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外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爱莲心作品!
2.作者基于对康德时空观的批判与扬弃,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新物理学式的独特阐述,并藉此修正与完善了该领域的形而上学!
3.作者综合运用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跨文化的原创性设计,将伦理学奠基于生物心理学的情感演绎,为探索人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更为优化的现代性模型。
爱莲心(Robert Elliot Allinson),美国哲学家,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研究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东西方哲学一体化等。著有《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未来的形而上学》等。
曾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合作研究员、牛津大学伯利尔学院合作研究员、耶鲁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院访问学者,现任肖氏学院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爱莲心的这部著作体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原创性和渊博学识。他对相关问题深入而清晰的探讨涉及了从古老的形而上学到量子力学的宽广领域。在论述的关键节点上,从某些传统的儒学概念和论题那里获得的助益,使这一著作具有了相映生辉的参照,推动了论证的深入开展。他对儒家尤其重视社会生活和自我修养这一实情的解释,既体现出人文意蕴,也富于趣味,如同他对孟子同情观念的分析一样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余国藩,芝加哥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系主任,卡尔·巴克人文学科杰出教授
译者的话 1
第一部分 介于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之间 1
第一章 在哲学语境下验证何者为真 3
第二章 论先验综合:关于先验综合的一切都远未阐明 20
第三章 康德的四个缺失的论题:对康德空间观的现象学考察 27
第四章 时间、空间与形而上学 38
时间与空间 38
时间 47
康德的错误 52
空间 56
重审时间与空间 57
时间、空间与形而上学 62
科学与形而上学 64
第五章 泰勒斯式的谬论推理:物理学与哲学问题 66
物理学与哲学 68
第六章 互补原则,直觉 79
直觉 81
第七章 经验的类比 88
形而上学的建基与形而上学的基础 88
时间与空间 96
因果关系 99
笛卡尔的因果性证明 103
真理 104
朝向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106
第八章 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 108
内部与外部循环 108
时间与空间:作为一般表象之可能性的先验条件 110
应用 113
康德与形而上学以及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 117
第九章 论事实与本质,哲学家与世界 120
事实与本质不可分 120
搭起通向世界之桥 121
第十章 直觉禁忌 131
第二部分 伦理学的本质与生物心理学的情感演绎 135
第一章 通向一种新的伦理学基础:生物进化的社会理论 137
人性本善 137
生物心理学的情感演绎:建设新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142
社会进化 152
第二章 真理的道德领域与孟子的同情现象学 154
第三章 伦理学之现象学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作为局部形而上学的伦理学 171
形而上学与伦理学 171
作为局部形而上学的伦理学 171
伦理学中的形而上学真理 172
事实与价值 173
对生物心理学情感演绎的一个注解 176
参考文献 178
译后记 185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伦理学基础的那个独特视角——它避开了传统的义务论和后果论的争论,转而从“关系性实在论”的框架出发,来审视我们的道德义务。作者的文笔时而如同一位冷峻的逻辑学家,推导着概念的边界,时而又像一位细腻的心理分析师,描摹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相互依赖性。特别是关于“共同的未来”所蕴含的伦理责任那几页,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迫使读者跳出“此刻我能得到什么”的短期利益考量,去面对那些尚未出生的、或远在天边的他者的存在。这种将时间维度拉伸到极致的伦理要求,虽然令人感到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道德使命感。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无比坚固,让人很难找到可以反驳的空隙,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理论体系的强大功力。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对我的认知结构造成了一次“温柔的颠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你感觉“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点”的书,而更像是一次对你世界观的深度重塑。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的某些概念,如“事件视界”或“量子纠缠”的隐喻,来重新审视人类的相互关联性,这部分虽然不直接是科学论述,但其类比的精妙程度足以引发深度的反思。我尤其关注到他对“记忆的伦理负荷”的探讨,这触及了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如何通过空间和时间被代代相传,并对当代伦理形成制约。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词汇和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去描述那些以往只能用模糊感觉来表达的深刻体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空间和伦理的书,更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通往更深刻自我认知的大门。
评分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竟然有着令人惊讶的可读性和内在的张力。作者非常擅长使用那些贴切的、甚至带有文学色彩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哲学观点,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比如,他对“不确定性”在伦理决策中的作用的讨论,他将之比作“在浓雾中航行”,需要依靠的不是清晰的地图,而是船体对波浪的感知和船员间的信任。这种生动的描绘,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思想。它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实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在信息不完全、前景模糊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关照,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纯理论著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时间、空间与伦理学基础》真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没有落入那种枯燥的哲学说教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看似不相干的三个宏大概念编织成一张引人入胜的网。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他不仅仅是在探讨时间的线性流动或是相对性,而是将其置于个体经验的熔炉中进行淬炼。读到关于“当下”的章节时,我仿佛被拉回了自己生命中那些关键的瞬间,那些被匆匆略过的“现在”,此刻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厚重的重量和复杂的结构。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时间如何塑造了我们的道德选择,或者说,我们的伦理责任在时间的长河中如何体现。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挖掘,让我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对日常生活的理解都发生了一次微妙却彻底的重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进行漫长而艰深的探索。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空间”部分,尤其是对“场域伦理”的探讨,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以为空间只是一个容器,用来承载事件和生命,但作者用他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的构建物。他分析了城市规划如何内嵌了权力结构,以及物理边界如何无形中界定了我们的责任范围。例如,他对“局外人”在特定空间中的道德困境的剖析,极其精准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在城市生活中隐约感受到的那种疏离感和无力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它不悬浮于空中谈论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将抽象的伦理原则,精准地锚定在我们的居住环境、通勤路线乃至咖啡馆的座位安排中。读完这部分,我走路看街道的眼光都变了,总会下意识地去探究这个“地方”背后的道德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好
评分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好
评分专业书籍,买回来慢慢读。
评分专业书籍,买回来慢慢读。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好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挺喜欢的。
评分专业书籍,买回来慢慢读。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