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道教史

浙江道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令宏,韩松涛,王巧玲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浙江
  • 历史
  • 宗教
  • 中国传统文化
  • 地方史
  • 文化史
  • 民俗
  • 宗教研究
  • 道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7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3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The History of Zhejiang Tao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4
字数:9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浙江道教史》运用大量史料,受用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历史学研究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的。内容涉及浙江地域史概要与浙江道教前史、东汉至清代道家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浙江地域史概要与浙江道教前史
第一节 吴越族起源及浙江地域史概要
一 吴越族的起源与越国迁都琅邪
二 秦汉以后浙江地域概要
第二节 浙江道教前史与信仰文化
一 吴越原始宗教与巫术信仰
二 范蠡及其道家思想

第二章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浙江道教的兴起(上)
第一节 汉末六朝浙江道教地理
第二节 魏伯阳及其《周易参同契》
第三节 白鹤大帝与黄大仙
一 白鹤大帝赵炳
二 黄大仙
第四节 司马季主及其影响
一 司马季主生平简述
二 司马季主的师承与弟子
三 司马季主的数术传承
第五节 以葛洪为中心的道派、道士传承与交游考
一 左慈
二 葛玄
三 郑隐
四 葛洪
五 鲍靓
六 许迈
七 郭文

第三章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浙江道教的兴起(下)
第六节 晋代浙江天师道世家考
一 钱唐杜氏
二 吴兴沈氏
三 会稽孔氏(褚伯玉附)
四 琅邪王氏、高平郗氏
第七节 孙恩、卢循道团及其活动
第八节 上清经在浙江的整理与流传
一 上清经源流
二 许黄民时上清经传授三人
三 许黄民卒后上清经分藏两处
四 剡县马家之上清经传承
五 钱唐杜家之上清经传承
六 其他单篇经文的流传
七 顾欢整理上清经
第九节 陆修静、孙游岳及其道教活动
第十节 顾欢、孟景翼的道教哲学

第四章 隋唐时期浙江道教的发展(上)
第一节 从叶法善等道士看浙江道教之术
第二节 司马承祯对道与术结合的贡献
一 司马承祯早期的道术思想
二 司马承祯中年时期的心性思想
三 司马承祯晚期的道术思想
四 司马承祯对道教其他方面的贡献
第三节 吴筠“不出六合外,超然万累忘”的思想
一 “真精自然”的形上学
二 神仙可学论
三 “以阳炼阴”的仙道理论
四 伦理思想与王道之术
五 对吴筠思想的评价
第四节 张志和的道隐及其新庄学
一 张志和的生平
二 张志和的新庄学
三 张志和的科学思想
第五节 吴善经、胡愔与徐灵府的道教行迹或思想
一 三洞法师吴善经的道教行迹
二 胡情的道教医学思想
三 徐灵府的道教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浙江道教的发展(下)
第六节 杜光庭对道教的多方面贡献
一 著述
二 哲理
三 伦理之术
四 理国之术
五 化导、科仪等术
六 对杜光庭思想的评价

第六章 五代十国和宋代浙江道教的转型(上)
第一节 吴越国道教简述
一 吴越国王崇道概述
二 吴越国王投龙简考
三 吴越国高道
四 罗隐的道教政治思想
第二节 施肩吾与马自然考
一 施肩吾考
二 马自然考
第三节 张伯端及其《悟真篇》
一 生平事迹
二 张伯端及《悟真篇》在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白玉蟾及其道教思想
一 生平事迹
二 南宗的建立
三 白玉蟾的内丹学、雷法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五代十国和宋代浙江道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林灵素与神霄派
一 林灵素的生平
二 林灵素与神霄派
第六节 南宋临安道教概述
一 南宋临安的宫观概述
二 南宋临安的开封宫观
三 南宋临安的元命信仰和真武信仰
四 南宋道教管理制度
五 南宋道教宫观遗存
第七节 两浙灵宝斋仪整理与东华派
一 上清灵宝大法两个支派的流传地域
二 金允中与蒋叔舆
三 宁全真、王契真与东华派
第八节 陈显微生平及其道教思想简论
一 陈显微生平、著述及弟子
二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的思想及其丹法流派
三 陈显微《文始经言外旨》的思想及价值
第九节 褚伯秀生平及其庄学思想简论
一 褚伯秀的生平及著述
二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之内容
三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之庄学思想
第十节 夏元鼎生平及其内丹学思想
一 夏元鼎生平
二 夏元鼎的内丹学思想
第十一节 宋代浙江《道藏》及《太上感应篇》的流布
一 天台《道藏》始末
二 洞霄宫与宋初三次编修《道藏》
三 《太上感应篇》的流布

第八章 元明两代浙江道教的发展(上)
第一节 莫月鼎和林灵真对神霄派、东华派的贡献
一 莫月鼎与元代神霄派
二 林灵真与元代东华派
第二节 王惟一与王寿衍对正一道的贡献
一 王惟一及其雷法
二 王寿衍与玄教
第三节 谢守灏与金志扬对道教的贡献
一 谢守灏的道教活动
二 金志扬与元代内丹南宗
第四节 冷谦、赵孟頫和张雨、章居实等对道教文学艺术的贡献
一 冷谦与道教艺术
二 赵孟頫与道教
三 文学道士张雨
四 道士章居实
第五节 黄公望、吴镇和王蒙对道教绘画的贡献
一 画家道士黄公望
二 吴镇与道教绘画
三 王蒙与道教绘画

第九章 元明两代浙江道教的发展(下)
第六节 刘大彬与茅山宗
第七节 杜道坚的道教政治思想
第八节 赵嗣祺的道教活动
第九节 刘基与道教及风水
第十节 宋濂与道教
第十一节 何道全的道教活动
第十二节 周思得对灵宝派的贡献
第十三节 多产道士周履靖
第十四节 扑朔迷离詹碧云
第十五节 元明两代全真道在浙江的传播
第十六节 元明两代其他浙江名道

第十章 清代浙江道教的发展
第一节 台州道教在清代的发展
一 晚明到清代嘉庆时期的台州道教
二 嘉庆至晚清时期的台州道教
第二节 清代湖州道教(上)
一 计筹山龙门派
二 金盖山云巢派
三 金盖山嗣龙门派
第三节 清代湖州道教(下)
一 闵一得后学
二 觉云派
第四节 杭州道教在清代的发展
第五节 余杭道教在清代的活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浙江道教史》: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改秀州为嘉兴府,改杭州为临安府、改睦州为严州,改越州为绍兴府、改明州为庆元府,其余各州名称如旧。元代浙江属江浙行省之浙东道宣慰司。将前嘉兴府分为嘉兴路(今嘉兴)和松江府(今上海),各州均称路。浙江各州称嘉兴路、湖州路、杭州路、建德路、绍兴路、庆元路、衢州路、婺州路、台州路、处州路、温州路。
  明代浙江置行省,各州改路为府,庆元改称宁波府、建德改称严州府、婺州改称金华府,其余各州名称如元代,只是路改为府。
  清代属浙江行省,行政区划基本与明代同,共领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处州府。
  现浙江省管辖地级市11个,分别为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为5442.69万人。①
  第二节浙江道教前史与信仰文化一吴越原始宗教与巫术信仰(一)吴越太阳与凤鸟崇拜吴越民族的图腾崇拜是以鸟为主的。一般认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双鸟朝阳象牙刻纹,可以视为吴越鸟图腾的滥觞。②1973年6月,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在建造一个机电排水站时发现了震惊世界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是由四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堆积层组成的,其中第四层年代最早,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是吴越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具有崇鸟文化特征的珍贵文物。比较重要的有双鸟纹骨匕、钻刻鸟纹骨匕和雕刻有“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器。①在象牙蝶形器上,“中间雕刻着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出炽烈的火焰状,以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振翅欲飞的双鸟,作圆眼、钩咏、伸脖昂首相望之态”②。这个被命名为“双鸟朝阳”的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特别是吴越地区先民们的爱鸟、崇鸟的文化信仰,是考察和研究河姆渡人鸟图腾崇拜的重要物证。自河姆渡文化之后,历经马家浜、良渚等史前文化,鸟图腾崇拜在吴越先民的原始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渚玉琮等玉器中的著名神兽及鸟组合徽记,突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鸟神虔诚的崇拜心理。1986年余杭县长命乡反山良渚文化墓地中出现了大批玉器,其中有鸟四件,并且在玉琮、玉钺和三叉形冠饰中均雕有鸟。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的墓葬中也出土有玉鸟,并且在冠状饰件的人、兽合体图象的两侧雕有鸟的图案。其余在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琮上,江苏吴县草鞋山墓葬出土带盖壶,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陶刀上都刻有相似的鸟纹,可以认为鸟在良渚文化部族的心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③
  ……

前言/序言

  20世纪最后十几年,曾经出版过几部地方道教史著作,开风气之先。如李远国著《四川道教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黄兆汉与郑炜明著《香港与澳门之道教》(香港加略山房1993年版);赵亮、张凤林与寅信常著《苏州道教史略》(华文出版社1994年版);樊光春著《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赖宗贤著《台湾道教源流》(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年版);郭武著《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近几年,对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又有较大收获。张宗奇著《宁夏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萧霁虹与董允著《云南道教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昆明市宗教事务局与昆明市道教协会著《昆明道教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樊光春著《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孔令宏与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等,相继与读者见面。
  此外,《河北道教史》自2005年启动编写,几易其稿,至今仍在精雕细刻之中。据说还有几个省市的道教史著作正在撰写或策划。
  孔令宏、韩松涛和王巧玲合著的《浙江道教史》即将付梓,这意味着又一部地方道教史著作即将面世。
  2003年11月,在浙江省宁波召开了“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孔令宏教授为大会提交了题为《浙江道教史发凡》的论文。看来,孔令宏教授早已有意撰写《浙江道教史》一书,这篇论文小试牛刀,只是“前奏”。2005年5月,“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天台县召开。这次会议是首次以“浙江道教”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对撰写《浙江道教史》一书大有裨益。2006年,“主题曲”浙江文化工程研究课题“浙江道教史”获得批准立项,三位作者开始动笔。历时四年,《浙江道教史》一书于2010年完稿。




《浙水烟云:一部江南风物的道教轨迹》 引言 江南,这片温润而富有灵性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修行者。在这片沃土上,道教的根脉深深扎入,与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交织出了一幅幅绚烂而又深邃的画卷。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史料梳理,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感性的笔触,勾勒出道教在这片土地上流淌过的痕迹,展现其如何与江南的烟雨、山水、民俗、哲学思潮相互浸润,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气质。我们将绕开那些枯燥的年代划分与人物功业的罗列,而是聚焦于那些能够触及人心的瞬间,那些在山间回荡的钟声,那些在村落流传的传说,那些在文人心头闪烁的灵光。 第一章:山水之间的精神契约——道教与江南山川的呼吸 江南之美,在于其灵秀的山水。而道教,恰恰对山水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崇敬。从巍峨的庐山到秀丽的黄山,从澄澈的西湖到浩渺的太湖,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道教修行者隐居炼丹、参悟大道的重要场所,更是道教思想孕育与传播的温床。 试想,当一位清修的道士,或是在烟雨朦胧的西泠桥畔,感受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之美,并在其中体悟“道法自然”的真谛;或是在四时变幻的黄山绝顶,面对着云海翻腾、奇峰竞秀,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真谛的无限探求。道教的山水观,并非简单的自然赞美,而是将自然视为“道”的显现,是体悟宇宙运行规律、修养身心、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绝佳途径。 本书将不会细致地考证每一座山岳与某位道士的关联,而是通过描绘山水之境,来展现道教精神如何渗透其中。我们会触及那些隐于山林的茅庐,想象着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净生活,感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平和与安宁。我们会探讨,为何在江南众多的名山胜水中,总能找到与道教息息相关的传说与遗迹,它们是如何承载了人们对长生久视、返璞归真的渴望。 第二章:烟雨里的尘世回响——道教的世俗化与民间信仰 道教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庙宇与少数修道者的专利,它更深深地植根于江南的寻常百姓之中。在江南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集市,甚至每一个家庭,都可能流传着与道教相关的习俗与信仰。 江南的水乡风情,常常与道教的民间信仰交织在一起。当渔民们在捕鱼前祈求河神保佑,当农夫们在丰收时祭祀土地公,当新嫁娘在婚前拜求送子娘娘,这些看似朴素的仪式背后,都蕴含着道教对于生命繁衍、五谷丰登、趋吉避凶的朴素愿望。本书将不会对这些民间信仰进行分类或进行神学解读,而是尝试捕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温度与色彩。 我们将描绘那些在春节时贴的门神,它们大多源于道教的门神信仰,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祈盼;我们将提及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的龙王,它们与道教的水神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还会探究,为何在江南的民间传说中,总会出现那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人物,他们是如何在民间故事中拥有自己的形象,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这种世俗化的道教,更加贴近人间的喜怒哀乐,它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回应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期盼。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精神慰藉。 第三章:文人心头的“炼金术”——道教与江南文人的精神共振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荟萃之地,而这些文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道教思想的影响。从魏晋名士的玄学清谈,到宋明理学的内省功夫,再到明清时期隐逸文化的兴盛,道教的“无为”、“自然”、“逍遥”等思想,为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许多江南的文人,在仕途得意时,也许会在诗文中偶尔流露出对道教的向往;而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则可能走向山林,在道教的思想中寻求心灵的寄托。那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那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以及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超脱姿态,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道教的灵气。 本书将不会对某位文人的生平进行细致的梳理,而是侧重于展现道教思想如何在这些文人的笔下,转化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情感。我们会提及那些描绘隐逸生活的诗篇,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词章,那些表达人生哲思的篇章,并尝试理解道教的“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等理念,是如何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 我们也会关注,在那些与道教密切相关的节日习俗中,江南文人是如何参与其中,并在这些活动中激发创作灵感的。比如,在某些道教的斋醮仪式中,文人可能参与撰写祝文,或是在节日庆典中留下诗句。这些细节,构成了江南文化独特而迷人的一个侧面。 第四章:香火缭绕的传世之道——道教宫观的意境与影响 江南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道教宫观。这些宫观,不仅仅是道士修行场所,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塑壁画、悠久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无数香客与游人。 本书将不会对这些宫观进行一一介绍或考证其历史沿革,而是试图捕捉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意境。例如,龙虎山那古老而庄严的气息,武当山那云雾缭绕的仙境,或是本地某个不知名山村里,那香火鼎盛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小庙。我们将想象,在那些古朴的殿堂里,道士们是如何进行着他们的修行,又有哪些传说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流传。 我们会关注,这些宫观是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精神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如何承载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长生的追求,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此外,我们还会提及,在江南的某些传统手工艺中,是否也受到了道教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建筑的雕刻,陶瓷的纹饰,或是戏曲的扮相中,是否能找到道教的元素。这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道教文化渗透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浙水烟云:一部江南风物的道教轨迹》希望能够带领读者,以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感性的方式,去感受道教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它并非是一部试图穷尽所有历史细节的史书,而是一份对江南道教文化的诗意描摹,一份对那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内心对话、与生活共舞的道教精神的致敬。 在这卷帙之外,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在此书的引导下,在游历江南的山水之间,在品味江南的民俗风情之中,在感受江南的文化底蕴之时,能够捕捉到那一缕缕若有似无的道教烟云,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精神肌理,以及它所孕育出的独特而迷人的文化魅力。这是一种渗透,一种交融,一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言喻的生命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浙江道教史》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过往的幽深之门。初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就足以让人沉醉。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堆砌着晦涩难懂的年代和人名,但事实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显然下了苦功,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试图还原一个活生生的宗教生态。书中对早期道教在钱塘江流域的传播,那种如同涓涓细流渗透进世俗生活的描摹,尤其让我着迷。记得有几章详细梳理了宋代以来,浙江地方宫观的建筑形制演变,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来分析,简直是立体而生动。我仿佛能闻到那古老殿宇中焚香的味道,看到那些身着道袍的方士如何在市井与朝堂间周旋,他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与哲学取向。那种文化渗透的深度,远非一般地方志能够企及,它真正做到了将“史”与“道”熔铸一炉,展现了浙江这片富庶之地,在精神层面上是如何被道家思想滋养和塑造的。读罢掩卷,耳边似乎还回荡着钟鼓声声,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敬意又增添了一层。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一般地方史著作那种板着脸孔的严肃劲儿。它读起来更像是某位博学的长者,在冬日暖阳下,慢悠悠地为你讲述他毕生所学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擅长捕捉那种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微观人情。我记得其中描述唐末五代时期,浙江沿海地区渔民对海神信仰与道教的融合,那种朴素而又充满敬畏的民间信仰,被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海风咸湿的码头。特别是,书中对道教文化与当地文学、戏曲的互动关系梳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俗语典故,竟然有着深厚的道家渊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整本书充满了灵动的生气,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它让我意识到,道教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体系,而是深深扎根于浙江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渗透在百姓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之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新认识我所生活的地方。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它扔到一边,因为我对历史著作的耐心总是有限,总觉得它们像一本被时间凝固的标本,缺乏生命力。然而,我对这本《浙江道教史》的“误判”,简直是滑稽可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专题突破”的方式。比如,它用专门的篇幅去剖析了某一特定道派在明末清初的衰落与复兴,叙事手法上竟然带有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悬念感和追索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献考据的严谨,那些从敦煌、龙兴寺碑刻中挖掘出来的零星记录,被作者如同拼图一般,艰难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这不仅是写历史,更是在做一种文化考古。读到关于“炼丹术”在民间与宫廷的差异化传承时,我深感震撼,作者没有回避道教中那些常被世人误解甚至污名化的部分,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去探究其背后的哲学逻辑和实践意义。这种直面复杂性的勇气,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地域研究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传统宗教生态的独特切口。

评分

我购买这本《浙江道教史》的初衷,其实是想找点资料来佐证我正在研究的一个关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隐逸情结的课题。原本以为只需要摘取几段关于道观与士林交往的记载即可,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完全陷进去了。作者对宋代以来,浙江地区道教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的梳理,尤其是在理学兴起的大背景下,道教如何调整自身定位、寻求与主流思想的对话与冲突,这部分论述的深度令人叹服。它并非简单地将道教视为“异端”或“补充”,而是将其视为与儒释思想并驾齐驱的本土精神资源。书中引用的那些道观碑刻上的题诗和论辩文章,很多都极其精妙,反映了当时知识精英在面对生命终极问题时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对思想史的精微刻画,为我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它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史”,而是一部观察中国思想史转型期浙江侧影的绝佳样本,学术价值无可置疑。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地方性宗教史的期望值通常不高,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局限,缺乏普适性。然而,《浙江道教史》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地理”与“精神空间”构建关系的深刻探讨。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记述宫观的兴衰,而是着重分析了浙江特殊的地貌——山川的险峻、江河的奔腾——是如何形塑了当地道教的宇宙观和修行方式。比如,它对天台山、括苍山等地的道教洞天福地景观的描述,结合了道教“穴位”理论和风水学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脉”信仰体系。这种将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当我读到关于某些山岳崇拜的段落时,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站在那些云雾缭绕的山巅,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沟通的渴望。它将“地方志”提升到了“文化地理学”的层面,视角开阔,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