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浙江道教史》運用大量史料,受用瞭田野調查、文獻整理、曆史學研究等方法,在馬剋思主義宗教觀和曆史唯物主義方法的指導下完成的。內容涉及浙江地域史概要與浙江道教前史、東漢至清代道傢的發展。
     目錄
   第一章 浙江地域史概要與浙江道教前史 
第一節 吳越族起源及浙江地域史概要 
一 吳越族的起源與越國遷都琅邪 
二 秦漢以後浙江地域概要 
第二節 浙江道教前史與信仰文化 
一 吳越原始宗教與巫術信仰 
二 範蠡及其道傢思想  
第二章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浙江道教的興起(上) 
第一節 漢末六朝浙江道教地理 
第二節 魏伯陽及其《周易參同契》 
第三節 白鶴大帝與黃大仙 
一 白鶴大帝趙炳 
二 黃大仙 
第四節 司馬季主及其影響 
一 司馬季主生平簡述 
二 司馬季主的師承與弟子 
三 司馬季主的數術傳承 
第五節 以葛洪為中心的道派、道士傳承與交遊考 
一 左慈 
二 葛玄 
三 鄭隱 
四 葛洪 
五 鮑靚 
六 許邁 
七 郭文  
第三章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浙江道教的興起(下) 
第六節 晉代浙江天師道世傢考 
一 錢唐杜氏 
二 吳興瀋氏 
三 會稽孔氏(褚伯玉附) 
四 琅邪王氏、高平郗氏 
第七節 孫恩、盧循道團及其活動 
第八節 上清經在浙江的整理與流傳 
一 上清經源流 
二 許黃民時上清經傳授三人 
三 許黃民卒後上清經分藏兩處 
四 剡縣馬傢之上清經傳承 
五 錢唐杜傢之上清經傳承 
六 其他單篇經文的流傳 
七 顧歡整理上清經 
第九節 陸修靜、孫遊嶽及其道教活動 
第十節 顧歡、孟景翼的道教哲學  
第四章 隋唐時期浙江道教的發展(上) 
第一節 從葉法善等道士看浙江道教之術 
第二節 司馬承禎對道與術結閤的貢獻 
一 司馬承禎早期的道術思想 
二 司馬承禎中年時期的心性思想 
三 司馬承禎晚期的道術思想 
四 司馬承禎對道教其他方麵的貢獻 
第三節 吳筠“不齣六閤外,超然萬纍忘”的思想 
一 “真精自然”的形上學 
二 神仙可學論 
三 “以陽煉陰”的仙道理論 
四 倫理思想與王道之術 
五 對吳筠思想的評價 
第四節 張誌和的道隱及其新莊學 
一 張誌和的生平 
二 張誌和的新莊學 
三 張誌和的科學思想 
第五節 吳善經、鬍愔與徐靈府的道教行跡或思想 
一 三洞法師吳善經的道教行跡 
二 鬍情的道教醫學思想 
三 徐靈府的道教思想  
第五章 隋唐時期浙江道教的發展(下) 
第六節 杜光庭對道教的多方麵貢獻 
一 著述 
二 哲理 
三 倫理之術 
四 理國之術 
五 化導、科儀等術 
六 對杜光庭思想的評價  
第六章 五代十國和宋代浙江道教的轉型(上) 
第一節 吳越國道教簡述 
一 吳越國王崇道概述 
二 吳越國王投龍簡考 
三 吳越國高道 
四 羅隱的道教政治思想 
第二節 施肩吾與馬自然考 
一 施肩吾考 
二 馬自然考 
第三節 張伯端及其《悟真篇》 
一 生平事跡 
二 張伯端及《悟真篇》在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四節 白玉蟾及其道教思想 
一 生平事跡 
二 南宗的建立 
三 白玉蟾的內丹學、雷法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五代十國和宋代浙江道教的轉型(下) 
第五節 林靈素與神霄派 
一 林靈素的生平 
二 林靈素與神霄派 
第六節 南宋臨安道教概述 
一 南宋臨安的宮觀概述 
二 南宋臨安的開封宮觀 
三 南宋臨安的元命信仰和真武信仰 
四 南宋道教管理製度 
五 南宋道教宮觀遺存 
第七節 兩浙靈寶齋儀整理與東華派 
一 上清靈寶大法兩個支派的流傳地域 
二 金允中與蔣叔輿 
三 寜全真、王契真與東華派 
第八節 陳顯微生平及其道教思想簡論 
一 陳顯微生平、著述及弟子 
二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的思想及其丹法流派 
三 陳顯微《文始經言外旨》的思想及價值 
第九節 褚伯秀生平及其莊學思想簡論 
一 褚伯秀的生平及著述 
二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之內容 
三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之莊學思想 
第十節 夏元鼎生平及其內丹學思想 
一 夏元鼎生平 
二 夏元鼎的內丹學思想 
第十一節 宋代浙江《道藏》及《太上感應篇》的流布 
一 天颱《道藏》始末 
二 洞霄宮與宋初三次編修《道藏》 
三 《太上感應篇》的流布  
第八章 元明兩代浙江道教的發展(上) 
第一節 莫月鼎和林靈真對神霄派、東華派的貢獻 
一 莫月鼎與元代神霄派 
二 林靈真與元代東華派 
第二節 王惟一與王壽衍對正一道的貢獻 
一 王惟一及其雷法 
二 王壽衍與玄教 
第三節 謝守灝與金誌揚對道教的貢獻 
一 謝守灝的道教活動 
二 金誌揚與元代內丹南宗 
第四節 冷謙、趙孟頫和張雨、章居實等對道教文學藝術的貢獻 
一 冷謙與道教藝術 
二 趙孟頫與道教 
三 文學道士張雨 
四 道士章居實 
第五節 黃公望、吳鎮和王濛對道教繪畫的貢獻 
一 畫傢道士黃公望 
二 吳鎮與道教繪畫 
三 王濛與道教繪畫  
第九章 元明兩代浙江道教的發展(下) 
第六節 劉大彬與茅山宗 
第七節 杜道堅的道教政治思想 
第八節 趙嗣祺的道教活動 
第九節 劉基與道教及風水 
第十節 宋濂與道教 
第十一節 何道全的道教活動 
第十二節 周思得對靈寶派的貢獻 
第十三節 多産道士周履靖 
第十四節 撲朔迷離詹碧雲 
第十五節 元明兩代全真道在浙江的傳播 
第十六節 元明兩代其他浙江名道  
第十章 清代浙江道教的發展 
第一節 颱州道教在清代的發展 
一 晚明到清代嘉慶時期的颱州道教 
二 嘉慶至晚清時期的颱州道教 
第二節 清代湖州道教(上) 
一 計籌山龍門派 
二 金蓋山雲巢派 
三 金蓋山嗣龍門派 
第三節 清代湖州道教(下) 
一 閔一得後學 
二 覺雲派 
第四節 杭州道教在清代的發展 
第五節 餘杭道教在清代的活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浙江道教史》: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分兩浙路為東西兩路。改秀州為嘉興府,改杭州為臨安府、改睦州為嚴州,改越州為紹興府、改明州為慶元府,其餘各州名稱如舊。元代浙江屬江浙行省之浙東道宣慰司。將前嘉興府分為嘉興路(今嘉興)和鬆江府(今上海),各州均稱路。浙江各州稱嘉興路、湖州路、杭州路、建德路、紹興路、慶元路、衢州路、婺州路、颱州路、處州路、溫州路。 
  明代浙江置行省,各州改路為府,慶元改稱寜波府、建德改稱嚴州府、婺州改稱金華府,其餘各州名稱如元代,隻是路改為府。 
  清代屬浙江行省,行政區劃基本與明代同,共領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寜波府、紹興府、颱州府、金華府、衢州府、嚴州府、溫州府、處州府。 
  現浙江省管轄地級市11個,分彆為杭州市、寜波市、溫州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金華市、衢州市、舟山市、麗水市、颱州市。東西和南北的直綫距離均為450公裏左右,陸域麵積10.18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1.06%,是中國麵積最小的省份之、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省常住人口為5442.69萬人。① 
  第二節浙江道教前史與信仰文化一吳越原始宗教與巫術信仰(一)吳越太陽與鳳鳥崇拜吳越民族的圖騰崇拜是以鳥為主的。一般認為,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雙鳥朝陽象牙刻紋,可以視為吳越鳥圖騰的濫觴。②1973年6月,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在建造一個機電排水站時發現瞭震驚世界考古學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是由四個相互疊壓的文化堆積層組成的,其中第四層年代最早,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遺址是吳越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在這裏,考古工作者發現瞭許多具有崇鳥文化特徵的珍貴文物。比較重要的有雙鳥紋骨匕、鑽刻鳥紋骨匕和雕刻有“雙鳥朝陽”的象牙蝶形器。①在象牙蝶形器上,“中間雕刻著五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外圓上端刻齣熾烈的火焰狀,以象徵太陽的光芒兩側各有一振翅欲飛的雙鳥,作圓眼、鈎詠、伸脖昂首相望之態”②。這個被命名為“雙鳥朝陽”的圖案生動地再現瞭中國古代長江下遊,特彆是吳越地區先民們的愛鳥、崇鳥的文化信仰,是考察和研究河姆渡人鳥圖騰崇拜的重要物證。自河姆渡文化之後,曆經馬傢浜、良渚等史前文化,鳥圖騰崇拜在吳越先民的原始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渚玉琮等玉器中的著名神獸及鳥組閤徽記,突齣反映瞭當時人們對鳥神虔誠的崇拜心理。1986年餘杭縣長命鄉反山良渚文化墓地中齣現瞭大批玉器,其中有鳥四件,並且在玉琮、玉鉞和三叉形冠飾中均雕有鳥。1987年,浙江省餘杭縣安溪鄉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的墓葬中也齣土有玉鳥,並且在冠狀飾件的人、獸閤體圖象的兩側雕有鳥的圖案。其餘在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齣土的玉琮上,江蘇吳縣草鞋山墓葬齣土帶蓋壺,浙江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陶刀上都刻有相似的鳥紋,可以認為鳥在良渚文化部族的心目中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③ 
  ……      
前言/序言
     20世紀最後十幾年,曾經齣版過幾部地方道教史著作,開風氣之先。如李遠國著《四川道教史話》(四川人民齣版社1985年版);黃兆漢與鄭煒明著《香港與澳門之道教》(香港加略山房1993年版);趙亮、張鳳林與寅信常著《蘇州道教史略》(華文齣版社1994年版);樊光春著《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陝西人民齣版社1998年版);賴宗賢著《颱灣道教源流》(颱灣中華道統齣版社1999年版);郭武著《道教與雲南文化——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雲南大學齣版社2000年版)等。
  近幾年,對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又有較大收獲。張宗奇著《寜夏道教史》(宗教文化齣版社2006年版);蕭霽虹與董允著《雲南道教史》(雲南大學齣版社2007年版);昆明市宗教事務局與昆明市道教協會著《昆明道教史》(雲南大學齣版社2007年版);樊光春著《西北道教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孔令宏與韓鬆濤著《江西道教史》(中華書局2011年版)等,相繼與讀者見麵。
  此外,《河北道教史》自2005年啓動編寫,幾易其稿,至今仍在精雕細刻之中。據說還有幾個省市的道教史著作正在撰寫或策劃。
  孔令宏、韓鬆濤和王巧玲閤著的《浙江道教史》即將付梓,這意味著又一部地方道教史著作即將麵世。
  2003年11月,在浙江省寜波召開瞭“首屆葛洪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孔令宏教授為大會提交瞭題為《浙江道教史發凡》的論文。看來,孔令宏教授早已有意撰寫《浙江道教史》一書,這篇論文小試牛刀,隻是“前奏”。2005年5月,“天颱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天颱縣召開。這次會議是首次以“浙江道教”為主題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無疑對撰寫《浙江道教史》一書大有裨益。2006年,“主題麯”浙江文化工程研究課題“浙江道教史”獲得批準立項,三位作者開始動筆。曆時四年,《浙江道教史》一書於2010年完稿。
 
    
				 
				
				
					《浙水煙雲:一部江南風物的道教軌跡》  引言  江南,這片溫潤而富有靈性的土地,自古以來便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與修行者。在這片沃土上,道教的根脈深深紮入,與這片土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曆史交織齣瞭一幅幅絢爛而又深邃的畫捲。本書並非一部嚴謹的學術史料梳理,而是試圖以一種更為感性的筆觸,勾勒齣道教在這片土地上流淌過的痕跡,展現其如何與江南的煙雨、山水、民俗、哲學思潮相互浸潤,共同塑造瞭這片土地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們將繞開那些枯燥的年代劃分與人物功業的羅列,而是聚焦於那些能夠觸及人心的瞬間,那些在山間迴蕩的鍾聲,那些在村落流傳的傳說,那些在文人心頭閃爍的靈光。  第一章:山水之間的精神契約——道教與江南山川的呼吸  江南之美,在於其靈秀的山水。而道教,恰恰對山水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崇敬。從巍峨的廬山到秀麗的黃山,從澄澈的西湖到浩渺的太湖,這些自然景觀不僅是道教修行者隱居煉丹、參悟大道的重要場所,更是道教思想孕育與傳播的溫床。  試想,當一位清修的道士,或是在煙雨朦朧的西泠橋畔,感受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自然之美,並在其中體悟“道法自然”的真諦;或是在四時變幻的黃山絕頂,麵對著雲海翻騰、奇峰競秀,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自身的渺小,從而生發齣對生命真諦的無限探求。道教的山水觀,並非簡單的自然贊美,而是將自然視為“道”的顯現,是體悟宇宙運行規律、修養身心、達到天人閤一境界的絕佳途徑。  本書將不會細緻地考證每一座山嶽與某位道士的關聯,而是通過描繪山水之境,來展現道教精神如何滲透其中。我們會觸及那些隱於山林的茅廬,想象著其中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清淨生活,感受那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平和與安寜。我們會探討,為何在江南眾多的名山勝水中,總能找到與道教息息相關的傳說與遺跡,它們是如何承載瞭人們對長生久視、返璞歸真的渴望。  第二章:煙雨裏的塵世迴響——道教的世俗化與民間信仰  道教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廟宇與少數修道者的專利,它更深深地植根於江南的尋常百姓之中。在江南的每一個村落,每一個集市,甚至每一個傢庭,都可能流傳著與道教相關的習俗與信仰。  江南的水鄉風情,常常與道教的民間信仰交織在一起。當漁民們在捕魚前祈求河神保佑,當農夫們在豐收時祭祀土地公,當新嫁娘在婚前拜求送子娘娘,這些看似樸素的儀式背後,都蘊含著道教對於生命繁衍、五榖豐登、趨吉避凶的樸素願望。本書將不會對這些民間信仰進行分類或進行神學解讀,而是嘗試捕捉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溫度與色彩。  我們將描繪那些在春節時貼的門神,它們大多源於道教的門神信仰,寄托著人們對平安吉祥的祈盼;我們將提及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的龍王,它們與道教的水神信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還會探究,為何在江南的民間傳說中,總會齣現那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民間故事中擁有自己的形象,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這種世俗化的道教,更加貼近人間的喜怒哀樂,它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迴應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睏境與期盼。它不是一種教條,而是一種生活智慧,一種精神慰藉。  第三章:文人心頭的“煉金術”——道教與江南文人的精神共振  江南自古以來便是文人薈萃之地,而這些文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道教思想的影響。從魏晉名士的玄學清談,到宋明理學的內省功夫,再到明清時期隱逸文化的興盛,道教的“無為”、“自然”、“逍遙”等思想,為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瞭豐富的滋養。  許多江南的文人,在仕途得意時,也許會在詩文中偶爾流露齣對道教的嚮往;而在仕途失意時,他們則可能走嚮山林,在道教的思想中尋求心靈的寄托。那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情懷,那些“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及時行樂,以及那些“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超脫姿態,都或多或少地沾染著道教的靈氣。  本書將不會對某位文人的生平進行細緻的梳理,而是側重於展現道教思想如何在這些文人的筆下,轉化成文學作品中的意境與情感。我們會提及那些描繪隱逸生活的詩篇,那些贊美自然風光的詞章,那些錶達人生哲思的篇章,並嘗試理解道教的“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等理念,是如何在這些藝術作品中得到體現。  我們也會關注,在那些與道教密切相關的節日習俗中,江南文人是如何參與其中,並在這些活動中激發創作靈感的。比如,在某些道教的齋醮儀式中,文人可能參與撰寫祝文,或是在節日慶典中留下詩句。這些細節,構成瞭江南文化獨特而迷人的一個側麵。  第四章:香火繚繞的傳世之道——道教宮觀的意境與影響  江南擁有眾多曆史悠久、聲名遠播的道教宮觀。這些宮觀,不僅僅是道士修行場所,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精美的雕塑壁畫、悠久的傳說故事,吸引著無數香客與遊人。  本書將不會對這些宮觀進行一一介紹或考證其曆史沿革,而是試圖捕捉它們所散發齣的獨特意境。例如,龍虎山那古老而莊嚴的氣息,武當山那雲霧繚繞的仙境,或是本地某個不知名山村裏,那香火鼎盛卻又充滿煙火氣的小廟。我們將想象,在那些古樸的殿堂裏,道士們是如何進行著他們的修行,又有哪些傳說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代代流傳。  我們會關注,這些宮觀是如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綫。它們不僅僅是建築,更是精神的寄托,是曆史的見證。它們如何承載瞭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對長生的追求,對和諧生活的嚮往。  此外,我們還會提及,在江南的某些傳統手工藝中,是否也受到瞭道教藝術風格的影響。比如,在一些建築的雕刻,陶瓷的紋飾,或是戲麯的扮相中,是否能找到道教的元素。這些細微之處,更能體現道教文化滲透的深度與廣度。  結語  《浙水煙雲:一部江南風物的道教軌跡》希望能夠帶領讀者,以一種更加溫和、更加感性的方式,去感受道教在江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記。它並非是一部試圖窮盡所有曆史細節的史書,而是一份對江南道教文化的詩意描摹,一份對那份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內心對話、與生活共舞的道教精神的緻敬。  在這捲帙之外,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在此書的引導下,在遊曆江南的山水之間,在品味江南的民俗風情之中,在感受江南的文化底蘊之時,能夠捕捉到那一縷縷若有似無的道教煙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的精神肌理,以及它所孕育齣的獨特而迷人的文化魅力。這是一種滲透,一種交融,一種無處不在卻又難以言喻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