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赵孟頫,才能读懂宋元

读懂赵孟頫,才能读懂宋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晓飞 著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宋元艺术
  • 书法
  • 绘画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宋代
  • 元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5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98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懂赵孟頫,才能读懂宋元》是一部关于一代大文人赵孟頫的传记小说。赵孟頫是宋元以来有争议,同时文化成就高的人物。他是赵宋宗室,却出仕元朝,深受蒙古皇帝信任,有人盛赞他对汉文化在蒙古统治期间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献,也有人大骂其为“汉奸”;他在经学、文学方面成就斐然,他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的高峰之一,与欧、颜、柳并称“楷书四大家”。《读懂赵孟頫,才能读懂宋元》历数赵孟頫成长的宋代文化环境、历史背景,让读者通过赵孟頫,便可知宋元社会诸般妙境、诸种是非、诸多公案、诸等况味。

作者简介

  孙晓飞,笔名哑樵,现供职于《中国老年》杂志,任主编。曾出版长篇小说和诗集各一部。系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正道沧桑》、《中华文明5000年》专家组成员。

目录

序(吴怀祺)
第一章 宋室宗亲:赵孟頫的高贵谱系
第二章 少年到青年:赵孟頫的“前蒙古”时代
第三章 强邻环伺:最坏时代的最好宋朝
第四章 从“恐怖蒙古”到“宽厚蒙古”
第五章 隐:赵孟頫的遗民生活
第六章 吴兴:经学成就的“八俊”之名
第七章 文天祥兄弟:杀身出仕皆成仁
第八章 走向大都的最后之路
第九章 管道升:羁旅之中的知音陪伴
第十章 忽必烈身边的天纵之才
第十一章 荣际五朝:赵孟頫的政坛风云
第十二章 皈依佛教的晚年哀伤

精彩书摘

  《读懂赵孟頫,才能读懂宋元》: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像他的祖父及哥哥一样,所到之地,凡不服从、不投降者,皆碾为尘土、化为灰烬。
  他可以选择做个像祖父和哥哥那样的人,可以得到所有喜欢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人的热爱——包括他的死敌海都、阿里不哥。
  可他没有那样做。
  而是在他的儒者幕僚影响下,主动从善和主动汉化,对所有南宋的美好事物和人物释放出自己的善意。
  但科举是另外一回事。他更愿意通过访贤和荐举,有限地任用儒者,而不是让他们一拥而入。朝堂之上,突然出现大量的儒者,会让他吃不消。
  毕竟,他是一个蒙古人,连汉话都说得不是特别利落。
  但南宋的儒者显然并不清楚他们要面临这样惨痛的事实。许多南宋家庭和士子还对科举报有幻想,以为元朝也会像宋以及唐那样,总有一天会开科取士。
  在战乱中东躲西藏了一两年,学业对于赵孟頫来说,已经略有荒疏。母亲看到赵孟頫终日惶惶然的样子,就对他说:“天下既定,朝廷必偃武修文,汝非多读书,何以自异齐民?”
  也就是说,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不会再有战乱了,朝廷也一定会像前朝一样,更多地支持文化事业,你要是不多读书,早晚混得跟小老百姓一样。
  说起赵母,史料不多,仅有的记载也只是两段教子的话。就因为这两段话,丘氏得以名垂青史。
  光天天写诗,发千古之幽思,确实也不成,而且一大家人坐吃山空,日子日渐下行,逼迫赵孟頫不得不面对现实。
  也许生活所迫,正是他后来人仕的主要原因之一。
  ……

前言/序言


《丹青秘境:从石刻到卷轴的千年流变》 一、导言:时间刻下的印记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以书画、碑刻为载体的视觉文化变迁,重点聚焦于魏晋至明清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不同材质、不同媒介如何承载与反映社会思潮、审美旨趣的流转。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孤立的风格演变,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考察技术革新、哲学观念更迭对艺术形式的塑造作用。本书不涉及对具体某位宋元时期书画家的个案分析,而是着眼于群体性的创作倾向与区域性的艺术生态。 二、石韵:北朝的雄浑与书法的拓印 本书开篇将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石刻艺术的独特面貌。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一种粗犷、浑厚的时代精神,与中原汉文化的精致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1. 碑刻的时代意义: 碑碣作为记录功绩、宣扬教化的主要载体,其书写与镌刻技术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书法风尚。我们将分析北魏时期的“魏碑”风格,如龙门二十品中展现出的方峻、峭拔之态。这种力量感,并非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源于当时社会结构与审美取向的集体投射。其笔法中的拙朴与古朴,是后世士人精英反思“风流”走向的参照系。 2. 雕刻技法与拓印的物质性: 详细探讨了石材的选择、凿刻工具的演进对字形结构的影响。石材的硬度与纹理如何制约或激发书手的笔意,形成独有的“刀法”。同时,本书将引入拓印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分析角度。拓片如何以一种“间接的物质性”将石刻的韵味传入江南,并影响了早期书法理论的构建,而非仅仅是“保存”而已。 三、绢素之光:从卷轴到屏障的物质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及绢帛、纸张制造技术的成熟,绘画和书法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部分将避开对宋元具体画派的细致梳理,转而聚焦于物质媒介对“观看方式”的颠覆性影响。 1. 纸张的普及与笔墨的轻盈: 纸张取代竹木简牍,使得书写和绘画的力度可以更细腻地表达。我们分析了纸张的纤维结构、光泽度如何促进了对笔触瞬间性的捕捉。特别是对于“墨分五色”的探究,将着重于墨的洇化、渗化在不同纸性上的物理表现,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学化的描述。 2. 卷轴与立轴的观赏模式: 卷轴(手卷)和立轴(立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手卷的流动性鼓励了叙事性与时间性的并置;而立轴则强调焦点集中与瞬间的静穆。探讨这些形制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构图策略,例如,手卷的“长距离叙事”与立轴的“垂直张力”。这其中蕴含的观看礼仪,远比艺术内容本身更具社会学意义。 四、文人精神的构建:雅集、唱和与审美自律 本书的这一核心章节,旨在探讨一种新的“主体性”是如何在士人群体中被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依托于共同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仪式。 1. 笔墨的内化与“性灵”的强调: 在书画创作中,如何将哲学思辨与个人情感注入到笔墨的运用中,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关键标准。我们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内涵变化,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固定的美学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随着精英阶层自我认知提升而不断被修正和强化的“自律性标准”。 2. 唱和与知识社群: 艺术品不再是单纯的私人收藏,而是知识分子交流、唱和、乃至政治立场的隐晦表达工具。从题跋、款识到印章的布局,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文本”。分析这些附加的文本是如何为核心图像提供解码路径,并构建出排他性的“雅”的圈子。这种圈子的形成,是基于对特定材料、特定技法和特定典故的共同理解。 3. 材质的象征意义: 深入分析了如“蜡笺”、“藤黄纸”等特定材料的使用,它们代表的不仅是成本,更是使用者对自身品位和时代精神的抉择。例如,某种特定产地的旧纸,如何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价值的“历史感”。 五、工具的进化与艺术的边界拓展 工具的创新往往是艺术观念转变的先兆。本书将关注绘画与书写工具的革新,如何推动了艺术可能性的边界。 1. 笔毫的革命: 从硬毫到兼毫,乃至更具弹性的新笔材,直接决定了线条的“韧性”与“飞白”程度。不同毫性的笔在表现山石的皴法或草书的连带感时,其物理表现是不可替代的。 2. 墨法的精细化: 探讨制墨工艺(如徽墨的精炼)如何使得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更为可控,从而支持了更复杂的光影处理和层次构建。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层面的进步,直接服务于审美需求。 六、结语:流变中的不变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总结了从魏晋到明清,艺术载体、技术与审美范式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我们强调,对艺术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其物质基础和文化语境的细致考察之上。历史的流变并非一蹴而就的断裂,而是无数个微小技术、材料与仪式选择累积的结果。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艺术传统深层的驱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对风格符号的表层解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物质感和历史深度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传承与创新”这一对永恒命题的探讨。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历史人物简单地标签化,赵孟頫就是那个“复古派”的代名词。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精准地指出了“复古”背后的“创新”动力。如何在一片被割裂的文化土壤上,重新唤醒并延续了魏晋风度?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刁钻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回避赵孟頫在政治上的复杂性,而是将其作为理解其艺术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这种将个人命运与艺术创作深度捆绑的论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不再是扁平化的雕塑。书中对赵孟頫与其他同时代书家的比较也十分精彩,比如他与鲜于枢、邓文原等人的互动和影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元初文人交往图景。这让我看到,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源于这种切磋砥砺的群体氛围,而不是孤芳自赏。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全新认知。以往我对赵孟頫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教科书里那些工整规范的楷书上,觉得他无非就是个技艺精湛的“复古派”代表。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仅仅停留在“看字写得好”这个层面,是多么肤浅。作者深入剖析了赵孟頫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元代初年,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复杂心态。他不仅仅是在模仿晋人唐人,更是在用笔墨重建一种文化自信与精神寄托。那种在技法上的“温润闲雅”,实则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坚守。书里对赵氏家族艺术传承的梳理也极其精彩,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世家的血脉延续,这远比孤立地看待某一件作品要深刻得多。尤其是作者对赵孟頫行书用笔中“提按顿挫”的细腻描述,简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和呼应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对艺术个体与宏大历史叙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美术史论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配图质量,也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深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选取范例时的用心良苦。他不仅仅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更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对于理解特定阶段风格转变至关重要的作品。每一个关键点,都有高清、细节到位的拓片或摹本作为支撑,这对于我们进行视觉学习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对线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笔法背后的结构原理。例如,他如何解释赵孟頫在处理一个字的结构时,如何平衡“欹侧”与“中正”之间的微妙关系,使之既有动态又不失稳健。这种对书写结构本体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学术价值。这不再是一本“看热闹”的书,而是一本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对照、钻研的工具书,其严谨程度足以让专业研究者也感到满意。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那个“读懂宋元”的宏大命题让我好奇,究竟如何通过一个人来解读一个时代。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它不会让你在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中迷失方向,也不会因为过分聚焦细节而让人感到疲惫。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可感。比如,当讨论到赵孟頫的“忠义观”如何投射到他的书法审美上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当时的一些诗词作为旁证,使得这种精神层面的转化有了可触摸的证据链。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史研究,绝不是孤立的线条分析,它必须植根于社会、政治、思想的土壤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历史转折期的文化心理有了更深层的共情,这比单纯学会写几个字要宝贵得多。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曾被市面上太多鱼龙混杂的书籍误导,它们要么故作高深地堆砌术语,要么流于表面地赞美一番。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硬感。作者似乎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赵孟頫的心灵世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审美趣味”的探讨。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赵孟頫会推崇“二王”而贬低某些当时流行的书风?这背后不仅仅是艺术偏好的问题,更是对“雅”与“俗”的价值判断。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审美标准的演变和重建过程,这种逻辑清晰的梳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对“美”有了更具历史维度的思考。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临摹他的笔画,而是开始尝试去体会他落笔时的心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