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陵發掘報告 [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南唐二陵發掘報告 [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京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南唐
  • 二陵
  • 考古
  • 發掘報告
  • 南京
  • 曆史
  • 文物
  • 陵墓
  • 古墓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齣版社
ISBN:97875533089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85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南京稀見文獻叢刊
外文名稱:Nanjing Rare Literature Serie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7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唐二陵發掘報告》詳盡記錄瞭五代南唐先主李昇與其妻宋氏閤葬的欽陵和中主李璟與其妻鍾氏閤葬的順陵的發掘成果,對研究五代前後的帝王陵寢製度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地理環境及發現和發掘的經過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發現和發掘的經過
一 發現和調查的經過
二 發掘的經過
三 齣土文物展覽和墓地的保護工作

第二章 二陵的建築
第一節 李異陵的建築
一 平麵布局與立麵處理
二 建築的各部分
三 建築裝飾
第二節 李璨陵的建築
一 平麵布局與立麵處理
二 建築的各部分
三 建築裝飾
第三節 論南唐二陵陵墓本身的製度及其裝飾藝術

第三章 齣土遺物——陶器和瓷器
第一節 陶器
一 李異陵齣土的陶器
二 李璨陵齣土的陶器
第二節 瓷器
一 李異陵齣土的瓷器
二 李璨陵齣土的瓷器
第三節 論二陵齣土的白瓷器與青瓷器

第四章 齣土遺物——陶俑
第一節 男女陶俑
一 齣土情況
二 質料和製法
三 李界陵齣土男女陶俑的服飾
四 李瑕陵齣土男女陶俑的服飾
第二節 陶動物俑和人首動物身俑
第三節 陶座
第四節 論二陵齣土男女陶俑所代錶的身份
第五節 論二陵齣土陶俑在雕塑藝術上的價值

第五章 齣土遺物一玉哀冊、石哀冊及玉、骨、銅、鐵等器
第一節 玉哀冊及石哀冊
一 李異陵齣土的玉哀冊
二 李璨陵齣土的石哀冊
第二節 玉、骨、銅、鐵等器
結束語
附錄一 南唐二陵齣土遺物一覽錶
附錄二 南唐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南唐二陵發掘報告》:
  在順陵的西南,有一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的平颱,颱的北麵和東麵均有長埂圍著。據當地農民說,過去曾有人在颱上開荒種田,掘齣三塊礎石。現在颱麵上還偶爾發現瓦礫與白瓷片,後者的質料與墓內齣土的白瓷片相同。最近又有人在颱上開荒,掘齣數量不少的磚頭,磚的大小形製與二陵所齣的長方形薄磚相同。根據以上事實,我們推測當時在這颱上曾建過宏麗的寢殿(圖版2)。
  平颱的南麵為稻田,僅50米寬,即為山岡所阻。但平颱的西南,地勢平坦,直到王傢墳村,均是一片稻田。按古代陵寢前必有神道,二陵的神道,可能即在此平坦的原野上,與三闆橋到大定坊的古道相接。但此一帶無遺跡存留,隻觀山之西有環連村,當地人讀為環陵村,或與二陵有關(圖版l、2、5:2)。
  在平颱西北70米的平地上,有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以旃墓。王以旃是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葬的,墓早已被盜掘,隻殘存墓前的石碑一對,其中一碑已僕倒,石武士像一對,石文吏像一個(圖版2)。
  此地山川佳勝,閤乎古人所謂“佳城鬱鬱”的說法,其周圍的祖堂山和牛首山,又自南朝以來為佛教興盛之地。南唐三主均好迷信,尤崇佛法,選擇此處為葬地,是很自然的。
  第二節發現和發掘的經過
  關於南唐二陵——李昪陵和李璟陵——的所在地,在過去許多記載中都是不具體的。宋代馬令所著《南唐書》和陸遊所著《南唐書》都隻記載瞭李昪和李琮的喪葬年月以及他們的陵名,而沒有指齣陵墓的具體所在地。清代吳任臣所著的《十國春鞦》和硃孔陽所輯的《曆代陵寢備考》兩書中有關二陵的記載也是如此。隻有清末張璜所繪的《金陵陵墓古跡全圖》中有一段說明說:“南唐李氏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昪、元敬宋皇後葬永陵,在鎮江府丹徒縣東二十五裏;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璟、光穆鍾皇後葬順陵,在江寜境;後主煜,陵在洛陽北邙山。”但這圖作者把李昪陵和李昪的養父徐溫的墓葬搞混瞭。據《曆代陵寢備考》捲三十四記載,丹徒縣東二十五裏的那座墓葬應該是徐溫的,而不是李昪的。至於李璟陵,這圖說在江寜境,是說對瞭,但沒有明確指齣它在江寜縣哪塊地方。因此,所有這些記載對我們在查考南唐二陵位置時的幫助是不大的。
  解放以後,經過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一係列的調查和發掘工作,這個問題纔搞清楚瞭。原來南唐二陵都是在江寜縣牛首山附近的高山南麓:茲分彆就發現和發掘的經過報告如下。
  ……
江南煙雨憶舊蹤:宋代金石拓本的流傳與研究 本書聚焦於宋代以來江南地區,特彆是宋室南渡後,金石拓本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的收藏、鑒賞與流傳狀況。它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考古遺址的報告,而是以一種更宏觀、更側重文獻流變與文化史的角度,探討瞭碑刻、墓誌、古器銘文等“金石遺物”如何被轉化為可供研習和傳播的“拓本”這一媒介,並最終形塑瞭宋代以來士人對曆史認知和藝術審美的過程。 全書共分六章,力求全麵呈現金石學在宋代由冷僻之學走嚮顯學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一章:南渡前的碑刻遺産與北宋金石學的萌芽 本章首先梳理瞭北宋前期江南地區尚存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重要碑刻分布格局。重點分析瞭在儒學復興和官方修史的背景下,地方士人對地方名賢、功德碑的初步關注。此處探討的並非考古發現本身,而是地方誌和私人筆記中對碑刻“形製”和“文字”的零星記錄,這些記錄構成瞭後世拓本收集的最初綫索。著重分析瞭早期拓本製作的粗糙性及其主要用途——往往是作為傢族續譜或地方義莊的文獻補充,而非純粹的學術研究。 第二章:宋室南遷與“失落的故土”情結中的金石寄托 宋室南遷不僅帶來瞭政治格局的劇變,更催生瞭對北方文化符號的強烈追尋與情感投射。本章詳述瞭南遷士人如何將對故土的懷念,投射到對北方傳下來的碑刻拓本的珍視上。這一時期,金石拓本的價值不再僅僅是記錄文字,更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文化鄉愁”的載體。重點梳理瞭幾個關鍵的私人藏書傢,如蔡京、王厚之等傢族中關於碑帖收藏的記載,分析他們是如何通過匯集、甚至不惜重金購求北方舊拓,來構建自己的文化高地。 第三章:南宋官學與金石學的規範化嘗試 南宋時期,隨著理學的興起和官方對學術規範的強調,金石學開始被納入正統的學術視野。本章聚焦於官學體係內對碑刻的整理活動。例如,提到瞭官方組織對開埠以來新發現石刻的初步摹寫與匯編嘗試,盡管這些努力大多未能在當時形成係統性的刊刻,但其方法論和目的性,為後世金石學的成熟奠定瞭基礎。此處著重分析瞭“摹寫”與“裝裱”技術的改進,探討瞭如何確保拓本在長途運輸和反復傳觀中的完整性。 第四章:江南士林的拓本流通網絡與藝術化轉嚮 南宋中後期,金石拓本逐漸脫離單純的文獻或憑吊用途,開始進入純粹的書法藝術鑒賞領域。本章細緻描繪瞭以杭州、蘇州、臨安為中心的文人圈中,拓本的流通模式。通過對當時書信往來和詩詞題跋的梳理,揭示瞭拓本是如何在藏傢之間秘密流轉,甚至被用作聯絡感情或交換政治資本的“硬通貨”。重點分析瞭“宋拓”在後世被推崇的原因,並非僅因其年代早,而是其在保留原貌的同時,體現齣的獨特裝裱藝術和版本校勘價值。 第五章:地方性碑刻的整理與區域文化認同的建構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考察瞭在宏大敘事之外,地方士人對本土曆史的梳理。在缺乏中央權威指導的情況下,江南各府州的地方文人(如湖州、蘇州的望族)自發組織力量,對本地區內曆代碑刻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和拓印。這不僅是為瞭記錄地方功勛,更是為瞭強化本地宗族在地域社會中的文化地位。本章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地區的拓本匯集集(如某氏傢藏碑帖輯本),展示瞭地方文化認同的形成過程,其關注點在於地方誌上的“人物傳記”與“寺觀記”等,而非帝王陵寢或國傢祭祀的碑刻。 第六章:從拓本到“刊刻”:宋代金石研究的成果與局限 本章總結瞭宋代金石拓本研究的最終形態——即部分成果被選入《淳化閣帖》等大型法帖或地方誌的附錄。然而,我們也審視瞭這一階段研究的局限性:許多非主流的、地方性色彩濃厚的碑刻,其拓本的價值並未被充分挖掘,或因戰亂、火災等原因散佚。本章最後對宋代金石學留給後世的影響進行瞭評估,指齣其為元明清三代的考據學和碑學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其對“文字考訂”而非僅僅“書法學習”的重視,是其最寶貴的遺産。 全書通過對文獻、書信、私人藏書目錄的交叉考證,力圖重現宋代金石拓本這一特殊文化載體,在特定曆史時空中的流變軌跡與深層文化意義,為理解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此書,猶如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潛水。它沒有刻意渲染戲劇性,但曆史本身的重量卻通過那些被小心翼翼修復的文物,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壓在瞭讀者的心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權力、信仰與美學在地下空間如何交織的探討。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物件。例如,對於南唐特有的那種內斂而又奢華的藝術風格的剖析,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好看”,而是深入到瞭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和文化心理需求。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讓那些原本以為已經塵埃落定的曆史事件,重新充滿瞭張力和復雜的層次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留下瞭關於“二陵”的詳實記錄,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曆史遺産的方式——一種既尊重科學證據,又飽含人文關懷的典範。它值得所有對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物質文化史有興趣的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評分

這部作品的書名雖然聽起來像是古籍整理或考古發現的記錄,但它所呈現齣的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對文化遺存的尊重,著實讓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充滿瞭年代和地層數據,沒想到作者在敘述中巧妙地融入瞭對那個特定時代社會風貌的想象與重構。書中對於南唐時期宮廷生活的片段描繪,即便隻是通過對陵寢齣土文物的側麵烘托,也構建起瞭一個既恢弘又帶著一絲蒼涼的畫麵感。特彆是對喪葬禮製與審美情趣的分析,顯示齣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不禁思考,當一個王朝的輝煌最終歸於塵土,留下的痕跡是如何被後人解讀與珍視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發掘”本身,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試圖從冰冷的物質遺存中,喚醒逝去的記憶和情感的溫度。它對細節的關注,比如對特定釉色瓷器的考證,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融入瞭對當時工藝水平和社會階層的微妙洞察,讀來令人心馳神往,忍不住想去實地探訪那些沉睡之地,親眼看看這些傳奇的印證。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齣瞭我的最初預估。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僅麵嚮專業人士的參考資料,但作者的敘事功力,使得即便是對南唐曆史瞭解不深的普通讀者,也能被其娓娓道來的情節所吸引。它並非采用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局部”的精微之處——比如某一段磚石的紋理,某一處殘缺的銘文——然後通過這些微小的切口,引申齣對整個時代精神麵貌的深刻洞察。書中對陪葬品與墓主身份關聯性的論證過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每一次的推斷都建立在紮實的地質學或考古學基礎上,給人以極大的信服力。這種嚴謹而不失溫度的筆觸,讓冰冷的考古事實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考古之旅,讓人在贊嘆古人技藝的同時,也為作者的求真精神所摺服。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有一種老派文人的沉穩與細膩,讀起來絲毫沒有當代快餐閱讀的浮躁氣。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人的結論,而是步步為營,通過對每一處細節的嚴謹考據,慢慢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特定曆史情境的幽深之處。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交叉驗證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這不是那種“一錘定音”式的斷言,而是充滿瞭學者的謙卑與敬畏,不斷提齣新的疑問,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曆史的解讀之中。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專業內容變得富有探索的樂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次漫長而莊重的儀式,不僅瞭解瞭南唐的物質文化遺産,更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永恒”的追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對建築形製、壁畫殘片的細緻描摹,仿佛讓空氣中都彌漫著曆史的塵土和鬆香的味道,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遠超預期。

評分

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物證展示”,成功地構建瞭一種強烈的曆史氛圍感。它巧妙地避開瞭冗長的曆史背景介紹,而是直接將我們帶入發掘現場——那種在地下深處,小心翼翼地拂去泥土,接觸到文明碎片時的震撼與激動,被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捕捉瞭下來。書中的配圖雖然是曆史的記錄,但其編排和注釋卻極具匠心,每一張圖的旁邊,都像是附著著一段低語,講述著它沉睡韆年的故事。我尤其對其中對祭祀用品與日常器物的對比分析印象深刻,從中可以窺見古代社會對於生與死、神聖與世俗的復雜認知邊界。它不是一本供人快速翻閱的書,它要求你放慢節奏,如同考古學傢一樣,用尺子和毛筆去丈量和清理每一個細節。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精雕細琢,讓它在眾多同類齣版物中脫穎而齣,成為瞭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文化隨筆與學術探究的完美結閤體。

評分

兒子喜歡

評分

經典考古報告重印,可惜重新排瞭版

評分

經典考古報告重印,可惜重新排瞭版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不錯不錯

評分

經典考古報告重印,可惜重新排瞭版

評分

cool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不錯不錯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不錯不錯

評分

coo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