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 著,洪汉鼎,倪梁康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费希特
  • 行动哲学
  • 翻译
  • 经典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人文社科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0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74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经典
外文名称:Fichtes Brief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2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行动的哲学》收录了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自一七七五年至一八一二年的书信一百封,大致包括费希特生活三个主要时期:青年漫游时期、耶拿时期和柏林时期。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费希特这些书信的历史背景,本书附上了费希特生平和著作年表。另外,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费希特哲学的性质和意义,本书在附录中还收录了费希特一些重要论文片段

内容简介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是德国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的书信选,收录了作者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各种书信。读者能够从这里观察到费希特一生奋斗进取的历程,感知他哲学思想逐渐成熟的脉络。他曾主动拜访康德,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他与诗人克罗普斯托克的侄女结为夫妻,相伴终生;他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街头慷慨演讲,鼓舞德意志民族的爱国激情,抵抗拿破仑的入侵。费希特曾说,他的哲学要把人们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这句自白,堪称解读费希特学术生涯的隽语。

作者简介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1762—1814),德国著名哲学家。早年出身贫寒,通过资助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后结识康德,并通过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成为知名学者,曾任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个性鲜明,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他开创了带有其个人标记的知识学,精湛地阐释了“自我意识”,被视为连接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重要人物。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青年漫游时期(1775-1794)
(1)致父亲
(2)致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佩梭尔德
(3)致约翰娜·拉恩
(4)致约翰娜·拉恩
(5)致约翰娜·拉恩
(6)致约翰娜·拉恩
(7)致约翰娜·拉恩
(8)致约翰娜·拉恩
(9)致约翰娜·拉恩
(10)致拉瓦特
(11)致父母
(12)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
(13)致冯·波尔格斯杜夫[草稿]
(14)致约翰纳斯·托伯勒[草稿]
(15)致第特里希·冯·密尔铁兹[草稿]
(16)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
(17)致约翰娜·拉恩
(18)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魏斯宏
(19)致弟弟哥特海尔夫
(20)致K.G.苏塔格
(21)致文策尔
(22)致伊曼努尔·康德
(23)致伊曼努尔·康德
(24)致父母
(25)致伊曼努尔·康德
(26)致伊曼努尔·康德
(27)致伊曼努尔·康德
(28)致特奥多尔·冯·舍恩
(29)致伊曼努尔·康德
(30)致约翰娜·拉恩
(31)致伊曼努尔·康德
(32)致克罗普斯托克
(33)致伊曼努尔·康德
(34)致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海默尔

第二部分 耶拿时期(1794-1799)
(35)致伊曼努尔·康德
(36)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7)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8)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39)致伊曼努尔·康德
(40)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2)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3)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44)致[耶恩斯·伊曼努尔·巴格森?][草稿]
(4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46)致妻子
(47)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8)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49)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5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51)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52)致特奥多尔·冯·舍恩
(53)致约翰·埃里希·冯·贝格尔
(54)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55)致伊曼努尔·康德
(56)致弗兰茨·威廉·容
(57)致弗兰茨·威廉·容
(58)致约翰·弗里德里希·科塔
(59)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60)致约翰·恩斯特·克里斯蒂安·施密特
(61)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62)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劳·福格特
(63)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64)致弗兰茨·威廉·容
(6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66)致弗兰茨·威廉·容

第三部分 柏林时期(1799-1812)
(67)致妻子
(68)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69)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0)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1)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2)致妻子
(73)致妻子
(74)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5)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6)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77)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78)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79)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80)致卡尔·莱昂哈特·赖因霍尔德
(81)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82)致弗里德里希·谢林
(83)致约翰·巴普提斯特·沙德
(84)致弗里德里希·席勒
(85)致皇家内阁
(86)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87)致[保罗·约瑟夫?]阿皮亚
(88)致弗里德里希·亨利希·雅可比
(89)致[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伯格
(90)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
(91)致卡尔·弗拉海尔·阿尔坦施泰因
(92)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3)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4)致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拜麦
(95)致最高当局
(96)致父亲
(97)致教育当局
(98)致西斯伯爵
(99)致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卡特尔
(100)致尤里乌斯·爱杜阿德·赫希格

附录
(1)日记:一个不眠之夜的浮想
(2)日记:拜访康德
(3)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还在压制的思想自由
(4)为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判断进一言
(5)封闭的商业国

费希特生平和著作年表
费希特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 一、 导言:思辨与实践的桥梁 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哲学始终扮演着探求真理、启迪智慧的角色。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更是将思辨的锋芒指向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尤其是“行动”这一核心命题。他的思想,如同燎原的星火,在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文学乃至政治思想。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并非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的汇编,它更像是费希特内心深处一次次的自我对话与思想实验的真实写照。本书选取了费希特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书信,通过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伟大哲学家在思想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突破与升华。书信作为一种独特而私密的交流方式,承载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直接的思考,相较于严谨的学术论著,它们往往更能展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成长史”,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融入个体生命体验,并试图将其传递给世界。 本书的核心在于“行动的哲学”。这不仅仅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更是对“如何行动”的追问。费希特敏锐地捕捉到,人类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沉思默想的被动存在,而更是积极主动的实践主体。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正是在不断的行动与创造中得以确立与发展。因此,理解费希特的“行动的哲学”,就是理解人类自由意志的根基,理解我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理念转化为现实,从而塑造我们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 这本译著的出版,对于中文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思想盛宴。它将费希特这位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的核心理念,以一种更为生动、更为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可以不只是阅读一个哲学家的“著作”,更像是与一位思想的先行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脉搏,领略他如何将深邃的理性洞察与热切的生命情怀融为一体。 二、 费希特思想的核心:“我”与“非我”的辩证 理解费希特的“行动的哲学”,首先需要深入其“科学学说”的基石——“自我”(Ich)与“非我”(Nicht-Ich)的辩证关系。在费希特看来,一切知识的起点,并非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接受,而是源于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命题: 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身。 这并非指某种外在于“我”的更高力量赋予“我”以存在,而是说“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无限的、主动的设定。这种设定不是被动的,而是“我”在行动中确立自身。这意味着,“我”的存在不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我之所以成为我,正是在于我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设定,不断地确立我的存在。 第二原理:自我设定一个“非我”。 为了让“自我”能够认识自身,必须存在一个与之相对立的东西,即“非我”。“非我”可以是外部世界,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各种限制与阻碍。但至关重要的是,“非我”并非独立于“自我”而存在,而是由“自我”所设定的,是为了“自我”的认识与发展而存在的。如果没有“非我”的阻碍与挑战,“自我”将无法显现其能动性,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限性。 第三原理: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对立性。 这是“我”与“非我”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不完美。这些都是“非我”的表现。而“我”正是通过与这些“非我”的对抗、克服、改造,来实现自身的自由与发展。“我”不是被动地接受“非我”,而是主动地去行动,去改变“非我”,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 这种“我”与“非我”的辩证,是理解费希特“行动的哲学”的钥匙。它揭示了人类自由的真正源泉——并非来自外部的恩赐,而是内在于主体自身的能动性。我们的自由,就体现在我们如何回应“非我”,如何通过行动去转化和超越“非我”。 三、 行动:自由的实践与自我实现的途径 在费希特的思想体系中,“行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再仅仅是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手段,而是构成“自我”本质的根本要素。 行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自由并非一种可以“拥有”的状态,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实践。当我们面对“非我”时,我们拥有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屈服于“非我”,也可以反抗“非我”。这种选择的能力,以及基于选择而采取的行动,正是自由意志的生动体现。费希特强调,自由并非没有限制,而是指在必要性和理性原则的约束下,我们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 行动是自我意识的奠基石。 正如前文所述,“自我”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来确立的。每一次有意识的行动,都是“自我”在外部世界中留下印记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确认。通过行动,我们不仅仅改变了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塑造着我们自己。当我们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一个目标时,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正是“自我”在行动中不断被强化的证明。 行动是道德的实践场域。 费希特将行动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并非仅仅是遵守某种外在的道德律令,而是出于理性自我的内在驱动,是对“非我”的积极、有意识的转化。当我们能够超越个人私利,将自身的行动指向更高的普遍理性与社会福祉时,我们的行动就具有了道德的意义。这种超越,同样需要通过不懈的行动来达成。 行动是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桥梁。 费希特的哲学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他并非满足于空泛的理念。他强调,再伟大的理念,如果不能通过行动在现实世界中得以体现,也终将是虚无缥缈的。行动是理念的试金石,也是理念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他鼓励人们以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将科学、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都视为行动的舞台,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四、 书信中的费希特:思想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得以跨越理论的藩篱,触摸到费希特作为一个人,一个思想家,其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真实情感与生命体验。 思想的孕育与挣扎。 书信往往记录着费希特在构思其“科学学说”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灵感乍现的喜悦,以及与同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伟大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反复的推敲、辩论,甚至是痛苦的自我怀疑。这些书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思想家,他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而是与现实世界、与他人紧密联系,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思想。 对教育与社会的关怀。 费希特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书中多次谈及他对青年一代的期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公民。这些书信体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殷切期盼,以及他对于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他坚信,通过对个体的理性启蒙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革新与发展。 人生哲学的启示。 除了学术探讨,书信中也流露出费希特在面对个人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以其哲学所倡导的积极态度来面对挑战。这些生活化的片段,使得他的思想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哲学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五、 结论:行动的召唤与时代的意义 《汉译经典:行动的哲学 [Fichtes Briefe]》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介绍,它更是一声响亮的行动的召唤。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从环境危机到社会不公,从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到个体身份的迷失。在这样一个时代,费希特的“行动的哲学”显得尤为珍贵。 他提醒我们,我们并非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改变那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通过对“自我”与“非我”关系的深刻洞察,费希特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身的力量,如何以理性的勇气去面对现实的局限,并如何通过不懈的实践去实现更高的理想。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将费希特深邃的哲学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行动的哲学”的内涵,更能从中汲取行动的力量,激发我们成为一个更加自觉、更加自由、更加有担当的个体。这本译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的自我认识与更积极的人生实践的窗口。它鼓励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勇敢地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因为正是这些行动,最终塑造了我们的现在,也定义了我们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偏爱思辨性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想健身房”。它里面涉及的许多基本命题,比如关于自我意识的界定、意志与行动的关系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即便放在当下,依然能对许多现代社会现象提供深刻的解释框架。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某一段落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望向窗外,开始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检验这些理论的适用边界。这种内向的、自我反思的驱动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了一种精密的工具箱,让你学会如何去“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这种方法论上的启示,远比任何单一的结论要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

初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极具穿透力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晦涩的哲学概念,用一种近乎直白的语言阐述出来,尽管主题深奥,但阅读的流畅性却出奇地高。这种行文风格,不像某些晦涩的德文哲学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反而带着一种辩论家特有的锐利和激情。读进去后,你会发现他似乎总是在与你进行一场思维的角力,不断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逼迫你深入思考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这种阅读过程并非轻松,它要求你全神贯注,像侦探一样追踪他逻辑链条的每一步推演,一旦错过,可能就会跟不上他思绪的飞跃。这种智力上的高强度参与感,正是这类经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被动接受,要求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像历史书那样是客观的记录,也不像小说那样是纯粹的虚构,它处于一个非常迷人的中间地带——它是思想家在时代洪流中,试图锚定自身存在的真诚呐喊。我欣赏它那种不妥协的纯粹性,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自己的思想门槛,它勇敢地将读者推向哲学的最前沿。对于希望对西方思想史有一个扎实认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它会成为你知识结构中一个坚固的基石,在你日后思考任何宏大命题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溯到这里汲取最初的力量和逻辑起点。这是一次真正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重量,这让我对内文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细读,但从装帧的细节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他们显然理解到,对于这种经典著作,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那种深沉的墨色和留白的艺术处理,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对待一本“读物”。我特别喜欢它封面处理的那种微微泛黄的效果,不是那种刻意的做旧,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这本书的开本也很合适,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展度,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我,这本书值得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去触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思想的棱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是平铺直叙地抛出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书信往来的形式展开,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戏剧张力和代入感。读着读着,我仿佛成了那个收信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挣扎、如何确立他的核心观点。这种“情景化”的哲学表达,使得那些纯理论的论证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紧迫感。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舞台灯光的聚焦,将注意力引向下一个必须攻克的思想堡垒。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论断处,作者的语气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时而是坚定的宣告,时而是试探性的询问,这种动态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逻辑推演,拥有了生命力的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