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 [Red Thread Thinking: Weaving Together Connections]

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 [Red Thread Thinking: Weaving Together Connec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黛布拉·凯,[美] 凯伦·凯利 著,姚翔 译
图书标签:
  • 创意
  • 创新
  • 思维导图
  • 问题解决
  • 设计思维
  • 商业模式
  • 战略规划
  • 个人成长
  • 高效工作
  • 连接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9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02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d Thread Thinking: Weaving Together Connec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将会告诉你如何培养洞察力,如何激发新的创意和想法。

  本书的每个部分都会讲解如何发现你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帮助你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从而帮助你创新。

  本书首次与读者分享了一些比较完备的意识层面文化取向的研究观点,帮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法并最终促成伟大的创新,创造更多、更好的消费者服务和产品。

  本书打开了一种信息挖掘分析的新视角——挖掘消费者行为背后隐藏得更深的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学习用这种隐藏的文化信息发展更多收益可观的创造或创新。

  本书提供的方法已帮助作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思维上取得成功,并且也在其他企业家身上得到过验证,包括美士宠物食品、高露洁、美国运通、玛氏、强生、麦当劳、利洁时家化、欧莱雅和达能等企业的领导人。

内容简介

  成功就是把所有点都连接起来。黛布拉·凯(DebraKaye)提供了一个关于创新思考的方法,任何人或任何业务都可以通过一些关键点连接起来,包括经验、事实、情感和那些表面上似乎不相关,但是新鲜的、才华横溢的见解。在这本书里,黛布拉·凯(DebraKaye)展示了如何编织来自不同信息的创意和把它变成一个产品或服务,去撼动市场。是什么让《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佳方法》有别于其他图书,它揭示了如何识别和理解隐藏的文化密码和转变消费观念的看法。《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佳方法》激发你的创新技能,可以帮助解决问题,无论是准备演讲,还是跟你的同事和老板一起投资一个项目,或是更有效的管理员工,甚至是把业务带到更高水平。都可以通过本书的方法获得帮助。

作者简介

  黛布拉·凯(Debra Kaye),是一位全球性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专家,专门从事品牌战略和创新的消费业务。她的客户有玛氏、高露洁、麦当劳、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她是美国公共电台市场频道的评论员,Fast Company的撰稿人,创新咨询公司Lucule的合伙人,也是TBWA意大利分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她是广受欢迎的演说家,频频出现在诸如西南偏南大会(SXSW)等重要活动场合。黛布拉现居住在纽约。


  凯伦·凯利(Karen Kelly),是一位自由作家,专注于商业和文化领域。

目录

作者简介
序  言思考线
致  谢
导  论创新不仅仅是提出新颖的观点
第一部分创新:在一念之间
第1章
思维的重大改变 ∥ 2
思想的每一种变化 ∥ 2
第2章
停止头脑风暴,洗个澡吧 ∥ 15
你自己的主意 ∥ 15
逃离一切 ∥ 18
冒泡,浪费时间的力量 ∥ 20
头脑风暴对创新有用吗 ∥ 31
第二部分重焕生机
第3章
了解真实的故事 ∥ 37
深入了解现有的研究 ∥ 37
紧追潮流 ∥ 39
现实并非如你所想 ∥ 41
关于宠物食品的故事 ∥ 44
为干涸的品牌注入养分 ∥ 45
寻找素材 ∥ 48
第4章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难过,至少还剩下一半 ∥ 54
利用现有的资源推动创新 ∥ 54
运用新方法配制现有的资源 ∥ 56
发现潜在的偶发事件 ∥ 58
重新发掘“过时产品”的价值 ∥ 60
第5章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64
挖掘世界:借鉴并整合其他行业的优秀理念、优质原料以及先进技术 ∥ 64
没有研发部门吗?这不是问题 ∥ 67
成功的案例 ∥ 69
使用类推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 70
再一次引进新事物 ∥ 76
识别事物的本质和联系 ∥ 77
第三部分人类是生物链中最强大的物种
第6章
创新源于思考 ∥ 80
将顿悟付诸实践 ∥ 80
创新不仅仅是顿悟 ∥ 81
运动中产生的创造性顿悟 ∥ 83
那就是我所认为的顿悟吗 ∥ 85
创建联结是一项脑力活动 ∥ 87
敢于向权威甚至一切挑战 ∥ 89
创造性洞见和商业活动 ∥ 90
第7章
行为的足迹,以及寻找它的方法 ∥ 93
观察、同理心和好奇心 ∥ 93
同理心 ∥ 97
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 99
粗略加工,精细修改,坚持不懈,发现商机 ∥ 103
成为业余的人种学家,或请一个专业人士 ∥ 104
你是否仔细观察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 106
市场细分与创新:两个不融洽的伙伴 ∥ 109
第8章
情绪记忆——文化烙印 ∥ 111
流行文化的剪影 ∥ 111
进军文化,不要试图改变文化 ∥ 116
创新走自己的步调 ∥ 120
创新是在海滩的一天 ∥ 123
一个全新的光头游戏 ∥ 126
第四部分 所见即所得
第9章
化繁为简永远是最聪明的方式 ∥ 130
越简单越有趣 ∥ 130
各自都有简单的方式 ∥ 134
一切为了钱 ∥ 136
投入的规则 ∥ 140
简化思想 ∥ 144
第10章
好产品需要好包装 ∥ 146
所见即所得 ∥ 146
包罗万象 ∥ 147
独树一帜 ∥ 149
好产品需要好包装 ∥ 150
回到商业上来 ∥ 153
第11章
请为我描绘一个故事 ∥ 157
一张图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堆文字 ∥ 157
变换名字,效用依旧 ∥ 159
图示是共同的纽带 ∥ 160
用形象化信息展示产品 ∥ 162
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 164
图形及最初的情感表达 ∥ 166
图示是一种产品策略 ∥ 168
第五部分 激情的力量
第12章
情绪和归因 ∥ 170
坚持到底 ∥ 170
失败因素 ∥ 171
乐观不仅仅是温暖而又模糊的感觉 ∥ 173
免疫恐惧 ∥ 175
你怎么知道何时正确 ∥ 178
转移 ∥ 181
功夫不负有心人 ∥ 183
结语
创新者在哪里可以击败资本主义 ∥ 187
向米尔顿·弗里德曼致敬 ∥ 187
可持续的企业 ∥ 188
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者 ∥ 189
小步骤带来大变化 ∥ 191
前进 ∥ 192
附录A
了解什么是新的 ∥ 194
附录B
对于宠物猫的研究的问题和讨论 ∥ 195

精彩书摘

  《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
  神经系统科学家观察小提琴家的大脑扫描成像发现:在他们控制手指活动的大脑区域内,神经活动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显著增长。伦敦出租车司机必须掌握在异常复杂的道路交通网络中安全驾驶的技术,研究他们的脑部活动发现:他们脑内海马附近的神经活动有显著增长,海马同时掌管个体情绪和空间记忆。此外,也可以通过持续思考某类事情来改变大脑的特定结构,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让志愿者在一个星期内不断想象他们在弹奏一首简单的五指练习曲,然后,研究者比较了志愿者重复想象之前和之后的大脑扫描图,发现控制右手手指运动的皮层运动区变大。
  大量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部分的洞察事务、发现事物联系以及发展创造性的能力是由可控因素控制的。大脑可通过个体的很多思维或身体活动来实现自身再造,思维或身体活动可以调整固定的神经回路,从而改变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右脑左脑区别不再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大脑能力之前,我们要先破除一些旧想法,比如公认的创造力是右脑的特权。长久以来这个观点都是心理学的主要话题。左右脑学说或脑的分割理论认为大脑两半球的工作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观点从19世纪就流传开来,医生发现脑损伤的病人会失去某种能力,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失去的能力也不同。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Wolcott Sperry)的研究,使这种脑分割学说更加深入人心。斯佩里研究了4名癫痫病患者,这4名患者都于1940年在纽约罗切斯特接受神经外科医生威廉·冯·瓦根伦(William van Wagenen)的手术治疗,手术切断了在左右大脑间起信息连接作用的胼胝体。现在,这些病人的左右大脑之间无法沟通,相互独立。
  斯佩里给这些病人一些任务,这些任务由左右不同大脑负责。病人无法准确说出由右脑加工的任务的名字,却能准确说出左脑加工的任务的名字,由此,斯佩里推断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加工、数理分析及逻辑思维,同时还注意事情之间的顺序结构,右脑则更擅长直觉推理,能综合信息,将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斯佩里写道:“每个大脑半球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的感觉、思考、记忆、推理以及意志活动和情绪活动等都能达到人类思维水平……左右大脑半球可能同时处于活动状态,分别应对不同事件,甚至是同时发生但相互矛盾的事件。” 这种观点逐渐演变成某些人生来就是“右脑主导”或是“创造型”的,而另外一些人天生就是“左脑主导”或是“分析型”的。商界十分热衷于用这种方法将人分成几类,因为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擅长分析,而另外一些人天生就擅长创造,比如经理有时可能会说“我们需要左脑强大的人进行数据分析”,或说“让简来解决这个设计,她是右脑使用者。” 人们相信经常锻炼右脑可以使自己变得更有创造性,这种想法造就了如今最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之一——贝蒂·爱德华(Betty Edward)的《用右脑绘画》(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这《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于1979年首次出版,并很快成为畅销书籍——仅用一年时间它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它将画画作为一种锻炼右脑的方式,因此经常锻炼右脑的人能变得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爱德华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对这本畅销书做过多次修改:1989年版、1999年版和2012年的再版。
  ……

前言/序言

  创新不仅仅是提出新颖的观点

  机会青睐会联系的大脑。

  —史蒂文·柏林·约翰逊(Steven Berlin Johnson)

  你有一个好主意,这意味着它可以帮你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在别人还没想到的某方面对你有所助益,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某种好方法,把你的想法从理论变为现实—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自己的餐桌边做这件事。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Eric von Hippel)在英国做过家庭创新的研究:发现6.1%的成年人,或者说是290万人曾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创造或修改过一些东西,比如让某个工具更实用或更有效率,或者仅仅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来改装某个物品。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是具有创造性的。你具有创造性,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如何用它赚钱。思考线可以帮你根据市场需求来创新,也就是说只有提升利润,提升产品的市场优势,你创造的产品、生意或者服务才能体现价值。有价值的创意不能仅仅体现出创新优势,还必须在消费者层面和业务层面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很多人愿意购买,这样生产它才能有价值。另外,如果你想让产品被推广出去,产品本身必须能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对某个新产品的购买意愿不强烈,那就说明这种产品的创新性只能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思考线可以帮助区分:创新性的想法和能真正产生收益的创意之间的区别。

  创新:能产生收益并能提升产品的市场优势,而且对消费者而言,是有价值的新东西。

  我的意思是说: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把许多零散的节点拼凑在一起(比如适用性、舒适度、外观、价格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创造性只是一种不同的做事方式,可能它并不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为吸引他人而改变市场,或者它无法提供能够颠覆市场的收益。创造性也许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它不能使消费者下定决心立刻产生购买行为,例如街上着装漂亮的女子可能让你产生停下来看一看的想法,这是一种创意,但是这并不能让你产生想要与她一模一样的愿望。而创新则体现为一件用含有加热装置的纤维制成的外套,随着温度的改变,这种纤维可以让穿着的人觉得更暖和或更凉爽。

  创造性和想象是创新过程必备的要素,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这两种要素,并不断提升它们。你可能也发现有些人无法区分创造性和创新,包括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所访谈的一些人。但是商业创新的基石就是有人从你做的事情中看到了价值,这就能改变市场。创新是有助于前进的想法,如果你愿意,它可以用它的魅力为你吸引一群人。思考线可以帮助培养、加强被我们称为直觉的东西,使它逐渐变得更强大和更富有意义。

  打开大门

  把新产品或新服务投放到市场中是有风险的,即使你已获得许可和投资,并为自己预留了足够的资金去试水、取样,锚定客户群等。企业家通往消费者的市场渠道千变万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网络使小商户能与高水平企业去竞争—这两类企业都能获得各自不同的客户群体,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和数字媒体,这两类企业都可以比以前更快更有效率地去实践它们的商业理念。

  《纽约时报》的评论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ommas Friedman)曾说:如今的商业世界是一个“崛起的DIY经济”,这是通过“低成本、高利润的创新技术的传播而得以实现的,比如从笔记本电脑到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网站,它们使得联系更容易。这些都正在改变传统商业的做法”。换句话说,新技术和网络资源打破了许多传统壁垒,人们从开始投资到筹划一项商业计划变得更容易了。请记住,很多例子都证明小企业是可以存活的,并且它们当中很多都已经变成了大公司。起初,当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刚创立这个网站的时候,它会每次在卖出东西后有响铃提示,这足以证明亚马逊曾是多么小!而星巴克刚开始也只售卖未经加工的咖啡豆,在第一家星巴克创店的时候,你是买不到一杯咖啡的!

  创新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思考线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将想法变为现实。

  这也是我写《思考线》只为个人而不为企业的原因。创新是属于个体的。我特意将本书的目标人群定位为个体,而不是试图把创新制度化的大型企业,因为把创新制度化不可能很容易就做到。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如果企业从企业外面找人来研发某种新产品,成功的概率会更大。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新想法或新理念可能与公司既定的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已经熟悉并习惯企业文化的人,对新理念会有一些本能的怀疑与不确定,从而他们不容易接受这些新观点,更不能自发提出一些新观点。而个体自发的创新,至少能在开始时破解这种先天怀疑与不确定对创新的束缚,给个体更多创新的空间和自由。公司既定企业文化、管理层级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严格假设,可能会耗尽创新的动力。

  对此,我是有实证研究支持的。一位财务总监曾说:对企业变革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缺乏新思维,以及太过复杂的企业文化,这些都会使企业的创造力僵化。美国人力资源公司罗致恒富(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做过一项针对财务人员的全国研究,调查了1 400名财务总监,这些财务总监所属的公司都是员工数超过20人的企业。研究发现:35%的财务总监表示阻碍他们公司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新观点。24%的受调查者表示过度的官僚主义是企业创造力的头号杀手,20%表示繁忙的日常工作任务使他们无法创新。

  IBM公司针对全球60个国家33个行业的1 500名CEO的大型调查表明:CEO们一致认为除了严格的体制和管理纪律外,创新性思维是企业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成功站稳脚跟的关键。上述研究都说明,作为个体从业者,如果能够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获得新想法,你就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新指引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每个人都应该学着变得更有创新意识。思考线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新方法来处理事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更安全、更有生机—这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好,同时也是为其他人好。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固然很重要,它对人类的贡献也同样重要。没有创新,可能我们现在还住在岩洞里,需要四处奔波寻觅食物,一切活动都受限于自然的控制。第一个电灯或电话发明时,所带来的方便当时可能只会使人感到欣喜和新鲜,但正是每一个这样的小发明使得生活变得更美好。蒸汽机、电的普及、个人电脑、轧棉机、青霉素、室内自来水等都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并且大多都使生活越变越好,诸如纸张、花生油、闹钟上的止闹按钮以及指甲刀等这类小的发明,也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那它就会走下坡路并最终死亡。成长是创新的结果,这实质上也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杰弗里 A.摩尔(Geoffrey A. Moore)在他的著作《公司进化论:伟大的企业如何持续创新》(Dealing with Darwin: How Great Companies Innovative at Every Phase of Their Evolution)中写道:“进化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永久创新并不是一种雄心壮志,而是与生俱来;它不是一种生存策略,而是生存的必需。”

  创新在如今这个到处充斥着企业家精神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新颖的想法刺激经济的增长,将各类产业和商业拯救出经济衰退的泥潭。的确如此,个体能想出伟大的创意并将之付诸实践,从而改变世界。企业或商业最大的弊病就是通过制造恐慌和不安全感,禁锢人们的思想,僵化创新的氛围。

  如果你只是被动地等着事情好转,它们的确也会有所改变,但不一定朝着对你有利的方向变化。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商业还是会为那些能够克服自身恐惧并不断前进的人带来收益。缘何如此?经济开始复苏时,原地踏步的商家不能给消费者提供新刺激,由于无力与新产品或新服务抗衡,为求自保,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价格。但是价格优势也无法持续很久,因为总会有人的价钱比它更低。要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开拓新市场,加强竞争优势,或者说仅仅保持与时俱进,一个成功的企业每天都应产生新想法或至少应注入新想法。

  从为偏远地区提供干净的水源,到找出解决健康问题更有效益的方法,再到寻找真正可行的新能源等,要解决这些国家性或国际性的重大问题都亟待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对各类大小事务的最佳解决方案,通常都是从诸多想法中讨论出来的,而通常是那些经常能不吝惜分享新观点,认真倾听且积极反馈他人想法的人能够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将创新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精彩之处就在于:有时你可能只是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一个小问题,无意之间你就发现了解决世界级难题的方法。一个创意总能帮助产生另一个更好的创意。不管怎样,我都想听到关于你们自己的思考线的故事,以及你们对发展思考线的改进方法。记住,每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不要给你们的思维装上枷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我的邮箱地址:Debra@redthreadthinking.com。


《思维之网:构建创新蓝图的艺术》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许多怀揣绝妙创意的人,却常常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道路上遭遇瓶颈,创意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落地生根。这并非因为创意本身不够优秀,而是因为缺乏一条清晰、系统、可操作的路径,来将零散的灵感编织成坚实的现实。 《思维之网:构建创新蓝图的艺术》正是为弥合这一鸿沟而诞生的。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模板,也不是罗列陈词滥调的成功案例。相反,它将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深度自我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旅程,解锁思维的无限可能,掌握将模糊愿景转化为具体成果的精妙技艺。 第一部分:点燃创意的火花——洞察与发现的艺术 创意的种子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缝隙之中,等待有心人的发现。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捕捉那些被忽略的信号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打破思维定势,重塑认知框架: 我们往往被固有的认知模式所束缚,难以跳出框框。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维练习,帮助读者识别并瓦解那些阻碍创新的思维壁垒,如“这样做不行”、“这个不可能”等。通过情景重构、反向思考、类比推理等方法,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问题,发现隐藏的机遇。 倾听世界的低语——用户洞察与需求挖掘: 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用户痛点的深刻理解。本书将深入剖析用户洞察的多种途径,从用户访谈、行为观察到场景分析,教会读者如何“看见”用户自己可能都未曾意识到的需求。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解读非语言信息,从而挖掘出那些能够引发共鸣、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点。 跨界碰撞,激发奇思妙想: 孤立的知识难以孕育出突破性的创意。本书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我们将学习如何主动汲取不同领域的养分,如何将看似无关的概念进行联想和嫁接。通过“思维导图”、“概念联想矩阵”等工具,引导读者建立起丰富的知识网络,让不同领域的灵感在交汇处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部分:编织思维的网——连接与构建的智慧 当创意之火被点燃,接下来便是将其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蓝图。这一阶段,关键在于如何将零散的灵感元素有效地组织、连接和构建起来。 概念的解构与重组: 每一个伟大的创意,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组成部分。本书将教导读者如何将复杂的创意概念进行细致的分解,识别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重组。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如何通过“SCAMPER”法的八个维度进行创意变异,从而找到最优的组合方式。 绘制思维的骨架——逻辑结构与叙事构建: 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是创意的灵魂。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为自己的创意构建一个坚实的骨架。无论是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还是内容创作,都需要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来支撑。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故事板”、“流程图”、“因果链分析”等工具,将抽象的创意逻辑可视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原型思考与迭代发展: 创意在未被实践之前,永远只是纸上谈兵。本书强调“原型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快速构建最小可行性原型(MVP),如何通过最小的成本来验证创意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会拥抱“迭代”的精神,将每一次的反馈视为改进的机会,不断打磨和优化创意,直至其趋于完美。 第三部分:落地生根的实践——执行与优化的策略 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付诸实践,便永远是空中楼阁。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构建好的蓝图转化为现实,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 明确目标与制定行动计划: 伟大的旅程始于清晰的目标。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将宏大的创意目标分解为可衡量的、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将学习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优先级,合理分配资源,并为可能出现的困难预设解决方案。 跨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艺术: 许多创新项目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团队中激发创新活力,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流畅,减少误解。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OKR”、“敏捷开发”等协作模式,如何处理团队中的分歧,以及如何激励成员共同为创意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 创新伴随着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意识,学会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不仅仅关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更会探讨文化、组织等方面的潜在挑战,为创意的顺利落地提供保障。 衡量成功与持续优化: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如何定义和衡量创意的成功。我们将学习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持续收集用户、市场和内部的反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改进的动力,不断优化产品、服务或流程,让创新永葆生命力。 《思维之网:构建创新蓝图的艺术》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套为你量身打造的思维工具箱,是你探索未知、实现梦想的忠实伙伴。无论你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还是寻求突破的企业家,亦或是渴望提升个人创造力的个体,本书都将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清晰的操作指南和坚实的实践支撑。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系统性与全局性: 它并非零散的技巧罗列,而是从创意萌发到落地实现的完整链条,帮助读者建立起创新的全局观。 实践性与操作性: 书中提出的方法论和工具都极具操作性,读者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和练习,迅速掌握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启发性与个性化: 它鼓励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而非盲目模仿,帮助每个人挖掘并释放独特的创造潜力。 前瞻性与适应性: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和长久生命力,能够帮助读者构建适应未来挑战的创新能力。 翻开《思维之网:构建创新蓝图的艺术》,你就踏上了将无限创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的征途。这是一场关于思考、关于连接、关于创造的深刻探索,等待你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刚到手,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浩瀚的宇宙,又像是沉思时眼前的迷雾,而那条若隐若现的红色线,则像一条引人入胜的线索,贯穿其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在这条“思考线”的引导下,找到让那些脑海中闪烁却迟迟未能落地的创意,找到变成现实的路径。作者的名字我之前有所耳闻,据说在创新和逻辑思维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线”这个意象如此自然地融入到思考和创意实现的全过程中的。它是一种比喻,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方法论?我设想,或许是通过某种结构化的思考框架,将零散的想法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有机的、可执行的网络。又或者,它是一种关于如何连接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资源的策略,从而激发新的火花,解决看似棘手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技巧,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清那些模糊的灵感,让它们变得清晰、可操作。我是一名正在创业的初学者,每天都被各种想法和挑战淹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指引,让我能够更有效地梳理和推进我的创意,那将是无价之宝。我非常希望它能成为我手中那条指引我穿越迷雾、通往成功的“思考线”。

评分

《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这本书,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我是一个喜欢钻研事物本质的人,当看到“思考线”这个词时,我立刻被激发了好奇心。我倾向于认为,真正的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现有信息的深度挖掘、重组和连接。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正指向了这种“连接”的艺术。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剖析“思考线”是如何在不同层面运作的——也许是从微观的神经连接,到宏观的社会文化影响,再到具体的执行策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头脑风暴”的方法,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挖掘深层联系的技巧。我是一名历史研究者,虽然我的工作内容与“创意”似乎不那么直接相关,但我深知,任何突破性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对不同事件之间联系的洞察。我常常在研究中遇到“断裂”感,不知道如何将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教会我如何找到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思考线”,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甚至预测未来。我想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一个创意,更是如何去“发现”和“构建”那些通往创意的路径。

评分

读完《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的扉页,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上面布满了各种节点,而那条红色的“思考线”则在其中灵活穿梭,将节点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有意义的回路。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瓶颈期,很多时候,我不是缺乏好的想法,而是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想法有机地组合,或者不知道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总是卡在某个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思考线”背后的秘密,它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还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线”这个简单的概念,延伸到创意实现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从最初的灵感捕捉,到概念的细化,再到资源整合,最终到产品的落地,这条“线”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一直认为,创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对现有事物的理解和重组之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这种“重组”,如何发现那些隐藏在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它们来创造新的价值。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每天都需要不断地从用户需求、市场趋势、技术发展中寻找创新的机会。我迫切需要一本能指导我如何更好地“思考”的书,一本能让我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看到更多可能性的书。

评分

这本书《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期待,仿佛它是一把能够开启创意之门的钥匙,而那条“思考线”就是解锁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我一直认为,创意就像是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才能生根发芽,而“思考线”可能就是那个关键的“催化剂”。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思考线”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步骤和方法。它是否包含了一些心理学原理,解释了大脑是如何产生联想和创新的?它是否提供了一些工具,帮助我们梳理混乱的思绪,找到那些潜在的联系?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避免“创意枯竭”的窘境。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经常需要为不同的客户创作内容,有时候灵感如泉涌,但有时候却像是枯井。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持续地产生高质量的创意,并且将这些创意有效地转化为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可持续”的创意生产秘诀,让我不再依赖于短暂的“灵感爆发”,而是能够建立一套长期的创意“孵化”和“实现”体系。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位“良师”,指引我如何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那些不平凡的“思考线”,并将它们编织成动人的故事。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方法论”的书籍持谨慎态度,市面上太多泛泛而谈、缺乏实操性的作品了。但是,《思考线:让你的创意变为现实的最佳方法》的名字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不像很多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这样做”,而是用一种更富有诗意和引导性的方式,暗示了一种探索的过程。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连接”——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想法、知识、经验,甚至不同的人,通过一条“线”串联起来,从而产生创新的结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阐释这条“思考线”的。它仅仅是逻辑上的关联,还是包含了情感、直觉,甚至是某种“灵感涌现”的瞬间?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其他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思考线”的方法,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为成功的商业模式、艺术作品,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我最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体系化的方法,帮助读者克服“想法很多,但不知如何开始”的困境。我常常感到自己的创意就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闪闪发光,却无法串成项链。我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找到那根“线”,将它们一一串起,最终形成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不是一个天生的“点子王”,但我也并非没有创意,我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帮助我将这些零散的火花转化为熊熊烈火的“引信”。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这书还蛮不错,感觉可以给自己充充电。

评分

不错!

评分

创新的思路是什么,这本书从理论上总结了。但还要看自己和具体问题。

评分

只看了序言,感觉不错!

评分

千书易取,良书难求。

评分

在读书声里没有无聊,在世事纷扰中自有桃源。

评分

一如继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

不是第一次买了!!!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