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1901年 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鞍钢 著
图书标签:
  • 慈禧太后
  • 清朝历史
  • 晚清
  • 维新变法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史
  • 改革
  • 1901年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7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5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自1840年首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109年的艰难转折,中国的整个变迁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缓慢、艰难、而痛苦地进行思考的漫长历程。戴鞍钢编著的《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戴鞍钢,1955年生,上海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先后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近著有《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近代中国再认识》、《互联互动:近代以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格局》、《中国地方志精读》等;主编有《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等;合著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国20世纪全史》等。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目录

总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引言 亡国的边缘

第一章 逃亡途中的诏令
一 痛定思痛求革新
二 “江楚会奏”提方案

第二章 新政的中枢要员
一 高层政要的变动
二 政策出台的周折
三 “丁未政潮”起风波

第三章 自上而下的革新
一 废科举办学堂
二 编练新式军警
三 鼓励发展实业
四 司法和陋俗改革
五 边远地区的起色
六 “预备立宪”的启动
七 新政的国际环境

第四章 朝野的互动
一 唤“新民”争“民权”
二 君主立宪的诉求
三 海内外的立宪人士

第五章 立宪的政治实践
一 地方自治的肇始
二 民意机构的雏形

第六章 来自革命的挑战
一 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
二 开“民智”倡“共和”
三 组建革命团体
四 高扬三民主义旗帜

第七章 论战、起义和暗杀
一 救国方案之争
二 起义和暗杀

第八章 新政的困局
一 皇帝、太后之死
二 皇族集权举措

第九章 帝制的末路与时代转换
一 一意孤行
二 民心向背
三 时代转换

精彩书摘

  《1901年 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世界刚步入20世纪,中华民族正陷于空前的危机和灾难的深渊。
  八国联军的暴行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外国侵略者占领京津地区期间的暴行,令人发指。1901年1月英国《当代评论》刊登了一名目击者的长篇文章,披露了八国联军的血腥罪行:
  大沽口有三百多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不干活时被拘禁在一艘大木船上。外国军队进入大沽口,为逃生他们设法把木船驶向陆地,适被俄军发现,这三百多名无辜的装卸工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狄龙博士乘船驶过往昔人烟稠密的天津,那儿已变成一片废墟。通州已是死亡之城,所过之处,野旷天阔,阒无人烟,他上岸观望,一切都怵目惊心,房屋被焚,一切都遭破坏。
  他走进一家,只见木杌边躺着一男一女,脚下散落着三支筷子,吃剩的粗糙食物已经腐烂,可见他们原本正在吃饭,突如其来就被砍死。室外院中,躺着一个梳着四股发辫的小女孩,被砸碎的头盖骨凝结着黑红色血块,上面爬满了苍蝇。他看到,不少男女老少以及怀抱婴儿的尸体埋在垃圾下面,或顺着河水漂流而下,每具尸体都伴随着一层乌云似的苍蝇。蝙蝠在苍茫的暮色中飞来飞去,贪食的乌鸦也在上空盘旋。
  他还在通州水边看到两具尸体,看模样是父亲拉着年幼的儿子正举手乞求慈悲,但他们却在文明的名义下被枪杀了,躲在那里,手仍然举着,一只黄狗正在啃那父亲的手臂。白河两岸一些大的县城,被逃跑了的主人抛弃的房屋里边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这里的景象与其说是战争,毋宁说是一场大屠杀。①
  同年7月3日,英国《每日新闻》也刊载了题为《中国惨状,欧洲军人的罪行,尽干坏事》的文章,作了类似的报道。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杀气腾腾地颁布戒严令,实行分区管制,进行屠杀和洗劫,并且不时地派遣军队到直隶北部各个地区进行讨伐,从1900年12月12日至1901年4月底,这种“讨伐”就连续进行了45次,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法军军官绿蒂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他们在清东陵的所作所为:“我们一登上冥殿那白色的须弥石座,就开始发现战争带来的破坏了。比我们早先到此的德国兵,误把朱门上镀铜的漂亮饰品当成了金子,已经用刀尖一个个撬走了。”
  连那些列强驻京外交官和他们的太太们也趁机盗抢,丑态百出。美国随军记者贾珀·怀亭记述:
  我认为对于北京的抢劫,是与义和团运动有关的最使人惊奇的最无耻行为。但是这一行为不仅限于任何一群个人或是任何国籍,也不仅限于男人们。我被最权威人士告知,抢劫是由女人们发起的。在英国公使馆大门被冲开以迎接联军部队才五分钟,两名在英国公使馆避难的法国妇女就冲出大门,相互比赛着跑到公使馆大街的某一家商店,这是一家和平时期她们经常去的商店,而且她们知道商店已经没有人了。
  ……

前言/序言


晚清风云: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与思想碰撞 一部深入剖析190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一位特定人物的诏令或法令,而是将时间轴拉回到二十世纪之交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变迁为核心,展现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复杂图景。我们将目光投向那片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下颤抖的大地,探究驱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层力量。 第一编:帝国黄昏下的社会肌理 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不平等接触以来,旧有的社会结构便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裂痕。本书的开篇,将细致描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流动的人口洪流: 详细考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通过对地方志、海关报告以及私人信函的梳理,描绘出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涌入新兴的通商口岸,成为城市无产阶级的前身。我们将分析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宗法制度、家族伦理产生的冲击,以及城市底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失序。 二、士绅阶层的演变与地方自治的萌芽: 晚清的“士绅”不再是单纯的儒家精英,他们中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商业投资和教育改革。本书将探讨地方士绅如何在新旧权力交替的缝隙中,逐步建立起半官方的、具有雏形的“地方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在税收、治安管理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日后的地方权力重构埋下了伏笔。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精英群体的“适应性”,而非中央的单一意志。 三、新兴阶层的崛起与身份认同的危机: 随着洋务运动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一批接受了新式教育或具备商业头脑的“新式知识分子”和商人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帝国体系的受益者,却也是体制最深刻的批判者。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新阶层在传统“士农工商”排序下的身份焦虑,以及他们对现代国家概念的初步构建。 第二编:思潮的碰撞与知识的“西学东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场精神上的大地震。思想的输入不再是零星的传教士言论,而是系统性的、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 一、从器物到制度的认识深化: 我们将系统梳理自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严复翻译的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链条。重点分析“天赋人权”、“社会进化论”、“民族主义”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改造,并最终转化为推动政治变革的口号。这不仅仅是翻译工作,更是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颠覆过程。 二、教育体系的革命性重构: 废除科举制度的决定,无疑是晚清历史上最深刻的文化断裂之一。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决策的背景、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以及它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产生的根本性改变。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如何成为培养现代官僚和革命党人的温床,以及这种教育革命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三、宗教、哲学与民间信仰的张力: 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同时,本书也关注社会底层的精神世界。基督教的传播、佛教的“维新”尝试,以及传统民间信仰(如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排外情绪的复杂性)如何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多元而矛盾的精神图景。 第三编:经济转型的阵痛与国际环境的恶化 国家的衰弱并非单纯的政治失败,更是经济基础被外部力量侵蚀的结果。 一、晚清的工业化尝试与资本的困境: 我们考察了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督商办”企业的运作模式。分析了这些早期工业化尝试在政企不分、官僚体制低效以及外资倾轧下的困境。重点探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一战”前的艰难生存状态,包括它们如何努力应对原材料获取、技术引进和市场垄断的挑战。 二、财政危机与赋税结构的不公: 战争赔款的巨大压力如何压垮了地方和中央的财政体系。本书将剖析清政府为筹集赔款而采取的各种增税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进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成为社会动荡的直接诱因。 三、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中国主权的消解: 在国际政治层面,本书梳理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布局,尤其关注东北、长江流域和西南边陲地区复杂的博弈。这种被蚕食的危机感,正是激发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精英寻求强力变革的外部动力。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选择的困境 本书最终导向一个核心议题:在二十世纪之初,面对前所未有的内外部压力,中国社会展现出的那种“既想改革又无法彻底断裂”的复杂状态。我们审视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命令所带来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生态、思想光谱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下,历史向着更深层次的变革所发出的不可遏制的呼声。这是一部关于适应、抗争、迷茫与觉醒的中国转型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巧妙地利用了“断裂与连续”这一主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作者似乎有意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视为一个巨大的分水岭,笔锋在此处陡然转向,开始详细梳理战后清廷在外交压力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我修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外交层面改革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地谴责清廷的愚昧,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城下之盟”的背景下,外交官们如何在极端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争取到一丝一毫的政策空间。书中对“庚子赔款”对中国财政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量化分析,这种对财政压力的描绘,无疑是理解后续所有改革举措(从教育改革到军事重组)的根本动力。语言风格上,它采用了一种极为冷静、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描述,几乎没有抒情的段落,所有的情感都隐藏在对事实的精准罗列和逻辑推演之中。这种冷峻的文风,反而更具震撼力,因为它迫使读者自己去得出“这个帝国已然病入膏肓”的结论,而不是由作者直接灌输。

评分

这本关于清末历史的著作,虽然没能深入探讨我最期待的慈禧太后个人的复杂心路历程,但它在描绘晚清官僚体系的僵化与改革的艰难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透彻的剖析。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梳理那些繁复的奏折、地方督抚的往来信函,以及中央决策层内部围绕“新政”推行的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效率”与“传统”之间摩擦的细致描摹。比如,当提到引进西方现代财政制度的尝试时,书中详尽地展示了保守派大臣如何利用旧有的税务结构和人情网络来抵制改革的每一个尝试。那些为了推行一项看似简单的铁路修建许可,需要经过多少层层叠叠的审批,以及地方士绅如何利用宗族势力来阻挠土地征用,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的图景:制度的惯性远比一项法令本身的效力要强大得多。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改革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认同,更是对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发起的全面战争。整本书的气氛是压抑而沉重的,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种“船到江心补漏迟”的无力感,尽管它没有直接聚焦于太后本人的决策,但它为理解为何所有“革新令”最终都步履维艰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结构背景。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阅读下来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历史的阶梯,每上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但付出的体力也越多。从结构上看,它似乎遵循着“军事——财政——教育——政治”的渐进式改革脉络展开,每一步都紧密相扣,论证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机械。其中关于新军建设的部分,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兵种操练细节,但它对地方团练向中央集权新军转化的过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描述得极其精彩。书中提到,地方实力派对新军的控制权是一种“不得不放”的妥协,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军事力量被中央完全掌握,其在地方上的政治资本也将随之消亡。这种对权力博弈的细致刻画,超越了单纯的政策介绍,提升到了政治权术的层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视野广阔、论证严谨的历史著作,它通过描绘一个时代的系统性挣扎,间接印证了最高层“革新”意图的艰巨性与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对于一个对晚清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旧学新知融合的困境”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尽管书名暗示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但内容更多地关注了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那些被选派去日本或欧美考察的留学生回国后的作用。作者没有把他们简单描绘成西方的“代理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试图用西方理念来改造儒家伦理体系时的内部冲突。书中收录了几篇被“革新令”后逐渐推行的教科书大纲的片段,对比之下,能清晰看到传统经学与自然科学、政治学知识的嫁接是如何生硬且充满妥协的。例如,当谈到引入近代法制观念时,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的界限是如何模糊不清,官员们又是如何用熟悉的“人情社会”的逻辑去套用新的法律条文,导致新法空转。这种对思想文化层面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改革的真正难度——它不仅要改造机构,更要改造人心和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宫廷秘闻和权谋斗争的书,但它呈现出的却是一场宏大的社会经济变迁的断面图。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宏观,它几乎跳过了紫禁城内的日常琐碎,转而聚焦于1901年前后,中国不同省份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比如,作者对比了东南沿海省份在“自强”口号下工业化萌芽的尝试,与内地省份在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内勉力维持的现状。这种地理上的差异化分析非常精彩,它揭示了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时的巨大折扣,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悬殊。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海关报告和民间商业契约的片段,试图还原当时民间资本的流动状态,这一点对于经济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美中不足的是,这种极度侧重“结构”的叙事,使得鲜活的个体形象略显扁平化,读者很难从这些冰冷的统计数字和政策条文中,捕捉到具体到某个官员或士绅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抉择。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