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蕨类 [Ornamental Ferns of China]

观赏蕨类 [Ornamental Ferns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雷 编
图书标签:
  • 蕨类
  • 观赏植物
  • 中国植物
  • 园艺
  • 植物学
  • 园林
  • 花卉
  • 植物图鉴
  • 室内植物
  • 绿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1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3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rnamental Ferns of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观赏蕨类》在总论部分分章节对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念、生活史和植物学特征、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蕨类植物的用途、观赏蕨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观赏蕨类的引种步骤与方法、栽培管理方法及繁殖技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在各论重点介绍了45科125种分布于我国的观赏蕨类植物,每个种分别描述了别名、英名、科属、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繁殖与栽培和用途,配有线条图、照片以及中文和拉丁文索引,便于读者参考和查找。并介绍了217个相近种的情况。

目录

前言
总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概念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植物学特征
第二章 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
第三章 观赏蕨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 光照
第二节 温度
第三节 水分
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营养与肥料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 观赏蕨类的引种
第一节 引种步骤
第二节 引种方法
第五章 观赏蕨类的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 地栽
第二节 盆栽
第三节 特殊栽培方式
第六章 观赏蕨类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 无性繁殖
第二节 有性繁殖
第三节 孢子无菌培养和组织培养
第七章 蕨类植物的用途
第一节 观赏蕨类的概况与应用
第二节 其它用途

各论
……

精彩书摘

  《观赏蕨类》:
  3.温度
  原产地不同的蕨类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热带种低于10℃就会受伤害。冬季室内温度如降到能伤害敏感种类的程度时,要适当加温以免低温造成伤害。由于冬天室内的低温与光周期变化,能引起蕨生长缓慢或休眠。只要根系不死亡,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仍可恢复生长。
  三、盆栽蕨的养护
  1.浇水
  根据不同的种类和季节而采取不同的浇水量和浇水次数,夏天需每天浇水,冬季应减少。生长快比生长慢的蕨需水量多,光线充足处的蕨比暗环境下的蕨干得快。还要考虑到盆栽基质、容器大小以及根的发育情况。理想的浇水量是使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又有充足的氧气。缺水会使叶片失去光泽,过多水分会使蕨根尖窒息不能吸收水分而枯死。如在盆表面铺满苔藓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但这样也有使人很难判断土壤是否缺水的缺点,比较好的方法是把盆放入大的种植槽内,以保持盆栽的水分。
  2.施肥
  盆栽蕨只在生长季节需要一些肥料,须少量勤施,可施用基肥或追肥。在配制混合培养土时掺入基肥,如厩肥和骨粉、过磷酸钙等,基肥释放慢,维持时间较长。但盆栽肥料有限,在生长盛期不能满足需求,还需追施速效肥料,特别是根外追肥,能及时补充根系吸收养料的不足,但浓度要控制在0.5%以下。常用腐熟的饼肥水稀释后作追肥,生长期20天施1次。对于喜酸性的蕨如紫萁等,则要配制矾肥水,配制可用200~250L水加饼肥5~lOkg,猪粪10-15kg,硫酸亚铁2.5~3kg混合后在缸中发酵20天,取上清液稀释后作追肥用。
  3.复壮
  室内盆栽蕨类长时间生活在室内环境会逐渐衰弱,应定期移至室外使它有一个良好的恢复期,通过适时地浇水、施肥、换盆、消灭病虫害,使之复壮。室外宜放于荫棚或树荫下。
  4.换盆
  盆栽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是有限的,长期栽培会因营养不良而生长受到阻碍。尤其是植物根系充满容器后,浇水施肥都有困难,随着植物的生长壮大,定期换盆是盆栽植物必需的措施。
  不同植物换盆的间隔期不同,那些生长旺盛的种类每年要换1次盆,而生长慢的种类可2~3年换1次盆。生长快的种类可换大一号的盆,生长慢的种类可用同样大小的盆,只换培养土即可。换盆的最好时期是从春天到夏初这段时间,这是蕨类正要开始旺盛生长,换盆后可极大地改善其生长环境。附生性蕨有横生茎,它的根状茎总要固着在盆沿盆壁上,换盆比较困难,如生长良好,可尽量延迟换盆时间,必须换盆时可结合分株进行。
  换盆的方法很简单。换盆的前一天浇透水,将植株磕出,去掉表土和边缘的旧土,剪掉老根,注意避免损伤新的嫩绿色根尖。选择大小适宜的盆,新盆通气孔用碎瓦片垫上,放上足够的新培养土,将植株放入,培好土,压实,盆土离盆沿2cm以便浇水。浇透水后放于遮荫处即可。
  5.盆栽用土
  蕨类植物种类繁多,对盆栽用土的要求也不同。蕨类对土壤的基本要求是疏松、透水、通气性好,且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因为很难找到一种基质能全部满足以上条件,所以多用混合培养基质。常用的盆栽用土多由菜园土、沙、腐叶土、泥炭土等混合而成,为了使培养基质更加通气、保水,还可添加碎树皮、木炭、锯末、珍珠岩、蛭石、煤渣、蕨根、泥炭藓等物。常用的盆栽用土是5份素沙、3份壤土、4份有机材料,最简单的混合士是1份素沙和1份泥炭土混合。附生蕨类在无土基质上生长最好,基质通气性越好,附生蕨生长越好。附生蕨常用的混合基质为1份树皮、1份蕨根、1份木炭,或1份素沙、1份树皮、1份泥炭。这些培养基质还需定期施用一定的肥料。另外,根据不同蕨喜酸碱性的不同,可用石灰或硫酸盐调节培养基质的酸碱度。
  ……

前言/序言

  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大类群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约有2000余种。蕨类植物分布很广,从高山到海滨,从寒带到热带都有生长,生态类型也极其多样,主要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水生或沼生。
  大多数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们虽然没有鲜艳夺目的花与果实,然而它们以千姿百态奇特的叶形、叶姿和青翠碧绿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蕨类植物的观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籍《群芳谱》中翠云草就被收载,并曾用于唐代宫廷观赏,但始终未能步入观赏植物的主流,最根本的原因是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蕨类植物以其古朴、典雅、清新、自然为观赏特点,是其他种子植物无法代替的。我国有丰富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为我国观赏蕨类植物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书在总论部分分章节对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念、生活史和植物学特征、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蕨类植物的用途、观赏蕨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观赏蕨类的引种步骤与方法、栽培管理方法及繁殖技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在各论重点介绍了45科125种分布于我国的观赏蕨类植物,每个种分别描述了别名、英名、科属、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繁殖与栽培和用途,配有线条图、照片以及中文和拉丁文索引,便于读者参考和查找。并介绍了217个相近种的情况。
  本书植物线条图引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部分插图引自Encyclopaedia of Ferns一书,特此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2年5月于香山
《中国观赏蕨类》 内容概述 《中国观赏蕨类》是一部系统性、百科式的专著,旨在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中国丰富多彩的观赏蕨类植物。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翔实的图像资料和专业的植物学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中国本土观赏蕨类植物的精美画卷。全书涵盖了蕨类植物的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栽培繁殖、园林应用以及保护现状等多个方面,为植物学研究者、园艺爱好者、林业工作者以及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分类与系统 本书首先对中国观赏蕨类植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系统梳理。蕨类植物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植物类群,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为了清晰地呈现其多样性,《中国观赏蕨类》遵循现代植物学分类体系,对国内分布的观赏性蕨类进行了详细的科、属、种的划分。书中会列举重要的分类单元,解释其划分依据,并对代表性的属和种进行重点介绍。在分类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蕨类植物的演化历史、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中的独特性。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一些争议性的分类问题,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力求反映当前植物分类学的最新进展。 形态特征与辨识 对观赏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致的描述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书中将逐一介绍各类观赏蕨的根、茎、叶(孢子叶)、孢子囊、孢子等关键形态特征。对于叶片,会重点描述其形状、大小、边缘、脉序、质感以及是否有鳞片或毛被等,因为叶是蕨类最显著的观赏部分。书中还将区分不同蕨类植物的根状茎(是匍匐的还是直立的)、羽片(是单叶、二回羽状复叶还是更复杂的复叶),以及孢子囊群的形状、位置和覆盖物等,这些都是野外识别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每一物种的描述都力求详尽,辅以清晰准确的手绘图或高质量的彩色照片,帮助读者直观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蕨类植物,从而克服在实际观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生态分布与生境 《中国观赏蕨类》深入探讨了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生态分布和生境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复杂,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蕨类资源。本书将根据不同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分析它们在中国各地的分布规律,例如哪些种类适合生长在热带雨林,哪些偏爱温带森林,哪些又能在高山草甸或石灰岩地区茁壮成长。书中还会详细介绍这些蕨类植物所处的生境条件,包括光照强度、湿度、土壤类型、酸碱度以及与其他植物的共生关系等。了解这些信息,对于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这些植物,以及在人工栽培中模拟适宜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园林应用与栽培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园林应用与栽培技术。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活和自然美学的追求不断提高,观赏蕨类因其独特的姿态、优美的叶形以及耐阴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园林设计师和景观爱好者的青睐。本书将介绍多种适合庭院绿化、室内盆栽、岩石花园、水景布置以及生态景观营造的观赏蕨类。对于每一种推荐的栽培品种,书中都会提供详细的栽培管理指南,包括对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土壤的要求,以及常用的繁殖方法(如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组织培养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实用的指导,成功地将美丽的蕨类植物引入自己的生活空间。 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 除了观赏价值,《中国观赏蕨类》还将触及部分蕨类植物的潜在经济价值和传统药用价值。一些蕨类植物的嫩叶(蕨菜)是重要的食用蔬菜,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本书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可食用蕨菜种类,并简要提及它们的营养成分和烹饪方法。此外,许多蕨类植物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利尿消肿等多种药效。书中将列举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观赏蕨类,并概述其传统用途和主要成分,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保护现状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威胁的背景下,对观赏蕨类植物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评估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保护现状,分析其面临的威胁,如生境破坏、过度采挖、气候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提出一系列保护建议,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如建立种质资源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可持续利用以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最后,本书将对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绿色遗产。 本书特色 《中国观赏蕨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科普读物。书中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蕨类植物的魅力。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对中国本土观赏蕨类植物的聚焦,这使得它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并为中国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植物选择。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非常广泛,包括: 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作为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提供翔实的分类、形态、分布和生态学信息。 林业、园林部门的专业人士: 为植物引种、栽培、景观设计和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园艺爱好者和家庭园艺者: 学习蕨类植物的栽培技巧,为家庭和阳台增添绿色生机。 自然爱好者和户外探索者: 了解中国本土的蕨类植物,提升野外识别能力和自然观察的乐趣。 中医药研究者和从业人员: 了解部分蕨类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 对中国植物多样性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丰富而独特的蕨类植物资源。 《中国观赏蕨类》将以其全面、深入、实用的内容,成为中国观赏蕨类研究和应用的权威性参考,并有望激发更多人对这些古老而美丽的植物的关注和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收藏了很多关于园艺和植物的书籍,但这本书在“系统性”和“信息密度”上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养护”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蕨类植物“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物种的“生态位”分析,非常详尽地描述了这种蕨类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与其他生物共存、竞争和适应环境的。这对于我思考如何在室内环境中复刻其“微气候”非常有启发性——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模拟它们的“家”。书中附带的检索表设计得相当科学和严谨,即便是只有一个残缺的叶片样本,只要你仔细对照其特征,理论上都有可能锁定其身份。这表明了编撰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这本书的开本略显厚重,不太方便我随身携带到植物园或野外进行现场比对。若未来能发行一个更轻便、侧重于现场识别的口袋版本,那将是园艺和植物考察工作者的终极福音,它无疑是目前市面上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中文蕨类参考书。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观赏蕨类的图鉴,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在自家小花园里打造一片“林下秘境”的园艺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期待着能找到那些能为我的北向角落带来一丝野趣和禅意的植物。然而,我发现书中对蕨类植物的形态描述和生态习性介绍得非常细致,尤其是在讨论不同品种对光照和湿度的偏好时,那种深入骨髓的了解让人印象深刻。书中详尽地列举了从常见的铁线蕨到珍稀的肾蕨等数十种蕨类,配有精美的彩图,让你可以一眼分辨出它们叶片的精妙结构——是羽状复叶的舒展,还是叶缘的细微波折。我特别欣赏它在园艺应用上的实用性指导,比如如何利用不同高度和叶形的蕨类来构建层次感,以及在盆栽中如何模拟它们在自然界中潮湿、荫蔽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关于土壤介质的配比建议,那简直是手把手的教学,让一个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如何避免蕨类“烂根”的窘境。这本书绝对不只是图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在你身边耳提面命,让你对这些沉默而优雅的植物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与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观赏”二字来的,想着能找到一些适合室内摆放、能净化空气的网红蕨类。可翻开这本书后,我的关注点立刻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植物,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的生态地图。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血去追踪这些植物在不同地理纬度和海拔上的分布变迁,这使得这本书带有一种强烈的“植物地理学”色彩。我看到了对华南地区湿润常绿阔叶林下蕨类群落的细致考察,以及对北方高山石缝中附生蕨类顽强生命的赞叹。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蕨类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它们远比我以为的要复杂和多姿多彩。书中对物种分类的严谨性也值得称道,即便是同一属内的细微差异,作者也用专业的术语和清晰的对比图例进行了界定,这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植物分类的学生或者资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中国山河的植物探险之旅,收获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权威性,读起来有一种扎实的信赖感,但坦白说,对于像我这样纯粹是想“买回家随便养养”的普通读者来说,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密度过高,显得有些“劝退”。例如,在描述某类蕨类“叶片基部渐狭并延伸至叶柄,形成狭翅”这类结构特征时,如果能有一个旁边标注的简化图示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将会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我花了好大力气才理解某些术语所指的究竟是叶子的哪个部分。不过,一旦你克服了初期的语言障碍,你会发现作者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文化象征”方面的探讨非常引人入胜。比如,书中提及了某些蕨类在少数民族医药体系中的应用历史,以及它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的“幽深”与“坚韧”,这让原本冷硬的植物描述立刻鲜活了起来,赋予了这些绿色植物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成功地将植物学、地理学与人文历史熔铸一炉,只是在面向大众普及的友好度上,还可以再亲近读者一些。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买书时最看重的是图片的质量和信息量。这本关于中国观赏蕨类的著作在这方面表现得可圈可点,但也有一些我个人略感遗憾的地方。首先,书中的植物特写镜头非常出色,能清晰地捕捉到孢子囊群(sori)的排列方式,这对于植物学观察至关重要。然而,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展示蕨类在“自然光照”下,即在它们真实生长环境中,被光影穿透时的那种艺术化的表现。有些插图虽然清晰,但过于棚拍或过于刻意的布光,使得蕨类那种与生俱来的灵动感和环境的互动性稍显缺失。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或园艺市场上热门的“变种”关注度似乎不够,更多地集中在原生种的系统介绍上。我理解这可能是为了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但对于追求独特品种的园艺发烧友来说,这部分的补充会更受欢迎。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和物种识别的优秀参考书,但在纯粹的视觉艺术表达上,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或许下一版可以增加更多由野外摄影师捕捉的动态画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