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徐晔,陈越 编,庄振华,李华 译,赵卫国 校
图书标签:
  • 德国观念论
  • 哲学史
  • 当代哲学
  • 形而上学
  • 思辨哲学
  • 观念论
  • 哲学困境
  • 德国哲学
  • 批判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7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5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精神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目录

导论 当前的问题情境
第一节 对讲座的任务的规定
第一部分 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
第二节 阐明人类学的趋势
1.作为学科的人类学
2.作为哲学的一种基本趋势的人类学
3.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观念
第三节 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
1.当今对形而上学的预备
2.论形而上学概念
3.作为学院标题的“形而上学”
4.形而上学史上的两个动因(Motive)
5.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奠基
第四节 两种趋势在哲学之本质中的原初统一性问题
1.为作为此在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奠基
2.作为本己哲学活动之基本问题的存在问题
3.存在问题的本源,出自对存在的理解
4.形而上学史概览

第二部分 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
第一篇 费希特
第五节 导论
第一章 知识学第一部分。对全部知识学之诸原理的表述进行解释
第六节 对主题与方法的普遍规定
1.主题:无条件的诸原理
2.方法:建构的基本特征
第七节 讨论第一个——绝对无条件的——原理
1.《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一节的布局
2.第一步:保障投开的基础——经验意识的最高事实
3.第二步:投开的实施—_将事实投开到本原行动
4.第三步:对在投开中揭示出来的东西进行加工——自我性的本质规定性
5.赢获第一个范畴
第八节 讨论第二个——在内容方面有条件的——原理
1.划分
2.第一次保障投开的基础:在其行动方式上进行对置的(Entgegensetzens)事实
3.进一步保障投开的基础:对立设置活动在其产物方面造成的事实
4.投开的实施:描述本原行动
……
第二章 知识学第二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
第三章 知识学第三部分。实践科学的基础
第二篇 对早期谢林的暂行考察
第三篇 黑格尔

补遗
增补(依据一份笔记)
附录:学院学习导引(1929年弗莱堡夏季学期讲座,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笔记)
编者后记 施特鲁伯
确定性与有限性一一论海德格尔的德国观念论研究(代译后记) 庄振华

精彩书摘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因而化解的办法就运行在一切综合所运行的那个方向上了,使得种种极端的对立能被限制,因而也能被调解。但费希特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恰恰无法被阐述清楚,他还相当没有把握,而这里的叙述符合接下来的种种讨论。而且费希特还是以一种相当流行的方式进行澄清的。
  当自我对被表象者采取表象的态度时,人们可以将这种状况解释成被表象之物对于表象者产生的作用。而这样一来,人们就来到了因果性意义上的澄清这里。或者说,我们到达了实体与属性之关系这里。费希特现在当然说,实体和属性不应在流俗的意义上被理解。但他先前说的是:自我的任何活动,其 本身都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在其作为(Tun)中只受到自我的规定,而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规定。这种受到—其—自身—规定的状态(Durch—sich—selbst—Bestimmtsein)便是自我之绝对性的特征。一切活动(Tatigkeit)都是绝对的。但自我的任何作为都不是一种不确定的作为,而是这般或那般的某种作为(ein Sooder—so—Tun)。任何我一行动(Ich—handle)在其本身都受到了这般或那般的规定;因而这种绝对性特征和这种限制,就一体地归属于自我。而且这样一来,任何活动,只要它在一般意义上存在,就都在限制自身。而这种关系,便是费希特在说起实体时所想到的东西。只要这种关系规定了所有活动,而且只要每一种进行规定的对待方式是某种作为,因而只要双方是一种交互关系,实体关系就是某种交互(Wechsel)。或者说,关联到自我来看,我们不能说必定有哪种对待方式附着于其上的任何承载者现成存在着;在这里没有任何这类承载者或某种持存之物,自我的真正实体反而就是这种交互本身。
  ……
思想的罗盘:德国观念论与现代精神的探寻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潮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并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明进程。德国观念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影响之广、之深,至今仍是学界探讨的焦点。它不仅是一场哲学革命,更是一次对人类意识、知识、道德乃至存在本身的深刻反思,其核心议题与方法论,至今仍在形塑着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德国观念论,通常指的是从康德开始,经由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一系列伟大思想家所构建的哲学体系。这场思想运动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局限性的深刻回应。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将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外在对象转向了内在的认识主体,强调人类心智的先天结构在构建经验世界中的关键作用。他试图弥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鸿沟,指出我们的知识既非纯粹来自经验,也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先天的认识范畴与感性材料的互动所构成。这一转向,彻底改变了哲学思考的路径,将意识自身的运作机制推到了舞台中央。 随后的德国观念论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激进的探索。费希特进一步强调了“自我”的能动性,他认为一切存在的根源在于“绝对自我”的设定,万物皆是自我活动的表现。这种对主体性的极致强调,虽然带来了哲学上的深刻洞见,但也引出了关于个我与普遍性、自由与必然性之间张力的重要问题。 谢林则试图调和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对立,他提出了“同一性哲学”,认为精神与自然是同一绝对的两个面向,自然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处于发展中的精神。他的自然哲学和艺术哲学,为理解自然界的活力与精神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黑格尔,作为德国观念论的集大成者,以其庞大的辩证法体系,为整个观念论划上了最辉煌的句点。他认为历史和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即“正-反-合”的循环。绝对精神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逐步展开其丰富的内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将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带入了具体的时间维度,他认为哲学是对历史进程的理性认识,而历史本身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他的法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无不体现了其将一切精神现象纳入一个有机整体的宏大抱负。 德国观念论的核心在于其对“观念”或“精神”的强调。它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而是经过我们意识的加工和建构的。这种建构作用,既体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先天结构中(康德),也体现在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持续理解和创造中(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因此,“观念”并非指空泛的想象,而是指一种主动的、具有结构的、能够赋予意义的认识能力和精神活动。 然而,德国观念论也并非没有争议和挑战。其高度抽象的思辨,对经验的疏离,以及对历史和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也招致了后世诸多哲学家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其唯心史观的批判,存在主义对其克服个体性、抹杀生命活力的质疑,分析哲学对其语言和逻辑的严苛要求,都标志着观念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 即便如此,德国观念论留下的宝贵遗产,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关于主体性、意识、自由、历史、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为我们理解人类处境提供了深邃的视角。它提出的关于知识是如何被建构的问题,至今仍是认识论的核心议题。它对绝对精神的探索,尽管带有时代印记,但其对人类精神超越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依然能引发共鸣。 阅读和理解德国观念论,就像在迷雾中寻找思想的罗盘。它引导我们审视自身认识的边界,探寻个体自由与普遍真理的联系,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世界并非简单地呈现给我们,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观念和意识来塑造和理解。在面对当代哲学所面临的困境时,重温德国观念论的思想遗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启发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深刻的哲学探索,往往始于对我们自身思维方式的严谨审视,并最终指向对人类精神深处奥秘的无尽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是令人敬畏的,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那近乎文学化的表达能力。他对于概念的描绘,经常使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这让那些原本艰深难懂的逻辑推导过程,变得可以被感知和触碰。例如,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描述,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机械的“正-反-合”模式,而是被描绘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历史的河床上雕刻出意义的痕迹。这种将纯粹思辨转化为生动图景的能力,是许多纯粹的哲学著作所欠缺的。它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对于那些对西方思想史怀有深厚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入口。它证明了,最严谨的哲学思辨,同样可以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那些精妙的措辞中,捕捉到作者对哲学遗产的敬畏与审慎。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部著作有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感。它不像那些充满激进观点的著作那样试图迅速说服你,而是以一种缓慢、深入的方式,引导你进入它精心构建的思维框架之中。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自由意志”、“绝对知识”等核心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尊重了观念论的历史地位,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理论上的“死胡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部分提出的那些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进一步思考的起点。读完之后,我不是感到“一切都已明了”,而是感到自己对哲学问题的“困惑感”得到了升华——从无知带来的困惑,变成了对深刻复杂性有所体认后的、更高级的探究欲望。这本书就像一坛需要时间才能品出其醇厚味道的陈酿,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聋发聩之处,在于它对“系统”概念的解构。在观念论的黄金时代,构建一个包罗万象、自洽无遗的哲学大厦是所有思想家的终极梦想。然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这种宏大叙事背后的脆弱性——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逻辑链条,其实充满了人性的偏见和历史的偶然性。他没有简单地判定观念论的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然的“哲学姿态”的退潮,一种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谦卑回归。这种不带价值判断、纯粹基于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的分析方法,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对碎片化、异质性经验的敏感性。这本书无疑是一面棱镜,它折射出的光芒,指向了后现代以来我们对“宏大叙事”的集体怀疑。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极为独特,它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康德、费希特、谢林乃至黑格尔思想的深层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绝对精神”概念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但他绝非简单地堆砌概念。相反,他总能在关键转折点上,用一种极富洞察力的语言,揭示出德国观念论内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张力,是如何最终导致了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构性危机。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19世纪初的哥廷根或柏林,与那些伟大的头脑一同经历着思想的阵痛。那种对纯粹理性的极致追求,那种试图将主体性推向无限的冲动,以及最终面对自身局限时的巨大挫败感,都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构一次思想的探险。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是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西方哲学根源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哲学史梳理,而更像是一场层层递进的辩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地引入当代哲学思潮作为参照系,使得原本晦涩的古典议题瞬间鲜活起来。比如,他处理“物自体”与现象世界鸿沟的方式,让我联想到了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边界。我发现,作者在运用批判性语言时,措辞精准而犀利,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阐释观念论的建构,而是更热衷于剖析其内在的矛盾和最终的“历史宿命”。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近乎悲剧性的美学张力,那种企图以纯粹思想把握万物的雄心,与最终必须面对经验世界的粗粝现实之间的永恒拉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已解决”的哲学问题,并认识到它们在今天依然以新的面貌回响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