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沅造福于时人,又造福于后人。建丝厂以至实业救国,可谓造福时人;著《蚕桑谱》以教后学,可谓造福后人。
《蚕桑谱》是我国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陈启沅根据民国时期我国缫丝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的种桑养蚕之法,并结合实践经验归拢出实用的缫丝法,以实现他的实业救国目的。
全书共二卷。卷一蚕桑总论,具体论述了练种法、放蛾泡水要法、养蚕赞方。卷二论述缫丝法,并附有缫丝图,具体详述缫丝过程六造中每一造的宜忌。篇末附有寒造宜忌篇、种桑宜忌篇。
陈启沅(1834—1903),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人。我国近代的爱国华侨,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和发展,标志着缫丝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缫丝工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丝的出口,以及缫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著有《蚕桑谱》、《周易理数会通》、《陈启沅算学》。
一 評 介
九 蠶桑譜書影(廣州奇和堂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一一 陳啓沅像
一三 陳啓沅自序
一九 潘衍桐序
二五 凡例
二七 前言
三五 原刊本目録
三七 卷之一
七七 卷之二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翻开扉页时,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微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一个更为肃穆的氛围中。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版式的处理,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新潮而显得凌乱的排版,而是那种深思熟虑后的平衡——字体大小的选用、行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内容的传达,让人在长时间阅读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内页的插图和历史照片的扫描清晰度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模糊影像,经过细致的数字化处理后,依然能捕捉到许多细节,比如人物衣着的纹理、老建筑表面的风化痕迹,这对于一个注重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装帧的硬壳上烫金的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庄重的光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献”这一概念的极致敬意。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不经意地瞥到,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那种踏实和厚重感,知道自己收藏了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的珍宝。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作者的组织逻辑非常严谨,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迷宫,虽然路径曲折,但每到一个节点,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它并非按照严格的年代顺序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主题切片和区域交叉对比的方式,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空间感和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地在不同的时间点和地理位置之间进行跳转和关联。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它模拟了我们真实记忆和认知形成的过程——记忆往往是碎片化、跳跃性的,但通过巧妙的组织,这些碎片最终会汇聚成一幅完整的、多维度的历史图景。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简单、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多重可能性和相互矛盾的记录,促使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这种开放性和邀请性,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接受,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思考维度。
评分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切体悟,作者(或编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历史考古学家,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将那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片段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叙事节奏极其缓慢,但绝非冗余,每一句话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未曾言明的历史重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侧面描绘,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民众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细节、情感波澜乃至他们口中流传下来的俚语。这种微观的切入点,反而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为立体和鲜活的认知,远比那些官方记录来得更加真实可感。书中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更是令人叹服,许多细枝末节的记载,对于外来者来说可能晦涩难懂,但对于本地读者而言,却是一次次温暖的“认祖归宗”式的共鸣。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咀嚼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遗忘的“慢”的价值,品味文字背后那股经年不散的烟火气。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种长期的耐心和对文献资料的尊重。对于习惯了流畅叙事和即时满足感的现代读者来说,开篇的资料引用和大量的注释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将自己置于一个学者的心态,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枯燥的清单、家谱、或是早期的契约文书,其实都是一把把开启特定历史场景的钥匙。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深层含义,这并非作者表达不清,而是信息密度过大,信息载体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研习的档案,每一次重新拾起,都能从旧有的标注和划线下发现新的理解角度,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知识积累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需要读者自己去投入精力,才能看到它真正璀璨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资料的稀缺性。它没有进行过多主观的价值判断或情绪渲染,而是将原始材料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任由历史的逻辑自行展开。这种“去魅”的处理方式,反而赋予了文本一种超越时代的权威性。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某一特定社会阶层互动模式的记载,通过对比不同身份人物的言论和行为模式,揭示出隐藏在社会结构深处的微妙权力制衡。这种基于一手资料的细致入微的描摹,远比空泛的理论论述更具说服力。它成功地将“文献”从冰冷的档案库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历史人物在特定约束下的每一次呼吸和决策。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抢救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更是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过去不易察觉的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