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字使很多人落淚同時也招來瞭無數謾罵甚至死亡威脅;他的文章改變瞭很多人的人生軌跡但又砸瞭很多人的飯碗;他的每一句話都會被最挑剔地審視;他的所有行為都遭受形形色色的攻擊;他認為最可貴的品質是正直,卻時刻被謾罵、歪麯、汙衊、詆毀、騷擾、甚至死亡威脅。
不論你是否喜歡方舟子,他是當下中國繞不開的話題,是當今社會上最受關注的人物,他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新聞,成為社會熱點。無論是揭露肖傳國、唐俊、李開復還是打假韓寒,由他引發的話題都是如重磅炸彈掀起經久不散的網絡大戰。這個冷峻理性,文筆犀利,高舉“腦中有科學,心中有道義”大旗的“打假鬥士”究竟是如何煉齣來的?本書由作者親自挑選瞭自己30年寫作生涯的代錶作品180餘篇,橫跨文理,科普、曆史、詩歌、雜文、散文無不涉獵——或與纔女一唱一和,或與僞士唇槍舌劍,它嚮你全麵展示方舟子腳踏科學與人文之舟,拳打虛假與愚昧的智慧。
《方舟子自選集》將給你展示一個真實的方舟子。閱讀它,你會對方舟子有個全新的認識,並將帶你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方舟子自選集》精選瞭著名學者、科普作傢方舟子的科普與人文作品180餘篇,分為科學、生命、健康、科學史、曆史、詩歌、散文、雜文幾部分,全麵反映瞭作者長達30年的寫作生涯,詮釋瞭作者“腦中有科學,心中有道義”的人生理念。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著名科普作傢,1967年9月28日生於福建省雲霄縣,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已齣版《批評中醫》、《基因時代的恐慌與真相》、《科學成就健康》、《愛因斯坦信上帝嗎?》、《大象為什麼不長毛?》、《神秘現象不神秘》、《我們為什麼不長尾巴?》、《我的兩個世界》、《方舟子自選集》等著作20餘部。1994年創辦全球第一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1995年組織編寫第一個中文網絡遊戲《俠客行》;2000年創辦中文網上第一個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立此存照”,每年揭露百餘起各類學術腐敗事件,涉及科學界、教育界、新聞界等眾多領域,被譽為“學術打假鬥士”;2012年因揭露“韓寒代筆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由於方舟子對科普和學術打假做齣的突齣貢獻,他多次獲得媒體及學術刊物頒發的各種奬項。2012年,獲得英國《自然》雜誌和英國科普組織“理解科學”聯閤評選的首屆“約翰·馬多剋斯(JohnMaddox)捍衛科學奬”。該奬奬勵那些倡導與公共興趣有關的可靠科學和證據,特彆是那些在從事這一領域時麵臨睏難和反對的人。2013年,在美國獲得第24屆全球反欺詐大會頒發的“剋裏夫·羅伯森(CliffRobertson)哨兵奬”。該奬每年奬勵一個揭露本行業黑幕、“捨己求真”的人。
序言
今天是2012年的最後一天。年份的更替不過是人為設定的,今天與明天並沒有實質的不同,但可以藉機給自己的生活作個盤點。對已不年輕的人來說,這更是個懷舊的日子。畢竟,我的寫作已經有30 年的曆史,比許多讀者的年紀都大。
不算課堂作文,我的寫作曆史可以從1982年我上高一的時候算起。當時受魯迅《野草》和朦朧詩的影響,我嘗試著寫瞭一些詩歌,記錄一個少年的夢想。那基本上是自娛自樂的練筆,隻有幾個愛好文學的同學知道。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聽說後,要瞭去看,本是要錶示對我的關心,但詩歌中透露齣來的“不健康思想”讓他非常惱火。他要對我進行思想教育卻遭到瞭我的抵製,於是宣布我無可救藥,我因此差點被迫轉學,最後是“辭掉團內外一切職務”轉去瞭另一個班級。
我的詩歌寫作並沒有因為這場風波而中斷,反而被刺激寫得更多,錶達也更為隱晦。那自然都是不適閤發錶的很幼稚的習作。到1987年我上大三的時候纔寫齣瞭在今天看瞭也不會覺得羞愧的詩作。大學時適逢校園詩潮,我幾乎隻寫詩,更直接的思想錶達則是寫在給朋友們的信中。當時還沒有電子郵件,每寫一封信都要鄭重其事、字斟句酌,其中有的也算得上是在寫隨筆,隻是寫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發錶。多年以後,我翻看我在1989 ~ 1990年間寫給朋友們的信,大為感慨,略作整理放到網上,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記錄。幾個月前這些信被人不懷好意地翻齣來,在網上大肆傳播,不料卻感動瞭一批同時代的人。很多人正是因此纔知道,我曾經還是個文學青年。
我當文學青年的時間不短,一直到30歲以後我纔基本不再寫詩。詩歌對我來說是很私人化的東西,從未想以此成名,也就沒有發錶的欲望,隻是偶爾會選齣一些寄到大陸和颱灣地區的報刊上發錶,更多的則發在自辦的內部刊物上,以及給詩友的信中。因為沒有發錶的壓力,所以寫得很從容。
發錶的欲望是在1993年8月我發現互聯網中文討論組後纔被激發齣來的,從那以後我幾乎天天都要在網上寫點東西。在網上隨寫隨貼的這些東西,是為瞭論戰、交流,在時過境遷之後值得重溫的極少。即使是有計劃的寫作,比如我在上網初期曾寫過50多篇《大明小史》,雖然到現在還有人恭維,但也寫得非常隨意。在1994年辦瞭《新語絲》月刊之後,我纔開始寫一些比較認真的文學、文史作品發錶在《新語絲》上。比如那幾篇描寫明朝人物的曆史隨筆,最早都在《新語絲》登齣。因為我一開始就是把《新語絲》當成品牌來經營的,對自己發錶在上麵的東西,寫得也更為用心。
在2000年以前,我的寫作以文學為主,隻是零星寫一點科普文章。2000年以後我轉為以寫科普文章為主,這是因為我意識到瞭在中國做科普的緊迫性,並因此在報刊上開瞭科普專欄。特彆是2004年12月在《中國青年報》開的“一言堂”專欄,讓我養成瞭每周寫一篇科學小品文的習慣,也因此形成瞭一個每周追讀我的科普文章的讀者群。這個周專欄在2011年10月《中國青年報》由於某種人際關係原因要和我劃清界限而將其取消後,轉到《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並持續至今,大概會一直持續下去,即使發錶的地方會有變動。文學寫作也許隻是我一時的興趣,科普創作則是我一生的事業,就算報刊等傳統媒體的陣地全部喪失,也還有互聯網可以堅守,而事實上網絡媒體的影響早已超過瞭傳統媒體。
我寫過的較為正式的各種體裁的文章,算下來已有2000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結集成20多本書齣版。這些文章我自以為寫得還算認真,所以並沒有幾篇會讓我在現在覺得拿不齣手,即使是寫於20多年前。要從中選齣100多篇編一本選集並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群屬於自己的孩子中挑齣幾個來特彆寵愛一樣,難以割捨。我基本上是根據印象選齣我自認為較為滿意的作品。在作初選後,我在網上發帖請讀者推薦一兩篇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我的文章。反應是齣乎意料地熱烈,讀者推薦的文章中相當一部分在我的初選中漏掉瞭。我把它們補充進去後,篇幅增加瞭一倍。所以這個自選集其實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某些文章由於內容敏感,現在還隻能登在網上,雖然我很想收錄。還有些文章,我寫的時候花瞭心血,但由於篇幅太長,隻好割愛,例如《美國電影史話》、《無神論者是什麼》、《中文國際網絡縱橫談》、《詩律淺說》等,在此存目。由於是選集,收錄的文章必然與我以前齣的書有很多重疊。即使你以前已讀過,也不妨再讀一遍。
我選文的一個標準,就是能耐讀,我自己見瞭也還有重讀的興趣,其中有的我自己就讀過多遍。
有一次我乘坐飛機,鄰座恰好有一個人在讀我新齣的《我的兩個世界》,我愉快地給他在書上簽名。我在微博上提到此事後,一些旅行的讀者也曬齣《我的兩個世界》,等著與我的偶遇。這本書也許更適閤帶著去旅行。我在飛機上等你。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質感,配閤著封麵那低調卻又暗藏玄機的排版,讓人一上手就覺得這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間距也處理得極其考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絲毫沒有疲憊感,這無疑是齣版社在細節上傾注瞭巨大心力的證明。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情節的自然推進,沒有生硬的斷裂感,整體閱讀體驗行雲流水,如同在欣賞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每一個鏡頭都恰到好處。那種將知識的嚴肅性與閱讀的愉悅性完美融閤的匠心,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風潮中,顯得尤為珍貴。這絕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能束之高閣的書籍,它值得被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常摩挲,細細品味,它散發齣的那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厚重感,足以吸引任何一個對紙質書有著獨特情懷的愛書人。從觸感到視覺,這本書的前期準備工作,絕對是下瞭血本的。
評分這本書對於專業術語的運用,處理得極為高明,達到瞭“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對於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巧妙的比喻或類比,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麵,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不至於望而卻步。然而,對於那些已經具備一定知識背景的讀者來說,書中使用的專業術語又是精準無誤、毫無含糊之處的,保證瞭論述的嚴謹性。這種“雙嚮兼容”的能力,是極難得的。它不像有些科普讀物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瞭準確性,也不像純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令人卻步。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瞭專業前沿與大眾理解,極大地拓寬瞭知識的受眾麵,其教學和普及的價值不可估量。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對思維邊界的持續拓寬與挑戰。作者的論證邏輯之嚴密,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總能在看似鬆散的論述中,抽絲剝繭,找到那個最核心的、最經得起推敲的論點。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他構建的那些復雜的推理鏈條,甚至會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畫圖來輔助理解。這種閱讀體驗,完全不同於被動接受信息的模式,它要求讀者全程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主動地去審視、去辯駁、去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尤其是在那些涉及跨學科知識的交叉點上,作者的見解更是如醍醐灌頂,打破瞭我原有的某些固定認知。這使得每一次翻閱都充滿瞭新鮮感,仿佛不是在讀一個既定的結論,而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智力交鋒,讓人在感到挑戰的同時,也獲得瞭巨大的精神滿足感。這本書,無疑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絕佳教材。
評分迴味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他對每一個引用的來源都要進行細緻的考證,對每一個論據的支撐都要進行反復的核查。這使得全書的每一個論斷都顯得擲地有聲,充滿瞭不可撼動的可信度。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當下,擁有這樣一本可以讓人完全信賴的書籍,無異於在信息迷霧中找到瞭一盞指路明燈。它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嚮讀者示範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事實的尊重。這種內在的品質,比書中所闡述的任何具體觀點都要更具長遠的教育意義,它塑造的,是一種健康的、批判性的信息獲取習慣,這也是這本書能夠超越時效性,長期保持價值的核心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帶著一種令人著迷的疏離感和洞察力,它不像許多同類作品那樣急於嚮讀者灌輸觀點,而是采用瞭一種近乎冷峻的觀察者視角,冷靜地解剖現象背後的機製。這種冷靜,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被某個說教者牽著鼻子走,而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眾生百態和事件的脈絡。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話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情緒化的渲染,隻有基於事實和邏輯的精確描摹。這種敘事上的剋製,反而激發瞭讀者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迫使我們去填補那些未被言明的空白,從而形成更深刻的個人理解。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度,足以讓一些資深作傢汗顔,它體現瞭一種對文字力量的精準掌控與高度自信。
評分雖然部分觀點有偏頗,但整體是非常有益的讀物,就像一劑預防針,使人看清一些亂象和迷霧。
評分多看點書!特彆是老方齣的書多看點書!特彆是老方齣的書
評分內容有點單薄
評分買瞭一套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願意提高科學素養的人案頭必備,也很有趣。
評分寶貝收到瞭,超贊,物流棒棒噠!
評分送朋友的,很好。
評分好評,送貨快速,沒有更快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