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3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斯·博伊德(Denise Boyd),[美] 海伦·比(Helen Bee) 著,夏卫萍 译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认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 情绪发展
  • 依恋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7108
版次:13
商品编码:118705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10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父母、幼师、婴幼儿医护人员、婴幼儿社会工作者、幼儿心理学爱好者。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比、休斯顿学院教授丹尼斯·博伊德联袂编写经典儿童发展心理学著作。自出版以来已连续再版十余次。
  从婴儿的出生到不同阶段的成长,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孩子在语言、认知、社会关系等方面是如何发展的?……本书内容专业详实,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家长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儿童的发展。从生命之初的产前发育,一直到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觉发育、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自我认知、性别角色、社会关系、儿童与家庭系统、家庭之外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等领域给予读者*详实**的资讯。想要了解孩子各方面发展的是否正常,如何引导养育,才能给孩子**的发育指导,本书都有详述和**指导。

作者简介

  丹尼斯·博伊德(Denise Boyd),毕业于休斯敦大学教育心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发展的多个领域,其中在发展心理学领域造诣很深。

  海伦·比(Helen Bee),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任教并获得终身教授职位。主要研究儿童发展和成人发展领域。

  夏卫萍,1980年出生,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在读。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讲师,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和诊治;参与编写《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等多本专业书籍。

目录

第一部分 说明
第1章 发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 1
第二部分 生命的开始
第2章 胎儿发育 / 29
第3章 出生和婴儿早期 / 54
第三部分 儿童的身体发育
第4章 躯体发育 / 78
第5章 知觉的发育 / 109
第四部分 儿童的思维发展
第6章 认知发育1:结构和过程 / 127
第7章 认知发育2: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 / 158
第8章 语言的发育 / 181
第五部分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9章 个性的发展:不同的观点 / 205
第10章 自我、性别和角色 / 229
第11章 社交关系的发展 / 255
第12章 关系的思考:社会认知和道德发展 / 283
第六部分 作为整体的儿童
第13章 发展生态学:在家庭系统中的儿童 / 305
第14章 来自于家庭之外的更广大的文化的影响 / 327
第15章 非典型的发育 / 359
结语:儿童发展总结 / 384
目录
第1部分 说明
1 发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 1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 2
两个关键问题 / 2
对发育的影响 / 4
发育的生态学角度和文化背景 / 7
易感性与复原能力 / 9
3种变化 / 10
发育理论 / 11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11
因特网上健康信息的群体效应 / 11
精神分析理论 / 12
认知理论 / 13
学习理论 / 15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17
帮助那些害怕上学的儿童 / 17
比较理论 / 18
寻找答案:研究设计和方法 / 21
发育科学的目标 / 21
研究年龄相关变化 / 21
描述法 / 23
实验方法 / 24
研究与思考 / 26
对于媒体报道的研究结果 / 26
跨文化研究 / 26
研究伦理学 / 28
第2部分 生命的开始
2 胎儿发育 / 29
受孕和遗传学 / 30
受孕的过程 / 30
研究与思考 / 31
辅助生殖技术 / 31
基因型、表现型和遗传模式 / 32
从受孕到出生的发育 / 35
胎儿发育的阶段 / 35
孕期发育的性别差异 / 40
胎儿的行为 / 41
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问题 / 42
遗传障碍 / 42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44
染色体异常 / 44
致畸因素:母亲方面的疾病 / 45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48
高科技监测高危妊娠 / 48
致畸因素:药物 / 48
其他致畸因素和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 50
3 出生和婴儿早期 / 54
出生 / 55
生产过程 / 56
出生低体重 / 60
婴儿早期的行为 / 61
反射和行为状态 / 62
研究与思考 / 66
婴儿的各种哭声 / 66
运动、感觉和感知能力 / 66
学习 / 67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68
帮助早产儿吸吮 / 68
气质和社会技巧 / 69
婴儿早期的身心健康 / 71
人工喂养还是母乳喂养? / 72
营养、保健和免疫 / 72
疾病 / 73
婴儿死亡率 / 74
第3部分 儿童的身体发育
4 躯体发育 / 78
大脑和神经系统 / 79
突发生长 / 79
突触形成 / 80
髓鞘形成 / 81
偏侧优势 / 82
大小、形状和技巧 / 84
生长 / 84
骨骼、肌肉和脂肪 / 86
体能的运用 / 87
内分泌和生殖系统 / 88
激素 / 89
男孩和女孩发生变化的次序 / 90
青春期出现的时间 / 92
青少年中的性行为 / 93
性行为的发生率和预测因子 / 93
性传播疾病 / 95
青少年怀孕 / 96
年轻人群的非主流性行为 / 97
儿童和父母良好的睡眠 / 99
身心健康 / 99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99
儿童和父母良好的睡眠 / 99
研究与思考 / 101
体重超重 / 101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103
儿童青少年手腕部慢性劳损 / 103
贫穷和儿童健康 / 104
青少年的危险行为 / 105
死亡率 / 108
5 知觉的发育 / 109
思考知觉发育 / 110
研究早期认知技能的方法 / 110
对知觉发育的解释 / 111
感觉技能 / 112
视觉 / 113
听觉和其他感觉 / 114
知觉技能 / 115
看 / 115
听觉 / 118
研究与思考 / 108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119
植入人工耳蜗和语言发育 / 119
若干种感觉的整合 / 120
忽视知觉信息 / 121
物体的概念 / 122
物体知觉 / 122
客体永存 / 123
社交信号的认知 / 124
早期对情绪表达的区分 / 125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125
婴儿对母亲抑郁的反应 / 125
跨文化的异同点 / 126
第4部分 儿童的思维发展
6 认知发育1:结构和过程 / 127
皮亚杰的基本观念 / 128
图式 / 129
适应 / 129
认知发展的动因 / 131
婴儿 / 132
皮亚杰观点中的感觉运动阶段 / 132
对皮亚杰婴儿观点的挑战 / 134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134
婴儿从电视中学到了什么 / 134
学前阶段 / 135
皮亚杰关于前操作阶段的观点 / 136
对皮亚杰儿童早期观点的挑战 / 137
心理理论 / 138
错误信念和心理理论的跨文化比较 / 140
儿童早期思维发育的不同理论 / 140
学龄儿童 / 142
皮亚杰关于具体运算阶段的观点 / 143
具体运算思维的不同方式 / 145
青少年 / 146
皮亚杰关于形式运算阶段的观点 / 146
后皮亚杰时代有关青少年期思维的工作 / 149
研究与思考 / 150
埃尔金德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 / 150
研究与思考 / 151
主导问题和儿童的记忆 / 151
信息加工技巧的发展 / 151
加工能力和效率的改变 / 152
记忆策略 / 153
元记忆和元认知 / 155
专长 / 157
7 认知发展2: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 / 158
测量智力 / 159
最初的智商测试 / 159
研究与思考 / 160
弗林效应 / 160
现代智商测试 / 161
测试分数的稳定性 / 163
智商分数预测的是什么 / 164
解释智商分数的个体差异 / 165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 / 165
家庭特征和智商分数 / 167
早期干预和智商分数 / 169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 171
如何解释智商或者成就测试分数的群体差异 / 171
种族差异 / 171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172
数字鸿沟和认知测试分数 / 172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172
成见威胁 / 172
跨文化差异 / 173
性别差异 / 175
有关于智测的其他观点 / 176
信息加工理论 / 176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 / 178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 / 179
创造力 / 180
8 语言的发育 / 181
写在开始的话:前语言阶段 / 182
早期的声音和姿势 / 182
感受性语言 / 183
学习词语和语义 / 183
研究与思考 / 184
聋儿的符号和姿势语言 / 184
最初的词语 / 184
之后的词汇学习 / 186
语言学习的局限 / 187
学会规则:语法和语用的发展 / 188
单词句和第一个句子 / 188
语法激增 / 189
之后的语法学习 / 191
语用学 / 191
对语言发育的解释 / 192
环境理论 / 193
先天论者 / 194
结构主义理论 / 195
语言发育的个体和种族差异 / 196
速度的差异 / 196
语言发育的跨文化的异同 / 198
学习读写 / 199
早期的基础:音韵感 / 199
在学校里变成有知识的人 / 200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202
书写和大脑发育 / 202
学习第二语言 / 202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203
一种语言还是两种语言? / 203
第五部分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9 个性发展:不同的观点 / 205
定义性格 / 206
气质 / 206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207
婴幼儿教室里的气质外向性 / 207
大五类人格测试 / 208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210
脸书和大五类人格 / 210
性格的遗传和生物学的解释 / 211
生物学的争论 / 211
对生物理论的批判 / 214
学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 215
学习理论的争议 / 215
对学习模型的批判 / 217
研究与思考 / 218
控制核心和青少年健康 / 218
性格的精神分析解释 / 219
精神分析的论点 / 219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 / 22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 / 222
证据和应用 / 224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评 / 225
一种可能的融合 / 226
10 自我、性别和性角色 / 229
自我的概念 / 230
主观的自我 / 230
客观的自我 / 231
情感的自我 / 233
学龄期的自我概念 / 234
自我概念和青少年的认同 / 236
埃里克森和玛西亚的理论证据 / 238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238
虚拟环境中的身份认同游戏 / 238
青少年的种族认同 / 239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241
青少年儿童的成人仪式 / 241
自尊 / 242
自尊的发展 / 242
自尊跨时间的稳定性 / 244
性别和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 / 244
发育模式 / 245
研究与思考 / 246
气质的性别差异: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 / 246
性别角色概念和定型 / 247
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 / 250
生物学的方式 / 253
11 社交关系的发展 / 255
和父母的关系 / 256
依恋理论 / 256
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联结 / 257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 / 258
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 / 262
依恋关系质的差异 / 263
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 / 263
气质和依恋 / 266
依恋质量的稳定性和长期结局 / 266
与同龄人的关系 / 269
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 269
学龄期的同伴关系 / 269
社会地位/身价 / 271
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 / 272
同胞关系 / 277
研究与思考 / 277
资源稀释假说 / 277
同伴之间的行为 / 278
亲社会行为 / 278
攻击行为 / 279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279
培养愿意助人和不自私的儿童 / 279
特质性攻击行为 / 281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282
网络作恶 / 282
12 关系的思考:社会认知和道德发展 / 283
社会认知的发展 / 284
几个基本原则和问题 / 284
描述他人 / 285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286
习得与非习得偏见 / 286
读懂他人的感受 / 287
研究与思考 / 288
通过增加儿童的情感能力来避免暴力 / 288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290
儿童的电影疗法 / 290
描述友情 / 290
理解规则和意图 / 292
道德发展 / 293
道德发展的维度 / 293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等级阶段 / 295
道德推理的原因及结果 / 300
另一种观点 / 302
第6部分 作为整体的儿童
13 发展生态学:在家庭系统中的儿童 / 305
理解家庭系统 / 306
家庭系统理论 / 306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方式 / 307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308
通过数码通信来扩展微系统 / 308
家庭互动的维度 / 309
家庭系统中的个体 / 309
温暖和反应性 / 311
控制和沟通方法的模式 / 312
研究与思考 / 313
体罚还是不体罚呢? / 313
教养方式 / 314
照养风格的种类 / 314
父母教养方式和发育 / 316
文化、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 / 317
家庭结构、离异和父母的工作 / 319
家庭结构 / 319
离异 / 323
父母的工作 / 324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325
当离异不可避免 / 325
父母的社会支持 / 325
14 来自于家庭之外的更广大的文化的影响 / 327
非父母照养 / 328
非父母照养带来的困难 / 328
儿童早期接受非父母照养对发育的影响 / 329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331
选择一个儿童照养中心 / 331
上学前和放学后的照养 / 331
学校生活的影响 / 332
儿童早期的教育 / 333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334
学前班里的计算机 / 334
小学阶段 / 336
中学的转变 / 339
研究与思考 / 341
青少年阶段打工的作用 / 341
对中学生活的投入或不投入 / 341
家庭教育 / 343
娱乐媒体的影响 / 345
电视和电子游戏 / 345
计算机和电子多任务化 / 347
宏观系统的影响:更大的文化的影响 / 348
社会经济地位和发育 / 348
种族和种群 / 352
总体的文化 / 357
15 非典型的发育 / 359
理解非典型发育 / 360
问题的种类 / 360
现实世界中的发育科学 / 361
非典型发育的理论视角 / 361
发展精神病理学 / 362
注意问题与外化的问题 / 36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363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 / 367
品行障碍(CD) / 368
内化性问题 / 370
进食障碍 / 370
抑郁 / 372
研究与思考 / 373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 / 373
青少年自杀 / 374
技术与发育中的儿童 / 374
自杀与社会网络 / 374
非典型智力发育与社交发育 / 376
精神发育迟滞 / 376
学习障碍 / 377
天才儿童 / 379
广泛性发育障碍 / 379
非典型儿童的就学 / 382
后记 儿童发展总结 / 384
转变、整合及系统 / 384
从出生到24个月 / 385
核心过程 / 387
基本过程的影响 / 389
学龄前期 / 389
核心过程 / 391
对于基本过程的影响 / 392
小学阶段 / 392
5~7岁的转变 / 393
核心过程 / 394
对基本过程的影响:文化的角色 / 395
青少年期 / 396
青少年期早期与青少年期晚期 / 396
核心过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 398
对基本过程的影响 / 399
基本问题回顾 / 399
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 400
时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 402
个体差异有多重要 / 405
最后一点:发育的乐趣 / 406

前言/序言


《生命旅程: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智变迁》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生命早期心智发展奥秘的著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翔实的案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呱呱坠地到步入青春期,个体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如何一步步发展、演进的壮丽画卷。本书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好奇与尊重,旨在引导读者理解生命的独特之处,把握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为每一个生命旅程提供最恰当的关怀与支持。 第一部分:生命的起点——探索婴儿的心灵世界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跟随研究者的脚步,一同潜入那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婴儿时期。我们会惊叹于新生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拥有着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感知世界、与环境互动。从初生婴儿的感官发展,如视觉、听觉、触觉的敏感度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精进;到他们学习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早期行为,例如吸吮、抓握反射,这些看似本能的动作,实则是大脑与身体协同工作的神奇开端。 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儿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里将得到详尽的阐释,例如感知运动阶段中,婴儿如何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认识世界,理解客体永存性,以及他们如何逐渐发展出符号表征的能力。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此,还会引入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关注婴儿在记忆、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早期萌芽。我们会看到,即便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婴儿也在积极主动地构建着对世界的理解。 情感发展同样是婴儿期研究的重头戏。依恋理论将是绕不开的核心。我们会详细分析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从安全型依恋到不安全型依恋,这些早期关系模式如何塑造孩子未来的人格特质和社交能力。我们会了解,一个温暖、回应及时的抚育环境,对于婴儿建立安全感、信任感以及发展健康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此外,婴儿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中蕴含的情感信息,以及他们如何开始理解他人的情绪,都将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象。 社交发展在婴儿期也悄然拉开帷幕。从最初的个体互动,到逐渐对他人产生兴趣,婴儿的社交图谱如何逐步展开?我们会关注婴儿的眼神交流、微笑的意义,以及他们在模仿他人行为上的早期尝试。早期社会认知的发展,例如理解他人意图的萌芽,虽然微弱,却为日后复杂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童年的足迹——从咿呀学语到学龄期的心智飞跃 进入童年期,个体的变化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声部协调奏响,谱写出生命的主旋律。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的认知飞跃。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如自我中心主义、不可逆思维、以及魔幻思维的出现,都将被一一解析。我们会通过生动的实例,理解孩子们为何会相信“太阳会跟着他们走”,或者为何会对物体赋予生命。 随着图式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方式将发生质的转变。语言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我们会探讨儿童如何从简单的词汇发声,到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语言在儿童思维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词汇量的爆炸式增长,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叙事能力的初步形成,都将是令人瞩目的焦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童年期得到集中体现,特别是“主动对内疚”和“勤奋对自卑”这两个关键阶段。我们会深入分析孩子们如何在这个阶段发展出独立性、主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成就感。学龄期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对合作的渴望,以及在与同龄人互动中学习到的社会技能,都将是细致描绘的对象。 情感发展方面,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表达方式将变得更加精细。他们开始能够区分更细微的情绪差异,并学习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日益凸显,孩子们开始形成初步的友谊,学习如何处理冲突、分享和协商。我们会关注,在群体中,他们如何建立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和期望。 第三部分:青春的序曲——探索自我与世界的界限 青春期,是生命中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过渡时期。 Adolescence(青春期)一词本身就蕴含着“成长”、“成熟”的含义。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交的剧烈变化。 在认知发展上,我们将会看到青少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将从具体转向抽象,能够进行假设性推理、逻辑演绎,并开始思考更复杂的哲学和社会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在此阶段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春期最核心的特征之一。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将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重点。青少年开始积极探索“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他们尝试不同的角色、兴趣和价值观,试图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认同。我们会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经历的困惑、迷茫,以及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来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 情感方面,青少年经历着情感的波动和复杂化。他们开始体验更强烈的情感,例如爱情、失落、愤怒,并学习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亲子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渴望独立和自主,与父母之间的界限和期望可能发生摩擦。同时,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他们更看重朋友的意见和认可,并在这个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支持。 社交发展上,青少年开始建立更深入、更持久的友谊,并对浪漫关系产生兴趣。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挑战,例如信任、承诺和冲突解决。也会关注到,青少年如何在这个时期发展出更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开始思考社会公平、正义等更广泛的伦理问题。 结语:理解生命,关怀成长 《生命旅程: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智变迁》这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生命成长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无论是未来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从业者,还是任何对人类发展过程充满好奇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它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他们的成长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与惊喜。理解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尊重个体的发展规律,并以恰当的爱与支持去引导,将是陪伴他们顺利走过这段充满意义的生命旅程的关键。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发展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份对生命潜能的赞颂,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位睿智而耐心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职业的敬畏感。不同于某些版本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而对发展规律进行过度简化,这本书对发展轨迹的描述是极其谨慎和细致的。它强调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比如在描述青春期身份认同的探索时,它不仅提到了埃里克森的理论模型,更深入探讨了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这一“身份危机”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正常变异”的强调。在面对孩子的某些“不符合标准”的行为时,书中提供的视角让我感到极大的安慰和理解——原来这些挑战性的阶段,正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阵痛”。它教会我区分哪些是需要引导的暂时性偏差,哪些是必须尊重和支持的个体差异。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对儿童生命复杂性的深度尊重。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在面对孩子挫折时的某些反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解读框架。

评分

读完这本心理学著作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儿童心智”的理解边界,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哲学思考。作者在处理“自然性”与“教养性”的争论时,采取了一种高度整合的视角,即所谓的“交互作用模型”。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双生子研究和基因-环境相关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解释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压力更敏感,而另一些则表现出惊人的韧性。这种深入到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学探讨,为理解行为的根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始终保持着批判性的学术态度,它不回避理论的局限性,经常提示读者,现有的研究仍然在不断发展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许多流于表面的育儿畅销书,成为了一部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富有洞察力的学术经典。它训练的不是简单的记忆力,而是分析问题和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思维能力。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套书在结构上的宏大构思和模块化的设计。它覆盖了从胚胎形成到青少年晚期几乎所有关键的发展领域,而且逻辑分区非常清晰,方便查阅和专题深入。比如说,如果你正在为学龄期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而烦恼,可以直接锁定到“学业动机与自我效能”那一章,里面的内容不仅有扎实的自我决定理论支撑,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课堂管理策略建议。这种全景式的视野,避免了我们只关注眼前问题而忽略了更深层发展背景的弊端。此外,书中对“差异化发展”的探讨力度非常大,详细区分了文化、社会阶层、性别角色对发展路径的塑造作用。我尤其留意了关于“逆境童年”和“复原力”的章节,它并非只停留在描述创伤,而是聚焦于如何识别和培养儿童内在的适应机制,为教育者和父母提供了具体的干预方向,非常有力量感。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大,但因为其组织得当,每一次翻阅都能精准定位到所需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巨著。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第13版”这个数字有点打怵,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更新不足,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在保持经典理论框架坚实的基础上,对于近年来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新议题展现了惊人的敏感度和前瞻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数字媒体对儿童社交技能影响的那一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极其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屏幕时间对执行功能、同伴互动质量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产生的双向影响。他们引用了大量近五年的跨文化研究数据,这种实证支撑使得结论非常具有说服力。阅读体验上,排版设计也极为考究,大量的图表、关键概念框以及反思性问题,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心理模型时的认知负荷。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问、自我检验。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复杂的理论不再高悬于空中,而是踏踏实实地落在了我们如何理解和支持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成长的土地上。

评分

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3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上的深入浅出。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堆砌上,而是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乃至于最新的依恋理论,都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线条串联起来。比如,在描述婴儿的“客体永存性”发展时,书中描绘的那个小宝宝努力寻找被藏起来的玩具的场景,简直就像在我眼前上演一样,让我这个做父母的,立刻就能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联系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对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和整合。它不再将心理发展视为孤立的、纯粹的心理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大脑结构的可塑性、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读完关于早期环境对大脑回路塑造的章节后,我开始更加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富含刺激但又充满安全感的早期成长环境。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育儿地图,指引着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中,都能做出更科学、更有同理心的决策。它的广度和深度,确保了无论你是初次接触儿童心理学的学生,还是寻求理论指导的资深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

评分

书的纸张那叫一个差!!!是网上专供故意用的很差的纸吗???现在的书定价越来越高,纸张装帧却越来越差,就因为网购在购买时这些都看不到吗?

评分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书,有空要好好研读一下。

评分

活动时候买的,速度快,服务好,质量高,很满意!

评分

好好好,只是为了好!东西确实不错,物流也不错,省功夫!

评分

非常好很满意

评分

书不错,正版

评分

书的纸张那叫一个差!!!是网上专供故意用的很差的纸吗???现在的书定价越来越高,纸张装帧却越来越差,就因为网购在购买时这些都看不到吗??

评分

上研究生的时候但是推荐的一本书,一直很期待,现在工作了第一时间拿下这本书,理论性适中,一般都能看得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