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志辑校

《永乐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志辑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方高 著
图书标签:
  • 永乐大典
  • 湖南地方志
  • 宋元明
  • 佚志
  • 辑校
  • 史料
  • 古籍
  • 地方文献
  • 明代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0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宋及南京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1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据考证,湖南自南宋至明初,有古方志154种,虽迄今全佚,但部份内容为《永乐大典》所收录。作者通过对《大典》(残本)所收录的湖南古方志的有关内容,分地区进行辑编,加以整理点校,撰成本书,对研究自宋至明初湖南的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有一定文献价值。

目录

序言
自序
整理说明
长沙府
长沙志
渌江志
长沙县渌江志
长沙府志
浏川志
浏阳志
浏阳县志
攸县志
长沙府攸县志
茶陵州志
湘潭志
湘乡志
长沙府湘潭志
古罗志
湘阴县古罗志
长沙府湘阴县古罗志

衡州府
衡阳志
衡州志
衡州府志
衡州府图经志
衡阳县志
桂阳志
前桂阳府桂阳志
桂阳府志

宝庆府
邵阳郡志
邵阳志
都梁志
宝庆府邵阳志
宝庆府志
武岗州志

岳州府
岳州志
岳阳志
岳州府志
临湘志
华容志
澧州志
澧阳志
澧阳新志

常德府
武陵图经
常德志
武陵新志
武陵图经志
常德府武陵图经志
武陵续志
常德府志
龙阳志

郴州
郴州图经
郴州图志
郴州重修图志
郴州志
郴州图经志
郴江志

永州
永州志
永州府志
舂陵图经
舂陵重校图经

辰州府
沅川记
沅州志
沅州府志

靖州直隶州
靖州志
后记

精彩书摘

  《<永乐大典>本南宋至明初湖南佚志辑校》:
  二妃既曰以谋语舜,脱舜之厄,成舜之圣,尧死而舜有天下为天子,二妃之力。宜常为神,食民之祭。今之渡湖江者,莫敢不进礼庙下。
  元和十四年春,余以言事得罪,黜为潮州刺史。其地于汉南海之揭阳,厉毒所聚,惧不得脱死,过庙而祷之。其冬,移袁州刺史。明年九月,拜国子祭酒。使以私钱十万抵岳州,易庙之圮桷腐瓦于刺史王堪。长庆元年,刺史张愉自京师往,余与(愉)故善,谓曰:“丐我一碑石,载二妃庙事,且令后世知有子名。”愉曰:“诺。”既至州,报曰:“碑谨具。”遂篆其事,碑刻之。(册三,卷五七六九,十六麻,页二五一六上)
  萧振《修(黄陵)庙记》
  岁在单阏,律应甤宾,太尉中书令楚王重修新二妃庙于洞庭岸,所以酬灵感而答前愿也。在昔有鳏侧陋,将弘试可之功;釐降观刑,始协嫔于之德。于是化流妫讷,德洽尧闻,罔矜帝子之尊,尽执家人之礼。洎南巡不反,北渚俱来,莫追龙驭之踪,空见象耕之所。违天有恨,甘委骨于重泉;同穴无期,分捐躯于积水。芳流旧俗,德被遗黎,焕庙貌于千秋,俪精灵于二圣。魂归紫府,想从西母之游;迹瘗黄陵,犹锡斯民之福。有祈皆应,无感不通,权水旱于乡关,运惨舒于生植。吞刀吐火,越巫而但骋蹁跹;桂酒椒樽,楚老而犹通肸蚃。
  ……

前言/序言


湖湘文脉的断简重光:一份关于宋末元初湖南地方文献的抢救性整理与研究 本书聚焦于一个在中国地方志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地带”——南宋灭亡至明朝初年(约1276年至14世纪末)的湖南地区的地方文献的失佚与重构。这一历史阶段,恰逢元朝的建立与统治,是中原王朝统治秩序重塑的关键时期,也是湖湘士人群体经历剧烈社会震荡和文化转型的敏感时期。彼时,大量地方志书、乡贤录、文集以及官方档案因战乱、改朝换代、官方修志的更迭等原因而散佚或被纳入新志的框架中,其原始形态和珍贵信息鲜有留存。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核心关切: 传统的湖南地方志研究多侧重于明清两代的成熟体系,或是对更早先秦两汉乃至唐宋的“大一统”史观下的记载进行梳理。然而,元代近百年,湖南作为“陪臣之地”,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人口流动、地方风俗的记载往往淹没在元代的官方记录或后世的修志概要之中,极度缺乏第一手、带有强烈地方叙事色彩的文献支撑。 本书旨在通过对海量的、分散于不同善本、抄本、他志引文、以及清代笔记、民国地方资料中的只言片语进行“考古式”的发掘、辨析、校勘与辑录,力求还原出南宋遗民心态下或元初新政影响下,湖南各地州县的真实面貌。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地理、建置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认同、士人阶层的存续与转型,以及特定区域(如湘潭、衡阳、长沙府、邵阳等地)在历史剧变中的社会心理投射。 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方法论: 本书并未试图凭空“创作”一部不存在的志书,而是采用严谨的“佚志辑校”方法,将散佚的文献视为碎片化的文物,通过交叉印证和逻辑推断,进行抢救性重构。 一、文献的界定与范围锁定: 我们明确界定了“佚志”的标准。它主要包括: 1. 宋末遗老或元初士人私修的、未成书或仅存片段的乡邦志稿: 比如可能在南宋绍定或端平年间酝酿,却未能在元初付梓的志书残文。 2. 元代地方官府修志的“存目”与“提要”: 许多元代地方志(如《元大德长沙志》等)仅留下书名或极简的篇目结构,本书尝试根据已有的引文片段,反推其内容的侧重。 3. 他志的“嵌入式引用”: 重点梳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修撰的湖湘总志或府县志中,明确标注“据XX志旧闻”、“前代旧档”等字样引用的原始段落。 4. 私人著述中的“附录”与“见闻录”: 如某些家族文集中对祖籍地灾情、水利、祠堂修建的历史记述,这些内容往往是官方修志中被舍弃的“琐碎细节”。 二、辑校与校勘的精细化处理: 每一个辑录的条目,都附有详尽的来源考证。我们运用文献学手段,区分哪些是元代基于宋代遗稿的转录,哪些是元人基于现实的增补,哪些是后世的讹误。例如,对于涉及具体地名、职官设置的记载,我们必须与元代《通志略》、湖广行省志等权威档案进行比对,确保其历史真实性。 本书的预期贡献: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部完整的叙事,而在于提供一套可靠的、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原始素材库”。它填补了研究者在探究元代湖南社会史时,往往缺乏直接的、微观视角的文献缺憾。通过对这些碎片信息的重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1. 社会肌理的韧性: 在元初的严酷统治下,湖南地方社会结构(如宗族、保甲制度)是如何自我调整和维持运作的。 2. 文化断层的弥合: 宋代遗民的文化记忆和地方传统知识是如何在元代的“文化真空”期得以保存,并影响到明初地方秩序的重建。 3. 湖湘地域特色的显影: 许多在明清志书中已趋于定型的地域风物和习俗,其最早的系统性记载可能正蕴藏于这些失传的宋元文献之中。 简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历史“失语者”的倾听,是对散落民间的湖湘史料的抢救性“文献考古”。它为后世学者研究元代湖南社会的复杂性、地方认同的演变,乃至中国地方志发展史提供了坚实而精微的文献基础。它所呈现的,是历史的肌理,而非被后世修纂者美化或简化的“结论”。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上,这本书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简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将那些散佚在各地、难以搜集的南宋至明初湖南地方志碎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作者的细致入微感到惊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经过作者的钩沉索隐,最终拼凑出了当时社会、地理、风俗的完整图景。这种“无中生有”的学术精神,对于研究明初湖南地方史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资料的简单汇编,更是一种深度的历史重构,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对历史脉络清晰的把握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考究的封面所吸引。纸张的选用非常出色,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影印件,也能保持较高的可读性。尤其是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和版式设计,无不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与严谨。装帧的工艺也十分精湛,线装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既有仪式感,又不失实用性,让人在阅读枯燥的史料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整体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实体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和古籍整理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评估,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它填补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地方志研究的空白。地方志作为研究地方社会变迁最直接的史料,其存佚情况往往影响到对区域史的整体认知。这本书的工作,无疑是为后世研究湖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人口流动、文化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不再是零星记载的集合,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这种基础性的、奠基性的工作,其价值难以用短期的阅读快感来衡量,而是具有长远的学术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兼具了古代文献的古朴厚重与现代学术整理的清晰严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搭”美学。在部分引述原文时,那种凝练、跳跃的文言表达,让人仿佛能嗅到历史尘封的气息;而在作者的辑校和说明部分,语言则变得逻辑分明、用词精准,确保了学术信息的准确传达。这种双重语境的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它既保留了历史的“原味”,又通过现代学术的规范进行了包装和导读,成功地让一批近乎失传的珍贵记录,以一种可以被当代人理解和利用的形式重见天日。

评分

对于一个对外地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直接将原始的史料以一种近乎“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一开始,面对那些晦涩的古文和陌生的地名官职,确实有些不知所措,需要频繁查阅注释和工具书。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迫使读者主动去思考和构建历史场景,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强迫性的深度参与感,虽然费力,却也带来了超越一般历史书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亲身参与了一场遥远的时空考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