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硬笔临经典碑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精选适合硬笔临习的古代名碑名帖,通过剪切原帖的一个个单字,分解为笔画部分、偏旁部分、结体部分、实临部分和创作部分,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每组字都配有相应的技法讲解,再辅以作者硬笔示范,通过临摹、描红到独立书写,带领读者在深入理解古碑帖的基础上进行硬笔的临习与创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艺术简介
第一单元 笔画解析
第二单元 偏旁解析
第三单元 结构解析
第四单元 实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第五单元 作品欣赏      
前言/序言
     书写工具介绍书法因书写工具的不同分为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硬笔书法的书写工具繁多,有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等,且人们从小就开始使用铅笔、钢笔,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硬笔,对硬笔的书写习性比较了解,因此,有志练好硬笔书法的大有人在。另外,硬笔书法又不同于毛笔书法需要文房四宝和执笔、运笔等方面的过多讲究,练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且硬笔工具能够随身携带,可以做到随时随处练习。练习收到成效后,又能够增强练好书法的信心。因此,练习书法应当从硬笔书法开始。在练好硬笔书法后,再转向毛笔书法的练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帖方法介绍“无规矩不成方圆”,练习硬笔书法是要讲究方法的,临摹传统优秀书法碑帖是练习硬笔书法的必经之路,是被无数书法大家证明的一条捷径,不临帖是不可能练好硬笔书法的。
  临帖有四种方法:描红、对临、背临和意临。“描红”就是将透明纸覆在字帖上照着书写,或者用笔直接去描字帖上的字;“对临”就是对照着字帖上的字去书写,可以看一笔写一笔,也可以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背临”是在描红或对临熟练之后,不用看字帖而是凭着记忆将字帖上的字书写下来;“意临”就是按照自己对字帖上字的理解去书写,神似形不似。初学硬笔书法应以描红和对临为主。
  由于传统书法碑帖多为毛笔书写而成,笔画有粗有细,而普通硬笔笔尖较细且弹性不大或没有弹性,临写起来难以表现个中变化,因此应采取对临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帖之前,要学会读帖。所谓“读帖”,就是看字帖上的字一笔一画、一字一行是怎么书写的。然后按照写字的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研究,想象字中笔画的骨线,从起笔到运笔,再到收笔,整个过程都要观察到位,牢记在心,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时再动笔临写才有把握。“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如果能把字帖中的内容搞准、弄明白,在读帖时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欣赏书法,对临帖是有很大帮助的。
  临帖要点在临帖时,首先要求字形临得越像越好,笔画像、结构像,每个字的提按、开合、牵连等尽量都表现出来,达到“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的要求。不能对着字帖写自己的字,那不是临帖而是抄字,这样的临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即使开始临得不像也不要紧,要慢慢来,时间久了就像模像样了。临帖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神似,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临帖分为通临、节临和选临三种情况。“通临”就是对照字帖,从头到尾通篇进行临写;“节临”就是选取字帖的某一段落、某一部分进行反复临写,从而举一反三;“选临''就是从字帖中挑选出个别字进行临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至于应采取何种方式临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怎么顺手怎么来,也可穿插着进行。
  临帖要从一种书体开始练,在熟练掌握一家一法后,再去临摹其他书体或字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千万不要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练欧体,明学柳体,一会儿写楷书,一会儿临草书。临帖时,还要做到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草率行事。
  临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彻底抛弃以往的书写习惯,也就是”去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但痛苦过后一定是有收获的。
  “字无百日功”。临帖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切不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大家要经常动笔练字,哪怕每天集中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得。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本名为《硬笔临摹经典碑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图书,但内容侧重于描述其学习价值、方法论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探索,避免提及具体“不包含”的内容,确保信息详实、自然流畅。  ---   书法艺术的精妙旅程:硬笔临摹经典碑帖中的《圣教序》之美  导言:对经典的不朽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在众多书法典籍中,《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下文简称《圣教序》)无疑是魏晋风骨与唐代集成的完美结合体,是后世学习行书的圭臬之作。然而,如何将这种高古、飘逸的笔意,通过日常的硬笔工具得以有效转化,并融入现代人的书写习惯之中,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精心策划、编纂而成,旨在搭建一座从经典碑帖到日常硬笔书写的桥梁。  第一部分:从碑帖到指尖的转化——硬笔书法的特殊挑战与应对  硬笔,如钢笔、签字笔,其书写特性与毛笔截然不同。毛笔的圆润、涨墨、飞白,以及其丰富的提按顿挫,在硬笔上需要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行笔的速度控制、以及笔锋的精准定位来模拟和体现。本书的核心价值,便在于系统地解析如何实现这种“跨界”的转化。  一、线条质感的深度解析:  《圣教序》以其秀劲挺拔、内含筋骨的线条著称。我们深入研究了《圣教序》中“蚕头燕尾”的特点,并将其拆解为硬笔可以实现的“起笔的锐利感”、“行笔的稳定感”与“收笔的回锋感”。对于硬笔书写而言,关键在于对笔尖压力的微妙控制。例如,在表现王羲之笔法中常见的“中锋运笔”时,硬笔需要通过快速而均匀的运笔,保持笔迹的充实感,避免出现“游丝”或“偏锋”的毛病。  二、结构布局的硬笔视角:  《圣教序》的结构疏朗开阔,气脉贯通,一气呵成。在硬笔临摹中,我们特别强调“字内空间”的处理。由于硬笔工具的限制,字形更容易显得拘谨或板滞。本书通过对比示范,引导学习者如何利用硬笔的精准性,在保持字形结构平衡的前提下,增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感和呼应,体现行书的“流动性”。这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模仿字形,更要把握通篇的气韵流转。  三、章法的空间经营:  书法的美感不仅在于单个字,更在于整体的布局。怀仁集字本的章法布局极具法度,字距、行距的留白处理达到极高的境界。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在有限的硬笔书写空间内,通过墨迹(笔迹)的疏密对比,营造出与碑帖相近的层次感和空间韵律,避免因硬笔刻板而导致“拥挤”或“松散”的问题。  第二部分:精讲细析——《圣教序》核心技法在硬笔上的体现  《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的集大成者,学习它需要理解其“韵味”而非仅仅是“笔画”。本书的临摹指导并非简单的描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笔画和典型字例的剖析之中。  一、关键笔画的“硬笔翻译”:   点画的提按模拟: 针对如“王”、“之”、“集”等字中的点画,我们指导如何通过笔尖的轻触、稍微的停顿和快速的提笔,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毛笔“提按”的立体感。  钩挑的力度与角度: 学习如何用硬笔展现出《圣教序》中“蚕尾”的俏丽和“挑”的劲健。这要求控制运笔方向的精确性,确保收笔时线条的干净利落,拒绝拖沓。  牵丝的连贯性: 很多初学者难以把握《圣教序》中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本书通过分解步骤,展示如何利用硬笔的细线特性,在不加重笔墨的情况下,实现“意连”而非“形连”,保持行气的自然。  二、典型字形的结构范式提炼:  本书选取了《圣教序》中极具代表性的数百个字,进行“范式提炼”。每一个范式都配有详细的结构分析图解,解释其重心、中轴线以及偏旁部首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处理“圣”、“教”等左右结构字时,强调左部(如“耳”、“攵”)的轻盈和右部(如“攵”、“孝”)的沉稳之间的对比关系。  三、行气的贯穿与节奏感培养: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本书的实践训练,始终围绕着“节奏”的培养。我们设计了渐进式的练习模块,从单字、到双字组合、再到整句的练习,引导学习者体会《圣教序》中那种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的韵律。这种节奏感是硬笔临摹的灵魂所在,一旦掌握,即能脱离对单个字的依赖,实现整体书法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由临入创——硬笔书法的现代应用  学习经典的目的,在于回归自我。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吸收《圣教序》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硬笔书写实践中,无论是日常记录、公文书写,还是信札往来。  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者不仅能掌握一种优美的行书风格,更能培养起对汉字结构美学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美的感知和对细节的关注,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习者在所有书写活动中的表现力与自信心。这是一次对经典永恒魅力的致敬,也是一次对自身书写潜能的深度挖掘。拿起硬笔,开始这场与千年智慧的对话吧。  ---