉易斯·托馬斯奬。


精彩書評

  我從來沒有想過變成聾啞人士意味著什麼,被剝奪語言的權利,或者擁有另一個非凡的語言、一個社群和文化。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對這個群體的瞭解、想法與他們的難題。

  ——奧利弗·薩剋斯


  一本非凡的著作,十分具有洞察力,細緻並且具有說服力。

  —— 《聖路易斯郵報》


  任何一個讀過薩剋斯的作品的讀者都會得到一些新的想法,他對於事物理解的寬度似乎是無限的…主題十分吸引人,並且文字的力量十分強大。

  ——《堪薩斯城明星報》


目錄

推薦序1 姬十三

推薦序2 蔡曙山

作者序

第一章 走入寂靜

第二章 人性與語言

第三章 無聲的怒吼

延伸閱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走入寂靜

  人們對失聰者的瞭解近乎無知。耳聾是“人類最悲慘的境遇之一”——約翰遜博士曾經如此形容,可見我們對失聰的理解還不如一位1886年,或者1786年的老學究;除瞭無知,心態也很冷漠。最近這段日子,我跟許多人聊起這個話題,而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這麼迴答:“耳聾!我不認識哪個失聰者,從沒想過這碼子事兒!失聰者有什麼好研究的?”纔不過幾個月前,我的反應也是如此。

  自從收到一本萊恩寄來的巨著《當心靈傾聽:一部失聰史》,我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初翻閱時沒抱多大期望,很快就開始感到驚訝,接下來更讓我瞠目結舌。我和同事、好友拉平醫生聊到這方麵的問題,她親炙失聰者已有25年。我開始去瞭解一位天生失聰、纔華橫溢的同事,在這之前,我總認為她的纔能是理所當然;我平生首度替聾啞的病人看病;我閱讀瞭大量書籍,包括同樣由萊恩所編纂的失聰者迴憶錄閤輯《失聰的經驗》(The Deaf Experience)以及格羅斯的《人人用手語》(Everyone Here Spoke Sign Language),等等。如今,我有一個書架堆滿瞭半年前我還沒想過,甚至還不存在的主題的書,也看瞭幾部以失聰者為主題的感人電影。

  還有一件在前言中已提到的事。1969 年, 詩人奧登(W. H.Auden)送我一本南非詩人、小說傢萊特(David Wright)的自傳體迴憶錄《失聰》(Deafness),作者7 歲起就失去聽覺。“保證你會愛不釋手!”奧登嚮我大力推薦,“這本書精彩絕倫!”那本是奧登自己買的書,他在書中加瞭批注(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替這本書寫過書評)。當時我隻是隨便一翻,沒多費心思研究。不過現在我重新發掘。

  首先,萊特是以親身經曆——而非以史學傢或學者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這個主題;此外,他不是讀者眼中的“異類”,讀者多少可以體會作者本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想象身為天生失聰者——如著名的聾啞教師剋萊剋(Laurent Clerc)——就睏難多瞭]。作者成功扮演瞭橋梁的角色,引領我們踏入一個未知的世界。比起18 世紀偉大瘖啞人士的著作,該書淺顯易懂,堪稱探索聾啞世界的入門寶典。他在書中接近尾聲處如此寫道:

  由聾人所寫有關失聰的書籍屈指可數。即便如此,思及我在失聰之前就已經學會瞭講話,因此要想象生來世界便是寂靜無聲以及到達懂事年齡卻還缺乏溝通工具的心境,我不會比普通人高明多少。僅僅是試著掂掂《約翰福音》的開宗明義有多沉重:“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若是沒有語言作為工具,一個人該如何塑造自己對事物的觀念?

  就是在語言與思想的關聯中,形成瞭最深層的基本問題,讓我們去思索天生失聰或早年失聰者所麵臨的境況。

  就字麵意義來看,“失聰”這個字眼相當含糊,或者說過於籠統,以至於忽略瞭失聰其實具有不同的程度,而此差異具有性質上,甚至是“實存”(existential)的含義。比方說,全美約有1500 萬人患有重聽的毛病,必須通過助聽器材的輔助纔能聽到一些話語,而對他們講話也需格外謹慎和有耐心。許多長輩都屬於這一類人——一個世紀前,他們用一支小聽筒緊貼著耳洞,如今換成瞭助聽器。

  某些人屬於“嚴重失聰”,其中許多人是由於罹患耳疾或早年受到創傷所緻;但就如同重聽患者,利用當今各種個人化、計算機化的精巧助聽儀器,他們多多少少還是聽得到一些聲音。最後,有些人是所謂的“全聾”(perfoundly deaf,有人也稱之為stone deaf)——無論通過什麼高科技的精密儀器,也聽不到隻言片語!他們無法以一般的方式溝通,隻能讀唇語(萊特就是如此)或使用手語,或是兩者並用。

  失聰的程度固然重要,失去聽力時的年紀(或成長階段)更為關鍵。據萊特的說法,他在學會說話之後纔失去聽力,但對於在學語階段前就沒有或喪失聽力者的感受,他不能體會,連想象也辦不到(這個說法韆真萬確)。除瞭前麵的引述,他也在書中提到這一點。

  以失聰時的年齡來看——假設我的耳聾是命中注定——我還算是相當幸運。到瞭7 歲的年紀,小孩子對語言已有基本的掌握,就如我一樣。以自然的方式學會講話,又是另一項優勢——發音、語法、抑揚頓挫、常用詞語,早已通過耳朵印入我的腦海。我學會瞭基本的詞匯,再通過閱讀加以充實,過程並不睏難。換句話說,假設我是天生或在更小的年紀就失去聽力,就完全無法培養這些能力。

  萊特也在書中提到,每當他看見對方的嘴唇動作和麵部錶情,陣陣的“幻音”就閃爍在耳際;看到樹枝隨風舞動,仿佛又能“聽見”風吹的颯颯聲響。對於這種經驗的首度齣現——伴隨聽覺的失去隨即發生——他有著極為生動的描述:

  [我的耳聾] 最初發作的時候,其實很難察覺,因為我的眼睛開始不自覺地將動作轉化為聲音。母親大半時間都陪伴在我身邊,她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瞭解。這也是理所當然!雖然我對此沒有自覺,其實我一直都在讀她的唇語。每當她開口說話,我似乎都能聽到她的聲音。這種假象持續瞭好一陣子,甚至持續到我明白這純屬某種假象之後。包括父親、錶弟、每個我認識的人,還在發齣陣陣幻音。直到我齣院之後,這層假象纔逐漸破滅。我開始瞭解,這是習慣和記憶所投射的想象。有一天我和錶弟聊天,他突然靈機一動,講話時用手捂住嘴巴——世界一片寂靜!

  從那一刻起我就發現,如果看不到,我就聽不見。萊特明明知道自己“聽見”的聲音是一種“假象”——“習慣和記憶的投射”,但在失去聽力幾十年之後,這種聲音在腦中仍舊活靈活現。對於萊特和許多先具備聽力之後纔失聰的人們來說,這個世界照樣洋溢著音籟聲響。雖然就現實的角度來看,這類聲音的確是“幻覺”。

  一齣娘胎或在學會講話之前的嬰兒時期就喪失聽覺的感受,這又是另一迴事,且對一般人(甚至是學會說話之後纔喪失聽力的人——正如萊特)來說,實在難以想象。就本質上來說,這類人士另成一派。他們一輩子從未聽見一點聲音,沒有絲毫聽覺的記憶或聯想,更彆提什麼幻音!他們處在一個萬籟俱寂的世界。光是在美國,天生的聾啞人士就高達25 萬之多,約占全球兒童的韆分之一。

  本書討論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人,因為他們的處境與曆經的種種苦難如此獨特!但何以如此?人們傾嚮於認為失聰的痛苦遠不如失明,認為它不過是一種不便、妨礙,或是感官障礙,極少能深切體認失聰者痛苦絕望的心境。

  ……


前言/序言

  推薦序1

  因為寫這篇序的緣故,仔細閱讀瞭奧利弗·薩剋斯的生平,發現其實我早就與他有些聯係。薩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說師承俄國神經科學傢盧瑞亞(A. R.Luria),而這位前輩,曾經因為在大腦皮層功能研究領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論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關於神經係統可塑性的研究,還遠沒有現在這麼深入,大腦內“神經綫路” 的聯係,一旦固定還能否改變,還沒有一個篤定的結論。盧瑞亞和薩剋斯認定大腦有“卓越的可塑性、驚人的適應能力”,而且這些“不僅僅是在神經或感知障礙的這種特殊(而且經常是令人絕望的)環境下纔會齣現”,他們主張不單單要麵對來問診的病人,更要看到處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病人。這些見地,在當時的情境下,可謂先鋒。

  薩剋斯和盧瑞亞的交情,始於1974年前後的一段通信。那年薩剋斯在挪威的一個邊遠山區,遭遇瞭一頭憤怒的公牛,情急之下他急轉逃生,一腳踩空,左腿肌腱斷裂,神經損傷,造成瞭嚴重的殘疾。

  他慢慢發現這條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奇異的遭遇讓他以一個病人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他將之稱為“醫學的機緣”。正是因為這個機緣,他和盧瑞亞討論起人體的整體機能,關於個體和環境的聯係。盧瑞亞鼓勵說“你正在揭示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樣的信件給瞭他極大的支持。

  薩剋斯的這段遭遇,後來被寫成《單腿站立》一書,於1984 年齣版。事實上,從1973 年起,他就開始以親身的醫患經曆,寫作瞭一係列的“醫療軼事”,《覺醒》、《錯把妻子當帽子》,這些都成為世界範圍的暢銷書。他將病患案例文學化,將虛構與真實融為一體,飽含同情,著力描寫患者的各種身心體驗,給讀者打開一道通往奇異世界之門。這一係列的書,獲得瞭極大成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薩剋斯因癌癥於2015 年8 月30 日在紐約去世,享年82 歲。他生前就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為頂尖醫生的同時,也成為瞭著名的暢銷

  書作傢,被稱為“腦神經文學傢”,被《紐約時報》譽為“醫學桂冠詩人”。

  薩剋斯的書中描寫瞭很多例“病感失認癥”,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話題。由於中風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無法辨認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覺得那是彆人的。他們會在火車上指著自己的手對鄰座說:“對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蓋上瞭。”即便被旁人提醒,這些可憐的病人都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自己身體的錯誤感知,有時會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記得英國《衛報》曾有個記者寫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來,感覺“自己跟電視機遙控器一樣高”,“腳陷進瞭地毯裏”。此後,他時不時被猛然拋進童話世界:手指變得有半裏長,走到街上,路旁的車看起來像威爾士矮腳狗那麼大。有時辦公的時候,身體突然縮小,椅子變得好大,感覺自己就好像走進瞭仙境的愛麗絲。還記得阿蘭·德波頓描寫過一個傢夥,他把自己當做一個煎蛋,始終不敢坐在椅子上,後來有個朋友齣瞭個招,在椅子上放瞭塊麵包。如此,他始終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樣放在椅子上瞭。

  薩剋斯將神經病學的理論和案例深入淺齣地寫進書裏,既輕盈又沉厚。本來,神經病患,在普通人看來是一類與自己很少發生關聯的遙遠而陌生的群體。薩剋斯以客觀平等的態度看待他們,與他們交流,在書中展現瞭他們的心靈世界。那是另外一個偉大而奇異的境界。每一個患者,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著我們未必能夠達到的寜靜和遼遠,甚至是通透。

  每一本薩剋斯醫生的書都可當做非常精彩的醫學傳奇集。《錯把妻子當帽子》展現瞭24 個腦神經失序的患者,這本書大多數講述的是“白癡天纔(或稱白癡學者)”的事跡。這些故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告訴我們,“病”這種東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適與疾病,會産生齣另一些發展、進化與生命的形態,激發齣我們遠不能預料的創造力。普通讀者能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感受到人類心智活動的繁復和奇妙,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發現日常與人生。《火星上的人類學傢》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變形記”。書名同題文寫的則是一位自閉癥患者、傑齣的動物行為科學傢坦普·葛蘭汀。一方麵,她有韌性、真誠、坦率、非常敏銳,然而,另一方麵,由於病癥帶來的情感缺陷,使得她在感知情緒時會有障礙,在社交中常感睏惑。文中也提到阿斯伯格綜閤徵——因為一部動畫電影《瑪麗與麥剋斯》而讓影迷們熟知的病癥。阿斯伯格綜閤徵和自閉癥的關係,學界尚不是很清楚,兩者有類似的癥狀,例如人際交往障礙、刻闆、重復的興趣、自我中心、然而阿斯伯格綜閤徵患者不易被發現,他們在外在錶現上很難與正常人區分開。影片中的麥剋斯就是一個44 歲的肥胖古怪的阿斯伯格綜閤徵患者,不擅長交際卻又渴望溫情。我們自認為是正常的地球人,將這些病人視為“火星人”,其實我們又何嘗不被他們當做是“外星人”呢?又何嘗不處處錶現齣怪異的舉動呢?這正是薩剋斯想告訴讀者的。

  薩剋斯的“小說”談的不僅僅是獵奇的故事,他探討的是人性的無限可能性,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超越我們現有認知的關係,他希望“火星人”與地球人相互瞭解,相互錶達。這正是薩剋斯的文字的珍貴之處,也是中信齣版社這套書的珍貴之處。

  姬十三(神經生物學博士,果殼網創始人)

  推薦序2

  20世紀人類上天入地。人類到太空行走並登上月球;攜帶人類信息的飛船飛齣太陽係和銀河係並正飛嚮宇宙深處;“蛟龍號”潛入最深的海底……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人類思維和認知的結果。但如果要問,人類是如何進行思維和認知的,或者說,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並指導我們的行為?這個問題可比上天入地要復雜得多!對這個問題的追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誕生瞭一門全新的學科——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探索和研究認知現象和規律的交叉綜閤學科,由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計算機科學和人類學構成,其科學目標是探索並最終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

  英國齣生的美國神經科學傢、科普作傢奧利弗·薩剋斯的一係列與神經科學有關的科普讀物、遊記、迴憶錄式的非虛構作品,以及有自傳性質的著作,包括奧利弗·薩剋斯這套由中信齣版社齣版的 “探索者”係列叢書,其實也是引人入勝的認知科學讀物,因為他所講的故事,都是與神經認知和心理認知有關的經典案例。與大多數的科普作品一樣,薩剋斯講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隻負責記錄和描述現象和事件,提齣問題,但不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一位科學大師和聰明的科普作傢,他更願意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

  每一本薩剋斯的書都是非常精彩的認知神經科學經典讀物。例如,《錯把妻子當帽子》一書的第一章,講述瞭一位音樂傢和歌唱傢皮博士的故事。皮博士大腦視覺區長瞭一個腫瘤,導緻他有視覺功能缺陷,他分辨臉孔、景物的能力嚴重受損,隻是辨彆事物架構的能力依然存在,當他起身尋找帽子時,伸齣手抓住妻子的頭,把她的頭拿起來戴上。他把自己的妻子當成瞭帽子!他還會輕拍消防栓或站牌的頂部,把它們當成小孩子的頭,在傢裏他會親切地跟傢具上的雕花把手聊天。當薩剋斯對患者進行測試時,他連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手套也不認識,但卻能夠識彆齣那是用來裝東西的“五個小袋子”。他無時無刻不在唱歌、吃飯、穿衣、洗澡,每件事都化成瞭歌麯。若不能把每件事變成歌麯,他就做不瞭任何事。

  很多讀者恐怕難以理解皮博士的故事,而多半隻會把他當成一個行為怪異的病人。但如果你稍微懂得一點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知識,你就會知道,皮博士其實是一個右腦受到損傷而左腦仍然正常的病人。他能夠正常辨彆物體的形態並進行邏輯判斷——這是左腦的功能;但卻不能將這些事物與日常生活的經驗聯係起來——這是右腦的功能。他為何做每件事都要唱歌?因為音樂和歌唱能夠啓動他的右腦功能,這樣他的受損傷的右腦認知能力會得到某種激活!

  雖然薩剋斯想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讀者,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會有答案。例如,在《火星上的人類學傢》一書中,作者講述瞭一位徹底成為色盲的畫傢艾先生的故事。艾先生由於遭遇車禍而受到腦損傷,此後便齣現種種怪異的行為。他無法辨認字母和顔色,變成瞭完全的色盲!對一位畫傢來說,沒有比失去顔色認知能力更悲慘的瞭!令人奇怪的是,這位畫傢對黑白二色和各種灰度的知覺能力卻得到異常的加強!艾先生說,他現在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多變的世界,一個光明與黑暗隨著照明亮度波長變動的世界,這和他過去所知的彩色世界形成強烈對比,因為原來的世界比較穩定,也比較持久不變,而他現在的世界卻是變化不居的。

  這一切以傳統的色彩理論來解釋的話,是非常睏難的。按照牛頓的觀念,波長與色彩之間的關係固定不變,從視網膜傳送波長信息到大腦的方式為細胞對細胞,而且這使信息更直接地轉換成顔色。但如果將神經方麵的現象模擬為光綫透過三棱鏡的分解與重新組閤,根本

  無法解釋真實生活中視覺的錯綜復雜性。這些研究也許會改變自牛頓以來,物理學傢和哲學傢關於色彩是客觀存在的看法。也許色彩的認知隻是人們的大腦和神經係統主觀加工的結果。

  薩剋斯不僅是一位科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傢。薩剋斯的案例通過奇聞異事講齣來,生動有趣。即使是一般的科學愛好者和普通讀者,也可以讀懂這些書,正如我們能夠讀懂科學大師霍金介紹相對論的科普作品《時間簡史》一樣。本書所提供的大量豐富生動的案例,則是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素材。

  20 世紀人類上天入地,遨遊太空。21 世紀人類迴到自身,探索自己肩上這幾磅重的“宇宙中最復雜的也最不可思議的物體”——人類的大腦。這是一個新的時代,讓我們來參與其中吧!

  蔡曙山(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 一本深入人心、充滿人文關懷的傑作,邀請您一同潛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感知維度。 奧利弗·薩剋斯,這位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同情心而聞名於世的神經學傢兼作傢,再一次用他那獨特的筆觸,帶領我們踏上一段感官的奇幻旅程。在《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中,薩剋斯將目光投嚮瞭一個常被我們忽略的群體——失聰者。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以一位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姿態,細膩地描繪瞭他們在“寂靜”世界中所構建的豐富多彩的內心宇宙。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失聰現象的醫學或社會學解讀,它更是一次關於人類感知邊界的哲學叩問,一次對生命韌性與創造力的深刻贊頌。 薩剋斯的寫作風格一嚮以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嚴謹的科學論證和溫暖的人文關懷而著稱。他善於將復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能夠理解和共鳴的語言,並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個案,揭示人類大腦和意識的奇妙之處。在這本書中,他延續瞭這一傳統,但將視角巧妙地轉嚮瞭那些通過聽覺接收信息之外的途徑來感知世界的人們。他采訪瞭形形色色的失聰者,有生而失聰者,也有後天失聰者;有接受瞭現代科技輔助的人,也有堅持使用傳統手語的人;有在聽覺世界邊緣掙紮求索的人,也有已然在聲音之外開闢齣新天地的人。薩剋斯不帶評判地傾聽他們的故事,並以極大的耐心和同情心,試圖理解他們所經曆的獨特世界。 “寂靜”這個詞,對於我們這些擁有完整聽力的人來說,往往意味著一種缺失,一種不完整。然而,在薩剋斯的筆下,失聰者的“寂靜”並非一片虛無,而是一個充滿著其他感官信號、身體感受、視覺語言和內在想象的飽滿空間。他描述瞭失聰者如何通過視覺的細微之處捕捉情緒的流動,如何通過觸覺感知細微的震動來理解周遭的環境,甚至如何用一種超越聲音的直覺來理解他人的意圖。他嚮我們展示瞭手語的優雅與力量,它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承載著文化、情感和思維方式的完整語言體係。薩剋斯深入研究瞭手語的結構、發展及其在失聰社群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瞭它如何幫助失聰者建立深刻的聯係和歸屬感。 書中,薩剋斯將我們帶入瞭一係列令人難忘的案例研究。他描繪瞭一位年輕的作麯傢,盡管聽不見音符的鏇律,卻能通過對樂器振動和自身身體的感應,創作齣震撼人心的音樂。他記錄瞭一位藝術傢,她以驚人的細膩度描繪瞭失聰者的視覺世界,將那些常人難以察覺的視覺信息轉化為極具錶現力的作品。他更深入探討瞭失聰對大腦可塑性的影響,指齣在聽覺輸入缺失的情況下,大腦的其他區域會發生怎樣的補償性適應,例如視覺皮層的擴張,從而使得失聰者在某些視覺任務上錶現齣超越常人的能力。薩剋斯用科學的嚴謹性解釋瞭這些生理和神經學的現象,但他的筆觸始終飽含著對生命奇跡的敬畏。 《看見聲音》的核心在於薩剋斯對“理解”的不斷追求。他試圖跨越聽覺的界限,真正地去理解失聰者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體驗世界。他鼓勵讀者放下固有的偏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正常”與“異常”的定義。他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的感知能力是如此的多元和靈活,以至於我們常常低估瞭那些在不同感官條件下生活的人們所擁有的豐富經驗。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它不僅增長瞭我們的知識,更拓展瞭我們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薩剋斯還觸及瞭失聰者在社會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歧視。他 candidly 討論瞭教育、就業和社會融入等方麵存在的障礙,以及這些障礙如何影響失聰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認知。然而,他並未將重點放在悲情敘事上,而是著重展現瞭失聰者麵對睏難時的堅韌、智慧和不懈追求。他們積極爭取權利,創造屬於自己的社群,並用自己的方式為世界做齣貢獻。薩剋斯通過這些故事,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關於勇氣、尊嚴和自我實現的光輝圖景。 《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失聰的書,它更是關於人類適應能力、意識深度和感知多樣性的宏大敘事。薩剋斯以他標誌性的溫暖和智慧,引導我們去傾聽那些“看見聲音”的人們,去感受他們獨特的世界,去學習他們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這本書將挑戰我們對“正常”的定義,拓寬我們對人類經驗的認知邊界,並最終以一種深刻而持久的方式觸動我們的心靈。它是一次與薩剋斯一同進行的、關於感知、關於生命、關於人性的非凡探索,其迴響將久久縈繞在讀者的心中。 薩剋斯在書中巧妙地運用瞭許多生動的比喻和意象,使得抽象的神經科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例如,他將大腦比作一座繁忙的城市,不同的區域在協調工作,而當某個區域受損時,其他區域會迅速接管其功能,展現齣驚人的“可塑性”。他對語言的探討尤其引人入勝,他詳細闡述瞭手語並非簡單的肢體模仿,而是擁有復雜的語法結構、詞匯體係和抽象錶達能力,足以承載深刻的思想和復雜的情感。他讓我們看到瞭手語的視覺美學,如同流動的畫捲,傳遞著豐富的信息。 這本書還讓我們反思瞭我們自身對聲音的依賴。在現代社會,聲音無處不在,它既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與他人建立聯係的重要紐帶。薩剋斯提醒我們,當我們沉浸在聲音的海洋中時,我們可能錯過瞭其他同樣重要甚至更豐富的感知維度。他通過描述失聰者如何發展齣敏銳的視覺感知能力,例如能夠從細微的麵部錶情、身體姿態和環境光綫的變化中解讀齣信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自身的視覺感官可能並未被充分利用。 《看見聲音》並非僅僅是一部科普讀物,它更是一部充滿文學魅力的作品。薩剋斯的寫作風格流暢自然,引人入勝,他將科學事實與個人敘事完美地融閤在一起。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情感的力量,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代入失聰者的視角,去體驗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薩剋斯在這本書中,也探討瞭科技在幫助失聰者融入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客觀地分析瞭人工耳蝸、助聽器等現代科技的優點和局限性,並深入思考瞭科技對失聰者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他並非全盤肯定科技,而是強調科技應該服務於個體,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自我,而非強迫他們去適應一個並非為他們設計的世界。 總而言之,《看見聲音:走進失聰人的寂靜世界》是一部充滿智慧、同情心和人文關懷的傑作。奧利弗·薩剋斯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失聰者世界的窗戶。他讓我們看到瞭“寂靜”之外的豐富,聽到瞭“無聲”之中的力量,並最終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人類的多樣性和生命的無限可能。這本書將深刻地影響您對感知、對交流、對人性的理解,並為您帶來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它是一次關於理解的邀約,一次關於看見的探索,一次關於生命本身的美好禮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閱讀體驗。疏離感來自於作者對復雜科學理論的嚴謹引用和分析,它提醒我們這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課題;而親密感則來自於那些被精心挑選齣來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訪談片段和個人軼事。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生物學層麵的討論,巧妙地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點。例如,書中對“寂靜”的定義,並非是物理意義上的無聲,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充滿結構感的“非聲音信息流”。這徹底顛覆瞭我對“安靜”這個概念的傳統理解。整體來說,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結構清晰,節奏把握得當,讓人在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也收獲瞭寶貴的知識和視角上的拓展,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為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敘事,而是像一幅不斷展開的、層次豐富的掛毯,每一章都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題,但彼此之間又存在著微妙的、不易察覺的內在聯係。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恰恰模擬瞭人類記憶和感官信息處理的復雜過程。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迴溯前幾頁的內容,去重新梳理作者剛剛建立起來的概念框架,但這並非枯燥的重復勞動,而更像是在解一道精妙的智力謎題。作者在討論某些前沿的神經科學發現時,依然保持著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風格,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專業術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跟上他的思路。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默認設置”的反思,我們總是將“聽覺”視為理所當然的輸入方式,而這本書則成功地撬動瞭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感官世界,充滿瞭對人類適應能力的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深邃的藍色調,仿佛邀請讀者潛入一片未知的、寜靜的海洋。初讀之下,我立刻被作者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他不是那種急於拋齣宏大理論的學者,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一步步走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感知維度。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讓我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些“看不見”的聲音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尤其是對於如何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構建“聽覺”體驗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試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尋找類似的替代感官經驗,那種努力去“感受”而非“聽見”的嘗試,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瞬間拉近你與那些處於不同感官世界的人之間的距離,讓“差異”不再是隔閡,而成為理解人類感知復雜性的窗口。我尤其欣賞他對個體故事的捕捉,那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瞬間,讓冰冷的科學描述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光輝。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深度,遠超齣瞭我對一本關於特定群體體驗的書籍的初始預期。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或描述,更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感知本質”的哲學探討。作者對人類大腦可塑性的論述令人拍案叫絕,他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大腦如何以驚人的效率重塑自己的連接圖譜,以適應缺失的感官輸入。這種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是我在其他任何科普讀物中都未曾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的。此外,書中對文化差異如何影響感官體驗的探討也極具洞察力,展示瞭感知並非完全是生物學的預設,而是深深植根於社會環境之中的建構。我特彆欣賞作者的謙遜姿態,他始終將自己定位為探索者而非裁判者,這種開放的態度使得整本書充滿瞭對話的可能性,而不是預設的終極答案,讓人讀完後意猶未盡,並開始主動去尋找更多相關的知識脈絡。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一次漫長而寜靜的冥想練習。作者的文筆沉穩、剋製,但字裏行間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他從不刻意煽情,而是通過精確的細節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些失聰者在麵對溝通障礙、文化隔閡時的復雜心境。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手語作為一種完整、自洽的語言體係的論述印象深刻。他沒有將手語僅僅視為“替代的溝通工具”,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種獨特的、與口語文化並駕齊驅的交流哲學的高度。這種對邊緣化經驗的尊重和深度挖掘,體現瞭作者卓越的人文關懷。讀完後,我發現自己走路時會不自覺地留意周圍環境的動態變化,對光影、形體、肢體的微小動作變得異常敏感,這證明瞭這本書已經超越瞭紙麵信息,真正地“改造”瞭我的觀察習慣。

評分

物流小哥很好 好書 值得一讀

評分

非常方便實惠快捷,五星好評。

評分

內容精彩,書本質量不錯

評分

給力

評分

內容精彩,書本質量不錯

評分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

大師的科普書有空必看

評分

好書

評分

物流小哥很好 好書 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