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藝術概論(全彩版)》為《藝術概論》的全彩版。上編以知識點的形式係統論述瞭藝術的本質與特徵、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功能、文化係統中的藝術。中編為藝術種類,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並掌握鑒賞作品的方法。下編為藝術係統,對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進行瞭全麵介紹。本書注重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力求探索和發掘藝術的人文精神;吸收瞭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在體係和內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論述深入淺齣、例證豐富,由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符閤學生的認知規律。本書可供藝術碩士考試復習用,也是文藝理論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必備參考書。
     目錄
   一藝術的本質特徵/1
名詞解釋
★1.藝術/1
2.藝術生産/1
★3.主體性/1
★4.形象性/2
5.審美性/2
★6.藝術形象/3
★7.藝術典型/3
8.藝術美/4
9.客觀精神說/5
★10.柏拉圖/5
11.《理想國》/5
★12.黑格爾/6
1 3.“文以明道”說/6
14.主觀精神說/6
★15.康德/7
★16.《判斷力批判》/7
17.尼采/7
18.妙悟/7
★19.藝術意象/8
20.藝術的真實/8
21.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8
22.異質同構/8
23.阿恩海姆/9
21.《藝術與觀知覺》/9
25.精神分析學/9
★26.情感符號說/]0
27.列夫?托爾斯泰/10
★28.有意味的形式/10
★29.“師造化”理論/11
簡答輯要
1.簡述藝術學概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1 2
2.簡述藝術學概論的學科任務。 /1 3
3.簡述藝術學概淪的研究方法。/13
4.簡述藝術活動的性質。/13
★5.簡述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14
★6.為什麼藝術作品能積極能動地反映生活?/15
7.以史前洞穴壁畫為例說明原始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1 6
8.簡述情感在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 /1 7
★9.簡述藝術情感的根本性質。/17
★10.為什麼審美情感在藝術創造中起到中介的作用?/18
11.美的本質與美感的本質的關係。/19
12談談你對藝術美與現實美關係的理解。 (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黑格爾關
於藝術美與現實美關係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他們是怎樣論證的?試評論其
氏處與短處並談談你的理解。)/19
l 3.簡述藝術美和現實醜的關係。 /20
14.簡述醜在藝術錶現中的審美意義。 /21
★1).比較藝術作品中“典型”與“意境”的異同。 /21
16.怎樣理解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係?/23
★17.藝術真實與科學真實在反映生活中有哪些區彆?/24
★18.談談你對“有意味的形式”的看法。/24
論述專項
★1.試論述藝術的基本特徵。/25
2.為什麼說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27
3.談談你對馬剋思“藝術生産”理論的認識,並指齣它為藝術學研究提
供瞭哪些啓示。/27
★1.舉例說明藝術形象的作用與特徵。/29
5.試以優秀的藝術形象分析典型人物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30
★6.談談你對“藝術真實性”的理解。/32
二藝術門類/35
名詞解釋
1.造型藝術/35
2.造型藝術的瞬間性/35
3.視覺藝術/35
4.繪畫/36
5.油畫/36
6.圓雕/37
7.攝影藝術/37
8.紀實主義攝影/37
9.書法/38
10.工藝美術/39
11.材美工巧/39
12.現代設計/39
13.實用藝術/40
14.包豪斯/40
15.工業設計/41
16.視覺設計/41
17.野獸主義藝術/41
18.古典主義音樂/42
19.浪漫主義音樂/42
20.新古典主義音樂/42
21.學堂樂歌/42
22.戲劇/42
23.戲劇的“三一律”模式/43
24.類型電影/43
25.濛太奇/43
簡答輯要
★1.近現代藝術理論關於藝術分類的主要方法有哪幾種?/44
2.建築藝術的審美特性有哪些?/44
3.園林藝術的基本審美特徵是什麼?/45
4.實用工藝品的審美特性是什麼?/45
5.現代設計或工業設計的範圍大緻包括哪些方麵?/46
6.論述實用藝術的形式美與意味之間的關係。 /46
7.什麼是石窟寺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代錶石窟寺有哪些?/47
8.簡述雕塑藝術的分類。/48
9.簡述攝影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徵。 /48
10.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技法和錶現形式有哪些?/49
11.民歌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有哪幾種形式?/50
12.慢鏡頭的概念和作用是什麼?/50
13.抒情詩與敘事詩的主要區彆是什麼?/50
14.詩歌在語言上的主要特徵是什麼?/51
1).小說的分類是怎樣的?/51
16.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係是怎樣的?/51
17.文學作品中語言美的特點有哪些?/51
18.簡述主要的美術門類。/52
論述專項
1.建築的主要藝術語言和錶現手段有哪些?/53
2.論述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特徵和文化特徵。 /54
★3.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戲麯的發展?/54
★4.論述電影與電視藝術的不同。/55
三藝術發生(藝術起源)和發展/57
名詞解釋
★1.模仿說/57
★2.亞裏士多德/58
3.《詩學))/58
4.狄德羅/59
5.車爾尼雪夫斯基/59
★6.遊戲說/59
★7.席勒《美育書簡》/60
★8.巫術說/60
9.《原始文化》/61
10.勞動說/61
11.普列汊諾夫《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6]
★12.錶現說/61
13.多元決定淪/62
14.阿爾都塞/62
1 5.“準藝術”/63
16.藝術發展的他律性/63
17.藝術發腱的自律性/63
18.藝術革新/63
19.藝術文化學/65
簡答輯要
1.簡述藝術發生的曆史過程。/65
★2.簡述藝術起源的基本學說。 /66
3.簡述“模仿說”理論。/67
4.簡述“遊戲說”理論。/68
3.簡述“巫術說”理論。/68
6.簡述“勞動說”理論。/69
7.簡述藝術發展規律的幾種觀點。 /69
8.試論述藝術與道德的火係。 /71
★9.簡述藝術與哲學的關係。/72
10.簡述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派藝術的關係。/73
★11.試論述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74
12.試述藝術發展的曆史繼承性是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 /75
13.簡述藝術在文化係統中的地位。 /76
論述專項
1.為什麼說生産勞動是藝術産生的根本動力?/76
★2.如何理解政治對藝術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響? /78
★3.淪述藝術與宗教的關係。/80
★4.論述對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83
5.在藝術發展的他律性中,如何理解藝術與經濟基礎的關係?/84
★6.結閤某一藝術流派的産生、發展,論述藝術活動中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86
★7.如何辯證地理解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關係?/88
8.簡述民族藝術的多元化與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融閤。 /88
四 藝術創作論/91
名詞解釋
1.藝術創作活動/91
★2.解衣般礴/92
3.意在筆先/92
4.“隱含的讀者”/92
5.意匠/92
6.藝術直覺/92
★7.藝術體驗/93
★8.藝術構思/93
9.意象物化/93
★10.形象思維/93
11.藝術思維/94
12.無意識/94
★13.靈感/95
★14.藝術流派/95
15.西方現代派藝術/95
★16.藝術思潮/96
17.藝術創作方法/97
18.浪漫主義創作方法/97
19.自然主義/98
20.藝術心理定勢/98
簡答輯要
1.簡述藝術傢的含義及其特性。/99
2.藝術傢的審美創造力主要錶現在哪幾個方麵?/100
★3.舉例簡要說明藝術傢的主體性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體現。/100
★4.為什麼說生活是提供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為什麼說一切藝術都
是社會生活的反映?)/102
5.藝術錶現具有哪些特徵?/102
★6.簡述藝術錶現與藝術構思的關係。/102
7.什麼是審美想象?簡述審美想象的特徵。 /103
★8.談談你對鄭闆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103
9.如何理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104
★10.論述形象思維及其特徵。 /105
★11.簡述藝術創作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關係。 /107
★12.淡談你對藝術創作中的“技”與“藝”關係的認識。 /108
13.試述藝術流派形成需要具備的條件。/109
14.簡述什麼是藝術思潮及其與藝術流派的關係。 /1 09
15.試論述現實主義創作方法。/1]0
論述專項
★1.聯係實際論述藝術傢應具備的修養和能力。/1 11
★2.結閤自己的專業實踐,談談你對藝術創作過程的認識。/114
★3.論述藝術傢與社會生活的關係。/115
★4.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116
五藝術作品論/121
名詞解釋
1.藝術作品/121
★2.藝術作品的內容/122
3.題材/122
4.主題/1 23
★5.藝術作品的形式/1 24
★6.藝術語言/124
★7.風格/124
8.文如其人/1 25
9.風格格即人/125
10.抽象/125
11.象徵/1 26
★12.優美/1 26
★13.崇高/127
14.悲劇/1 27
15.格調/1 27
16.四品(四格)/128
17.品位/1 28
18.意蘊/1 28
★19.意境/129
20.王國維 /130
簡答輯要
★1.如何理解藝術作品是再現與錶現的統一?/130
★2.簡要說明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131
3.如何看待藝術作品的商品屬性?/132
★4.簡述藝術作品題材與主題的關係。 /133
5.什麼是藝術作品的結構?它由哪些部分組成?/134
6.藝術語言主要分為哪幾種類型?/134
7.藝術形象大緻分為哪幾種類型?/1 35
8.簡述藝術意境的審美特徵/1 35
論述專項
★1.試論述藝術作品的內容、形式及其關係/137
2.簡述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恪。 /139
★3.如何認識藝術風格?/141
六藝術接受論/145
名詞解釋
1.藝術專播/145
2.藝術世界/146
★3.藝術鑒賞/146
4.審美期待/146
5.審美直覺/146
6.審美態度/146
7.審美效應/147
★8.移情/147
★9.共鳴/148
★10.藝術批評/148
11.羅傑?弗萊/149
12.美育/150
13.蔡元培/150
14.“寓教於樂”/150
1 5.藝術管理/150
16.文化創意産業/150
17.非物質文化遺産/151
簡答輯要
★1.簡述藝術欣賞的具體過程。/151
★2.簡述藝術鑒賞中的主體性特徵。/152
3.藝術鑒賞的意義與作用是什麼?/152
4.藝術傳播的方式有哪幾種?/153
5.為什麼說藝術接受是一個無限的創造過程?/1 53
6.藝術鑒賞中審美直覺的特點是什麼?/154
7.簡要說明“召喚結構”的含義及其在藝術鑒賞中的作用。 /155
★8.如何理解藝術鑒賞中的共鳴?/156
9.簡述藝術批評的特徵。/157
10.藝術批評具有哪些功能?/158
11.如何認識社會曆史批評?/158
★12.簡述藝術的主要功能。/160
13.簡述藝術審美教育作用的特點。 /161
14.簡述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係。/161
15.簡述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傢席勒的美育理論。 /162
論述專項
★1.為什麼說藝術鑒賞是一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163
★2.結閤當前教育現狀,談談你對藝術教育任務和目標的理解。 /165
3.如何理解藝術接受與藝術本質的關係?/166
★4.試述藝術鑒賞的主要特點。/166
5.在藝術鑒賞的流程中主要包括哪些審美心理活動?/1 68
★6.人們常說“有一韆個讀者,就有一韆個啥姆雷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169
7.解釋接受美學中“期待視野”這一概念的含義。 /170
★8.試述藝術批評與藝術鑒賞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171
★9.結閤藝術現象和優秀藝術作品,論述藝術活動的社會功能。 /172
七文藝理論綜閤/177
名詞解釋
1.蘇格拉底/177
★2.《詩藝》(賀拉斯)/177
★3.《論崇高》(朗吉努斯)/177
★1.《拉奧孔》(萊辛)/178
5.歌德/178
6.雨果/178
7.巴爾紮剋/178
★8.《藝術哲學》(丹納)/179
9.彆林斯基/179
10.科林伍德/179
11.《藝術的起源》(格羅塞)/180
★12.康拉德?費德勒/180
13.貢布裏希/180
14.媒介說/181
15.藝術敷詞/181
16.文化/181
17.視覺文化/181
18.闡釋學/181
★19.圖像學/182
★20.符號學/1 82
21.羅蘭?巴特/182
22.溫剋爾曼/182
23.康定斯基/183
★24.《論藝術的精神》/]83
23.柳宗悅/1 83
26.王朝聞/1 84
★27.硃光潛/1 84
★28.興、觀、群、怨/184
29.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 84
★30.魏晉風度/185
31.六要論/185
32.詩中有畫,畫中有詩/1 85
★33.形式美/1 85
★34.筆墨/1 86
35.肌理/1 86
36.構圖/186
37.構成/186
38.透視/187
39.裝置藝術/187
40.通俗藝術/1 87
41.影像藝術/188
後記/189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名為《藝術的軌跡:從洞穴壁畫到數字浪潮》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展現齣專業性和深度,與您提供的書名《藝術概論(全彩版)》的實際內容完全無關。  ---   圖書簡介:《藝術的軌跡:從洞穴壁畫到數字浪潮》   捲首語:凝視時間的鏡像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其說是物質的堆砌,不如說是精神的流變。而藝術,正是這種精神流變最直接、最持久的載體。我們呼吸的空氣中,迴蕩著數萬年前匠人敲擊石塊的迴響;我們凝視的屏幕上,閃爍著當代數字媒體的迷幻光影。  《藝術的軌跡:從洞穴壁畫到數字浪潮》並非一本麵麵俱到的藝術通史,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主題聚焦的探險。本書旨在穿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風格錶象,探尋驅動藝術嬗變的內在邏輯:權力結構、信仰體係、技術革新與個體錶達的永恒張力。  本書將曆史的宏大敘事,拆解為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足以改變人類審美範式的關鍵節點。我們不滿足於羅列“主義”與“大師”,而是緻力於解析“為什麼”——為什麼古希臘雕塑必須達到那種黃金比例?文藝復興如何巧妙地平衡瞭人文主義與神權敘事?工業革命帶來的異化感,是如何催生瞭印象派對瞬間光影的癡迷?  這不是一本為初學者設計的“入門速查手冊”,它是一部麵嚮深度思考者的、關於視覺文化構建與解構的深度文本。   第一部分:根源的呼喚——儀式、神話與物質性  本部分聚焦於藝術在人類社會早期扮演的核心角色:工具、信仰的具象化和社群的粘閤劑。  我們將詳細考察舊石器時代的象徵思維。重點分析拉斯科(Lascaux)和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穴壁畫的考古學意義,探討其功能究竟是狩獵巫術、教育傳承,抑或是早期的宇宙觀錶達。這些圖像的“非裝飾性”——即它們與日常棲居地的分離,本身就揭示瞭一種超越生存層麵的精神需求。  隨後,視角轉嚮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與秩序。巨石陣(Stonehenge)的建造及其天文、祭祀意義,並非單純的工程學成就,而是社會組織能力和對天體規律的敬畏的集中體現。我們深入剖析瞭早期陶器上幾何紋飾的演變,如何從部落圖騰逐步過渡到對“美學和諧”的初步認知。  在古代文明的輝煌中,我們避開對埃及法老陵墓的流水賬式描述,而是專注於“永恒性”的追求。探討古埃及的“正麵律”如何服務於維護社會等級的穩定,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浮雕如何作為君權神授的視覺法律文本。重點分析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與圖像敘事的融閤,這標誌著符號係統開始承擔起復雜的曆史記錄功能。   第二部分:秩序與僭越——古典世界的構建與崩潰  古典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理性”與“形式完美”的巔峰,也是其後一切“反叛”的起點。  古希臘的“理想人”模型: 本章細緻解剖瞭從古風時期僵硬的“庫洛斯”(Kouros)到古典盛期的“對位法”的轉變。我們將重點解析波留剋列特斯(Polykleitos)的《準則》(Canon)如何將人體視為可被數學量化的和諧結構,以及米隆《擲鐵餅者》中對“動感瞬間”的精確捕捉,實則是對理性控製力的極緻展現。對雅典衛城建築的分析,則側重於多立剋、愛奧尼剋、科林斯柱式的象徵意義——它們如何共同構建瞭城邦公民的道德與審美規範。  羅馬的實用主義與帝國敘事: 羅馬藝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希臘形式的挪用與“實用化”。本章著重探討羅馬的肖像雕塑如何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以及公共建築(如萬神殿、圖拉真柱)如何通過空間設計來強化帝國的權威與疆域。我們還將分析羅馬馬賽剋的普及,揭示其在社會階層傳播美學觀念的作用。  晚期古典的“精神化”轉嚮: 隨著帝國晚期的危機,藝術開始錶現齣嚮內在精神世界的逃逸傾嚮。本章討論瞭從尼羅河榖繼承的“亞曆山大裏亞風格”,以及早期基督教藝術如何拋棄古典寫實主義,轉而采用扁平、象徵性的手法,為中世紀的圖像學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中世紀的象徵主義與工藝美學  中世紀的藝術,是理解“意義高於可見性”的關鍵。我們深入探討瞭基督教神學如何完全重塑瞭視覺的功用。  拜占庭的“神聖之光”: 重點解析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剋,特彆是其對黃金背景的運用。這種“去物質化”的空間處理,意在將觀者從塵世的感知中剝離,直接麵對永恒的神性。我們將討論“聖像破壞運動”的深層社會動因,及其對東正教圖像傳統的塑造。  西方的漫長黑夜與復興: 簡要概述加洛林文藝復興和奧托王朝對古典遺産的零星繼承,重點轉嚮羅馬式(Romanesque)對《聖經》敘事的強力解讀,特彆是其厚重感和對“怪獸”形象(寓言化懲罰)的偏愛。  哥特式的垂直上升與光綫工程: 哥特藝術是人類工程學、光學與虔誠的完美結閤。本章將詳述飛扶壁、肋拱和尖券如何解決瞭結構難題,使得教堂得以實現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彩色玻璃的巨大麵積。聖丹尼(St. Denis)修道院的改革,不僅是建築的革新,更是中世紀對“上帝即光”哲學的物質化實踐。   第四部分:人與世界的重構——文藝復興、巴洛剋與啓濛的遺産  文藝復興標誌著藝術關注焦點的徹底轉移——從彼岸世界轉嚮此岸世界,即人文主義的勝利。  文藝復興的透視革命: 我們細緻分析瞭布魯內萊斯基的綫性透視法的發明,它如何將二維平麵轉化為可被理性測量的三維空間,以及這套視覺係統如何與達·芬奇、拉斐爾對和諧構圖的追求相輔相成。重點剖析瞭蛋彩畫嚮油畫的過渡,以及油畫媒介對細節刻畫和光影層次的革命性提升。  巴洛剋:情感的劇場與絕對權力: 巴洛剋藝術是對文藝復興的理性主義的激情迴應。本章分析瞭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明暗對照法”(Tenebrism)如何戲劇性地聚焦於瞬間的道德抉擇,以及貝尼尼(Bernini)雕塑中對敘事高潮的捕捉。同時,探討巴洛剋在反宗教改革中的宣傳作用,以及其在路易十四凡爾賽宮中對君主集權的“視覺頌歌”。  洛可可的精緻與啓濛的批判: 洛可可的輕盈與享樂主義,是對巴洛剋沉重主題的反動。但緊隨其後的新古典主義,則代錶瞭啓濛運動對羅馬共和美德和理性秩序的迴歸。本章分析雅剋-路易·大衛的作品如何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視覺綱領。   第五部分:視覺的斷裂——現代性的誕生與持續的解構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藝術史進入瞭一個“加速度”階段,每一次運動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既有規範進行顛覆。  工業革命與感官的重塑: 攝影術的發明對傳統繪畫構成瞭直接挑戰。印象派(Impressionism)對瞬間、光綫和主觀感知的強調,是對時代快速變化最直接的迴應。野獸派(Fauvism)和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則徹底解放瞭色彩,使其脫離描述對象的束縛,成為純粹的情感載體。  立體主義與多重視角: 畢加索和布拉剋對空間的“切割與重組”,是對文藝復興以來“單點透視”這一西方主導視覺法則的根本性反叛。本章探討立體主義如何吸收瞭非洲雕塑的影響,並在智力上挑戰瞭“何為真實”的哲學命題。  抽象的終極勝利: 從康定斯基到濛德裏安,抽象藝術的興起被視為藝術終於擺脫瞭對再現世界的義務,轉嚮純粹的形式、綫條和色彩的自律探索。  達達、超現實主義與潛意識的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荒誕感催生瞭對理性邏輯的徹底懷疑。本章分析瞭杜尚的現成品(Readymades)如何挑戰瞭“藝術品”的定義,以及超現實主義如何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工具,探索夢境與非理性敘事。   第六部分:後現代的迴響與數字的拓撲  當代藝術的復雜性在於其不再遵循綫性的“主義”發展,而是進入瞭“多元共存、挪用與語境轉換”的階段。  波普藝術對消費文化的挪用: 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如何模糊瞭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界限,使復製的、日常的形象成為藝術的核心主題。  極簡主義對“作品本體”的審視: 探索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等藝術傢如何通過去除敘事、情緒和隱喻,將藝術作品還原為“特定的物體”(Specific Objects),強調材料與空間的物理存在感。  媒介的無限延伸: 本章重點探討瞭錄像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的興起,以及它們對傳統“畫框”和“底座”的突破。特彆關注數字媒介,如生成藝術和虛擬現實(VR)對“作者身份”、“觀眾參與”和“空間體驗”的顛覆性影響。   結語:永不完成的對話  《藝術的軌跡》試圖錶明,藝術史並非一條由完美傑作鋪就的單行道,而是一個充滿矛盾、對話、誤解與突破的復雜網絡。每一件傑作的誕生,都意味著對前人法則的繼承與反叛。  本書結構嚴謹,論證深入,旨在引導讀者建立起一套批判性的視覺素養,從而在麵對浩瀚的藝術遺産乃至今日的視覺洪流時,能夠超越單純的“喜歡”與“不喜歡”,真正洞察到藝術如何塑造瞭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