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

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麻国庆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全球化
  • 意识形态
  • 学术史
  • 学科发展
  • 文化研究
  • 社会理论
  • 知识生产
  • 反思性人类学
  • 学术自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9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4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者关于人类学学术使命、学科说理方式以及人类学对全球体系反思的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社会与文化的自画像”“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困惑”“全球化与地方社会”。书中著者一直强调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和区域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并将其上升到跨界的区域社会体系中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为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具体表达,反映了著者特有的敏锐思考和学理创新的问题导向。

作者简介

麻国庆,男,1963年9月生于内蒙古。曾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工作于中山大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客座)、北京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联合主席。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国家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汉人社会“家”与社会结构研究,东亚社会结构比较研究,民族文化与生态研究,近几年研究兴趣集中于环南中国海的区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汉人社会“家”与社会结构研究,东亚社会结构比较研究,民族文化与生态研究,近几年研究兴趣集中于环南中国海的区域研究。

目录

一 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
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003
生产方式的衔接与当代民族研究/020
人类学与通识教育/042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全球意识/052
日本人类学的发展和转型/070
另外一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价值/105

二 社会与文化的自画像
从文化人类学来看简单社会的交换/117
身体的多元表达:身体人类学的思考/125
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38
家族研究的文化、民族与全球维度/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和文法/177

三 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困惑
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应用人类学研究/191
谁在判断正规与非正规:多元文化中的内发型发展的思考/211
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222

四 全球化与地方社会
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235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中周边的边缘民族/254
跨界的人类学与文化田野/284
全球社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95

前言/序言

我从1986年进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跟随容观琼先生学习人类学以来,屈指数来也有30年的时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又到北京大学跟费孝通先生读博士,读博士期间,又经费先生推荐给日本中根千枝先生,让我到日本东京大学跟随末成道男教授学习文化人类学。在北京大学留校后,我一直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其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东京都立大学社会人类学专业做客座副教授,和渡边欣雄教授一同从事关于中日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至此,我对于日本大学的人类学教育体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北京大学时,正好遇上中国的学科重新定位,费先生一直强调学科建设对于学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从做费先生的博士生开始一直到留校工作,经常耳濡目染受到先生的教诲,这使我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创新,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领悟。2004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工作,在中山大学十余年间,我主要负责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对于培养何种人才,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类学学科养料,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30年来,我从一个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位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老师。本文所收集的文稿主要是我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学科建设和人类学学术发展的思考文章,也反映了我个人的学习和教学心得。而人类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离不开全球化的影响。本书的核心,主要也是在不断思考人类学学术发展中的全球意识。
我们一般习惯把人类学视为关于“他者”(the others)的学问,源于人类学形成初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相对于欧美社会)的他者的思考。如今,我们也从整体观的角度来反思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与同质性。人类学所讲的“他者”不仅仅指向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 cultures)。早期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是在试图解决本文化与他文化接触时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评价问题,而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是在运用他文化和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通过他者的文化与人性的内在特点和发展困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传统西方人类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从理解他者文化的角度,利用诸如政治、经济、亲属制度、科学、宗教、生态、艺术等工具,来分析所研究的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分析所采用的一套语汇,其实在全球化的今天已被证明过于机械,需要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定位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总体上可以这样认为,在20世纪中叶前的欧美国家,由于其殖民扩张,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认识和记述,成为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特点。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认识“他者”世界和文化的两个学科,一为20世纪前半叶的民族志(ethnography)或称为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一为20世纪后半叶的地域研究(area studies)。
近几十年来,文化人类学家们开始形成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简单社会或者封闭的原始社团的消失和被同化,人类学家越来越多地去研究那些更为复杂社会中的亚文化现象,并开始研究现代生活类型及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和区域研究的这两大领域,又被整合在一起,以重新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理念。事实上,人类学家由于巧妙地结合了整体的、跨文化的与进化的研究,创造了人类学研究当代社会诸问题的研究模式。
本书所收集的论文,大多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困惑、全球化与地方化等。希望读者能从中读出人类学的全球意识已经渗透到学科和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

《古老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文明的韧性与变迁》 内容梗概: 本书《古老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文明的韧性与变迁》并非探讨人类学的全球意识或学术自觉,而是深入剖析人类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以及在面对内在与外在变革时所经历的深刻变迁。本书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形态的广泛考察,揭示人类社会在延续与演进过程中所遵循的深层逻辑,并试图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古老回响,以及预示着未来的微弱低语。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适应、创新与传承 第一章:生存的艺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早期适应 本章将考察人类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我们将回顾人类如何通过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语言的形成等一系列关键的生存策略,来适应严酷的自然挑战。从东非大裂谷的曙光,到冰河时期的北进,再到绿洲文明的兴起,我们将看到环境塑造了人类的身体特征、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 重点关注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观察、模仿与实践,发展出应对气候变化、获取食物、躲避危险的复杂知识体系。例如,通过对特定植物的了解来辨别可食用与有毒,通过对动物习性的掌握来制定狩猎策略。 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如何围绕着生存需求而构建,例如基于血缘的群体认同,以及如何通过分享资源、协作劳动来提高整体生存几率。语言的出现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知识传承和社会凝聚的强大纽带。 第二章:思想的种子:宗教、神话与世界观的形成 本章将聚焦于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建构。我们将探索宗教、神话、仪式等如何成为早期人类理解世界、解释未知、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这些精神载体不仅提供了对宇宙起源、生命意义的答案,更构建了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分析不同文化中创世神话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生命循环的原始认知。例如,大地母亲的形象、太阳神崇拜、祖先灵的敬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人类与自然、与过去的关系。 探讨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从出生、成年到死亡的生命周期仪式,到与农业生产、战争、祭祀相关的集体仪式,它们如何强化社会联系,传递文化记忆,并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章:智慧的结晶:技术革新与社会组织的演进 本章将考察人类在技术发展方面的飞跃,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过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复杂化。从农业革命的发生,到金属冶炼技术的掌握,再到文字的发明,这些技术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催生了更复杂的社会分工与政治结构。 重点分析农业革命对人类定居、人口增长、剩余产品的产生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这如何促成了村落、城镇乃至城市的出现。 探讨文字的发明如何实现知识的跨时空传播与积累,为法律、历史、科学等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技术革新也常常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发展,例如土地的私有化、阶级的出现等。 第二部分:文明的张力——冲突、融合与转型 第四章:碰撞的火花:早期帝国扩张与文明的互动 本章将审视古代文明之间的大规模互动,特别是那些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方式发生的文明冲突与融合。我们将考察古代帝国,如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秦汉帝国等的崛起,它们如何在征服与统治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制度、技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 分析文明冲突的根源,包括对资源的争夺、意识形态的差异、权力格局的改变等。同时,也将深入探讨文明融合的机制,例如文化元素的吸收与再创造,语言的交流与演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与共同生活。 以丝绸之路为例,分析跨区域贸易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商品、技术、思想的交流,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留下深远的印记。 第五章:信仰的裂变与重塑:宗教改革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本章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思想与信仰变革。我们将考察宗教改革(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哲学思潮的兴起(如古希腊哲学、中国诸子百家)、以及近现代启蒙运动等,这些运动如何挑战既有的权威,引发了对人性、社会、宇宙的新认知,并最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分析这些变革的社会与历史背景,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例如,宗教改革如何挑战了教会的垄断地位,并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探讨思想解放如何为科学的进步、艺术的繁荣、政治制度的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启蒙运动对人权、自由、理性的强调,更是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全球化的序曲:地理大发现与世界体系的形成 本章将聚焦于地理大发现及其引发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将考察欧洲探险家们如何跨越海洋,发现新大陆,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地理认知和经济格局。 分析地理大发现对不同文明带来的巨大冲击,包括殖民主义的兴起、奴隶贸易的盛行、疾病的传播等。同时,也将考察新航路的开辟如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人口、技术、文化的交流,奠定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 探讨早期全球化如何加剧了国家之间的联系与竞争,并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文明的未来——挑战、希望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工业的巨变: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本章将深入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将考察蒸汽机、电力、内燃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发明,如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并导致了城市化、工厂制度、大众消费等新的社会现象。 分析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例如工人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壮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工人运动。 探讨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例如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并预示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八章:思想的交汇与冲突:意识形态的角逐与全球治理的尝试 本章将考察20世纪以来,各种主要的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之间的激烈角逐。我们将分析这些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国家政治、社会运动以及国际关系。 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如何塑造了现代国际秩序,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在寻求全球治理、维护和平稳定方面所做的努力。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贫困、流行病等共同挑战。 第九章:未来的回声:可持续发展、科技伦理与人类的共同命运 本章将着眼于当前人类面临的紧迫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等。我们将探讨人类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尊重地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寻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 分析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例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带来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与社会风险。 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以合作与共赢的态度,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可持续的未来。本书的结尾将以对未来的审慎乐观作为基调,强调人类文明的韧性,以及我们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可能性。 《古老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文明的韧性与变迁》并非是对人类学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梳理,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人类文明从起源到当今,再到未来的宏伟画卷。它试图通过历史的积淀,去理解当下的困境,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前行指明方向。本书期望能激发读者对人类自身、对所处世界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初稿的几个核心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策略极具穿透力,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壁垒。书中对“他者”概念的探讨,远非流于表面的文化相对主义,而是深入到了权力结构与知识生产的复杂关联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如何被重新定位和挪用的那几段论述,其逻辑推演严密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分析框架,使得读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文化中心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加谦卑和审慎的态度去审视人类社会的多元面貌。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微观个体经验的叙事转向,让原本宏大的主题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晨的薄雾,初看时似乎朦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其清晰的轮廓便会逐渐显现,并且会留下持久的回响。这本书迫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知识背景的局限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对话性非常强,它不像一本孤立的论著,反而更像是一场与学界前辈和同辈的密集、高强度的智力交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吸纳了诸多后殖民理论、符号学以及现象学思想精髓之后,是如何将其熔铸成一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分析工具箱的。特别是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语境时,作者并未陷入单纯的批判陷阱,而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路径,探讨如何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确立非西方视角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种平衡感和审慎的姿态,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与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主动的思辨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益于心智的成长。对于那些渴望在理论前沿有所建树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份极佳的“思想地图”,指明了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潜在的研究方向,其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风格,在众多学术书籍中显得尤为突出。初翻目录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用心良苦,层层递进的结构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漫游。特别是那些跨学科的理论引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比如,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剖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田野调查报告的叙述模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哲学思辨的维度,使得原本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具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清晰可溯,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舒适,字号和行距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内在的知识骨架都散发出一种高品质的学术气息,让人愿意把它捧在手中细细品味,而不是仅仅作为案头的摆设。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代快餐式阅读盛行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给予我的触动,更侧重于一种“视野的拓展”而非“知识的增补”。它所探讨的议题,如同一面巨大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社会多维度的复杂光影。书中对“整体性”的追问,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文化”、“身份”乃至“理性”的定义,发现那些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界限,在更广阔的场域中是如何被流动和解构的。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认知震动,远超一般教科书的知识灌输功能。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既有世界观的温和而坚定的挑战,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工具。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眼神似乎变得更加锐利,也更加富有同情心,这种深层次的思维重塑,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最高标准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婉转,引人入胜地描绘出人类经验的复杂性;时而又陡然转为犀利、简洁的议论,直击要害,毫不留情地揭示出结构性的不公。这种文风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长篇的学术论述读起来也充满节奏感,极大地避免了专业书籍常有的沉闷感。例如,在讨论某个特定仪式时,作者采用了近乎文学化的笔法,将文化符号的动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闻到现场的气味,听到人群的呼喊。然而,下一章转入对理论基础的梳理时,语言又回归到高度凝练和精确的学术表达,确保了论证的严谨性。这种对不同语域(register)的自如切换,显示出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高超的文字驾驭者。这使得这本书不仅能被专业学者深度阅读,对于那些对人类社会运作机制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