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是德国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的书信选,收录了作者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各种书信。读者能够从这里观察到费希特一生奋斗进取的历程,感知他哲学思想逐渐成熟的脉络。他曾主动拜访康德,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他与诗人克罗普斯托克的侄女结为夫妻,相伴终生;他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街头慷慨演讲,鼓舞德意志民族的爱国激情,抵抗拿破仑的入侵。费希特曾说,他的哲学要把人们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这句自白,堪称解读费希特学术生涯的隽语。
引言
第一部分 青年漫游时期(1775-1794)
(1)致父亲
(2)致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佩梭尔德
(3)致约翰娜·拉恩
(4)致约翰娜·拉恩
(5)致约翰娜·拉恩
(6)致约翰娜·拉恩
(7)致约翰娜·拉恩
(8)致约翰娜·拉恩
(9)致约翰娜·拉恩
(10)致拉瓦特
(11)致父母
(12)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
(13)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
(14)致约翰纳斯·托伯勒[草稿]
(15)致第特里希·冯·密尔铁兹[草稿]
(16)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
(17)致约翰娜·拉恩
(18)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
(19)致弟弟哥特海尔夫
(20)致K.G.苏塔格
(21)致文策尔
(22)致伊曼努尔·康德
(23)致伊曼努尔·康德
(24)致父母
(25)致伊曼努尔·康德
(26)致伊曼努尔·康德
(27)致伊曼努尔·康德
(28)致特奥多尔·冯·舍恩
(29)致伊曼努尔·康德
(30)致约翰娜·拉恩
(31)致伊曼努尔·康德
(32)致克罗普斯托克
(33)致伊曼努尔·康德
(34)致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海默尔
第二部分 耶拿时期(1794-1799)
(35)致伊曼努尔·康德
(36)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7)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8)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9)致伊曼努尔·康德
(40)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2)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3)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4)致[耶恩斯·伊曼努尔·巴格森?][草稿]
(4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46)致妻子
(47)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8)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9)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5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51)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52)致特奥多尔·冯·舍恩
(53)致约翰·埃里希·冯·贝格尔
(54)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55)致伊曼努尔·康德
(56)致弗兰茨·威廉·容
(57)致弗兰茨·威廉·容
(58)致约翰·弗里德里希·科塔
(59)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60)致约翰·恩斯特·克里斯蒂安·施密特
(6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62)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63)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64)致弗兰茨·威廉·容
(6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66)致弗兰茨·威廉·容
第三部分 柏林时期(1799-1812)
(67)致妻子
(68)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69)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0)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1)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2)致妻子
(73)致妻子
(74)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6)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7)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8)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79)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8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81)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82)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83)致约翰·巴普提斯特·沙德
(84)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85)致皇家内阁
(86)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87)致[保罗·约瑟夫?]阿皮亚
(88)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89)致[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伯格
(90)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
(91)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
(92)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3)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4)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5)致最高当局
(96)致父亲
(97)致教育当局
(98)致西斯伯爵
(99)致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卡特尔
(100)致尤里乌斯·爱杜阿德·赫希格
附录
(1)日记:一个不眠之夜的浮想
(2)日记:拜访康德
(3)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还在压制的思想自由
(4)为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判断进一言
(5)封闭的商业国
费希特生平和著作年表
费希特书目
后记
对于我这种偏爱思辨性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想健身房”。它里面涉及的许多基本命题,比如关于自我意识的界定、意志与行动的关系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即便放在当下,依然能对许多现代社会现象提供深刻的解释框架。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某一段落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望向窗外,开始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检验这些理论的适用边界。这种内向的、自我反思的驱动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了一种精密的工具箱,让你学会如何去“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这种方法论上的启示,远比任何单一的结论要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初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极具穿透力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晦涩的哲学概念,用一种近乎直白的语言阐述出来,尽管主题深奥,但阅读的流畅性却出奇地高。这种行文风格,不像某些晦涩的德文哲学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反而带着一种辩论家特有的锐利和激情。读进去后,你会发现他似乎总是在与你进行一场思维的角力,不断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逼迫你深入思考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这种阅读过程并非轻松,它要求你全神贯注,像侦探一样追踪他逻辑链条的每一步推演,一旦错过,可能就会跟不上他思绪的飞跃。这种智力上的高强度参与感,正是这类经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被动接受,要求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像历史书那样是客观的记录,也不像小说那样是纯粹的虚构,它处于一个非常迷人的中间地带——它是思想家在时代洪流中,试图锚定自身存在的真诚呐喊。我欣赏它那种不妥协的纯粹性,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自己的思想门槛,它勇敢地将读者推向哲学的最前沿。对于希望对西方思想史有一个扎实认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它会成为你知识结构中一个坚固的基石,在你日后思考任何宏大命题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溯到这里汲取最初的力量和逻辑起点。这是一次真正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重量,这让我对内文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细读,但从装帧的细节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他们显然理解到,对于这种经典著作,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那种深沉的墨色和留白的艺术处理,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对待一本“读物”。我特别喜欢它封面处理的那种微微泛黄的效果,不是那种刻意的做旧,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这本书的开本也很合适,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展度,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我,这本书值得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去触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思想的棱角。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是平铺直叙地抛出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书信往来的形式展开,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戏剧张力和代入感。读着读着,我仿佛成了那个收信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挣扎、如何确立他的核心观点。这种“情景化”的哲学表达,使得那些纯理论的论证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紧迫感。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舞台灯光的聚焦,将注意力引向下一个必须攻克的思想堡垒。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论断处,作者的语气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时而是坚定的宣告,时而是试探性的询问,这种动态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逻辑推演,拥有了生命力的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