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

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健康时报》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糖尿病
  • 健康
  • 医学
  • 养生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内分泌
  • 慢性病
  • 大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2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1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84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糖尿病一直被称为富贵病,早已有之。可这种病,真的是因为吃得太好,营养过剩才导致的吗?显然不是。血糖正常不要麻弊大意,得了糖尿病也不必惊慌,听听全国各地泌尿科医师怎么讲解糖尿病,只有对糖尿病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防糖、控糖,做到让血糖平衡不波动,不对生活造成影响!

为您推荐更多好书:

内容简介

  糖尿病已是家喻户晓的慢性病,可是真正知晓糖尿病的人有多少呢?《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将全国60多位具有临床经验的糖尿病专家几十年来与患者打交道的心得汇集成册,给读者一本全面、实用的糖尿病调治指导书。糖尿病治疗不是不吃糖、打胰岛素就能解决问题,糖尿病也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在生活各方面多加注意,遵照医生指导,得了糖尿病也能活百年。

作者简介

  《健康时报》,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官方认定的中国邮政发行的50强报纸之一。它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颁发的各类奖项59次(项),连续多年被国家邮政总局评定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
  《健康时报》在全国500家三甲医院驻有特约记者,30位医药卫生健康界的“两院”院士担任《健康时报》院士顾问团顾问,为报社发展提供智库支持,近1000位知名健康专家长期为本报撰稿,以科学可读的内容赢得读者的信赖。目前全媒体整体受众近1000万。

目录

第一章 糖尿病常识知多少
12 年轻“糖人”越来越多
14 “追赶生长”易致糖尿病
16 临界糖尿病很危险
18 身体里的血糖密码
20 没有“三多一少”咋会患糖尿病
22 你了解“糖心病”吗
24 糖尿病、肺结核很暧昧
26 特别的糖尿病要留心
28 糖尿病患者的“662现象”
30 糖尿病,要警惕凶险的低血糖
32 勾勾算算评估糖尿病风险
34 谎言让“糖人”活得太累
第二章 糖尿病离你有多远—身体告诉你
38 频频呕吐,血糖升高的信号
40 便秘了查查血糖
42 血糖乱,肠道恼
44 留意各种离奇出汗
46 皮肤的防糖警报
48 老花眼可隐藏糖尿病
50 听力下降查查血糖
52 未老先衰当防糖尿病
第三章 吃对药打好针,不花冤枉钱
56 正月停药恐酿“苦果”
58 口服降糖药,选择有诀窍
60 服降糖药有四技巧
62 糖尿病用药五大误区
64 三问胰岛素
66 解除顾虑,正确使用胰岛素
68 用好胰岛素泵,生活更美好
70 测手指血糖有窍门
72 警惕,小针头有大误区
第四章 最省心省钱的降糖特效方
76 身体就有降糖区
77 “管住嘴,迈开腿”
78 糖友失眠按按助眠穴
80 糖友降脂记个顺口溜
81 糖友多汗试试中药小方子
82 糖友:吃有理,动有道
84 身体动起来,血糖稳下来
86 防骨松,糖友锻炼有讲究
88 适合2型糖友的三种运动
90 糖友多做做这些游戏
第五章 改善饮食习惯,让糖尿病“低头”
94 女性糖友要这样吃
96 减少主食为何血糖还是很高
98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饭
100 巧搭配慢升糖
102 吃得越杂,控糖越好
104 糖友别怕吃水果
106 “算”出糖友的健康食谱
108 得了糖尿病,到底能喝啥
110 糖友度夏管好嘴
112 过年也别放松对血糖的控制
114 小糖友尤须周密安排饮食
116 给糖友推荐的热点食物
119 糖友家里常备柠檬片
第六章 日常起居巧安排,挡住一半病
122 糖尿病是“贵客”,照顾需细致
124 控糖管好多个阀门
126 夏天,别让血糖随着气温升高
128 天冷了,老年糖友更要小心
130 糖友睡好“控糖觉”
132 糖尿病患者洗澡全攻略
134 给外出旅行的糖尿病患者提个醒
136 糖友生病咋护理
第七章 认清糖尿病并发症,提早预防是上策
140 预防并发症从胰岛素治疗开始
142 “三高”糖友要护眼
144 糖友坏牙有“蝴蝶效应”
146 戒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48 常让医生看你的脚
150 护脚做好12345
152 皮肤也要抗糖
154 四招摆脱“糖心族”
156 糖友肾脏保护“七步曲”
159 糖友更易手疼麻
第八章 靠自己筑起糖病防护墙
162 巴马人为啥不得糖尿病
163 有车族谨防糖尿病袭击
165 防糖尿病从30岁开始
167 防糖筛查挨个做
169 防糖要抵制甜食的诱惑
171 防控糖尿病,吃动两平衡
173 “三体”达标利防糖
175 五个“一点”,远离糖尿病
177 管理好糖尿病,告别治疗误区
179 附录:220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1)表

精彩书摘

  身体里的血糖密码
  齐林
  北京燕化医院大内科主任,分泌科和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杨文英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教授
  高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博士生导师
  低血糖:身体有个三联征一种情况是血糖降低的时候,升糖激素调动肝糖反应的表现,比如心慌、饥饿、出冷汗、身上发抖。最重要的是饥饿感、出冷汗和心慌,严重的会出现意识障碍乃至昏迷。如果能查血糖,血糖值一定是低于3。9毫摩尔/升的。
  也可能有人有上述症状,但如果检测血糖,数值又没有那么低,那就表示此时血糖下降的速度过快。无论哪种情况,血糖浓度下降,第一反应是想吃东西,这时如果吃一些含糖的东西,不舒服的症状就消失了。我们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低血糖三联征,即第一有症状,第二有数值,第三进糖类食物可以缓解。如果进糖类食物不能缓解,那就不一定是低血糖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低血糖是没有症状的,临床称之为无症状低血糖,这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关。
  专家提醒:3。8毫摩尔/升的血糖值,会出现头晕、难受,到了2。7毫摩尔/升可能就没力气了。到了2。2毫摩尔/升,往往会出冷汗、心慌、震颤、面色苍白,甚至有人会出现潮红。到1。6毫
  摩尔1升就会丧失意识,行为异常。最后到了1。1毫摩尔/升,人就昏迷了。
  高血糖:别等并发症现形有些患者总认为并发症在血糖很高的时候才会出现,平时血糖高点不算什么,不用担心。事实上不是这样,引发并发症的血糖点,就是他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点,而这个血糖点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高血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对身体组织引起的损害,没到组织功能障碍时,身体就没症状。
  举个例子,高血糖很容易诱发冠心病,而冠心病如果不发生心绞痛、不发生心肌梗死,我们就不知道血管已经堵了、血糖调控乱了。
  如果高血糖处理不好还会诱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若控制不好,有些人需要截肢,有些人甚至连截肢都不可以,非常痛苦。
  我们就遇到过这样一个老人,在70岁时因为心脏病想做搭桥手术,怕医生不给做,隐瞒了年龄,自报60多岁。医生做了手术后,他的心脏问题不大,但后来整个双下肢血管病变,医生没办法
  处理,因为位置很高,最后脚末端干性坏死,腿非常痛,天天住在病房打止痛针。
  别觉得自己血糖不算高就不当回事。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高血糖,并发症必然会出现。而糖尿病的并发症在早期是有提示性症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它,及早预防。比如预防糖尿病足要特别提防足溃疡,如果足部出现破口就一定要注意了。
  血糖乱:控制好腹围
  2001年7月~11月上海地区对20岁~70岁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中1/3有超重或肥胖,1/5有糖耐量异常。
  而在这超重、肥胖和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中,1/10有糖尿病,1/5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占一半。以前大家调侃西方人时总会说这个笑话:一个人在飞机上上完厕所,回来坐不到位子上去了,因为周围西方人的大肚子堵住了他,旁边的人要托一托肚子,他才能进去。但现在我们的情况不
  比他们好多少,我们国家腹型肥胖的人非常多。我们毕业30周年再聚会时,让多数男同学非常自豪的是站成一排照的侧面照,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肚子。
  这也叫中心性的腹型肥胖,就像个橄榄球,肚子是最大的部分。这是非常糟糕的,同样体重指数的情况下,如果腹围比较大,腹部脂肪就会成为导致胰岛素不敏感的脂肪。
  中国人糖代谢异常的特点主要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年龄越大的人餐后血糖的升高越明显。而一个健康的人,应肩宽、肌肉丰满有力、腰相对细一些。中国人的腰围参考值,男的不能超过85厘米,女的不能超过80厘米。有人说我裤腰只有2尺3,但腹围可不是腰围,肚子最粗的地方叫腹围。
  口服降糖药,选择有诀窍
  金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同样的病,不同的药
  朱阿姨和陈阿姨是同一个小区的住户,年龄相近的她们平时锻炼、活动都在一起,十分亲近,而且两位阿姨还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友”,平时都是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但细心的人却发现,两位阿姨年龄相近,吃饭、运动都很类似,而且都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但她们的治疗方案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情况是这样的:朱阿姨体型较胖,腰围也很粗,建议在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平时可服用双胍类药物;而陈阿姨体型较瘦,脂肪比较少,因此服用磺脲类降糖药。
  看来,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药物时,不仅需要注意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心肝肾等器官功能,还要注意体型的不同。这里的体型可不是我们生活中“高矮胖瘦”的简单说法,而
  是要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指数(WC)来进行区分的,其中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一般我们认为,BMI大于或等于25属超重或肥胖,而小于18。5属于消
  瘦或营养不良。而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也属于肥胖。
  那么,不同体型的糖尿病患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口服降糖药,应该如何选择呢?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目前,我国市场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还有一些中药降糖制剂等,在此略过不讲)。上述这五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分别为:双胍类:主要是指二甲双胍,作机理是抑制食欲及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加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适用对象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国内外多家指南上推荐二甲双胍为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者。
  双胍类还能降低血脂水平,是糖尿病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的首选用药。
  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如达美康、糖适平、瑞易宁等。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后,患者的食欲可能增强,糖分利用可能改善,糖分自尿中流失的量可能减少,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其体重增加。
  所以体重较轻或正常的患者应用磺脲药更为适宜。
  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卡搏平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因此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者。噻唑烷二酮类:如文迪雅、瑞彤等,又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顾名思义,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体内胰岛素,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长期
  服用此类药物会增加体内的水分潴留,从而导致体重增加;有国外报道称,长期使用文迪雅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疾病风险,心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格列奈类:这也是一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唐力、诺和龙等,作用机理与磺脲类药物相似,其适用对象主要为不胖、胰岛有一定分泌能力、对磺脲类失效者。
  结合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上可总结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可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包括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不应该用促胰岛素分泌剂;2型糖尿病肥胖者,首选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后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2型糖尿病消瘦者首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可联合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药物。有些药物在服用时还有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如磺脲类宜在吃饭前15~20分钟服;双胍类由于胃肠反应较重,饭后服用则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拜糖平应在进食主食(米饭、面类)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时吞咽,等等。
  总而言之,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性而选用最适合他的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服用降糖药物均应遵从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尿糖情况等酌情调整,最终达到长期、平稳地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前言/序言


《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图书简介 破除迷思,重塑认知,糖尿病管理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关于糖尿病的种种误解和片面信息,如同迷雾般笼罩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头,不仅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无助,更在无形中阻碍了有效的病情管理。本书《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正是为了拨开这层迷雾,以专业、深入、易懂的视角,为您系统性地解析糖尿病的真相,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引领您走向科学、理性、积极的健康管理之路。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糖尿病的症状、治疗方案,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大众忽视,却对糖尿病的理解和管理至关重要的“不一样”的视角。作者——一位资深的糖尿病专家,将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医学知识,与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从根本上重塑您对糖尿病的认知。 一、 重新认识糖尿病的本质:它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也更值得你去了解 许多人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绝症”,一旦确诊,就意味着与美食告别,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然而,本书将告诉您,这种认知是片面的。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可以被有效控制,甚至在早期阶段可能实现逆转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 书中会深入剖析糖尿病背后的多重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炎症反应、脂肪代谢异常等。您将了解到,高血糖只是表象,而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听不懂”以及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不仅仅是糖分的问题,更是身体整体代谢失衡的表现。 遗传与环境的博弈: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简单的“吃出来的病”。本书将详细阐述遗传易感性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会强调现代生活方式——高油、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是如何“激活”这些遗传基因,将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病症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估自身风险,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认识糖尿病的“多样性”: 糖尿病并非铁板一块。书中将区分不同类型的糖尿病(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并解释它们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上的显著差异。很多患者混淆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导致治疗走了弯路。了解这些差异,是选择正确管理方式的第一步。 二、 揭露常见的糖尿病认知误区:你的“常识”可能正在误导你 本书的重点之一,就是对那些流传甚广,却缺乏科学依据的糖尿病“常识”进行一一辨析和纠正。 “无糖食品”就是糖尿病患者的救星? 许多患者过度依赖“无糖”或“低糖”产品,却忽视了这些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其他碳水化合物,或者它们对血糖的整体影响。本书将详细解读食品标签,教您如何真正读懂“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GI)”和“升糖负荷(GL)”,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您会发现,即使是所谓的“无糖”食品,也可能含有隐形的糖分或对血糖产生不利影响的成分。 “饿着肚子”或“少吃就能好”? 极端的节食或饥饿疗法,虽然短期内可能降低血糖,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肌肉流失,甚至加速身体代谢功能的紊乱,对病情不利。本书将倡导一种“平衡”的饮食观念,强调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能量摄入来维持身体健康。 “运动越多越好,越剧烈越有效”? 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剧烈运动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发危险。书中将指导您如何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病情类型和心血管健康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并强调运动前后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例如,对于一些患者,温和的散步、太极拳等反而比高强度的跑步更安全有效。 “一旦用了降糖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许多患者害怕一旦开始服药,就等于“上了贼船”。本书将解释药物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定位,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生活方式的积极干预,实现减药甚至停药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强调遵医嘱用药,不自行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的重要性。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本书将探讨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并为年轻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早期识别和干预的建议。 三、 科学管理糖尿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 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帮助您从被动接受疾病,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掌控健康。 精准的饮食指导: 食物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吃”。本书将提供详实的食物分类、营养成分解析,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包括碳水化合物的选择、蛋白质的摄入、脂肪的搭配、膳食纤维的作用等。您将学会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的代谢状态。 量身定制的运动方案: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指导您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运动,包括不同类型运动的好处,如何制定运动计划,如何预防运动中的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应,以及如何利用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药物治疗的智慧选择: 在必要时,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本书将介绍目前主流的降糖药物,解释它们的起效机制、优缺点、副作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原则。同时,也会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医生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方案。 监测血糖的科学方法: 血糖监测是了解病情、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窗口。本书将教您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何时进行监测,如何解读血糖数值,以及如何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 应对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糖尿病的长期危害在于其并发症。本书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足部问题等,并提供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策略,帮助您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挑战,更是对心理和情绪的考验。本书将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建议,并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 糖尿病管理新视角:希望与未来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纠正错误认知,更在于点燃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方法也在不断革新。 慢病管理的理念: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管理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和“全面干预”。本书将倡导一种“慢病管理”的理念,强调患者的主体地位,鼓励患者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科技赋能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连续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泵、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为糖尿病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本书将适时介绍这些前沿科技,让您对糖尿病管理的未来充满信心。 积极的生活态度: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误解和恐惧。本书鼓励您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面对糖尿病,将其视为一次重新审视和优化生活方式的机会。通过科学的管理,您依然可以拥有健康、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大医生说:糖尿病跟你想的不一样》是一本值得所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易感人群、以及关心亲友健康的读者的必读之作。它将以专业、细致、人性化的语言,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科学、理性、充满希望的糖尿病管理之门。阅读本书,您将不再被过时的观念所困扰,而是能够真正理解糖尿病,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重拾对健康的信心,活出精彩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控制血糖”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问题。我之前一直觉得得了病就得“藏着掖着”,不想让别人知道,但这本书告诉我,积极地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能更好地应对疾病。它还提到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在外就餐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如何在运动中避免潜在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内容。书里对“并发症”的讲解也让我不再那么恐慌,它不是吓唬人,而是告诉你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这让我觉得充满希望。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走出心理困境的力量,让我觉得得了糖尿病,生活依然可以精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它在讲解糖尿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时,用词非常严谨,但同时又非常通俗易懂,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微观世界”的解释,比如肠道菌群对血糖的影响,这一点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但书里解释得非常清楚,并且给出了如何通过饮食来改善肠道菌群的建议,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而且,这本书没有宣扬“某种单一的疗法”或者“神奇的偏方”,而是强调了多学科的联合治疗,包括医生、营养师、运动专家等等,这让我觉得非常专业和可靠。它让我明白,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努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健康管理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一直以为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吃糠咽菜、生活毫无乐趣,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上来就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一点点剥开了糖尿病这个“神秘面纱”。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个体化管理”这个概念,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得了病就得跟别人一样,按照固定的食谱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身体的反应也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食物的误区,比如很多我们认为“健康”的食物,其实对血糖影响并不小,这一点让我大吃一惊。而且,它还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得了糖尿病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新的开始,要学会与它和谐相处,而不是被它打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恐惧和焦虑了,反而多了一份积极面对的勇气。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辈,用最真诚和通俗的方式,告诉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自己的身体。

评分

我一直对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糖尿病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从基因、饮食、运动、睡眠、甚至情绪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让我对这个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里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真实地展现了不同人患病的原因和应对方式,从中我看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会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胰岛素比作“钥匙”,把血糖比作“门锁”,这样一下子就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书里还特别提到了“预防”的重要性,这让我在还没到“必须治疗”的地步时,就能开始做出调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健康生活”的指南,让我从根本上思考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从中找到改进的空间。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糖尿病是成年人的“专利”,没想到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以及青少年如何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它还专门讲了“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这一点太重要了!有时候因为紧张或者不懂,我们可能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医生,导致治疗方案不够准确,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疑问,让医患沟通更顺畅。此外,书里还对一些关于糖尿病的“谣言”进行了辟谣,这让我不再被一些不靠谱的信息误导,找到了更可靠的健康知识来源。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全能的健康顾问,为我解答了各种各样的疑问,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糖尿病,并积极地去面对它。

评分

东西不错的,老人满意!

评分

值得关注

评分

这本书质量还可以,讲得很好,比较实用,具有操作性,可以读读。

评分

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物流很快,东西很不错。

评分

好书不厌百回读,欢迎大家都来看书。

评分

范德萨G分大GFDGFDG烦得很更好的经济回归

评分

洪召光教授的健康理论比较实在,不夸张,也不故弄玄虚,买给老人看挺好。

评分

此书很适用!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物流服务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